青幫三巨頭挖掘出武松遺骸,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后將其遷往蘇小小墓旁,魯智深在哪誰知道?

梁山?jīng)]有一百單八將,卻實實在在有三十六天罡,宋江起義,在《宋史》中也有明確記載,很多宋朝人也親眼見過三十六人招安后受到的優(yōu)待,宋徽宗宣和年間的濟南府教授、太學(xué)博士李若水專門寫了一首詩對此事表示不滿:“去年宋江起山東,白晝橫戈犯城郭。殺人紛紛翦草如,九重聞之慘不樂。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駭愕……招降況亦非上策,政誘潛兇嗣為虐……”
面貌猙獰的“梁山好漢”騎著高頭大馬入城,而且還都封官賜爵,這就是所謂的“殺人放火金腰帶”,“想做官,受招安”。當(dāng)時有人列出了侯蒙力主招安的八宗罪,并闡明了“招安”的深遠負面影響:“殺人者死,造反者族,法也。宋江起為盜,以三十六人橫行河朔,劫掠至于十郡,肆毒實惟不小,而輕與議赦,壞國家之法,有罪者可赦,無罪者生心,從此無治天下之術(shù)?!?/strong>

有罪該死之人不受懲罰卻封官加祿,就會讓奉公守法者起了犯罪的念頭,這個弊端上千年都沒有消除,只不過形式有所不同而已,深說下去可能會引起一些麻煩,所以咱們今天還是換一個話題:魯智深武松都是歷史人物,有史料表明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等青幫大佬都見過武松骸骨并且重修了武松墓,他們在遷墓過程中發(fā)現(xiàn)了一個秘密,那就是武松真是一個身材高大的好漢,但是與武松同為梁山三十六將的魯智深長眠于何處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真的坐化了嗎?
南宋理宗景定年間兩淮制置司監(jiān)當(dāng)官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贊》對魯智深和武松可謂毀譽參半:“花和尚魯智深:有飛飛兒,出家尤好。與爾同袍,佛也被惱。行者武松: 汝優(yōu)婆塞(即居士,帶發(fā)修行不入寺廟),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strong>
真正的宋江三十六盜有沒有鐵天王晁蓋和摸奓云杜千(摸著天杜遷)和病尉遲孫立,被宋江殺掉的閻婆惜相好是叫張文遠還是叫吳偉,這些都暫且放在一邊,還是先來看看《宋史通俗演義》作者、史學(xué)家蔡東藩先生的考證見聞:“小子(蔡東藩自謙之稱)生長古越(蔡為紹興府山陰縣,今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qū)臨浦鎮(zhèn)人),距杭州不到百里,時常往來杭地,訪問古跡。那城內(nèi)果有張順祠,曾封涌金門內(nèi)的土地,城外又有時遷廟,西子湖邊又有武松墓。想必定有所本,不至虛傳?!?/strong>

杭州西泠橋畔的秋女俠墓、武松墓、蘇小墓已成知名景點,當(dāng)年上海灘青幫大佬把武松墓遷到蘇小小附近,應(yīng)該也是受了史料和小說影響,要給武松找個伴兒,當(dāng)時的報紙還對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的這一舉動進行了大量詳盡報道,上海著名中醫(yī)、美食家陳存仁還將相關(guān)報道剪下來裱好送給了杜月笙:“杭州西泠橋畔,新建‘武松墓’,墓碑上刻著‘義士武松之墓’,下款具名的是黃某、張某和杜月笙三人……海上聞人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修墓時,建石牌坊于上,大致亦是聚義之意。武松乃梁山英雄,據(jù)傳死于杭州,墓在江干……一經(jīng)掘發(fā),赫然有棺,且長大,而棺木已朽,從朽縫中窺見其骨亦頗長大,乃即壅復(fù)原狀。”
棺木長大,骸骨長大,這說明歷史上真實的武松,確實是一位彪形大漢。我們翻閱杭州相關(guān)游記,還能找到這樣的描述:“武松墓位于西湖西泠橋畔,修于1924年,于1964年被毀,現(xiàn)在的墓園是根據(jù)老照片依原樣重建的。1964年12月2日,西湖邊上包括蘇小小墓、于謙(明景泰年間少保、兵部尚書,追贈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墓、武松墓、林和靖(林逋,字君復(fù),北宋隱逸詩人,以梅妻鶴子著稱)墓在內(nèi)的三十多座墓冢都被挖開,武松墓被打開時確實有白骨,蘇小小棺槨被打開后并沒發(fā)現(xiàn)骨骸,只有一只紅色繡花鞋。”

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武松,與南北朝時期南齊蘇小小,在杭州西湖西泠橋邊比鄰而居長眠,會不會發(fā)生一些跨越時空的美妙故事,那得關(guān)公戰(zhàn)秦瓊分出勝負后咱們才能知道,接下來咱們要討論的,是武松與蘇小小相伴長眠,行者武松的戰(zhàn)友花和尚魯智深,真的坐化了嗎?
魯智深長眠何處,我們還得去杭州六和寺去尋找答案。
跟岳陽樓、雷峰塔一樣,咱們能看到的六和塔、六和寺,也是后世重建的,真正的六和寺中原來確有六和塔,那是北宋太祖趙匡胤開寶三年(970),由吳越國王錢弘俶命智覺禪師主持修建“九級浮屠”以鎮(zhèn)江潮之患——因此地舊有六和寺,所以此塔是因寺而名的。
古人稱天地四方為“六合”,莊子有名言“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論”,六和寺的得名,也可能跟“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信、利和同均、口和無爭、意和同悅”的說法有關(guān)。趙構(gòu)君臣直把杭州作汴州,在紹興年間又重建了六和塔,但是塔中有沒有魯智深的骨灰塔,史料中并沒有記載。

據(jù)蔡東藩先生考證,武松斷臂生擒的是方七佛(似乎是方貌的歷史原型)而非方臘,在杭州生擒方七佛后,武松看出朝廷要借方臘之手消滅梁山好漢,就以傷病為由,代表眾兄弟向主管他們的婺州觀察使、步軍都虞候、統(tǒng)制官王稟請辭:“看我已成廢人,兄弟們亦多受傷,如何能進攻睦州?金銀官爵都不要,我看西湖景色甚佳,要去做和尚了。”
王稟答應(yīng)了武松的請求,所以宋江以下的眾好漢,有取路費的,有不取的,紛紛告別自去。大家都沒有參加征方臘的最后一戰(zhàn),損失也不算慘重,在杭州陣亡的只有張順和時遷二人,所以在杭州西湖邊才留下了張順祠和時遷廟。?
武松肯定是留在了杭州,魯智深與武松情深義重,是同生共死的好兄弟。武松這個“帶發(fā)修行”的假頭陀做了真和尚,正式剃度過的魯智深,應(yīng)該也留在了六和寺,據(jù)說在六和寺,也有魯智深的塑像,但是筆者不太確定:所信者聽也,而聽尤不可信。
魯智深魂歸何處,連《水滸傳》也沒有明說,在他“坐化”過程中,施耐庵并沒有用一個“死”字,只說他坐在那里不動了,所以我們不知道被宋江請人一把火燒掉的“龕子”里,裝的是魯智深,還是某個重傷不治的梁山軍小頭目或士卒。
據(jù)《大宋宣和遺事》記載,除了宋江之外,所有的梁山好漢在招安后基本都消失了:“宋江和那三十六人歸順?biāo)纬魇芪涔Υ笕フa惠,分注諸路巡檢使去也,宋江收方臘有功,封節(jié)度使?!?/strong>
魯智深和武松不管真假都有出家人的身份,所以他們受封官職的可能性不大,最有可能的就是在六和寺逍遙終老。至于魯智深為何沒有跟武松長眠于一處,家住杭州或去過杭州的讀者諸君,一定會知道吧?

魯智深和武松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人,武松墓已經(jīng)找到,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還親眼見過武松真身,而魯智深卻似乎神秘消失了了。
不管被燒掉的龕子里裝的是誰,六和寺的“塔林”中都沒有一座屬于魯智深,這就給我們留下來無盡遐想:是不是武松和躲在六和寺的魯智深嫌那牌位上的名字晦氣,悄悄地扣掉了?
這樣一想我們就會知道魯智深沒有留下遺跡,極有可能是他刻意為之:灑家還活著呢,弄個小塔說里面埋的是我,這豈不是打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