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引經(jīng)據(jù)典,什么才是四大菜系的源頭歷史?其他皆野史

導(dǎo)言:
魯菜、淮揚菜、川菜、粵菜并稱中國四大菜系,簡稱“魯、揚、川、粵”;四大菜肴特點流傳一句話:“食在廣州,味在四川,湯在山東,刀在揚州”。
四大菜系有沒有歷史依據(jù)?
本篇文章不談廚藝,只談歷史。中國無論四大菜系,還是八大菜系,這些知名菜系為什么會出名?究其原因背后都有較長的傳承歷史作為支撐,早被前人名家寫進書中了。“魯、揚、川、粵”,這個結(jié)論可不是今天人發(fā)明的,在距今100年前后已經(jīng)有定論了,并且寫出四大菜肴的評判標準。本篇文章來還原四大菜系的歷史真相。
四大菜系現(xiàn)狀
如今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美食成了旅游經(jīng)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產(chǎn)生了巨大經(jīng)濟利益,很多不具備美食歷史底蘊的城市開始動歪腦筋,通過把自身平庸的歷史通過夸大宣傳、或傍名牌等手段塑造成一個古代知名菜系;更有甚者直接剽竊、抄襲、偷盜其他城市美食歷史文化,強行給自己定義,強行給自己臉上貼金。這些行為早就偏離了歷史的真相。
這里我想反駁一些人:我之前文章打假其他城市剽竊、偷盜揚州淮揚菜歷史??傆腥私o我來一句:“要有格局,別狹隘之類的話”。我納悶,你是制定大國發(fā)展戰(zhàn)略?還是搞未來經(jīng)濟規(guī)劃?動不動就談格局?四大菜系不是未來式,而是過去式了,之前歷史早已定型?,F(xiàn)在引經(jīng)據(jù)典談歷史真相卻成了沒格局狹隘?反之篡改菜系歷史,發(fā)明新野史倒成了光明正大?價值觀竟然扭曲到這地步?舉個例子,我說西安是中國歷史古都,你給我來一句“要有格局,別狹隘”,難不成在你格局里西安就不是古都了?
重要6點結(jié)論看三遍(以四大菜系源頭歷史為依據(jù))
特別說明:這段時間,我查閱幾十本關(guān)于美食書籍史料,所記載大部分內(nèi)容距今都有100~200年左右歷史,提前把結(jié)論放在開頭,看完之后別忘記回頭再對照、回看、體會一下我的結(jié)論。
1. 幾大菜系源于清代中晚期流傳至今的說法,開始只有三大菜系;這里有一個演變過程,當(dāng)時河南豫菜一度壓過魯菜,擠進三大菜系,后來豫菜衰弱,魯菜占據(jù)北方菜的主導(dǎo)地位,清末民國時期四大菜系最終定型。
2. “魯、揚、川、粵”不僅作為四大菜系的簡稱和排名順序,那是中國歷史自上古與中古,近世與近代,漸漸由北向南過渡,中國飲食的發(fā)展的流變也寓其中。按照歷史地域崛起時間來排,最早北方山東的魯菜,其次東南的揚州淮揚菜,然后西南的川菜,最后南方的粵菜。
3. 四大菜系中,只有淮揚菜是以揚州一座城市名稱單獨冠名的,其他都是以省級命名的城市組合式菜系。
4. 四大菜系中的城市組成:
(1)魯菜,山東簡稱“魯”;魯菜是四大菜系中歷史最悠久的菜系,作為四大菜系之首,個人認為符合歷史,沒問題。山東菜由:“濟南 + 濟寧 + (煙臺、威海)”組成。
(2)淮揚菜,明初揚州官方名叫“淮揚府”,別稱“維揚府”,寫進官修正史的,因此淮揚菜又稱維揚菜,菜系名直接以揚州古名冠名的。無論“淮揚,維揚,揚州”都離不來一個“揚”,因此簡稱“揚”。
(3)川菜,四川簡稱“川”;川菜除了自身的飲食文化外,走向大江南北,見證了近代中國一部抗戰(zhàn)血淚史。川菜由:“成都 + 重慶 + 自貢”組成。
(4)粵菜,廣東簡稱“粵”;屬于四大菜系中歷史最年輕的菜系?;洸擞桑骸皬V州(包含順德) + 惠州 + (潮州、汕頭、揭陽)”組成。注:順德距離廣州城區(qū)10來公里,屬于廣府菜下分支范疇。
5. 額外多說幾點
(1)四大菜系(1~4)外,再擴展4個(5~8),河南豫菜、福建閩菜、浙江浙菜、湖南湘菜。
(2)蘇州的蘇幫菜,我查閱史料發(fā)現(xiàn)具有一定的歷史,有點被低估;在江蘇位列揚州之后,妥妥的第二,個人覺得有資格競爭前8。
(3)截至2023年申報聯(lián)合國評的中國5個美食之都;只有揚州和成都是最具公信力的,對的上歷史文獻記載,最心服口服;澳門歷史特殊,具有獨特的多元飲食文化,積累上百年,能上美食之都;順德屬于粵菜廣府菜下分支,有點勉強,但不具備粵菜歷史標桿性;淮安是典型的水貨,沒有歷史文獻支撐,民國時期在江蘇省內(nèi)就是不入流水平,民國江蘇美食前5是:揚州、蘇州、無錫、南京、鎮(zhèn)江;2001年開始淮安靠剽竊、抄襲揚州淮揚菜歷史弄虛作假忽悠上去的。
(4)遠的不說,就說晚清民國這100~150年區(qū)間,江蘇除了各城市方言有較大差異外;論飲食、民風(fēng)等生活習(xí)慣,長江兩岸城市文化接近,淮河兩岸城市文化接近。因此揚州屬于長江文化多,淮安屬于淮河文化多。民國美食家文中關(guān)于揚州早茶文化很明確,這個話題我將會在后面揚州早茶的文章中再做引經(jīng)據(jù)典,詳細闡述。
(5)江蘇和安徽北部接近魯菜濟寧風(fēng)味,形成了淮海飲食文化區(qū),淮安地理位置介于揚州和徐州之間,因此淮安境內(nèi)不少地方菜更接近于徐州淮海菜。為什么這么說?因為明朝人寫的《天下水陸路程》中對江蘇江淮地區(qū)文化作了描述:“自揚州以北,風(fēng)景與江南大別矣”,說明揚州以北包括淮安在內(nèi),和揚州存在明顯的文化差異,淮揚文化本意就是揚州文化,取揚州古名作為文化名,和其他城市沒關(guān)系。還有一句:“揚州之北,食品賤而不佳”,說明包括淮安在內(nèi),飲食水平低,和揚州就不在一個層次。(看下圖)

(1)現(xiàn)在發(fā)布的四大菜系,“魯、蘇、川、粵”,把揚州淮揚菜的“揚”改成江蘇菜的“蘇”,這不是一本正經(jīng)的胡說八道嗎?我翻閱大量的美食書籍史料,從古至今就沒有“江蘇菜”這個菜系存在,錯得離譜。
(2)有些人認為,揚州淮揚菜是因為運河,這個觀點也是錯的。因為運河綿延近3200公里,兩岸城市有好幾十個,涉及很多地域文化,如果按照揚州僅僅是運河城市就是四大菜系?反問一句,那其他運河城市憑什么就不是四大菜系?難不成揚州邗溝段水中能冒金子?因此古人以“一河兩江”為評判標準是最科學(xué),最客觀的。
查閱前人名家們?nèi)绾卧u判四大菜系的?
1. 唐魯孫先生
生于清末北京,出身于清代世家,家學(xué)淵源,作為珍妃的侄孫,民國時期出入官場和工商界,走遍大江南北,吃遍名人家宴和各地名菜,見多識廣,對民俗掌故知之甚詳,對北京傳統(tǒng)文化、風(fēng)俗習(xí)慣及宮廷秘聞尤所了然,加之出身貴胄,有機會出入宮廷,親歷皇家生活,習(xí)于品味家廚奇珍,又遍嘗各省獨特美味,對飲食有獨到的見解而有美食之名,被稱為“近代中國談吃第一人”。

看上圖,“老一輩”,可見比唐魯孫先生年長很多,估計要追溯到清咸豐時期。清中晚期以珠江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簡稱“一河兩江”為評判標準,可見當(dāng)時全國菜系只有三大菜系:“嶺南派、南派、北派”;代表城市分別為:嶺南派的廣州、南派的揚州、北派的開封。上述歷史距今大概有150~200年的時間跨度。

看上圖,“早年一些美食家”,就是說年紀比唐魯孫先生大一些,推測大概是清末民國初期,和老輩觀點接近,還是以“一河兩江”為評判標準。依舊只有三大菜系,把“嶺南派、南派、北派”改成了“山東魯菜、揚州淮揚菜、廣州粵菜”,這里有個微調(diào)變化,北方菜從開封的豫菜換成了山東濟寧的魯菜,揚州和廣州的地位不變。上述歷史距今大概有100~150年的時間跨度。
2. 張大千先生
生于清末,四川省內(nèi)江市人,中國近現(xiàn)代國畫家大師,對美食有較高的研究。

看上圖,張大千先生所說的“三江流域”和唐魯孫先生“一河兩江”本質(zhì)意思相同,還是珠江流域、長江流域、黃河流域。黃河流域代表山東魯菜;珠江流域粵菜,擴展附加了福建閩菜;長江流域依舊是揚州淮揚菜,增加一個蘇州的蘇幫菜,還有一個長江上游成都和重慶組成的川菜。張大千先生所生活的年代距今至少100年上下了。
3. 逯耀東先生
生于民國中期的江蘇豐縣,中國當(dāng)代著名美食家、史學(xué)家。對中國美食有較深的研究,我覺得水平不比珍妃侄孫唐魯孫先生遜色多少,寫一本美食書叫《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


看上兩圖,逯耀東先生觀點和上面兩位基本一致,還是以“一河兩江”為評判標準,不過在其他章節(jié)多加了“一城”,指長城,意思說“長城以內(nèi)的三大流域”。有以省級為單位的菜系分別是:“川、粵、閩、魯”,還有以一座城市命名的菜系分別是:“京、滬、蘇、揚”。簡單講解當(dāng)時一些重要菜系的結(jié)構(gòu)組成,時間跨度距今100年上下。注意,這里面沒有揚州淮揚菜和川菜,因為逯耀東先生單獨拿出來講解了。
1. 粵菜由廣州、惠州、潮州、汕頭、揭陽組成;
2. 閩菜由福州、泉州、漳州、廈門組成;
3. 魯菜由濟南、煙臺、威海、濟寧組成;
4. 北京菜班底主要來自于膠東的煙臺、威海的魯菜;
5. 上海菜等于全國各城市的菜系在上海做集中展示交流,形成了新上海菜;

看上圖,說起川菜在全國的發(fā)展,必須提到抗戰(zhàn),大家都知道抗戰(zhàn)貢獻最大的是川軍,許多戰(zhàn)區(qū)有大量川軍子弟的身影,身在異地他鄉(xiāng)都想品嘗家鄉(xiāng)菜,因此川菜館伴隨川軍在全國慢慢流行開來,成為家喻戶曉的菜系;抗戰(zhàn)勝利之后,之前搬去重慶地區(qū)的大量工作人員紛紛返回東南各大城市,8年的入鄉(xiāng)隨俗,即使回鄉(xiāng)后也忘不了川菜,上海也不例外,川菜也占據(jù)重要一席。當(dāng)時在大城市一些飯店做了創(chuàng)新,在揚州淮揚菜基礎(chǔ)上融入川菜,形成一個獨特的“川揚菜”新風(fēng)味,只作為創(chuàng)新試點,不作為正式菜系(關(guān)于“川揚菜”,在下面有專門講解)。




看上四圖,中國四大菜系,為什么揚州一城能單列四大菜系之一?
1. 逯耀東先生寫的很清楚“淮揚菜又稱維揚菜”。這背后歷史很多美食專家都不清楚,我來簡單闡述一下。
(1)元末明初,“淮海府、淮揚府”作為揚州城市官方名稱,寫進官修正史《明太祖實錄》,之后許多官修歷史中的記載都來自于《明太祖實錄》。
(2)朱元璋的娘家是揚州人,朱元璋追封其外公為“大明揚王”,并親筆撰寫了記述外祖父生平的《揚王行實》,文中記載:“王姓陳氏,世維揚人,不知其諱...”。意思說:“揚王姓陳,世代為維揚人,不知其名字...”。這里用別稱“維揚”作為揚州城市名。
(3)揚州很多官方名還是別稱都是因為“淮海惟揚州”這句話拆分而來,有“淮海、淮揚、惟揚”,其中“惟揚”,古人常寫成“維揚”,比如官修歷史嘉靖《惟揚志》,因此逯耀東先生說的“惟維相同”就是這個原因。綜上所述:淮揚菜又稱維揚菜,對于淮揚菜的解釋十分明確,菜系名稱都是以揚州古名冠名。
2. 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把海、黃、淮、江、錢五大水系串聯(lián)貫通,使得揚州成為大一統(tǒng)帝國的絕對交通樞紐中心,面江背淮,跨河臨海。隋煬帝登基后三下?lián)P州,升揚州為陪都,三京之一,作為南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大興土木修建隋宮,長期在這里辦公理政,大宴百僚,宴會嬉游,揚州菜肴作為大隋的國宴招待。
3. 淮揚菜為什么有“東南第一佳味”的歷史榮譽?就是隋煬帝在揚州期間,揚州大廚拿松江進貢的食材四腮鱸魚做了一道金齏玉膾[jīn jī yù kuài],帝曰:“所謂金齏玉膾,東南佳味也”。四大菜系正好在四個地理方位上,北方魯菜,南方粵菜,西南川菜,東南揚州淮揚菜。隋朝揚州就已經(jīng)鎖定四大菜系之一的歷史地位了,還是大一統(tǒng)皇帝做背書的。
4. 有了隋朝底子,唐朝揚州工商業(yè)更加發(fā)達,繁華超越唐都長安,史稱“揚一益二”,包括到后來宋代,大詩人、大文豪常來揚州,有詩就有酒,詩酒風(fēng)流,最后總離不開吃。
5. 后來朝代,揚州水產(chǎn)野味作為宮廷內(nèi)膳供應(yīng)的佳品,說明物產(chǎn)豐富。
6. 明清時期,朱元璋讓揚州享有壟斷鹽業(yè)特權(quán),在揚州設(shè)置掌管鹽業(yè)的兩大衙門系統(tǒng),兩淮巡鹽察院署和兩淮都轉(zhuǎn)鹽運使司,使得揚州把持著鹽務(wù),天下重要商幫都集聚在揚州形成“揚州鹽商”,富可敵國,富甲天下;鹽商家家都養(yǎng)名廚,相互之間平時喜歡炫富斗廚。
7. 搞笑的是《淮安府志》說:“四方豪商大賈鱗集麋至”;這不是寫淮安歷史,而是寫唐朝揚州的鹽業(yè)歷史。為此我專門查閱《淮安府志-乾隆》,在卷13【鹽法】章節(jié)首頁查到了這句話,寫得是安史之亂之后,唐肅宗在揚州設(shè)立鹽鐵使,任命第五琦為鹽鐵使正式頒布鹽法,推行“榷鹽法”,也就是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收取鹽利。理財大臣劉晏于唐肅宗上元元年(760)被任命為京兆尹,加戶部侍郎,兼任度支、轉(zhuǎn)運、鹽鐵、鑄錢(租庸)等使,負責(zé)唐王朝中央財政經(jīng)濟工作,劉晏他們都是在揚州主持工作的,使得揚州成為唐朝水路大都會,國際化大都市,和明清一樣,全國財團,人才精英都往揚州集聚。可見逯耀東先生不虧是史學(xué)家,這個小細節(jié)都了解。
擴展知識,創(chuàng)新“川揚菜”新風(fēng)味,不作為正式菜系
“川揚菜”指兩大菜系,揚州淮揚菜和川菜的交流,一些飯店老板聘請川菜大師進行創(chuàng)新,將川味入揚,形成“川揚菜”,等于一家飯店同時經(jīng)營兩大菜系風(fēng)味。



打假那些剽竊揚州淮揚菜歷史的城市
上面寫的很清楚,重申一點:淮揚菜又稱維揚菜,正式名淮揚菜,別名維揚菜,對于淮揚菜解釋十分明確,菜系名稱都是以揚州歷史古名冠名的,沒有任何爭議。
1. 淮安從2001年開始剽竊揚州淮揚菜歷史,2003年淮安官方還自稱“淮安菜”,現(xiàn)在連自己名稱都不用,直接偷盜揚州城市古名“淮揚”,還建一個以揚州古名“淮揚”命名的山寨館,這不是笑話嗎?你看看距今100年上下關(guān)于評判四大菜系文中提到淮安菜嗎?“一河兩江”,淮安都不在三大流域中,連上評判的資格都沒有。如今抄襲剽竊揚州的歷史,弄虛作假混個美食之都,野史都搞到國際上去了。對的上中國四大菜系的源頭歷史嗎?有文獻支撐嗎?有這個歷史高度上限嗎?這是典型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
2. 安徽的淮南,淮北少數(shù)網(wǎng)友,看到淮安弄虛作假成功了,如今也想如法炮制,在網(wǎng)絡(luò)上叫囂自己才是淮揚菜發(fā)源地,傳到江蘇去的。也打出淮安造假那一套,“淮在前,揚在后”的荒唐謬論。歸根結(jié)底就是這些碰瓷剽竊的贗品城市,根本不知道“淮揚”作為揚州曾經(jīng)官方名的歷史。
4. 張起鈞先生
生于民國初期北京,原北京大學(xué)、西南聯(lián)大教授,著名哲學(xué)家,老子研究專家。一生對飲食也有研究,寫了一本書叫《烹調(diào)原理》。



看上三圖,這算是四大菜系“魯、揚、川、粵”最完整的出處了,注意這還是四大菜系排名順序,距今也是有100年前后的歷史。
1. 魯菜
京朝菜(山東菜),有讀者會疑問:“不是魯菜嗎?怎么叫京朝菜”?我想說張起鈞先生寫的沒錯;這里解釋一下,現(xiàn)代人寫的書有時候四大菜系寫成:“京、揚、川、粵”,為什么“魯”可以用“京”代替?那是因為清末民國時期,北京有名的“八大樓”都是山東館,山東魯菜絕對主導(dǎo)北京。無論寫“魯”還是“京”背后都是指山東菜,叫法不同,本質(zhì)一樣。定都北京的元明清三朝,700多年中,山東魯菜就已經(jīng)占據(jù)北京主導(dǎo)地位了,可見清末民國山東魯菜在北京只是延續(xù)以往的歷史而已。
2. 淮揚菜
淮揚菜就是揚州菜,上面幾位解釋的很全面了,無非幾個重點:第一點,開鑿大運河給揚州帶來絕對的交通優(yōu)勢,為后來成為國際大都市奠定了基礎(chǔ)條件;第二點,自古多位帝王喜歡下?lián)P州,刺激了揚州淮揚菜水平的提高;第三點,揚州繁華持續(xù)時間長,簡單說,光隋至清時間跨度高達1400多年,中途有過短暫戰(zhàn)亂起伏,不過整體時間是很繁華的;第四點,揚州自古控制鹽,使得本地成為全國財富的集中地和各大商幫、人才的集聚地。
3. 川菜
如果說上面逯耀東先生解釋了川菜全國有名的原因,那么張起鈞先生站在川菜三大特點來談川菜,第一點,具有普遍性,知識分子和小市民常吃;第二點,具有家常性,川菜也有豪華的菜品,由于前面的普遍性,給人印象川菜幾乎各個都能下飯;第三點,“麻辣”,也就是川菜愛放花椒,我個人覺得這和四川地形氣候有關(guān),四川盆地,濕氣重,當(dāng)?shù)厝顺詭槔钡拿朗?,可以通過排汗驅(qū)除體內(nèi)濕氣。
4. 粵菜
粵菜起步晚一點,到晚清“十三行”才開始崛起,和外國通商之后,進出口商人財大氣粗帶動地方菜肴水平提高,加之靠海,食材豐富,喜歡創(chuàng)新出一些“怪”的菜品,彌補了其他地區(qū)吃不到的美味。
總結(jié):
以上皆為四大菜系的源頭歷史,舉例4位清末民國四位名家的觀點,他們代表著那個歷史時期最高的飲食鑒賞水平,并且他們的觀點沒有利益驅(qū)使,把自己一生的親身體驗,所見所聞如實寫出來,是純粹的。?
參考文獻:
《烹調(diào)原理》
《民國吃家》
《揚王行實》
《明清揚州府志》
《天下水陸路程》
《唐魯孫系列-天下味》
《唐魯孫系列-大雜燴》
《肚大能容-中國飲食文化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