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帝道之修身、三達德與建國方略心理建設
一、大學(孔子):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大學為大人(領導者)之學,在明(普及應用)明(兼容百家)德(五行對立互補架構之帝德),在親民(使下民相協(xié)厥居,to?ground?the?harmony?of?the?followers),在止(達成五行平衡並保持)於至善(最理想的人際互動模式)。知止(找到前述平衡點、最理想的人際互動模式)而後有定(互動規(guī)則明確化),定而後能靜(互動規(guī)則標準化:禮),靜而後能安(各安其位,團隊成員各自認同於其分工合作的角色),安而後能慮(眾人在各自領域深入研究),慮而後能得(知識創(chuàng)造)。上古帝道透過領導方法的平衡使用,構築分工合作的平臺來集體創(chuàng)造知識。因此可以說,文化決定了知識創(chuàng)造的效率(文明進步的速度)。
二、建國方略(孫中山):
曠觀中國有史以來,文明發(fā)達之跡,其事昭然若揭也。唐虞三代,甫由草昧而入文明;乃至成周,則文物已臻盛軌,其時之政治制度、道德文章、學術工藝幾與近代之歐美並駕齊驅,其進步之速大非秦漢以後所能望塵追跡也。中國由草昧初開之世以至於今,可分為兩時期:周以前為一進步時期,周以後為一退步時期。
==>孫中山也認為中國上古時期的文化水準與文明進步的速度與近代歐美相似。
三、大學(孔子):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修身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核心方法論(知本),反過來,透過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場域驗證才能完整理解上古帝道(知之至)。兩者的關係有如學醫(yī)時的上課與實習一樣,理論學習與實際演練缺一不可,知與行兩者匯集於「身」。
四、中庸(孔子):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智與仁分別類似於知與行。修身的修為改正過錯之意,身則是知與行的交集。子曰:
「過則勿憚改」,不畏改過之難為勇。知己之過為知恥,改過之後內省不疚,不憂不懼亦為勇,兩者道理相近。改過的對象為自身,亦即修正自身知與行的錯誤,而不是想著求道德知識的目的是去教導改正別人的錯誤。子曰:「正己而不求(備)於人,則無怨?!挂虼?,修身包括了改、知、行三個要素,是顯性知識(知)、隱性知識(行)的循環(huán)疊代(改)。這個循環(huán)類似於由小而大的組織知識創(chuàng)造螺旋,先齊家、後治國、再擴大到平天下。
五、大學(孔子):
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欲脩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應是指九鼎上的百物?!洞呵镒髠鳎辍?
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王孫滿)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三皇五帝)姦(飾邪說,文姦言,以??亂天下之人)。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君子和而不流)。螭魅罔兩(不該不遍,一曲之士),莫能逢之(君子中立而不倚)。用能協(xié)于上下(親民),以承天休(道統(tǒng))?!勾笥韺⒌驴淘诰哦χ?河圖,化成文字就是
周易的卦爻辭),是為百物,用來教導君子(領導人的接班人)。百物為百家之說,兼容並蓄百家之言者為明德。誠意是指透過自心來了解人性,正心則是指能平衡理解「人心惟危」,善惡之易(善惡無法長期保持不變)。因此道心惟微,領導道術需要因應人心善惡變化而調整。為政以德以法(孔子家語.執(zhí)轡),潤下(德)炎上(法),水火平衡互補?!稘h書.元帝紀》:宣帝作色曰:「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乃歎曰:「亂我家者,太子(漢元帝)也!」
六、建國方略(孫中山):
「行易知難」之鐵案,則「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古說,與陽明「知行合一」之格言,皆可從根本上而推翻之矣。陽明倡為「知行合一」之說曰:「即知即行,知而不行,是為不知?!蛊涿闳藶樯浦模\為良苦。無如其說與真理背馳,以難為易,以易為難;勉人以難,實與人性相反。
==>
孫中山論述的內涵大致正確,但關於「知之非艱,行之惟艱」之古說有些文字解釋上的小出入。
此古說出於《尚書.說命》王曰:「旨哉!說。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聞于行?!拐f拜稽首曰:「非知之艱,行之惟艱。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惟說不言有厥咎?!垢嫡f對殷高宗說「非知之艱(不是知的難)」,並非「知之非艱(知它不難)」。因此,傅說並未說知易,非知之
艱應是指並非只有知的難而已。因此古說其實是「知難行難」。但是,「王忱不艱,允協(xié)于先王成德」,也就是殷高宗懇切地不畏帝道知與行的難,不憚於改過之難。中庸(孔子):
「君子之道,費而隱。夫婦之愚,可以與之焉,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挂嗉匆婚_始只學習或使用帝道的一小部分並不難(知易行易),難的是要完整的去理解並內化它(知難行難),這就是孫中山最後講的有志竟成。整體而言,除了對文字解釋上的小出入外,建國方略心理建設的內涵符合於上古帝道的修身與三達德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