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無善惡,善惡皆由人

????對于荀子“性善論”和孟子“性惡論”的思考。
????兩位思想家雖均出自儒家,秉持“仁義禮智信”,但在所謂“人之本性”上卻產(chǎn)生了迥然相異的分歧。荀子主張“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即“人生而有惻隱之心”,認為人天生就是善的,只是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才會變惡;而孟子卻認為人天生是惡的,只有通過不斷的學(xué)習(xí)才會向善。
????兩種觀點在當(dāng)時而言倒并不沖突,畢竟其根本目的都在導(dǎo)人向善;但關(guān)于人之天性,我卻要從兩位偉人的思想中旁逸出一條新的路來,即“人本無善惡”。
????一名正常的孩童,在大約是出生后的五年內(nèi)是沒有自己完整的思想的。這大概是兩位偉人探討人之本性時未考慮的盲區(qū)。人在起源的階段,是沒有所謂的善惡之分的,只有本能——趨利避害的本能。這件事對他有利,他便去做,如討好父母會得到糖果;而這件事若對他無益,甚至于損害了他自身的利益,他便不做,甚至用盡手段阻止別人去做。
????或許這更貼近于“性惡論”一點,所謂趨利避害,不就是自私自利?
????是自私么?自利或有的,但絕非自私。像我說的,趨利避害是本能,是所有生命共同之天性,這并無善惡是非可言。一個文明的存活,趨利是有的,是說它殘忍?它只是想存活;是說它道義?他確是在擴張中威脅了其它的文明。由此,對人之天性,我們亦不可說其善惡,只說是本能——也只有本能。
????之后談到關(guān)于人的發(fā)展,便該采兩家之長。環(huán)境足以影響人,學(xué)習(xí)也是。事實上外來的事物或多或少都會對人的性格產(chǎn)生影響。有人將初生的孩子比作白紙,我覺得這比喻便很恰當(dāng),再合適不過了。人本無善惡,只是白紙,善是一種顏色,惡也是一種,二者融匯,又造出許多明度色調(diào)不一的繪彩,鋪展在這白紙上,生活畫一筆,父母畫一筆,朋友畫一筆,老師畫一筆,就連你平時看的小說電視劇電影動畫片什么的也要來畫一筆。凡是外來的事物均可為之著色,這才塑造起一個完整的“人”來。
????于此,我便以為,人本無善惡。
????再由此引申出另一個話題——那所謂的“善”與“惡”,也是由人定的。那么,制定所謂“善”與“惡”之界限的人,我們又該說其是善,還是惡?
????如果你去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或許可以于你自己的立場得出結(jié)果;但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對善惡的理解不盡相同,善惡本身雖對立卻也并無清晰的界限。世界公認的善惡之理,是尊重了絕大部分人利益之后所達成的共識,但不是每個人都遵循這共識。一個人的善,可能恰好是另一個人認定的惡。由此看來,我們似乎更難界定人之本性的善惡了,畢竟,我們所謂的善,又怎能認為是所有人的善?
????據(jù)此,對于人性格的發(fā)展,似乎也并無確定的善惡之分,更多的還是介于善與惡之間的中間色,所謂“導(dǎo)人向善”,向的是荀子和孟子所認定的善,向的是大多數(shù)人所認定的善,而這善對你來說是否為善,我認為還是當(dāng)由人自己去判斷的。這也便是我所謂“人本無善惡,善惡皆由人”的全部闡釋了。
????我提出這句話的意圖實與二位先賢相仿,也是導(dǎo)人向善的;但我的看法,人不能為世俗所迷惑。此時非彼時,當(dāng)代社會的道德環(huán)境已不容許人為善,千古為善的定義也由此而改變?!吧茞航杂扇恕?,善與惡是人思想的產(chǎn)物,人的思想改變了,善惡的界限也就理所當(dāng)然地改變了。
????并非以為改變后的善便不是善,我只說所謂善惡在個人,認定為善便長久以往地堅持下去,認定為惡便毫不猶豫地杜絕它,不要受社會言語的干擾而動搖。既然你認為自己無錯,那么善便是善,惡便是惡,是毋庸置疑的,做好自己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