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馮友蘭論名與實的文化史意義——以惠施為例

2022-02-10 17:44 作者:鄔虛川  | 我要投稿

摘 要: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特別是先秦思想,是人類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chǎn)。但是一方面由于現(xiàn)存的資料過少使人們對某些流派其思想家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沒有所謂“范疇詞典”這類標準導致今人對于某些傳統(tǒng)范疇缺乏認知,莫衷一是。但是馮友蘭先生在其著作《中國哲學簡史》中通過運用西方傳統(tǒng)哲學范疇對中國古代哲學范疇進行詮釋,借助現(xiàn)有文獻,運用邏輯演繹向人們展現(xiàn)了完整且邏輯自恰的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本文就其文本名家篇闡述惠施的名實思想來分析馮先生的方法論并說明其文化史意義。本文認為將西方范疇概念以及邏輯方法運用得當有助于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相關(guān)領(lǐng)域?qū)W者應(yīng)當重視對西方文化的學習。

關(guān)鍵詞:先秦思想 名家 馮友蘭 文化史???

?

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簡史》是由他于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受聘擔任講座教授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經(jīng)整理而成,后又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由其學生譯為中文稿。馮友蘭先生作為通中西哲學的哲人,在此書中多次運用西方哲學概念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特別是在名家篇中闡述惠施思想時。

????名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很特別的存在:代表人物不少,但系統(tǒng)的著作流傳不多。為數(shù)不多的傳世著作《公孫龍子》和《鄧析子》還存在著內(nèi)容殘缺的問題以及被懷疑“偽書”的嫌疑。而名家哲人更多的思想散見于同時期他人著作,例如《莊子》中就記載了惠施“十事”。從古至今,名家的思想主張通常被視為“苛察繳繞,使人不得反其意”的文字游戲或是詭辯。因為他們說的都是些“合同異,離堅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窮眾口之辯”一類讓人不知所云的東西,做的也是“死尸買賣”和“巧解連環(huán)”一類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事。所以在常人看來,名家似乎就是一個由詭辯者和訟棍組成的團體,所謂"言意相離"、"言心相離"之輩。但馮友蘭先生有自己的看法,他在保留傳統(tǒng)看法的同時也指出像惠施、公孫龍等人的思想其實是有巨大哲學價值的,他們兩人是名家真正的創(chuàng)建者 。 ? ?

馮友蘭先生借助西方哲學的概念來分析名、實概念,尤其是從實在論的立場來厘定名和實的關(guān)系。比如,作為具體存在物的“床”,有生滅變化,但是指稱這個具體“床”的“名”,也就是床的概念卻不會有變化。即使世界上所有的具體的床都消失了,床的“名”已然可以存在。名和實的對立,實際上也就是不變和變化的對立,是“相對的”和“絕對的”對立。馮友蘭先生通過西方哲學范疇來幫助我們理解中國的傳統(tǒng)哲學范疇。于是他指出“惠施、公孫龍代表名家中的兩種趨向,一種是強調(diào)實的相對性,另一種是強調(diào)名的絕對性”。這一說法翻譯成西方哲學語言便是:惠施強調(diào)現(xiàn)象的相對變化,類似赫拉克利特主張一切皆變;公孫龍主張概念的永恒不變,類似柏拉圖主張理念共相。在這個基礎(chǔ)上,他向我們說明,以往認為名家一些主張?zhí)貏e是《莊子》中所記載的惠施十事皆是悖論的觀念其實是經(jīng)驗層面上的誤解。首先,我們絕大多數(shù)人的思維都傾向于經(jīng)驗思維,但這種思維只限于經(jīng)驗領(lǐng)域內(nèi)思考。一旦所思維之物超出經(jīng)驗領(lǐng)域外,經(jīng)驗思維是沒有能力思考超經(jīng)驗事物的。比如第一件事中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兩句話就不是經(jīng)驗層面上的命題。而是典型的“分析命題”,即不依靠經(jīng)驗而憑邏輯思考判斷的命題。在馮友蘭先生看來,惠施明白經(jīng)驗是無法把握無限的,所以他提出“最大就是外面沒有東西,最小就是里面沒有東西”(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nèi),謂之小一)。這樣便可以在邏輯上用絕對、不變的概念下定義從而擺脫經(jīng)驗的局限,而這正是“名”絕對的體現(xiàn)。“從這兩個概念出發(fā),他認識到現(xiàn)實事物中的‘質(zhì)’和’區(qū)別’都是相對的,都是會改變的?!?/span>以此為基礎(chǔ),也就有了諸如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里。與“連環(huán)可解”等看似悖論的命題。特別第五事“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惠施所說的小同異就是指這里的相似性和不同性,每類事物有共同點,這是大同;每類事物中不同種屬間又有它們的共同性,這是小同?!?/span>以人舉例,人是動物,在“人”這個范疇下,人人同一。但在“動物”這個范疇下,人和其他動物同一。而“人”的小同和“動物”的大同也是不同的(大同而與小同異)。如果在萬物這個范疇下,萬物皆同一,這是最大的大同。而反過來,在“個體”范疇下每個個體之間相同,這又是最小的小同。最大的大同與最小的小同之間又有著不同(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結(jié)論便是作為具體存在物的萬物之間沒有絕對不同,絕對的界限。它們都是相對的,變化的,甚至每個事物都在變化成它事或它物。這也就推論出了最終邏輯結(jié)論 :萬物一體。而這個結(jié)論的道德哲學意義便是:正因為萬物一體,我們要泛愛萬物不加分別。

總結(jié)整理一下我們便可以很清晰地認識惠施的思想體系:首先,惠施以“名實”為基本范疇,肯定“名”的永恒不變,強調(diào)“實”的相對變化。接著他又在基本范疇的基礎(chǔ)上利用邏輯超越經(jīng)驗的局限,讓思維認識到現(xiàn)象世界的實質(zhì)——相對、變化。具體表現(xiàn)便是《莊子》中記載的十事。雖然在常人看來只是些邏輯悖論,但是現(xiàn)象世界就是這樣矛盾存在著。這就是惠施的存在論與認識論,也就是惠施的理論哲學。在此基礎(chǔ)上他繼續(xù)推論出萬物一體的結(jié)論從而得出“泛愛萬物不加分別”的實踐哲學。到此,惠施思想體系基本雛形也就向我們基本顯現(xiàn)了。

????從上文馮友蘭先生對名家惠施思想的闡述可以看出,馮先生運用西方傳統(tǒng)哲學范疇對中國名家思想范疇進行詮釋,借助極少的文獻,運用邏輯演繹構(gòu)建出了一個較完整且邏輯自恰的惠施思想框架。在我看來,馮先生的做法可能存在某些問題,但是這種思路卻十分值得我們借鑒。對于中國古代思想史,特別是先秦思想史,一方面我們掌握的資料過少導致對某些流派或其思想家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中國古代沒有所謂“范疇詞典”這類標準導致今人對于某些傳統(tǒng)范疇缺乏認知,莫衷一是最重要的是很多人只致力于材料搜集整理而沒有闡述更不用說繼承發(fā)展。結(jié)果便是大量中國思想變成具體的典籍收藏品,最好的待遇就是它們被好好地保存在無菌恒溫室里珍藏。但是,卻沒有人能夠讀懂它們。這對于思想文化來說,和死亡也沒有什么區(qū)別。在如何對待傳統(tǒng)思想的問題上,馮友蘭曾經(jīng)提出了“照著講”和“接著講”兩種方法。所謂的“照著講”,就是盡量貼近古人原意,不作過多的個人發(fā)揮?!罢罩v”有助于我們理解古人的思想原貌,但是也往往會把古人的思想當做已經(jīng)死去的傳統(tǒng),與我們沒有太多關(guān)聯(lián),失去了鮮活的生命。而“接著講”則是假設(shè)古人活到現(xiàn)在,面對當今社會的新問題,他們會如何思考,如何在他們的理論上提出新的應(yīng)對方案?!敖又v”是讓古人回答今人的問題,讓傳統(tǒng)思想應(yīng)對和關(guān)照當下現(xiàn)實。但是“接著講”如果沒有“照著講”的基礎(chǔ),又很容易變成“六經(jīng)注我”式的解讀,脫離了古人原意。所以真正掌握古人的想法,必須要很好的平衡這兩者。所以我認為,在當下的中國,真正的文化自信并非是“唯我獨尊”的狂妄或是“血統(tǒng)純正”的閉塞,而是在海納百川下共同進步的豁達。對于文化史來說也是這樣,不能因為是中國古代文化就拒斥西方文化。反過來也是如此。就拿馮友蘭先生的名家論來說,對于那些古代思想,尤其是材料稀少,范疇概念模糊不清的情況,可以借鑒西方的類似范疇概念。因為,當我們認識思想時,一定是以一些基本范疇為基礎(chǔ)前提,而思想本身也是需要依靠基本范疇才可以建構(gòu)。而這些基本概念是普遍的,例如康德提出的十二個先驗范疇。

????當然我們也不可以隨意比附。首先,我們不了解的范疇概念不一定都是基本范疇,而往往是某些思想家規(guī)定的具體范疇。當我們面對一些個性化的具體范疇,我們必須把握文本整體或結(jié)合他人論述來揣摩其大意進行篩選,縮小區(qū)間。在區(qū)間內(nèi)將類似范疇進行比附或是利用相反范疇對比來選擇。然后多方面多角度驗證選擇猜想。獲得合適的概念后,在此基礎(chǔ)上再利用嚴密自洽的邏輯演繹搭建框架,而這種搭建框架的邏輯同樣可以借鑒西方概念。最后填充具體材料并加以論述,那些“死去”的思想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獲得“復活”。

?史記》卷130,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3291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503頁。

?《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487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1019頁。

?《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490頁。

??馮友蘭 :《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75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1019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76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76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1019頁。

??陳鼓應(yīng):《莊子今注今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7年,第1019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76頁。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4年,第76頁。

?《語錄上》,《陸九淵集》卷三十五,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399頁。


馮友蘭論名與實的文化史意義——以惠施為例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武平县| 怀宁县| 类乌齐县| 深水埗区| 嵊州市| 鹤壁市| 民县| 常山县| 凤台县| 江源县| 伊金霍洛旗| 苗栗县| 曲靖市| 江门市| 临猗县| 恭城| 嘉禾县| 分宜县| 武安市| 祁连县| 长寿区| 修水县| 眉山市| 淮南市| 龙门县| 瓦房店市| 安化县| 绥江县| 上虞市| 五华县| 蚌埠市| 托里县| 沭阳县| 弥勒县| 阿拉善盟| 崇明县| 綦江县| 宁河县| 肇东市| 沾化县| 镇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