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沁縣發(fā)現(xiàn)金代磚雕墓
山西沁縣發(fā)現(xiàn)金代磚雕墓
選自《文物》2000年06期,商彤流(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郭海林(沁縣文物館)
1998年12月,沁縣南里鄉(xiāng)西林東莊村西發(fā)現(xiàn)亠座古代磚室墓,省考古所聞訊后派員協(xié)同沁縣文物館,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發(fā)掘,現(xiàn)將結(jié)果簡報如下。
一 墓室概況
西林東莊村距沁縣城西南18公里,位于東高西低的半環(huán)狀朝陽山坡上,此墓頂?shù)乇硪驯煌普教?,西、南的旁?cè)因取土形成斷崖,而暴露墓室的破洞即在此墓室西南壁的中部。
墓坐東南朝西北,為仿木構(gòu)建筑的單室磚墓。其墓道處現(xiàn)立有電線桿,故未作發(fā)掘。甬道辟于墓室的西北壁中央,為半圓弧形拱券頂,高1.2(下部砌作束腰須彌座)、寬0.6、進深0.48米。其外側(cè)有錯縫平砌的封門磚墻封堵。
墓室內(nèi)平面八角形,進深3.2、橫寬2.85米。沿周壁砌作G1形棺床,亦作束腰須彌座(束腰部分砌有抹角柱,柱間嵌華板),高0.5米,通接于甬道下部。棺床面上以方磚(0.32 x 0.32 x 0.05米)錯縫平鋪;墓底部以條磚(0.32 x 0.16 x 0.05米)作錯縫橫排鋪就。
墓室周壁均砌磚雕仿木結(jié)構(gòu)形式,八角處皆有倚角立柱(下有方形柱礎(chǔ)),上托一道普柏紡,高0.85米。兩柱間壁上砌雕幔帳卷簾;或裱砌板門,兩側(cè)刻根窗;或砌出箱奩、燈擎。轉(zhuǎn)角柱頭斗棋為斗口跳單下昂,每壁的紡間亦設(shè)補間斗棋一朵;其上承替墊板一周,以蓮花瓣形磚雕砌出外突的基臺;再以條磚砌作一周框格(內(nèi)嵌孝子故事的磚雕人物畫面),高1.75米。向上又砌轉(zhuǎn)角五鋪作單下昂斗棋,各托挑檐替木,承一周撩檐紡,設(shè)一匝檐椽、檐飛,上覆瓦瓏、貓頭,高2.3米。再以條磚逐層疊澀收攏成穹隆形墓頂(近墓頂收口處砌有三層蓮花瓣形磚雕),至墓底通高3.5米(圖一?四)。
墓室內(nèi)通壁施彩繪。其柱間壁上涂黃色,以墨線勾勒出帷幔,又以紅色描繪板門、家什。仿木結(jié)構(gòu)的柱、紡、板上涂黃色底襯后以紅色勾勒木理紋,斗上涂紅色做地后以白色勾勒界邊,棋上則彩繪有變化的破旋子花卉圖案。検眼壁上皆有單幅的折枝牡丹、蓮荷等圖畫(有紅、綠、黃、赭、白、黑等色,系沒骨畫技法)。樣涂黃,飛刷白,皆以紅色勾邊,又以白色點簇貓頭。疊澀墓頂?shù)膶哟u也作紅、黃色間隔的涂刷。
二 磚雕人物
墓室八壁中,東北、西南壁較寬,其中部砌有四個框格(其中一格內(nèi)繪有沒骨畫的蓮花荷葉圖);余六壁皆砌三個框格。內(nèi)高35、寬18-32厘米。計有二十四個框格內(nèi)嵌飾孝子故事人物磚雕。其磚雕為模制,先將范模附著于磚坯上,并用鐵釘固定,待入窯燒烘成磚質(zhì)后,再以白色刷地,以紅、黃、赭、青、黑等色敷彩,并以墨線勾勒人物的細部。有部分磚面上殘存著墨書題記,標示出孝子故事題目(可辨識墨跡的則實錄,依稀難辨者則不載,其為何人故事屬于判斷)。自墓向始,依壁由左至右介紹如下。
西北壁:郭巨圖、王武子圖(題字"[王]武子為婆割股”)、陸績圖(題字“陸績行孝”)(圖五~七)。
北壁:元覺圖(題字"元覺[拖]揮床”)、姜詩圖(題字“姜詩行孝”)、舜子圖(題字“舜子親口山口口”)(圖八~一0)。
東北壁:鮑山圖(題字“鮑山背母口[熟]”)、丁蘭圖(題字“丁蘭剖木為母”)、趙孝宗圖(題字“趙孝宗將小替大”)(圖一一至一三)。
東壁:楊香圖(題字“楊香女為父騎虎”)、魯義姑圖、孟宗圖(圖一四~一六)。
東南壁:田真圖(題字“田真行孝”)、老萊子圖、曾子圖(圖一七~一九)。
南壁:劉明達圖、閔子騫圖(題字“閔子騫行孝”)、劉殷圖(圖二0~二二)。
西南壁:曹娥圖(題字“孟宗為母思竹筍”,此為當時匠人錯題)、韓伯俞圖(題字“韓伯俞行孝”)、董永圖(題字"……思葬”)(圖二三~二五)。
西壁:映子圖(題字“映子為母思鹿乳”)、蔡順圖(題字“蔡順為母[采]植”)、王祥圖(題字“王相臥冰為母[求魚]”)(圖二六~二八)。
三 隨葬器物
經(jīng)調(diào)査,墓剛暴露時,墓室內(nèi)有4個頭骨,分4堆骨骸;在時形棺床上如何放置已不清;或?qū)俣芜w葬(在此墓附近進行考古鉆探,亦未發(fā)現(xiàn)另外的墓葬)。墓室內(nèi)多有擾動土,部分來自破洞外的塌落土,還有埋沒至棺床面上0.2米厚的淤土,系甬道封門磚處上端的地面滲水漏洞所為。墓中隨葬器物原已散出,經(jīng)收集共得以下數(shù)件。
陶罐5件。灰陶質(zhì),素面,皆有器蓋。卷圓唇,侈口,束頸鼓腹,平底。器蓋螺殼形狀,中空。罐口徑10.8、底徑11.2、通高22.2厘米(圖二九、三三:1)
陶盤1件。灰陶質(zhì),素面。敞口淺腹,折平口沿,斜壁微鼓,平底,其盤內(nèi)底部凸起。口徑17.6、高2.8、底徑14.8厘米(圖三O、三三:3)。
黑瓷罐1件。圓唇斂口,為白瓷釉;外口沿下有一周輪刻凹槽,其下腹壁微鼓為黑瓷釉,至底部平折。白口黑罐,似鑲銀口。圈足中空,無釉。口徑14.8、高14.6、底徑8.4厘米(圖三一、三三:2)。
白瓷碗1件。敞口圓唇,斜腹壁,圈足中空。碗內(nèi)外皆施釉,外壁至圈足際,內(nèi)底部有澀圈,支釘三個??趶?8.4、高8、底徑6.8厘米(圖三二、三三:4)。
四 小結(jié)
此墓內(nèi)沒有紀年題記。從墓葬形制,仿木構(gòu)建筑磚雕,隨葬器物,孝子磚雕的服飾及其二十四孝故事的組合,參照對比晉東南地區(qū)出土的同期墓葬資料,可判定此墓的埋葬年代為金代中期。有記載稱,金代不為官者不得用墓志,而此墓砌造考究,裝飾華美,墓內(nèi)死者應是當?shù)馗毁Z鄉(xiāng)紳。
此墓為沁縣境內(nèi)金代磚雕墓的首次發(fā)現(xiàn),其保存完整組合的二十四孝人物磚雕,亦為晉東南地區(qū)乃至我省同期磚雕墓所罕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代的社會時尚。
參加清理工作的還有呂劍峰、宋少宏。繪圖、攝影:商彤流
(責任編輯:李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