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奇才姚廣孝:三次推算明朝國運,后果然各個應驗!
1424年,朱棣行將就木,拿出姚廣孝上奏的最后一份奏折給孫子朱瞻基。姚廣孝推算出明朝國運,百年內有三大巨變:辛丑年一變,飛龍在天,太子遽亡;庚寅年一變,龍戰(zhàn)于野,血色玄黃;甲午年又一變,亢龍有悔,仇殺無盡無期……
那么,對應的這三大巨變究竟是什么呢?總結一下:都是朱家人的內斗。

編輯
所謂“第一變”正是明朝開國后,老朱家的第一次血腥政權迭變,姚廣孝形容它為“倒覆江山于陛下”。此處的“陛下”指的是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共有26個兒子,太子朱標過世后,最有機會成為下一任太子的就是老二,老三和老四。
二皇子朱樉就藩后殘暴無良,朱標死后3年,朱樉就因為德行有虧,被三個老仆婦下毒害死了。
三皇子朱棡起初也是暴戾性格,一次在就藩途中因為責罵了廚師,朱元璋知道后狠狠地訓斥了他。
“23年來,不管誰有錯,都受過罰,唯獨不敢責備廚師。你今日不善待廚子,他們隨時會在你的飯菜里下藥,要了你的命!”
為了這件事,朱元璋差點要削去朱棡爵位。好在有朱標的袒護,朱棡才逃過一劫。不過,朱元璋的這番話也讓他當即驚出了一身汗,但是他很有記性,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編輯
1392年,太子朱標死后,按著順序和德行,朱棡是最有機會繼承皇位的。其次,才應該是朱棣。不過,就在朱允炆登基之前,朱棡就病故了,所以,朱允炆最大的威脅除了剩下那些叔叔們,就是燕王朱棣。
1402年,朱棣發(fā)起的靖難之役,終于攻破南京城,成功取朱允炆而代之。
此后,便是瘋狂地血洗,不從者、反抗者、忠于建文帝者,甚至不能在這場血海中留下尸身,他們或被烹,或被殺,慘絕人寰。
而這一切,早在姚廣孝的推算之中,此為“第一變”。
朱元璋身邊有個神機妙算的劉伯溫,而朱棣擁有了奇僧姚廣孝,所以,這對父子是命中注定的皇帝命。相較之下,朱允炆從年齡到閱歷,乃至他的胸懷都不足以擔得起大明江山。

編輯
“第二變”所提到的“龍戰(zhàn)于野,血色玄黃”,其實出自于《周易》,是司馬懿和曹爽也曾用過的典故。
姚廣孝說:“主兄弟爭于室,濺血禁中”,這一次血洗恰好就是朱棣自己種下的惡果。
朱棣以藩王實力,做了謀逆之賊,將侄子拉下皇位。他所屬意的儲君之位,恰好就是自己的孫子朱瞻基。
朱棣不怕嗎?他當然怕。他自己造反得來的江山很怕后世會重蹈覆轍,他的長子朱高熾身弱多病,在朱棣發(fā)起靖難之役時,恰是二兒子朱高煦和三兒子朱高燧陪伴左右。當時,朱棣甚至對朱高煦暗示:“太子體弱,你要努力??!”

編輯
不過,朱高煦是將才卻非治世之君,所以,朱棣還是將皇位給了朱高熾,也就是間接讓孫子朱瞻基繼位。這一次的決定,便引發(fā)了朱高煦和朱高燧蓄謀已久的謀反。
在一次次挑釁之后,朱瞻基將朱高煦扣在銅缸里,最后活活地燒死了親二叔。而朱高煦的兒子們,也都無一幸免,成為了父親的陪葬。
皇家的爭權,不是你死就是我活,向來如此。而姚廣孝所預言的“第三變”則到了朱瞻基的后代,正是他的兩個親兒子:朱祁鎮(zhèn)和朱祁鈺關于皇權之爭。

編輯
朱瞻基繼位大統(tǒng)是在1425年,那一年他只有26歲。但是,他也是英年早逝的皇帝,在當了十年皇帝后駕崩,而皇位則傳給了長子朱祁鎮(zhèn)。
朱祁鎮(zhèn)在位期間,就發(fā)生了震驚朝野的“土木堡之變”。堂堂大明皇帝率軍出征,結果就被瓦剌囚禁了一年。要知道,朱棣當年就是死在了征戰(zhàn)瓦剌大敗的途中。毫無建樹的朱祁鎮(zhèn)就是有這樣的自信,結果一去不返。
閣老于謙審時度勢,在關鍵時刻讓朱祁鎮(zhèn)的弟弟朱祁鈺繼位稱帝,瓦剌見朱祁鎮(zhèn)沒有用途了,一年后又將他送還給明朝。
此時,朱祁鈺豈肯讓出皇位?于是將朱祁鎮(zhèn)囚禁了足有7年。他的大門要上鎖灌鉛,他的食物要從狗洞送入。這7年,朱祁鎮(zhèn)無時無刻不在驚懼和憂慮中度過。
1457年,朱祁鎮(zhèn)發(fā)起“奪門之變”,再次重登帝位,弟弟朱祁鈺廢為郕王,不久便離奇死去了。

編輯
一朝天子一朝臣,那些擁護過朱祁鈺的臣子,下場可想而知,靖難之役就是前車之鑒。尤其是一代名臣于謙,兩袖清風,胸懷天下,朱祁鎮(zhèn)還是將他處死了,抄沒家產時才發(fā)現,于謙家徒四壁。他死后,蒼天驟變,百姓聞之落淚。
所謂“仇殺無盡無期”,就是從朱棣闖入南京城的那一天開始,循環(huán)往復,無休無止。
至此,姚廣孝所預言的百年內的“三大巨變”全部實現,每一起都是圍繞帝位之爭的血肉相殘,每一次都是血染江山。

編輯
關于“三大預言”出自影視劇《大明風華》,當然,影視劇和野史必然是神化了姚廣孝,可是他預言的這三個“巨變”的確是不爭的事實。
憶柔借此講了明朝前百年的暴力奪權,通過這樣的演繹,再現了明朝奪權的血腥。得天下者才有話語權,失敗者未必會死,卻會比死更難受。
因為,等待他們的是可怕的四個字:終生幽禁。權力,讓世人為之癲狂,讓大明子孫仿佛陷入了魔咒,這或許就是明朝真正的命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