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起跑線上的偉大發(fā)明——火的使用與烹飪

每個文明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習俗、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發(fā)明。但是有一個東西卻是所有文明共有的,那就是對火的使用。人類學會使用火,這無疑是人之不同于禽獸的關鍵。但是,學會使用和善于使用,是完全不同的層次。而中華文明,無疑是最會使用火的文明。如果大家學習使用火的起跑線是一樣的,那么中國人無疑是其中跑得最快的。
歐洲人引以自豪的古希臘文明中,幾乎找不到太多用火的明例。飲食上,喝水是生水,吃飯也多以生或半生為主。穿著上,多是毛皮為主。住宅上,基本是現成的石材壘起來的房子,頂多加一些現成的石灰作凝膠材料。所以衣食住行都用不到火。不僅如此,希臘人最自豪的藝術成就上,也沒有用過火。雕塑方面,要么是大理石雕刻,要么是石膏雕塑,都沒有火。繪畫方面,顏料是以天然礦石為主,不是中國所用的煙墨??梢哉f,除了極少數的燒烤、冶鐵、玻璃等方面以外,古希臘文明幾乎是一個無火的文明,是冷的文明。
與之完全相反的,中華文明則是熱的文明。不管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還是其它藝術欣賞等高級追求,都離不開火。比如飲食上的烹飪,外丹術中對火候的掌控,焚香中火的微妙變化等,甚至理論上也有陽一元論、氣一元論、五行水火等,對火的理解有極其深入的討論。尤其是水火的觀念,與今天的低溫熱源、高溫熱源理論幾乎是一致的。
所以我一直相信,是中華文明將對火的認識拔到了極高程度,才最終推動了現代科技的發(fā)展。或者說,是蒙古人將中國的“火”帶到了西方,才終于讓西方人認識到了火的重要性,也就有了現代熱機的誕生。
繅絲,是從蠶繭中抽出絲來的最重要一步。發(fā)現蠶繭中能抽出絲來,這個事情相當不簡單。更不簡單的是,如果沒有用沸水煮過,蠶繭是變不成絲的。而更奇怪的事情是,中國很早的先民,就明白了沸水繅絲的原理。從現在的考古遺跡來看,可能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繅絲的技術。只比中國人馴化野生稻略晚,這是相當了不起的成就。另外還要指出,《天工開物》里的繅絲機其實幾乎已是現代蒸汽機的雛形,繅絲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目前的研究還不非常充分。
煮鹽與制糖是重要的調味品,也是食物加工業(yè)的代表。但在西方古代似乎沒有明確的鹽和糖的制作記錄。古羅馬以前,人們主要食用肉類,可以直接從肉食中獲得鹽分。在宗教上,鹽是一種重要的禮儀性物品,是供奉神用的,也就是所謂的“鹽約”。古羅馬時,私煮海鹽似被禁止,鹽是重要的一種貨幣,可見其珍稀的程度。當然了,西方其實很容易獲得海鹽。
中國煮海鹽的歷史并不很長,宋朝才有成熟的技術。原因是近海含鹽量太低,難以結晶。也因為這個原因,中國人發(fā)明了更加先進的巖鹽和井鹽。這兩種鹽來源廣泛、容易提純、負作用更低,適合以植物為主要食材的中國。特別是四川的卓筒井,可以開百多米的深井,技術十分了不起。
除了鹽還有糖。中國是最早制作飴糖、麥牙糖的文明,熬糖的技術同樣非常成熟。與甘蔗或甜菜榨糖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多一道“火”的使用程序??傮w來說,利用加熱結晶的辦法這是中國人擅長的手段,體現了其對火的熟練掌握程度。
有許多人心目中有一個錯誤的觀念,就是西方建筑都是磚石結構,而中國建筑都是木制結構。中華文明是木制文明,這個沒錯,但是,這并不代表中國人不擅長磚石。恰恰相反,中國人是最擅長燒磚的。我們都知道一個詞,就是“秦磚漢瓦”,早在先秦時期,燒磚已成為一個慣常的建筑手段。
不過,磚石結構主要是用在地下,這與中國人對“石”的理解有關。中國人總認為“石”是陰的,“木”是陽的,所以人間的建筑多用木,陰間的建筑多用石。歐洲人雖然也叫磚石結構,但強調的是“石”,而非磚。目前留下來的大多數建筑,都是以宗教或市政建筑為多,其所用材料均是優(yōu)質的石料,再以砂、石灰為建筑凝膠拼合。而那些磚結構的民房,幾乎沒有保存下來的案例。
燒磚和燒造陶瓷一樣,是一個相當有技術含量的活,涉及到選料、打磨、制胚等許多工序。因此我估計,歐洲人真正學會燒制高品質磚,應該是中國的燒瓷技術傳入之后。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建筑所用的凝膠也值得大書一筆,因為歷代長城的遺跡都還在,能清晰顯示建筑材料的演進。從先秦的黃泥漿(泥加黃草),到漢的石灰,到宋明以后的三合土,演化順序是非常清楚的。尤其是明朝以后的三合土,應該是當時最好的建筑材料,是現代磚混結構的前身。所以明長城也成為這片疆域上最重要的名片。
除了以上這些,人們更加熟悉的中國人使用火的記錄,還包括火藥、陶瓷、冶煉等,這就不消細說了。而從燃料角度,則有木柴和煤炭。
總而言之,學會使用火,是人類的共性。但擅長使用火,卻是中國人的特性。這樣的特性對世界的影響,顯然超過古希臘的幾何與天文,是在現代科技發(fā)展歷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要知道,現代西方開始認識和理解火,是從17世紀的燃素說開始的,這已經是非常晚的事情,晚得很不正常。
而正是這種落后,也體現在了他們在烹飪技藝上的原始。要說到烹飪,當然恐怕再也沒有哪一個文明像中國這樣,對其的重視到了幾近瘋狂的癡迷程度。
西方至遲到羅馬時期,對烹飪的理解還只是停留在烤面包上,生吃或半生吃是他們幾千年不變的傳統(tǒng)。而在中國,廚子是一個無比高尚的職業(yè)。伊尹就是一個廚子,因為用做飯的道理游說商湯,所以做了湯的相。老子更是明確指出,治大國如烹小鮮,要想做好宰相,得先當好廚子。而中華吃貨帝國真正的第一個大吃貨,則非孔子莫屬。能說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边@種話的人,誰敢說他不是一代吃貨?
中國人一生到底把多少時間花費在了吃上,這個恐怕很難統(tǒng)計。但我們可以直觀地感覺到,古代出土物中,最大規(guī)模的莫過于與吃有關的餐具和炊具。三足鼎立,其實是在說最早的炊具就是三個足的陶器。中國的金屬銅和鐵,作為民用的部分,大半都用在了做鍋啊、刀啊之類。中國人把自己在化學上的所有天賦,都用在吃上面。而西方人,則用在了如何更快地殺人。
中國烹飪的發(fā)展,大約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先秦時期,以炮制為主?!抖Y記》中有個著名的周代八珍,也就是周代官方的八道菜,其中大部分是各種肉醬飯,但有一味比較特別,是將豬肚子掏空,塞進棗子,然后上火炙烤,烤出油后再就肉醬飯吃。今天聽起來,這也算相當美味了。
第二個階段是漢唐時期,主要特征是對外來食材的吸收,特別是西域的諸多食材逐步引進,豐富了吃貨們的餐桌。另外,面食在這一時期大行其道,紅白案技術基本是這個時期成熟的。值得一提的是,唐朝人特別愛吃生魚片,這在歷朝歷代都很罕見。這也是日本人現在愛吃生魚片的原因吧。
第三個階段就是宋以后了,這個時期最大的特點是“炒”的烹飪技術成熟,這主要得益于植物油的普及。植物油主要是芝麻油,也稱胡麻油,是漢代就從西域引入的。但宋以前似乎沒有明確記載以麻油入菜的,由此可以推斷,宋朝才是基本完成現代烹飪形態(tài)的時期。
烹飪技術的發(fā)展,除了得益于農業(yè)技術,還有如下幾方面:
一是燃料容易獲得,不管是木柴還是煤炭,在中國土地上都唾手可得。
二是炊具和餐具的成熟。中國的餐具成本比較低,不管是筷子還是瓷碗,都比較大眾化,容易在早期就為百姓所擁有。至于炊具,中國自漢武帝時就有鹽鐵專營了,這也保證老百姓有獲得金屬炊具的正常渠道。事實上,至少在唐朝時候,菜刀的品質就已相當優(yōu)秀,這也保證了各種拼盤菜的制作。
三則是烹飪理論的成熟。烹飪理論最早當屬《呂氏春秋》中的本味篇,詳細介紹了五味調和的道理。之后,歷代醫(yī)學典籍都詳細論述飲食的重要性。進一步,醫(yī)學治療和飲食在唐宋以后基本合流,針灸退居次位,湯藥成為主流,這也讓日常食物和烹飪的重要性陡然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入口的藥物來對疾病治療,這也是中國先民的偉大發(fā)明。
總之,中國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化學家,看著自己烹飪的食材從原始形態(tài)變成完全不同的另一種形態(tài),其中還發(fā)生著難以言說的神奇反應,這本身就是一種成就感。
最后再說一下庖丁解牛。這個故事有許多地方值得回味。首先刀的強度、以及廚子在政治哲學中的地位,這就不用多說了。其次,庖丁幾乎是在以現代解剖學的辦法來做這道“醬爆牛腩”?,F在我們已經很難想象一個廚子能以科學家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本職工作,但在古代中國,這的確是一個時常發(fā)生的現象。第三,庖丁對待解牛的態(tài)度,其實反映了中國人對待世界的態(tài)度,那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庖丁的辦法很難總結成標準操作手冊供人學習,他只能告訴你他是怎么做到這樣的。這就是中國古代的基本世界觀,每頭牛都不一樣,每個廚子的刀工和力量也不同,照方抓藥沒有前途,只有領會其精神才是可造之才。
這就是中國人從吃上面總結出來的道理,也影響著我們對待事物的基本態(tài)度??偨Y下來就是:個性而不忘學習,隨性而不失嚴謹。
可以預期,人類的未來,仍然離不開火,離不開對火的理解和應用。在這一點上,我們中國人,有著與生俱來的先天優(yōu)勢。不久的將來,這種優(yōu)勢必將充分發(fā)揮出來,讓我們重新成為天地自然的優(yōu)等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