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中國歷代官制簡述-五代、宋、遼、金、元

2019-03-06 20:55 作者:sepstar  | 我要投稿

中央制度

?

五代的制度上基本上是沿襲唐后期,只是沒有了宦官專權。唐后期被宦官所專控的禁軍、樞密使等官職都回到了常態(tài),一般是士人擔任。而樞密使則開始成為政府軍事權總負責人。作為宰相的平章事,只有民政方面的權力。五代的時間不長,制度上沒有創(chuàng)新。而其在制度上的一個缺陷則是禁軍將領尾大不掉,每次改朝換代幾乎都是和禁軍將領倒戈或者干脆就是禁軍將領起事。

宋代的制度有自己的特點。首先就是官職和職責分離,官員的實際執(zhí)掌來自于差遣。唐代大量出現(xiàn)使職,使職開始侵蝕正規(guī)的官職,宋代則是制度化了。正規(guī)的官職在宋代僅僅是官員個人的一種類似于職別的東西,它的品位確定了官員的待遇。所以被稱為寄祿官。宋代,三省六部雖然存在,但是僅僅是名稱,已經沒有了行政中樞的地位。民政的中樞是中書門下(不是中書省和門下省,是合署辦公的處所,唐代就已出現(xiàn)),也就是政事堂。軍政的中樞則是樞密院。而財權則到了三司——鹽鐵、度支、戶部司。同時,宋代設置了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平衡宰相——平章政事——的權力。

宋代宰相的官稱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是作為中書省和門下省都已經不再能參與朝政了,不管是中書令還是侍中,都不再具有宰輔的地位,況且它們連自己省內的事務都不能管了,需要外來的差遣管理本省的事務。

樞密使在唐代不過是皇帝身邊上傳下達的作用,但是到了宋代則是軍政的執(zhí)掌人。這不是宋代才變化的,而是經過了五代時期。五代時期,由于國家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所以樞密使更多地參與到了決策層面中。為了作戰(zhàn)的方面,一些將領開始兼任樞密使以統(tǒng)一軍令軍政。這被宋代繼承了。宋代的樞密使一般來說由文人擔任,純粹的武將一般只能做到樞密副使。因為民政和軍政分離,又時常皇帝單獨和宰相或者樞密使決策而不關照另外一方,所以很多時候不管是民政還是軍政都受到制約,特別是在戰(zhàn)爭的特別時候,更是顯得不合時宜。所以一些時候宋代的宰相會兼任樞密使。但是這在北宋不是常態(tài),事后多被消去兼職。而到了南宋中后期,宰相兼任樞密使則變成了常態(tài)。

宋代的官制變化過多次,重要的一個是神宗時代,一個是南渡以后的南宋。

神宗時代主要的事情試圖恢復三省正常的形態(tài),但是并不是完全的復古。雖然三省被恢復,但是三省的主官——尚書令、中書令、侍中卻并不授予,以尚書左右仆射行使尚書令的職權,同時,以左仆射兼任門下侍郎,行使門下侍中的責權;以右仆射兼任中書侍郎,行使中書令的職權。這樣做其實將三省合并,同時又將三省主官的地位降低,免得威脅到皇權。高宗南渡以后,又開始還原宋初的形態(tài),以左右仆射兼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宰相,同時以門下侍郎和中書侍郎為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到了孝宗時代,又改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左右丞相。可以說此時,從隋代以來的三省已經完全變成了一省。

因為宋太祖是以禁軍將領的角色得到皇位的,所以他十分在意禁軍的軍權。他鑒于五代以來的歷史,將禁軍的軍權分解為三個部分——殿前都指揮使司、侍衛(wèi)親軍步軍都指使司、侍衛(wèi)親軍馬軍都指揮使司。三個都直接向皇帝負責,直接受皇帝的調遣。

宋代的監(jiān)察制度依然設置有御史臺,監(jiān)察百官。同時設置諫院,行使唐代門下省諫議大夫、拾遺、補闕等職責。但是一個很大的不同在于,唐代諫官是向皇帝建言的,檢討皇帝的得失,但是宋代諫官主要是監(jiān)察百官,特別是宰相的得失,成為了皇帝的爪牙。而后的各朝也延續(xù)了這個制度?;实郾旧聿辉僭谥贫壬鲜艿饺魏螜C構官員的限制了。

遼和金都是和宋對峙的北方政權,自身因為是游牧民族,所以即使是在中原地區(qū)建立了政權,接受了漢化,但是依然在制度上有著自己的特點。

首先大體上,遼金的制度和宋類似,或者說是學習宋。特別是在官制上面,可以說是全面地學習。宋的分割相權的做法為遼金所接受。官稱上面也一如宋。

其次,遼代是一國兩制,有北面官和南面官的區(qū)別。北面官是主要為了管理契丹族,配合契丹族的部族制度而創(chuàng)制的。而南面官則是為了管理漢地漢民而創(chuàng)建的。北面官和南面官都有民政和軍政兩個系統(tǒng)。同時在,北面官系統(tǒng)中又分南北兩個系統(tǒng)。北面官中有北南兩個樞密院,北南兩個宰相府,北南兩個大王院等。遼代北高于南。管理漢民的南面官一如中原,三省六部。

第三,歷史上宰相作為正式的官稱,只有遼代。

第四,金代沒有繼承遼代國民和漢民分治的制度,全用中原制度。但是只有尚書省而不設中書省和門下省。尚書省有尚書令,但是并不授予。同時設置左右丞相、平章政事為正宰相,左右丞,參知政事為副宰相。

元代制度上有些繼承金代。

首先,中央只有一省——中書省。中書省設置有右左丞相、平章政事一如南宋和金。同時,中書省有中書令,但是中書令是皇太子的例行兼職,也是虛的。在忽必烈時代,也曾增設過尚書省,但是不久又廢止了。這樣反復了兩次。就元代的常態(tài)來說,是只有一個中書省的。

第二,元代繼承前朝的制度,有六部,但是六部受中書省統(tǒng)轄。

第三,元代也設置有樞密院管理軍政。樞密使如同中書令,照例由太子兼任。同時,有另外的官員來判院事,實際管理樞密院。

?

?

地方制度

?

五代時期的地方制度,一如唐代后期,分為三級:道、州府、縣。道有節(jié)度使,州有刺史,府有府尹,縣有縣令。因為唐后期以來,道的節(jié)度使擁有了很大的地方控制力,可以自行任免官員,所以其屬下的軍官多被任命為其所轄州縣的民政官。

宋代,太祖趙匡胤自己一將領而成為了皇帝,自己又經歷了五代的時局,所以十分知道削奪地方而鞏固中央皇權的道理。一個杯酒釋兵權就奪了地方上節(jié)度使的兵權。

宋代地方上一樣分為三級:路、府州軍監(jiān)、縣。宋代路是最高的地方區(qū)劃,猶如唐的道,現(xiàn)在的省。宋代路的變動很多,而且路分為不同的幾個類型??偣彩侨齻€類型:轉運使司、提刑司、提舉常平司。轉運使唐代就設置了,主要是管理財政,負責將地方上的財賦輸送到中央。也就是管理地方上的財稅。提刑司管理司法,提舉常平司管理市場交易、賑災等。因為這些事務都是需要諸多州縣統(tǒng)籌起來辦理的,同時,這些官員又都有糾察地方官員的職責,加上它們的范圍設置相對固定,所以它們成為了州縣上面的一級行政區(qū)劃。宋代各類路的設置并不完全對等,每一路并不都設置有三個司,而且即使是同一個路名的不同司,其轄區(qū)也是不一定相同的。

宋代設置路一級的機構,有這么幾個特點:

1、路一級的平級機構很多,根據(jù)事務分類設置機構,不是一個單一的機構管理。這是前代所沒有的。無論是漢魏以來的州郡還是唐代的道方鎮(zhèn),都是一個單一的機構管理,長官也是唯一的。宋代這樣分類設官著眼點還是削弱地方勢力。

2、路一級的機構并不是完全的地方區(qū)劃,而是一種若即若離的機構。它承擔了一些地方行政職責,但是又不是具有完全的地位。下面的州軍監(jiān)等具有跳過路獨自向朝廷言事的權力,其主官也是中央派遣的,就其官階品秩來說并不是比路一級主官低。

宋代路的這些特點為同代的遼金所借鑒,同時也為元代明代所繼承發(fā)展。

最后,現(xiàn)代的一些省份的名稱,其源頭很多都是來至于宋代的路名。例如荊湖南路——湖南,荊湖北路——湖北,此外還有陜西路、福建路、廣南東路、廣南西路等。

宋代還有一個路級別的機構叫做安撫司,類似于現(xiàn)在的軍區(qū),主要是針對戰(zhàn)爭而設置的。一方面是圍剿鎮(zhèn)壓地方上的暴動,一方面也是應對對遼金以及西夏的戰(zhàn)爭。北宋時期,安撫司并不是很多,職權比不上轉運司、提刑司;但是南宋中后期,隨著戰(zhàn)事的增多密集,以及地方權力的增長,安撫司變成了首要的路級機構。

宋代第二級的區(qū)劃是府州軍監(jiān)。府州都是繼承唐代,不過府的設置更多了。一般具有重要地位的州都變成了府,猶如現(xiàn)在很多地區(qū)和縣升級為市。軍原本是唐代的一種軍區(qū)制度,只管軍政。因為唐代軍人可以分地,所以兼帶著有了行政區(qū)劃的特征。宋代,軍作為州級單位的一種,主要是將一些軍事地位險要的州或者縣命名為軍。監(jiān)則是重要的工業(yè)礦業(yè)地區(qū),地位比較低。宋代的州比起前代來說,最重要的特征是沒有了刺史這個稱謂。州的主官是知州,同時還有通判作為副手。但是通判實際上具有和知州同等的權力。可以視為中央控制地方權力膨脹的一種抑制架構。其他的府軍監(jiān)的主官同樣被稱為知府、知軍、知監(jiān)。宋代縣令也不是常態(tài),縣同樣有知縣,后來將縣令取消了,就只剩下知縣了。因為宋代推行的是差遣制度,所以知州、知府、知縣等都是中央官員的兼職,而且是三年一換。這些稱謂和制度都被后代所繼承。

遼代地方上設置有五個京城,也是五個府,并以此五個府劃定全境為五個道。下面有州縣。京城設置有宰相府、留守府。

金代的地方制度,夾雜了遼和宋的制度。京城有五個,這是遼的制度,同時設置有路,其下有府、州、縣。

元代的地方制度,影響深遠的一點就是地方最高的區(qū)劃稱為省,一直沿襲到現(xiàn)在。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行中書省是中書省的派出機關,開始只是為了行軍的需要,在新征服的地域內設置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協(xié)同辦理公務,事畢則撤銷。后來,因為大規(guī)模的征伐結束了,地方管理需要常態(tài),所以行中書省就固定了下來。行省不是元代的首創(chuàng),金代就有行尚書省。而行省的源頭在隋唐,當時曾為了征討的需要,在地方上設置了行尚書臺(行臺),主要是為了軍事的需要,而且時間很短,軍務辦理完畢了就撤銷了,不是常態(tài)。

元代設置行省也是初期也是軍務的需要,后期沒有撤銷,則可以說在某種程度上,行省是一種中央對于地方的軍管監(jiān)視制度。在行省內,元代設置有丞相、平章等,一如中書省。

元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劃很紛亂,層次很多,最多是五級。行省、路、府、州、縣。府和州都有下轄縣以及不瞎縣的兩種。也就是說在元代,某些 州府是和縣平級的。這種制度也為明清時代所繼承。

在路、府、州、縣,最高的主官是達魯花赤,循例由蒙古人擔當。但是他們并不實際管理事務。管事的還是知府知州知縣。在路的一級設置的是萬戶府和總管府。

從宋代以來,地方行政區(qū)劃有三個特點,一個是層級變多,大致在3-5級之間;第二是州的地位下降,許多州變得和縣差不多了。州由一個高級的單位變成基本的單位。第三,地方上的權力大大消弱了,極少有可以對抗中央的實力。從宋到清末,政權都是通過民族戰(zhàn)爭的方式來轉換的。宋以前那種權臣擅權的局面沒有出現(xiàn)了。這是歷史的一大轉變。


中國歷代官制簡述-五代、宋、遼、金、元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南漳县| 荣成市| 搜索| 澳门| 西乌珠穆沁旗| 郴州市| 清丰县| 海安县| 娄烦县| 海林市| 互助| 德格县| 横山县| 保亭| 蓝山县| 壶关县| 原平市| 江陵县| 棋牌| 宜君县| 沙湾县| 璧山县| 罗定市| 文安县| 阜康市| 涡阳县| 三原县| 祁阳县| 江门市| 卓尼县| 昆山市| 吉首市| 敦煌市| 北票市| 亚东县| 临邑县| 镇巴县| 三台县| 故城县| 佛山市| 巴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