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上冊概念解釋 第17課(4)

瓜分狂潮:《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德國借口兩個傳教士在山東被殺,于1897年派艦隊強占膠州灣。繼德國之后,19世紀末,俄、法、英、日等國紛紛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此時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手段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是分割中國的一種形式,使中國面臨從半殖民地淪為殖民地的嚴重危機。
?
三國干涉還遼:1895年甲午戰(zhàn)后,中日簽定《馬關條約》,規(guī)定割遼東半島給日本。六日后,俄、德、法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勸告"為借口,迫使日本把遼東還給清政府,日本則趁機勒索清政府三千萬輛白銀作為賠償。日本為歸還遼東半島深感屈辱,三國干涉還遼是列強既矛盾又勾結的產物,也成為后來1904年日俄戰(zhàn)爭的原因?。

《請和使談判之圖》與此同時中國宣布放棄了對朝鮮數百年來的宗主國地位,導致多年后日本并吞朝鮮。遼東半島割讓后因三國干涉還遼未成。??
勢力范圍:是指帝國主義國家在瓜分殖民地過程中所采用的一種掠奪形式。是帝國主義國家憑借其軍力和經濟力量控制某國領土的一部或全部作為進行經濟掠奪或政治侵略的特殊地區(qū),不許他國介入。為了保證在該地區(qū)的優(yōu)先權或獨占地位,帝國主義國家往往迫使被侵略國家訂立某種條約,以保證不將該地區(qū)的利益轉讓給他國,或者帝國主義國家之間訂立條約相互承認對方的勢力范圍。
?
租借地:近代外國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以租借的名義在中國暫時取得使用權和管理權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主權,在租借期內,仍屬于中國,使用、管理權讓予租借國。它是列強強占中國領土的方式之一。租借地多設在海港、要塞地區(qū),成為對中國進行政治、經濟、軍事侵略的根據地。其經濟形態(tài)屬殖民地經濟。列強在中國的租借地,主要有澳門、九龍、膠州灣、旅順、大連灣、威海衛(wèi)、廣州灣等處。其中以葡萄牙人竊據澳門的時間最長。?定哥提醒注意區(qū)分租界。租界是指兩個國家議訂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國的領土上為擁有行政自治權和治外法權(領事裁判權)的另一國設立的合法的外國人居住地(土地國有化)。在中國是指近代歷史上帝國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行在中國獲取的租借地的簡稱,多位于港口城市。
?
民族資本主義:19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著中國的自然經濟逐步解體,在外商企業(yè)的刺激和洋務運動的誘導下,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近代工業(yè)這便產生了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它初步發(fā)展于甲午戰(zhàn)爭后;進一步發(fā)展于20世紀初;短暫繁榮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列強無暇東顧的間隙;日益萎縮于國民政府統(tǒng)治時期;新中國成立后,通過三大改造,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一部分,走上社會主義道路。在中國近代經濟結構多元化的格局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代表著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進步方向,但由于封建自然經濟、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和官僚資本主義經濟的壓迫和排擠,它始終沒有成為近代中國社會經濟的主導形式。
妥協(xié)性: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成長的民族資產階級,由于資金少規(guī)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所以生產發(fā)展中受到外資和本國封建勢力的阻力,同時有時候又要依賴這兩股敵對勢力統(tǒng)治者,所以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對這兩種勢力,做出一些退讓,以消除爭端。這就是中國或者半殖民地的民族資產階級的妥協(xié)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