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痕瓦爾德的警報/布痕伐爾德的警報/Бухенвальдский наба...

著名作家費定說過這樣一段話:“我不知道歌詞的作者是誰,也不知道他還有什么其他生活,但就是這一首《布痕伐爾德的警報》,我想給他在世的時候建一座紀念碑。”在1959年維也納世界青年聯(lián)歡節(jié)上,烏拉爾大學生合唱團演出了《布痕伐爾德的警報》,全場掌聲雷動。歌曲很快就被譯成各種文字,飛遍世界。
???這首獲得輝煌成就的歌曲,詞曲作者是誰呢?曲作者瓦諾·穆拉杰里是位有名望的作曲家,寫過歌劇、輕歌劇和許多歌曲。例如《莫斯科-北京》《黨是我們的舵手》《俄羅斯》等,但在《蘇聯(lián)大百科全書》的“穆拉杰里”的條目下,只提到他一首歌曲作品,那就是《布痕伐爾德的警報》。
???詞作者伊薩克(原名)出身猶太人。當局者把流浪人、茨岡人、分裂分子和猶太人中12歲的孩子們集中起來,進行強制性的軍訓,直到15歲。團長搞不清孩子們的姓名,干脆把所有人都改姓他的姓索博列夫。
???伊薩克出生在烏克蘭的皮隆諾耶村。他是一個猶太人家庭的幼子。他從小愛寫詩,小學畢業(yè)的時候,在畢業(yè)晚會上,同學們演的一出戲就是伊薩克寫的。母親去世后,他去莫斯科投奔大姐。學做鉗工,進了航空發(fā)動機廠。此外,他還加入了文學聯(lián)合會,在廠報上發(fā)表了他第一批詩歌和小品文。
???1941年戰(zhàn)爭爆發(fā),索博列夫參軍上前線。1944年,索博列夫因兩次負傷,以二級傷殘退伍回家。在戰(zhàn)爭期間他繼續(xù)寫詩和文章,發(fā)表在軍隊報紙上,他把自己的猶太名字“伊薩克”改成了俄羅斯的“阿列克桑德爾”。
???戰(zhàn)后,索博列夫又回到原廠。他的詩歌和小品文不僅在廠報上發(fā)表,也經常在《莫斯科晚報》《汽笛報》《建設者報》《勞動報》和《鱷魚畫報》發(fā)表。廠報的同事丹妮亞,后來成了他的妻子。
???1958年,戰(zhàn)爭過去了13年,索博列夫在廣播中聽到,在布痕伐爾德,在恐怖的集中營原址建立了納粹受害者紀念館,當?shù)鼐用裨炱鹆绥姌?,用鐘聲告示人們不要忘記過去的戰(zhàn)爭災難。
???廣播新聞把索博列夫的記憶帶回到戰(zhàn)爭年代。他失去朋友,看到人們的痛苦,還見過絞刑、槍決、火刑……他拿起筆來,一行一行詩句仿佛自己從筆尖流了出來。兩小時以后,阿列克桑德爾就在電話中把新詩念給自己的妻子聽,當他念到“這是死難者的骨灰復活,重又站起來,重又站起來”,丹妮亞失聲哭泣。
???索博列夫把詩稿送到《真理報》編輯部受到很友好的接待,問他從哪里來,在哪里工作,并且告訴他,會很快給他一個答復。過了很久,他等到的是退稿,沒有說明任何理由。
???后來,詩稿在《勞動報》上發(fā)表。編輯部建議他把詩送給作曲家穆拉杰里。隔了幾天,作曲家打電話給索博列夫:“多好的詩!我譜了曲,我都哭了。這樣的詩,音樂都是多余的!”
???那一年,蘇聯(lián)正在為參加1959年在維也納舉行的第7屆世界青年聯(lián)歡會作準備。共青團中央在挑選去參演的新曲目,正如蘇聯(lián)報紙上所寫的:“聯(lián)歡節(jié)又一次向整個的進步人類展示了蘇聯(lián)的反戰(zhàn)傾向性和蘇聯(lián)境內各族人民的偉大友誼。這就是蘇聯(lián)青年代表團演唱的最好的反戰(zhàn)歌曲《布痕伐爾德的警報》。”蘇聯(lián)詩人號召:“和平的人民,你要三倍警惕,要捍衛(wèi)和平,要捍衛(wèi)和平!”但這時,索博列夫的生活開始發(fā)生某種可怕的、難以理解的變化。
???歌曲很快被譯成多種文字,飛遍世界。聯(lián)歡節(jié)后,穆拉杰里收到世界各地的來信,上廣播,上電視,接到報刊雜志的采訪。歌曲唱片發(fā)生了9百萬張。唱片上作者的署名只有“瓦·穆拉杰里曲”。
???當時有一股國家反猶活動的暗流,可能由于上面來的指示,索博列夫被打入了另冊。歌曲依然在傳唱,但他的姓名已無人提起。
???蘇軍紅旗歌舞團也把這首歌列為保留曲目。有一回在法國巡演,演出結束后,有一位上年紀的法國人找到后臺,說聽了這首歌十分震撼和激動,他想送一輛輕型汽車給歌曲的詞作者。歌舞團的接待人員回答說“我們的作家什么都不需要,他什么都有。”語調充滿了自豪感和優(yōu)越感。但此時索博列夫因工廠“裁員”而失去了工作,雖然按照蘇聯(lián)法律,傷殘軍人是不允許免職解雇的。
???索博列夫生活無著,找不到工作。夫婦倆住在簡陋的房子里,靠救濟金度日。所幸的是,時代在改變,國家的政策和觀念也在改變。索博列夫晚年的生活才有所好轉。1986年,阿列克桑德爾(伊薩克)·索博列夫去世。他的詩集《囚徒詩抄》和小說《葉甫瑞姆·西伽爾——受傷的中士》由他的遺孀自費出版。
?
摘自《俄蘇名歌經典》(下)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