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言、行三位一體
心口不一;言行一致;說到做到;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我們有很多詞匯來述說人應有的統(tǒng)一性,但是當認真去思考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具體描述這一現(xiàn)象的時候至少應有心、言、行三重定義,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就像我們熟悉的詞匯一樣,往往是缺失了一環(huán),時而是說心與言同;時而說的是言與行一;有時候又會談到心與行合,但是作為一個應該至少三位一體才算能夠完整表達的東西,用割裂的二元論去描述,終歸是無法很好表出來的
如果只是這樣概念的陳述讓人不好理解的話,那么我們來看更實際的圖景:
心口一而與行異:一個人心中不認為自己在刁難其他人,言語間也非??蜌?,但是他的實際行動就是在給他人造成困擾,或者直截了當?shù)恼f在刁難其他人,那么一個心中認定自己行為正當,但是行為實際效果就是刁難他人的人,到底算是呢?還是不是呢?
與之相對的,那個沒有被刻意刁難,但實際上已經(jīng)被刁難了的人,他該如何想?如何做?才是正當而合理的呢?這顯然是沒有標準的答案的,就我個人而言心、言、行三者當中言行是可控的,唯獨心是不可控的,哪怕是自己的心也是不可控的,以例而言被者應該一一回應,言無擠兌,則也要好言好語的表達態(tài)度;行有刁難則堅決予以回擊;心無針對,也應該心中坦蕩,但是前二者是可以實際操作的,唯有心不可控,即使我們知道對方并非有意針對,但實際造成的惡心莫非是不會在心中造成傷害的嗎?因為對方懷著好意造成了我的實際受傷,我就還要心懷感激,這也不是能一一對應的關系,我不能在心懷感激的情況下去回以對方實際傷害,這完全說不通
所以一旦心、言、行無法做到三位一體的統(tǒng)一,主管和客觀背道而馳,必然是會造成不協(xié)調(diào)的,因為作為他人,無論是接受哪一個方面表達出來的信息都會錯誤,無論是在主觀上判斷還是客觀上理解都必然在另一個個方向跑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