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現(xiàn)在買手機不送充電器了?
你有“電池焦慮癥”嘛?
不知道你有沒有以下癥狀:一旦發(fā)現(xiàn)手機的電池標志變成紅色,就渾身不適坐立不安,不能集中精力思考問題。
如果有,恭喜,你就是“電池焦慮癥”的患者了。如果你看到別人的手機紅了也渾身不適,坐立不安,那你可就是重度患者了。
謝謝,只看圖就已經(jīng)開始焦慮了
如果你和我一樣,看見圖片上的手機紅了都受不了,每天必須隨身帶一個大容量充電寶供身旁親戚朋友使用,人家不充你還急,人家要充了,你看著充電寶的電量見底更抓狂了……那我們基本就算是晚期了。
還有得治嗎?
三條大路全都走
當然有得治。
怎么治?那就是——用快充!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僅手機成了每人必備的通訊工具,智能手機也成為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朋友。前些年還總聽說有些畫家、藝術家仙風道骨大隱于市,死不買手機,你要找他就必須打胡同里的座機,讓張大媽喊一聲。
早期的黑白屏手機需要的電量非常小,一塊六七百mAh的電池就能待機一兩周甚至一個月,對,就是說諾基亞呢,上了年紀的都懂。智能手機可不行,電池都大到五六千mAh了,連半天都撐不下來。并不是每個人都隨時有充電口可用,背一個大充電寶又嫌沉,把目光投向快充就是必由之路了。
這種非智能手機的電池,是不是有些小朋友沒見過?
要想充得快,就要提高充電器的功率。我們物理課學過,P=UI(功率=電壓x電流)。初代智能手機的USB口充電器都是5V1A的,也就是功率5瓦,后來普遍提高到了5V2A,快了一倍,基本上倆仨小時就能充滿。但這還是不夠快。
想提高功率,無非三條路——提高電流、提高電壓、同時提高電流和電壓。事實上,不同的廠商也都試了這些方案,這些方案各有利弊。提高電壓主要容易產(chǎn)生手機的過熱,讓電池壽命下降,還有點危險,所以這個方案的廠商都雞賊的選擇手機亮屏時降低電壓,等徹底待機了再提高電壓,避免一邊干活一邊充電加速過熱。
所以邊打游戲邊充電,經(jīng)常干充不走字
增加電流更麻煩些,不僅要讓充電器、手機內(nèi)部的電路都適應這個調(diào)整,連線材也不能差,成本一下就上去了。電壓電流兩個都提高,兩個問題就都存在。
當然,過熱可以加強散熱設計,成本提高也未必沒人愿意買單,但還有一個非?,F(xiàn)實的問題擺在了快充方案的面前——充電器體積。
氮化鎵——電量焦慮的良藥
手機充電器人人都有,沒什么稀奇。但其實它的內(nèi)部設計一點也不簡單,是由變壓器、半導體開關管、電容等一系列構件組成的。
我們插座上的電壓是220伏,不能給手機直接充電。把220伏的交流電轉化成5伏(快充可能是9伏或更高)的直流電,充電器必不可少。
還記得中學物理課學過的變壓器原理嗎?簡單說就是線圈,想起來了嗎?想不起來也沒關系,后邊還有更難的……
鐵芯線圈的電壓是咋算的來著?當然是用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咯!
《死去的回憶突然攻擊我》
看不懂也沒關系,只要知道這個公式里的S代表鐵芯的橫截面積,N表示線圈的匝數(shù),也就是纏多少圈就夠了。
在另外幾個參數(shù)不變的情況下,要提高充電器的輸出電壓,就要提高匝數(shù)和橫截面積。鐵棍粗了,還得纏更多的金屬絲在外面,這個變壓器就會顯著變胖變大,這是擺在快充方案前的最大問題。
水果充電器的體積就變化顯著
你可能發(fā)現(xiàn)了,兩三年前,手機廠商提供的充電器越來越大,都快趕上電腦的充電器了。充電速度是上去了,但實在不便攜,而且成本很高。
這也是為什么手機廠商紛紛打著環(huán)保的旗號不隨手機贈送充電器了。不僅充電器貴了,而且重了大了,隨之而來的包裝變大、倉儲運輸成本上升廠商都得考慮。干脆不送,您自己買。
工業(yè)變壓器也是線圈,就是大
別著急,公式里這么多個字母呢,SN這兩個不變,提升這個f(頻率)行不行呢?當然行!
什么叫頻率呢?頻率就是單位時間內(nèi)的次數(shù)。舉個簡單例子,我們用杯子往桶里舀水,要想滿的快,無非兩個辦法:要么增大杯子,要么舀得動作更快。增大充電器體積就相當于用大杯子,舀得更快就是提高頻率咯!
臺灣某品牌充電器上的老開關管
可惜,家里的電是220v50Hz的固定頻率,改不了。于是充電器里就有了“半導體開關管”這個角色,它能把市電先變成高頻高壓的脈動直流電,再經(jīng)過其它原件變成可供手機用的較高電壓的直流電。傳統(tǒng)的硅制開關管的頻率可以到100kHz,再上就上不去了,這是硅材料的性能所限。
于是,我們這兩年總能在充電器上看到“GaN”的字眼,這是氮化鎵的化學式。氮化鎵比傳統(tǒng)的硅材料更耐造,耐壓耐熱耐蹂躪,頻率可以到1000kHz,十倍于硅。相應地,充電器的體積就能大幅縮小。唯一的缺點就是不便宜,市場上的小體積高功率充電器動輒一兩百,這就是氮化鎵的功勞。
根據(jù)手機選快充
前面說的三條大道,不同廠商選擇了不同的走法。一來是根據(jù)自己的技術優(yōu)勢和開發(fā)判斷,二來也是形成技術壁壘,可以收其他廠家充電專利的錢。
市場上常見的快充協(xié)議包括華為的FCP(Fast Charge Protocol)和 SCP(Super Charge Protocol)快充協(xié)議,小米的Mi Turbo Charge協(xié)議,OPPO的VOOC閃充協(xié)議,vivo的Flash Charge協(xié)議,三星的AFC協(xié)議,realme的DART協(xié)議,一加的WARP協(xié)議等高通的QC(Quick Charge)協(xié)議、聯(lián)發(fā)科的PE(Pump Express)協(xié)議、美國USB-IF協(xié)會的USB-PD(Power Delivery)協(xié)議以及中國電信終端產(chǎn)業(yè)協(xié)會的UFCS 融合快速充電規(guī)范等。具體的有9v、12v、20v……4.5A、5A、6A、10A等等方案,對應的功率有20W、25W、45W、65W、120W等等。
不同的協(xié)議之間互不兼容。如果你買了別家協(xié)議120W的充電器,在你的手機上可能也只能用10W。
充電器上會寫著支持的協(xié)議或?qū)膮?shù)
當然,也有第三方充電器、充電寶廠商支持多家標準的,這種往往會把支持的標準寫在產(chǎn)品外殼或說明書上,買的時候一定看清。當然,支持得越多,價格就越貴,雖然兼容性好,但是卻無端多花了錢,不如認準自己手機的快充標準再買劃算。
當然,如開頭所講,如果你和我一樣是個晚期電量焦慮癥患者,看不得身邊任何人手機變紅,那就和我一樣買個大容量多協(xié)議高功率氮化鎵充電寶吧!不就300塊錢嘛,買個不犯病,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