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論語學習2:開篇三不亦的含義

2023-03-14 22:52 作者:恭醬之友孤龍七  | 我要投稿

《論語》二十篇,實為一大文章,而首章三個“不亦”,為文章之綱領,也是儒學之總綱。世人皆說《易》難解,實則,《易》是隱而難,《論語》是顯而難,是難上加難。

字句中求《論語》之真精神是徒勞。神會,則字句之糾纏自然頓明,下面將解釋一個難解的問題:為什么《論語》首章是三個“不亦”,不是二個,也不是四個或其它?

這個問題的答案,前面的解釋中其實已有所透露,“圣人者,必圣其時、必圣其地、必圣其人,復圣它時、復圣它地、復圣它人也?!币簿褪钦f,這三個“不亦”,基于儒家最基本的信念,即儒家思維最基本的結構:天、地、人。

“學而時習之”,言“天”,在儒家思維的基本結構下,天與天時,“天、天時”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與“天、天時”緊密聯(lián)系的就是所謂的“天命”了。參照前面對“時”的解釋,就不難知道,《論語》對天時、天命的態(tài)度就是“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與天其命而天與其命”,儒家對“時運”、“命運”的態(tài)度是十分積極的?!皩W而時習之”就是要成就這“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與天其命而天與其命”。

“有朋自遠方來”,言“地”。地,包括土地等,但不單指土地,甚至地球之類的玩意,而是指大道流行的場所、空間等。地是離不開天的,有其天時,必成就其地,其地,包括一切的現(xiàn)實客觀條件。通常所說的“地運”、“國運”等,就屬于“地”的范圍。一般人更熟悉的,就是所謂的“地利”了,儒家對“地利”的態(tài)度也是“與地其利而地與其利”?!坝信笞赃h方來”就是要成就這“與地其利而地與其利”。

“人不知而不慍”,言“人”。人,天地之心也。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說的就是這“人不知而不慍”。那么天地之心在哪里?天地之心就在人的心里,人心立,則天地立其心。西學講人化自然,后來又有了所謂的人擇原理,但對這“天地人”的關系,還是沒有儒家、《論語》講得透徹?!叭瞬恢粦C”,就是要成就“與人其和而人與其和”,最終成就真正的“人和”。

這三個“不亦”,講的就是君子如何“與其天時、與其地利”,最后“成其人和”,什么才是真正的“人和”?就是“人不慍”的世界,“沒有郁結的世界”,就是世界大同。只有“與人其和而人與其和”,最終成就真正的“人和”,君子才算是真正行成“圣人之道”。離開這三個“不亦”,一般所說的“天時、地利、人和”,實不知何謂“天時、地利、人和”也。

明白了上面,就不難明白這三個“不亦”,為什么是按“說、樂、君子“的順序來安排?!罢f”,就是“悅”,對于憂郁癥等大流行的現(xiàn)代社會,這個“悅”太罕見了,而連“悅”都沒有,就不要侈談諸如幸福感之類的廢話。那么,何謂真“悅”?“聞、見、學、行”“圣人之道”也?!奥?、見、學、行”“圣人之道”,才是真正快樂的事,令人心情舒暢的事,如果個體的心情都不能“悅”、不能“不慍”,怎么可能成就“不慍”的世界?所以要“修身”,“學而時習之”地“修身”,其結果就是“悅”,“悅”也就是個體的“不慍”。那么,“修身”為什么和“天時”掛鉤?所謂“修身”不是一個人的盲修瞎練,“聞、見、學、行”“圣人之道”要“與天其時而天與其時”,其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修身”,然后要“齊家”。這“家”,不是一般所謂的家庭,那是“小家”,一個地區(qū)是家,一個國家也是家,那是“大家”。齊家才能“樂”,這讀yue,簫韶九成,盛世之象。家不齊,國不齊,怎么可能有“簫韶九成,盛世之象”?所以要“齊家”,“有朋自遠方來”就是要“齊家”,其結果就是“樂”,“樂”也就是“家”的“不慍”,只有“不慍”才可能“簫韶九成,盛世之象”,才可能“樂”。那么,“齊家”為什么和“地利”掛鉤?家、國都屬于“地”的范疇,通常有所謂的“家運”、“國運”等,要“齊家”,改變“家運”、“國運”,就要“與地其利而地與其利”,這樣才能最終成就“簫韶九成,盛世之象”,其中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

“齊家”,然后要“平天下”。而只有“天下平”了,世界“不慍”、沒有郁結了,世界大同了,才算是“平天下”,才算是“人和”,才算是君子行“圣人之道”,才算是“不亦君子乎?”上面的“說”、“樂”,都是“不慍”的特殊形式,分別對應著個體和家,但真正的“不慍”是全天下的,這個天下不單單指人類社會,按現(xiàn)代術語,至少是包括了整個人類社會和自然界。天下萬物都要和諧、都要“不慍”,這才是真的“不慍”,也才是真的“平天下”,只有這樣,才是真的“人和”了。所以,“平天下”與“人和”是密不可分的!

綜上所述,可以清楚地看到,“學而時習之”、“有朋自遠方來”、“人不知而不慍”與“說、樂、君子”以及“天、地、人”或“天時、地利、人和”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論語》的首章是站在這樣的高度立論的,而不是如千古以來那些盲人的瞎解釋所說那樣。只有這樣,才算初步明白“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的意思,也才算初步知道《論語》說了點什么。但這只是一個大綱,只是一個框架,更重要的東西還在后面。

《論語》,中文第一書,其開頭: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圣經(jīng)》,西文第一書,其開頭:

“起初,神創(chuàng)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p>

相互對比,這兩者之間的區(qū)別是顯然的,這種區(qū)別也構成國學與西學的重大分歧,更構成了國人和西人思維方式和生存狀態(tài)的重大分歧。

“子曰”,對應的是當下,是現(xiàn)世,是人;而“起初”,對應的是起源,是根源,是神。對于國學來說,“天、地、人”的思維和生存結構是當下的,所謂當下,就是承擔,任何根源性的探討,都必須以這當下的承擔為前提。換句話說,一切科學、宗教、藝術,都是以這“天、地、人”的思維和生存結構的承擔為前提的。你,首先是一個人,而且是在世界、在天地中生存的人,沒有這個承擔,一切都瞎掰。人,對于國學來說,不是一個前提,因為任何前提都以之為前提,連前提這個詞都要以之為前提,那么人,又怎能是一個前提所能困住的?

而西人的生存和思維方式又是什么呢?柏拉圖有著名的洞喻,說人如在洞中,須走到洞外,靠理智的光輝才能看清楚世界。這個比喻完全概括了柏拉圖后整個西學以及西人的狀態(tài),這里沒有了承擔,人需要靠理智的光輝,這理智的光輝,在耶教里變成了上帝,耶教從本質上說就是柏拉圖思想的神秘化。后來,科學代替了上帝的位置,但無論是理智、上帝還是科學,人都是奴隸,人不能獨自去承擔,獨自去面對,而是要靠某樣東西,即使那樣東西被稱為理智的光輝,也是典型的懦夫思維。

對于西人來說,他們可以如古希臘一樣悲劇,一樣面對命運去抗爭,但人的尊嚴只是一個推論或假設的前提。但是,只有奴隸才需要解放,只有奴隸才需要自由,只有奴隸才需要尊嚴,而你本解放,你本自由,你本尊嚴,又何須勞什子的解放來解放你、自由來自由你、尊嚴來尊嚴你?你只要承擔,人一樣去承擔。承擔什么?承擔這個天地,人,天地之心;天地,人之軀殼。

承擔,就是《論語》、也是儒學的真精神,什么是承擔?就如本ID所寫《六州歌頭》里的“入紅塵戲。驚天地,鵬展翅。挾風雷,存永罪,終不悔。振羅衣,立云霓,抖擻凌霄志。銀河墜,缺星堤,彎日軌,旋經(jīng)緯,乾坤回?;鞚嵬郏{納穹蒼氣,激蕩崔嵬,送鯨濤翻海。擲酒一高歌,萬古同杯。”這,就是承擔。這里不需要假設什么理智的光輝,也不需要假設什么上帝,如果真有什么理智、上帝,都只能是人的理智、人的上帝,最終都需要人來承擔。人,浩然之氣充盈天地,天地都為之小,一人成大,一人就成其天地之大,沒有這種胸襟,沒有這種浩然,沒資格談論儒家,沒資格談論《論語》。

當然,西學之內也并不都是糊涂蛋,例如馬克思、海德格爾,他們所展示的就是柏拉圖以來西學完全不同的道路。從氣質上說,馬克思走的是剛陽路子,而海德格爾是陰柔的,這方面的研究,這里就不展開了。


論語學習2:開篇三不亦的含義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自治县| 池州市| 安达市| 安乡县| 双江| 肃宁县| 家居| 平凉市| 杭锦旗| 耒阳市| 长沙县| 略阳县| 德格县| 贵德县| 余干县| 措勤县| 长岛县| 青浦区| 溆浦县| 嫩江县| 益阳市| 密山市| 台前县| 新疆| 昌邑市| 广汉市| 五台县| 麟游县| 油尖旺区| 读书| 乐都县| 罗平县| 阳江市| 襄汾县| 浮山县| 申扎县| 清流县| 宝坻区| 南宁市| 鸡东县| 阳朔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