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永康設計培訓班——沒有任何基礎怎么學設計?
其實對于一切想轉行的人來說,都要先解決「為什么要從事XX行業(yè)」這個問題。對于多數人來說答案都只有一個,就是你發(fā)現你更擅長做那個行業(yè),且能保持相對長久的激情?!肝蚁矚g」一定不是理由!更何況很多人愛好成為職業(yè)后,反而沒了興致甚至會抵觸。不要抱著0基礎轉行的幼稚想法!如果你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擅長那個行業(yè),只是空憑一腔熱血想轉行,那多半結果會很悲催。
很多人喜歡籃球足球,為之癲狂的球迷大有人在,他們都想轉行從事體育嗎?并不會。那為什么想轉行做設計的人那么多呢?因為大家潛意識覺得門檻低,不需要像運動員那樣從小日復一日的磨練身體和技藝。然而實際上不論是哪個行業(yè),想做得好你都要有與之匹配的能力,并且有一定行業(yè)積累。一旦你確定了自己適合做那個行業(yè),那么接下來應該怎么學習其實完全不成問題。有一定生活壓力的可以先轉行,在實踐中學習積累,并在合適的時機去繼續(xù)深造;沒有生活壓力的,直接去上學也是可以的。這兩種轉行方式在生活中都很常見,但前提一定是確認好自己應該轉行。
什么,你問沒有基礎的人為何能直接轉行?因為在確定你是否適合從事這個行業(yè)的過程中你已經有了大量的思考和實踐,你已經不是一點基礎都沒有的人了。如果你適合從事這個行業(yè),你完全可以證明給別人看。
設計的本質是解決問題,是尋求功能和形式的最佳組合的過程,因此就要求設計師不斷用創(chuàng)造性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所以你可以回憶一下,你是否會經常發(fā)現身邊一些不合理的設計并思考改進方案?生活中遇到問題時是否會自己動手做一些小東西小物件來解決?如果沒有,那么你八成是不適合做設計的,因為思維方式不符。思維方式這東西雖然不是不能培養(yǎng),但不確定性很高,因此強烈建議先培養(yǎng)思維方式,再決定是否轉行。具體的方法,主要是自學理論和在生活中實踐兩種方式。
萬事其實都不難,只怕沒有認真看,無論設計還是其他領域,先“看”而后“動”
1、看書
這里的書可以是設計相關的入門書籍,也可以直接是設計工具教程類書籍(PS:這里對于零基礎來說我更推薦后者,如已有構成方面認知基礎的,則可從設計入門教程類書籍入手),比如:《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等包含相應詞匯的書籍,是對于設計零基礎的人來說非常重要的,設計的根本來自于美術思維,而美術的思維就是由平面、立體以及色彩構建起來的。就像萬事萬物都由點線面構成是一個道理。要把基礎條件給鋪設好,腦中才會有所想法,手上才能有所實現。
2、看畫
這里的畫面是泛指包含自然景觀、攝影、展覽、海報、創(chuàng)意設計等在內的一切視覺上的畫面,這一點是可以和看書并行,且更具有延續(xù)性和常態(tài)化的。要學設計,就要先理解畫面,也就是第一點中所提到理解畫面的多方面構成,理解光與色、明與暗、延展與收縮。尤其是千萬不要不信,書本雖然能夠將大量的作品做一個很好的集合,但是都比不上自然、攝影以及藝術展覽等帶給你的視覺沖擊與體悟。從自然風光來講,自然色光是不存在于任何畫作中的,它是至真的色彩,假設你可以在平常的生活里每天抽出那萬分之一的時間去眺望和感受,艷陽天或者陰天,你就會明白,為什么色彩會有懾人的魅力,從而你也能夠去得到一點點對于色彩的應用場景的理解(也就是為什么灰色的陰天總讓人容易沉靜或者憂郁,而暖橘色的晴天常會使人輕松和振奮)亦或是一些既定存在的構成關系。(比如為什么視覺由近及遠畫面是擴張的,而站在高樓之下仰望,它確實向上收縮的等等)不過或許你有疑問,為什么攝影要獨立在自然風光之外來講,因為上面所提及的自然風光是眼中實景,而攝影藝術或通過相機等設備有所修飾,而更多來講,攝影藝術之所以有藝術兩個字在后面,那本就不能等同于景觀本身。比如風景教你色彩的應用場景的感悟,而攝影更是將光線的變幻、畫面的情緒感和表達力放得更大,而且攝影藝術的佳作,一般還會讓你理解和領悟到“以更多、更獨特、更新奇的視角去看世界”,這一點同樣映射于設計。而畫面與畫面也是不同的,比如名家畫作、或是設計藝術等展覽,它們與自然風景又是在于同一個體系之下而迥異不同的板塊,無論畫作或是設計藝術,由于其被作畫者本身進行了自我意識上的加工,所以其中的構成關系及培養(yǎng)美術思維的養(yǎng)分會更加充足,就好比不懂畫面構成的人,一般會覺得展覽上的作品很多都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但是有了基礎設計構成意識的人去看,慢慢地看(畫不是電影,它雖然是靜止的,但是里面畫作者的內載思維確是流動的),比如看莫奈、塞尚、高更一類畫家的畫能感受到在畫作或者在設計中,對于光線感、顏色溫度的把控與調度;而看達利、畢加索之類畫家的作品則能得到一些畫面分割、平立面構成、創(chuàng)意設計等方面的靈感。這也是自然景觀所不能及的。
3、看人
當逐步將“看書與看畫”帶入常態(tài)化的軌道運作之后,你就可以來看看“人”了,看看人家的設計思維(基礎流程),看看人家的設計理念(靈感來源與切入視角),甚至是看看人家對設計風格的塑造和把控。為什么“看人”是看的最后一步,在我看來,有些設計新手喜歡上來就去問別人:“這個怎么設計?這個為什么這么設計?”等等之類的問題(畢竟我就是這樣走了漫長的彎路),而這個慣性思維對于剛剛想入門設計領域的人來講,是非常無益的,新手直接去問怎么設計,就好比一個小跑堂直接去問大廚怎么做好名菜是一樣的,給你講的你根本吸收不了,同樣的問題還是會二次發(fā)問,甚至會讓你走到非常不適合自己的路數上去,這樣既浪費了時間,又耗損自己的認知。所以,你在“看人”上,只要了解這個思維及理念,而不是要問達成方法,畢竟那是人家的長期鍛煉和感悟的凝聚體,你充其量只能帶走作品本身,而帶不走設計本身。
4、動手練習
說完“看”的理論方面,緊接著就是要接入實操,所有的理論不落地都是紙上談兵,通過“看”感悟到了畫面構成、設計理念、或者一些設計技法之后,就要將它們糅合在一起,呈現在紙本或者電腦上(這里切記一點,雖然現在設計軟件非常豐富和優(yōu)質,但是別完全脫離了紙本上的設計聯系,畢竟設計是由紙本向電子轉移的,許多設計感受,還是要通過“母本”來得到最純粹的感受,這樣更利于對于畫面的深層理解)
不要怕畫得、或是設計得不好,就跟學習英文一樣,不怕出錯,多念常說。要明白為什么我們通常會說是“做設計”,就是要多做,多動手,才有更加直接而立見的感受。然后拿自己的作品做“前后比較”,和稍高一點等級的人作“高下對比”,而不是讓自己的設計去盲目地和已然成熟或者領域里的名家作對比,自己給自己營造做不好設計的假象與心里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