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中的吃喝:相親相愛一家人,一蔬一飯最動人

鄒吉甫是湖州豪門婁中堂家的老仆人,奉命為婁家看守墳山。
這一年夏天,婁三公子和婁四公子離京回鄉(xiāng),他們乘船路過一個小鎮(zhèn)時,只見兩岸桑葉稠密,景色優(yōu)美,便讓船家泊船,二人聯(lián)袂上岸閑步。走著走著,迎面來了一個年輕人納頭便拜,口稱“少爺”。兩位婁公子連忙扶起了年輕人,發(fā)現(xiàn)不認識,忙問對方是何人?
年輕人道,我是鄒三啊,是為老太爺看墳的鄒吉甫的三兒子。
鄒三告訴兩位婁公子,說自從父親看墳以來,家中的日子過得十分興旺紅火。不僅又置下好幾塊田地,還在東村買了新房子。于是鄒吉甫便將舊房子讓給弟弟一家住,兩個哥哥便東村先后娶親,姐姐嫁到了新市鎮(zhèn)——此地便是新市鎮(zhèn)。姐夫去世后,便將父母和我接來住在一起。
鄒三告訴婁家兩公子,說父親一直感念鄒家的恩德,嘆息沒機會見面。
得知鄒三姐姐家離此不遠,兩公子當即便請他帶路,來見這位老家人。
鄒吉甫拄著拐杖出迎,鄒老太亦已是白發(fā)齊眉,他們看到兩位少爺來到,十分驚喜。彼此寒暄見禮過后,捧出了齊齊整整的飯菜,雞鴨魚肉、蔬菜美酒,熱情款待。
鄒吉甫主人無比敬重,他請兩位公子坐下后,自覺身份卑微,還不敢相陪,被平和親切的兩公子再三相讓拉扯,方才坐下。

他們喝酒聊天,聊起被拘押入獄的讀書人楊執(zhí)中,鄒吉甫一再為之說好話,激起了兩公子的愛才之心,隨后他們想辦法將楊執(zhí)中救了出來。
兩公子離開時,鄒吉甫不僅拄著拐杖殷殷相送到船上,還讓兒子鄒三“捧著一瓶酒和些小菜”給他們帶上宵夜。而自己,一直站在岸邊,看著大船漸行漸遠,才依依不舍地回了家。
《儒林外史》中出場的人物很多,亦有一些家庭群像:窮困生煩惱的范進一家,錙銖必較的匡超人一家,明爭暗斗的嚴監(jiān)生嚴貢生一家,恩怨糾纏的鮑文卿一家等等,都栩栩如生,讓讀者過目難忘。
相比之下,居住在湖州鄉(xiāng)下的鄒吉甫一家,作者不過閑閑幾筆,卻將這一底層人家的煙火歲月,描摹得無比溫暖動人。
首先,鄒家生活不錯,小康估計還差點,但衣食不愁,但溫飽無憂。
過年時,鄒吉甫帶著二兒子鄒二來給婁家公子拜年,身上穿著是“頭戴著新氈帽,身穿一件青布厚棉道袍,腳下踏著暖鞋”,這當然算不上多富貴有錢,但家境著實不錯,比范進、周進等窮書生強多了。

在新市鎮(zhèn),鄒家女兒住的是“七八間矮小房子,兩扇籬笆門,半開半掩”,也就是尋常百姓家。但兩位婁公子意外來訪,鄒家女兒也很快就能端上一桌“齊齊整整”的酒肉菜蔬,可見衣食不愁,溫飽無憂。
其次,鄒家人勤勞能干,善良重情。
鄒吉甫本是奉命為婁家看墳的仆人。然而他并沒有只看墳,而是一邊看墳,一邊在用心打理自己的家事。數(shù)年間,他買田地、蓋新房、娶媳婦、嫁女兒,將自家的日子經(jīng)營得無比興旺。
他們一家人都懂得知恩感恩,對婁家的感念、對年輕公子的敬重發(fā)自肺腑。意外相見,三兒子鄒三主動上前拜見;過年時,老人帶著二兒子鄒二專程上門來拜年,并帶上“許多炒米,豆腐干”,聊表存心。
更難得的是,鄒吉甫與窮書生楊執(zhí)中不過是泛泛之交,卻在婁三婁四公子面前竭力說好話,促成兩公子仗義相助。后來兩公子來拜訪楊執(zhí)中,深諳人情世故的鄒吉甫知道楊執(zhí)中窮困潦倒,沒錢待客,便主動向女兒“要了一只雞”,然后自己掏錢“去鎮(zhèn)上打了三斤一方肉,又沽了一瓶酒和些菜蔬”,自掏腰包為楊執(zhí)中做面子,也成全了兩位婁公子一心追求的“禮賢下士”的佳話傳奇……

最后,鄒家人相親相愛,溫情和睦
鄒吉甫一家人雖然身份卑微,身處底層,沒有什么文化,但他們卻相親相愛,和睦溫暖。兄弟姐妹、父母兒女之間,都是各盡所能,并無絲毫嫌隙芥蒂。沒有對家產(chǎn)的明爭暗斗,沒有因為撫養(yǎng)老人而算計計較——鄒吉甫老夫婦在女兒和兒子家自由來往,想去誰家就去誰家,無拘無束。無論娶了媳婦的兒子,還是守寡的女兒,哪里都是家,都是其樂融融,都是溫暖人間。
儒林的世界里固然充滿無奈諷刺,讓人辛酸感傷,但也還有厚道的鄒吉甫一家,他們的一蔬一飯、一言一行雖然平凡樸素,卻都有最親切動人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