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讀紅樓夢|43 薛寶釵信命,對命運坦然接受,她卻未必一直堅守下去



王夫人稱失手打了金釧,攆她出去兩天,等過兩日還叫回來。寶釵見王夫人正在垂淚,于是嘆道: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這么想。據(jù)我看來,他并不是賭氣投井。多半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跟前憨頑,失了腳掉下去的。他在上頭拘束慣了,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處去頑頑逛逛,豈有這樣大氣的理!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涂人,也不為可惜"
寶釵聽到金釧跳井死了,先想到去安慰王夫人。舊社會女子講究三從四德,寶釵是客又是晚輩,按禮她也要殷勤侍奉王夫人。
她這種涼薄態(tài)度讓人反感,但她并非是薄情冷漠之人。寶釵就如《異鄉(xiāng)人》的主人公默爾索一樣,她對所有人都很好,但與所有人似乎都存在隔閡,讓人無法親近,她天生對身邊的世界帶有疏離感。

寶釵對死亡坦然接受,篤定命運的安排。
生死執(zhí)念源于貪念,寶釵小小年紀(jì)就能勘破這迷津,非同尋常令人敬佩。當(dāng)然,這只是作者在她身上所寄托的精神,平常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有如此覺悟,更不用說一位及笄之年的女孩子。
寶釵喜歡一些虛幻莫測的易理,她相信命運之說,被禮教和理學(xué)文化深深影響著,漸漸找不到真實的自我。
寶釵體內(nèi)藏著一股熱毒,她也渴望真情真性,在無人的時候,她也會流露出自己的天真爛漫。
寶釵對金釧跳井的冷漠,源于舊時的禮教文化。《孝經(jīng)》開篇就云:“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子女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賜予的,自己不能擅自決斷。即便遇到再大的困苦也不應(yīng)該放棄,要努力侍奉婆婆孝敬父母,自盡的人是不孝的表現(xiàn),是不值得同情的。
這種封建糟粕也無需多論,但我們也不能拿今天的精神來批判古人的愚昧,用現(xiàn)在的知識評判古人的見聞,后知者充當(dāng)先知者并不顯得有多高明。

她的冷漠是封建思想約束所致,她認(rèn)為生者為大,以孝為先。她安慰王夫人是出于孝道,她對別人悲慘遭際的冷漠,并不是因為她的絕情,相反她十分同情關(guān)心身邊的人。她細(xì)致體貼大度謙和,事事為他人考慮。
她對金釧的自盡不感到惋惜,反說她是個糊涂人,但她卻把自己的新衣服給金釧裝殮用,試問誰愿意把這樣的事往身上攬的?
你可以說寶釵不迷信陰司地獄,可她為什么這么篤定金玉良姻?你可以說寶釵心懷鬼胎,但不要僅憑猜忌就給人定罪。你可以不喜歡說教,但有人需要,人不喜歡的事有很多,但因為不喜歡就可以推卸掉身上的責(zé)任嗎?因為不喜歡就逃避這繽紛世界嗎?

第六十七回薛姨媽提起尤三姐自盡的事。
寶釵聽了,并不在意,便說道:"俗語說的好,'天有不測風(fēng)云,人有旦夕禍福'。這也是他們前生命定“。
她認(rèn)為這是人命中注定的事。萬般皆是命,一個命字,就讓天下百姓低下了頭,甘心忍受剝削與不公,如果從此認(rèn)命,以后便再也找不到方向,只會受命運的擺布。
曹公憤世嫉俗,傲岸孤高,面對這濁世,他雖不認(rèn)命,但也無可奈何,他孤獨的在一個小山村里創(chuàng)作,感到寂寞苦悶,卻無人傾訴。但曹公也是認(rèn)命的,這體現(xiàn)在他對生死的態(tài)度上,他向往和劉伶一般醉生夢死,赤條條來去無牽掛,他不貪戀世上風(fēng)物,只想留下一個美夢供人暢望。
寶釵平時謹(jǐn)言慎行,小心與這個世界相處,她不在意尤三姐的死,反而提醒薛姨媽酬謝底下的伙計們,她更注重生者的利益,更愿意給予實際幫助,而非口惠而實不至的夸夸其談。
她只想努力做好自己所能掌控的事,至于婚姻和命運,全由父母和上蒼決定,也由不得她,所以她便不再思想這些事。
她積極樂觀,從容豁達(dá),好風(fēng)憑借力,送我上青云,少年當(dāng)立鴻鵠志,襯著好年華,盤飛到九霄云上。
她生活樸素,罕言寡語,任時光穿梭韶華漸逝,縱然一生坎坷,也不改初心絕不自棄,一身清貧過此生。

她將理學(xué)思想作為自己的行為準(zhǔn)則,格物致知順應(yīng)天理,但是身為女子,即便再怎么努力,也無法改變現(xiàn)實,她只能祈求嫁給一個好丈夫,以后相夫教子,繼續(xù)實現(xiàn)其價值。
寶釵心里幻想著金玉良姻,希望嫁給擁有無瑕美玉的如意仙郎,可現(xiàn)實的世界由不得人自己,不去爭取,如何能獲得想要的?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寶玉最后還是離開了她,可那又怎樣?即便如此,她也不改本心,她就是這么倔強(qiáng),或許她覺得這就是命。
她的冷淡是天性使然,也是封建思想影響所致,她篤定命由天定不能更改,生老病死沿著固定軌跡運行,又何必悲傷?
人死不能復(fù)生,但生者還要繼續(xù)活著,與其沉浸在悲傷里,不如努力為世界多創(chuàng)造一份價值。她試著這樣規(guī)勸寶玉,但寶玉怎會聽!他只想著自己的林妹妹,只想著彼此的誓言,只想著化為一縷青煙,隨花飛到天盡頭,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fēng)刀霜劍嚴(yán)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飄泊難尋覓。
甲戌批語【埋香冢葬花乃諸艷歸源,《葬花吟》又系諸艷一偈也。】
寶釵的命運就隱藏在《葬花吟》里,第五十八回寶玉擔(dān)心,在杏花開時,飛來的小雀還能否找到伴侶的香巢?
《紅樓夢》的詩詞那么動人凄美,曹公心思如此靈巧,世人怎忍心將這段故事思想的那么污濁不堪?

寶釵苦苦尋覓,日日煎心,終究沒能等來狠命的絕情郎。
如果說黛玉對命運的態(tài)度是逃避,寶玉是積極享受,那么寶釵就是平靜接受。寶釵信命,她虔誠相信和尚的話,篤定了金玉良姻。她始終對寶玉有著異樣的情愫,即便寶玉有意疏遠(yuǎn)她,她也隔三岔五半夜三更過去坐坐。
寶釵列位薄命司正冊之首,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慘遭際。她的人生悲劇,要遠(yuǎn)比黛玉更加讓人感到心酸。
理學(xué)和禮教文化是違背人性的,并不是她真正想要的。當(dāng)真正的絕望來臨時,寶釵最終會怎樣呢?她是否能像勸別人那樣來規(guī)勸自己呢?常言道:醫(yī)者難自醫(yī)。在忍受了漫長的煎熬和折磨后,她是否還能繼續(xù)堅持不自棄的精神呢?
人的痛苦往往來自于所求太多,而所得太少。她正因為那么喜歡寶玉,正因為那么堅定信仰,她最后的絕望,最后的孤注一擲,才讓人感到無比的辛酸。

寶釵身上的長命金鎖,象征了禮教文化和理學(xué)思想對人的禁錮和束縛,我想她最后一定會掙脫這命運的束縛,扯斷這金鎖,抱著夢想一起幻滅。
這是塵寰中消長數(shù)應(yīng)當(dāng),黛玉含恨而終,湘云望穿秋水,寶釵苦等一生,寶釵和湘云黛玉三者的命運緊緊相連,互相映照。湘云和寶釵的命運要比黛玉更加凄苦,更加磨人。
王寶釧寒窯苦等十八載,好歹等來了薛平貴,而薛寶釵青絲等成白發(fā),只等來一場空歡喜,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她的命運注定了平淡如水孤苦無依,最后在凄厲的冰雪里結(jié)束這痛苦的一生,消散在一片白茫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