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和(著名書法家、畫家):漢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
楊秀和(著名書法家、畫家、北京大學(xué)特聘教授、建黨百年功勛書畫家):漢字是勞動人民創(chuàng)造的,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
書法是中國及深受中國文化影響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特有的一種文字美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包括漢字書法、蒙古文書法、阿拉伯書法和英文書法等。其“中國書法”,是中國漢字特有的一種傳統(tǒng)藝術(shù)。
書法
我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shù)之一。指用圓錐形毛筆書寫漢字(篆、隸,正、行、草)的法則。技法上講究執(zhí)筆、用筆、用墨、點畫、結(jié)構(gòu)、分布(行次、章法)、風(fēng)格等。一般要求如:執(zhí)筆要*指實掌虛,五指齊力;用筆要*中鋒鋪毫;點畫要圓滿周到;結(jié)構(gòu)要橫直相安,意思呼應(yīng);分布要錯綜變化,疏密得宜,通篇貫氣;并崇尚個性、風(fēng)貌和意趣。書畫藝術(shù)同源于線條,各具有氣(剛性)韻(柔性)生動的美感。
繪畫有線條,有形象與色彩;書法則不代表物象,不用色彩,只有抽象的線條,故其線條的氣質(zhì)和韻致的表現(xiàn)更求強烈,因此晉唐間稱書法為“書勢”。書法藝術(shù)要求有微妙疊見的變化,能達到“戈戟銛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轉(zhuǎn)引沈尹默《書法論叢》)。但字形非具象,要使其具有可畏可奇之技能,尤須講究筆法、筆勢、筆意,才能達到盡美。書法藝術(shù),有三千多年歷史。
商周的金文已富于藝術(shù)性;秦篆、漢隸、魏碑、唐楷、宋行、明人小楷等更是豐采多姿。著名書法家如東晉王羲之創(chuàng)妍美流便新體,又備精諸體,為歷代書學(xué)者所崇尚;唐代有歐(陽詢)、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quán))四大家,而懷素、張旭之狂草亦別具藝術(shù)魅力;宋代有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一說蔡京)四大家;清代分為碑派(崇尚碑刻)與帖派(崇尚字帖);“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融合真、草、隸、篆,創(chuàng)有“板橋體”;現(xiàn)代有于右任、沈尹默等。
法書
書法術(shù)語。指有較高藝術(shù)水平的書法作品。古代將書寫于縑楮紙帛而有法度的書法作品均稱“法書”,或稱“書”?!稌ㄈ痢罚骸白髯种鹿P須沉著,雖一點一畫之間,皆須三過其筆,方為法書?!北彼瓮醢彩小昂檬滤鶄魍?,空殘法書帖”詩句。今通稱所作之書法作品為法書,還含有尊重作者之意。
翰墨
義同”筆墨”。原指文辭。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見意于篇籍?!焙笫酪喾褐笗ê椭袊??!端问?米芾傳》:“特妙于翰墨,沈著飛翥,得王獻之筆意?!?/p>
金石
古銅器、石刻的總稱。金,指鐘鼎銅器之類;石,指碑碣石刻之類。是撰文于金石上,記創(chuàng)造,勒箴銘,頌揚功德等而產(chǎn)生的一種鐫刻品?!妒酚?秦始皇本紀》:“群臣相與誦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為表經(jīng)?!辩姸σ推魇加谝笊?,石刻則創(chuàng)于秦代。兩漢金石并盛,漢以后金少石多;南北朝則造像勃興,金器更少傳世;唐代碑碣尤盛。至于輯歷代金石文字,編為目錄,則始于北宋歐陽修之《集古錄》;摹其形狀集為圖譜,則始于呂大臨之《博古圖》。至明清金石考古之風(fēng)尤盛,顧炎武,葉奕苞等,各有著述,或以石刻考辨今古文,或以金文發(fā)明六書指要,成為新興的專門學(xué)科。
真跡
真實可靠的手跡而不是出于他人的假托和偽造。唐代張懷瓘《書斷》:“開元十六年五月,內(nèi)出二王真跡,及張芝、張昶等書付集賢院?!?/p>
墨跡
用墨書寫的手跡。唐代張籍《和左司元郎中秋居》之二有“學(xué)書求墨跡,釀酒愛朝和”詩句?!端螘?范曄傳》也有“上示以墨跡,曄乃具陳本末”的記載。
拓本
從碑刻、銅器上墨拓下來的書跡或圖像。實物最早見于唐代。方法用宣紙受濕蒙于器物碑刻上,椎之,使宜紙呈凹凸,蘸墨拓成。古時用豎紋紙,油煙墨,拓后砑光,墨色烏黑有浮光的,稱“烏金拓”;用橫紋紙,松煙墨,色青而淺,不和油臘的,稱“蟬翼拓”。又以朱紅色拓出的稱“朱拓”;碑石初成,或剛出土?xí)r所拓的稱“初拓”。
刻石
專指鐫刻于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畫。如秦代《會稽刻石》,東漢《石門頌》摩崖刻石。桓譚《新論》:“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處,而可識者七十二?!?/p>
碑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逗鬂h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p>
《說文解字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分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林,宮廟以石,窆用木?!抖Y記?檀弓》:‘公室視豐碑,三家視桓楹?!ò簇S碑斫大木為之,形如石碑)非石亦曰碑,假借之稱也;秦人但曰刻石,不曰碑,后此凡刻石,皆曰碑矣。凡刻石先立石,故知豎石者,碑之本義?!蓖踝ⅲ骸肮疟腥茫簩m中之碑,識日景也;廟中之碑,以麗牲也;墓所之碑,以下棺也。秦之紀功德也,曰立石,曰刻石;其言曰碑者漢以后之語也。”樹碑用以歌功頌德始于秦而盛于漢。在晉代曾嚴禁立碑。清代劉熙載《藝概?書概》稱:“普義熙初,裴世期表言:‘碑銘之作,以明示后昆,自非殊功異德,無以允應(yīng)茲典。俗敝偽興,華煩已久,不加禁裁,其敝無已。’則知當日視立碑為異數(shù)矣。”故歷來晉碑難得。
碣
刻石中的一類形制?!逗鬂h書?竇憲傳》注:“方者謂之碑,圓者謂之碣。”如今存之石鼓文,鐫刻于鼓形圓石上,內(nèi)容為歌詠秦國君主游獵之事,故也稱“獵碣”。
碑額
碑刻術(shù)語。碑頭的通稱?!侗鎻V例》:“碑首或刻螭、虎、龍、鶴以為飾,就刳其中為圭首,或無它飾,直為圭首,方銳圓橢,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稱為額,額書篆字稱為篆額,書隸字稱為題額。”
篆額
碑刻術(shù)語。漢代以后的各種碑刻之上端,稱碑頭或碑額,因碑額上所題字多用篆書,遂稱“篆額”。漢碑如《張遷碑》、《韓仁銘》等篆額,書風(fēng)奇肆跌宕,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性。
篆蓋
碑刻術(shù)語。唐代的墓志銘,通常有石蓋,因蓋上文字多用篆體,故名。篆蓋與篆額內(nèi)容相仿而形制不同,但《金石綜例》稱:“篆蓋,即篆額。”
碑陰
碑刻術(shù)語。古代碑刻,除正面碑文外,往往將門生、故吏或出資建樹者的姓名鐫刻于背面,故稱。
碑版
泛指碑志之屬。《碑版廣例》:“開元二十五年羊愉撰景賢大師身塔記,末有碑版所詳,不復(fù)多載語,后魏昌馮王新廟碑,有碑版湮滅語;后人碑版名稱,殆自此始。參見“碑學(xué)”。
碑學(xué)
①亦稱“碑版學(xué)”。研究考訂碑刻起源、體制及新舊異同等學(xué)問。②指清代阮元、包世臣提倡北碑后,學(xué)書崇尚碑刻風(fēng)氣大盛,遂有北派碑學(xué)、南派帖學(xué)之分。
勒石
碑刻術(shù)語。指將法書鉤摹本背面加朱復(fù)印到石面上的工序。唐代碑刻上常有??钣涊d勒石者,如《懷仁集王書圣教序》碑末有“諸葛神力勒石”字樣。
朱背
亦稱“背朱”。即“勒石”。
摩崖
把文字直接書刻在山崖石壁上稱“摩崖”。如漢碑中之《石門頌》,魏碑中鄭道昭之云峰山題詩、題名等?!缎蜁V?正書一》:“遂良(褚遂良)喜作正書,其摩崖碑在西洛龍門?!?/p>
剝蝕
指古代碑刻年久風(fēng)化石有剝落。南宋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漢隸歲久,風(fēng)雨剝蝕,故其字無復(fù)鋒鋩?!?/p>
法帖
亦稱“帖”。指古代名人的墨跡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的法書(包括它的拓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命侍書學(xué)士王著編次摹刻秘閣所藏法書為十卷,每卷首刻有“法帖第×”字樣,總稱《淳化秘閣法帖》?!胺ㄌ钡拿Q,相傳由此始行。《法帖譜系》稱:“熙陵(宋太宗)留意翰墨,出御府歷代所藏真跡,命王著摹刻禁中,厘為十卷,此歷代法帖之祖?!?/p>
帖學(xué)
①損崇尚魏晉以下,如鐘繇、王義之、顏真卿等書風(fēng)體系的學(xué)派。以區(qū)別于碑學(xué)。②指研究考訂法帖源流、版本優(yōu)劣、字跡真?zhèn)蔚囊环N學(xué)問。盛行于清代。
南帖
碑帖術(shù)語。清代阮元分書法為南北兩派,以南朝碑碣絕少,而多為啟牘之帖,故名。參見“南北派”。
書丹
碑刻術(shù)語。指用朱砂直接將文字書寫在碑石上。《隸釋》:“《石經(jīng)》,蔡邕書丹,使工鐫刻?!蹦纤谓纭独m(xù)書譜》:“筆得墨則瘦
,得朱則肥。故書丹尤以瘦力奇,而圓熟美潤常有余,燥勁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焙蠓悍Q書墓志銘為書丹。
臨摹
學(xué)習(xí)前人書法的一種方法。置碑帖于一旁,仿照其筆畫書寫的稱“臨”;以薄紙蒙碑帖上,依其形跡而復(fù)寫的稱“摹”,或稱“影書”。小學(xué)生習(xí)字,用描紅本子,也屬摹。《丹鉛總錄》引岳珂語稱:“臨摹兩法本不同。摹帖如梓人作室,梁櫨欀桷,雖具準繩,而締創(chuàng)既成,氣象自有工拙;臨帖如雙鵠并翔,青犬浮云,浩蕩萬里,各隨所至而息?!蹦纤蚊蕾纭独m(xù)書譜》稱:“初學(xué)書不得不摹,亦以節(jié)度其手,易于成就?!庇址Q:“臨書易失古人位置,而多得古人筆意;摹書易得古人位置,而多失古人筆意。臨書易進,摹書易忘,經(jīng)意與不經(jīng)意也?!迸R摹之外,尚有“鉤”法,用油紙蒙碑帖或真跡上,以極細之筆畫將油紙下字跡雙鉤下來,再用墨填滿雙鉤內(nèi)空處,稱“鉤填”。
響拓
碑帖術(shù)語。復(fù)制法書的一種方法。由于法書墨跡因年代久遠,紙色沉暗,字口難辨,故在模制時,須向光照明,以紙覆帖,鈞勒其原字筆畫,然后再以墨筆填充。響拓亦曰“影書”、“影覆”。宋代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今石刻辨》記述較詳。
影書
見“臨摹”、“響拓”。
鉤填
書法術(shù)語。復(fù)制法書的一種方法。以較透明的紙蒙于法書上,先以細筆雙鉤,后用墨廓填,故稱。亦稱“雙鉤廓填”。南宋姜夔(續(xù)書譜)謂,“雙鉤之法,須得墨暈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內(nèi)”。
洗碑
碑刻術(shù)語。古碑因風(fēng)化剝蝕或人為磨損,后人依據(jù)原有舊畫加以剔刻,謂之“洗碑”。但碑刻一旦被洗,字畫精神難免大遜,如今存西安碑林的顏真卿書《顏家廟碑)即是被洗者。
篆書
字體名。1泛指漢代隸字以前的古代文字。如小篆、籀文、金文、甲骨文等。2指春秋戰(zhàn)國時通行于秦國的籀文(如石鼓文);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的小篆;漢代的繆篆。如王莽時六書,“三曰篆書,即小篆”。
籀文
也叫“籀書”、“大篆”。因見于《史籀篇》得名。字體多重疊。春秋戰(zhàn)國間通行于秦國。今存*石鼓文即其代表。
甲骨文
亦稱“契文”、“卜辭”、“龜甲文字”、“殷墟文字”、“貞卜文字”。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文字。因多鐫刻、書寫于龜甲、獸骨之上,故名。殷商時,常采用龜甲獸骨,寫刻卜辭及與占卜有關(guān)的紀事文字。甲骨文多出土于河南安陽小屯村(殷商都城遺址,也叫殷墟),光緒二十四年(1898)始被發(fā)現(xiàn)。光緒三十年,孫詒讓首先考釋甲骨文,著成《契文舉例》1928年后,經(jīng)多次考古發(fā)掘,先后出土十余萬片,為盤庚遷殷后至紂亡二百七十三年間之物。單字總數(shù)約四千六百字,可識文字達一千七百字。文字結(jié)構(gòu)已由獨體趨向合體,并有大批形聲字;但多數(shù)字的筆畫和部位還沒有定型。文字象形簡古,勁健挺秀,具有根高藝術(shù)性。
契文
甲骨文之別稱。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龜甲、獸骨上,故名。清代孫詒讓著有《契文舉例)二卷,為考釋甲骨文之始。
科斗文
亦稱“科斗書”、“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寫體的俗稱。因以筆蘸墨或漆作書,筆道起筆處粗,收筆處細,狀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見于漢末,盧植上書稱“古文科斗,近于為實”。鄭康成《尚書贊》稱:“書初出屋壁,皆周時象形文字,今所謂科斗書?!痹崆鹧苷撟C科斗書形體的形成是:“上古無筆墨,以竹挺點漆書竹上,竹硬漆膩,畫不能行,故頭粗尾細,似其形耳?!?/p>
金文
亦稱“鐘鼎文”。即古代青銅器上的文字。因多鑄或刻在金屬器皿(如鐘、鼎之類)上,故名。書體由甲骨文演變而成,圓渾古樸,富有變化。周代金文多為有關(guān)祀典、錫命、征伐、契約等記錄。殷商金文和甲骨文相近,銘辭字數(shù)亦少,不若周代有長達五百字者。至秦統(tǒng)一六國,通行小篆,遂廢。清乾隆嘉慶(1736——1820)后文字訓(xùn)詁之學(xué)漸興,金文考證不斷深入,成為研究古代史的重要資料,也是習(xí)字者臨習(xí)的重要字體一。如《散氏盤》、《毛公鼎》、《史頌敦》等銘文,均系金文的代表作。
大篆
字體名。狹義專指籀文。廣義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戰(zhàn)國時通行于六國的文字。
鐘鼎文
即“金文”。
小篆
也叫“秦篆”。通行于秦代。形體偏長,勻圓齊整,由大篆衍變而成。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李)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愛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xué)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苯翊妫ì樼鹋_刻石)、《泰山刻石》殘石,即小篆代表作。
爰書
秦代小篆的別稱。宋代劉奉世稱:“爰書者,蓋趙高作《愛歷》教學(xué)隸書時,獄吏書體蓋用此《記錄囚犯供詞的文書),故從俗呼為‘爰書’也。”
刻符
秦代一種有特殊用途的篆書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秦書有八體,三曰刻符。用于符信?!倍斡癫米ⅲ骸啊段簳?江式表》符下有書字符者,周制六節(jié)之一,漢制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边@類篆體??逃诜?jié)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屬上,不能婉轉(zhuǎn)如意,故筆畫近于平直,形體近于方正,如現(xiàn)存陽陵虎符上的文字。
鳥蟲書
亦稱“蟲書”。篆書中的花體。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這種字體,大都鑄或刻在兵器和鐘鎛上。往往用動物的雛形組成筆畫,似書似畫,饒有情趣。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秦書八體,“四曰蟲書”;新莽六書“六曰鳥蟲書,所以書幡信也?!倍斡癫米ⅲ骸搬Γ斪鲾?,書旛,謂書旗幟;書信,謂書符節(jié)。”說明此類書體多用于旗幟和符信,在漢印中也不乏鳥蟲書入印的實例。
繆篆
漢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種篆書體。王莽六書之一。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稱:“五曰繆篆,所以摹印也。”形體平方勻整,饒有隸意,而筆勢由小篆的圓勻婉轉(zhuǎn)演變?yōu)榍p繞。具綢繆之義,故名。清代桂馥《繆篆分韻)則將漢魏印采用的多體篆文統(tǒng)稱為“繆篆”。亦稱“摹印篆”。
玉筯篆
亦稱“玉箸篆”。篆書的一種。其書寫筆道,圓潤溫厚,形如玉筯(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齊已《謝曇城大師玉筋篆書》詩稱:“玉筋真文久不興,李斯傳到李陽冰。”后人論書,將用筆圓渾遒勁的其他字體亦稱為“玉筋”。如明代王世貞評論顏真卿書:“《家廟》、《茅山碑》正書中玉筯筆者?!?/p>
玉著篆
即“玉筯篆”。
鐵線篆
小篆的一種。由秦代《泰山刻石》、《瑯琊臺刻石》等玉筯書風(fēng)中脫出。用筆圓活,細硬似鐵,劃一首尾如線,故名。后世稱唐代李陽冰的篆書為“鐵線篆?!?/p>
草篆
書體名。①飛白的別稱。東漢蔡邕稱:“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薄督鹗?緒論》:“一曰飛白,篆貌隸骨,雜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雹谥敢圆輹P法書寫的篆字?!稌窌贩Q:“(趙)宦光篤意倉史之學(xué),創(chuàng)作草篆,蓋《天璽碑》而小變焉,繇其人品已超,書亦不躡遺跡?!备瞪降榷忌瞄L草篆書。
隸書
亦稱“佐書”、“史書”。字體名。形體扁平方折,便于書寫。始于秦代,通用于漢魏。唐代張懷瓘《書斷》引東漢蔡邕《圣皇篇》:“程邈刪古立隸文?!逼沾l(wèi)恒《四體書勢》.“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人(胥吏)佐書,曰隸字。”程邈將當時這種書寫體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創(chuàng)隸書之說。秦隸出于秦篆,字形構(gòu)造仍有較多的篆書形跡,后在漢代通用中不斷發(fā)展完善,成為筆勢、結(jié)構(gòu)與秦篆完全不同的字體。隸書的出現(xiàn),沖破六書的造字原則,奠定楷書基礎(chǔ),標志漢字演進史和書法史上的轉(zhuǎn)折。魏晉時曾混稱楷書為隸書,因別稱有波磔的隸書為“八分”,湖北云夢出土的《秦律簡》和漢《五鳳元年十二月簡》,即是秦漢手寫隸書的代表作。
漢隸
漢代隸書的統(tǒng)稱。因東漢碑刻上的隸書,筆勢生動,風(fēng)格多樣,而唐人隸書,字多刻板,稱為“唐隸”,故學(xué)寫隸書者重視東漢碑刻,把這一時期各種風(fēng)格的隸書特稱為“漢隸”,以別于“唐隸”。
八分
即“隸書”。魏晉至唐代,楷書也稱隸書,原先有波磔的隸書,則被稱為“八分?!蹦铣纬鯋址Q,“次仲始以古書方廣少波勢,建初中以隸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薄短屏洹贩Q:“四曰八分,謂《石經(jīng)》碑碣所用?!鼻宕鷦⑽踺d謂:“小篆,秦篆也;八分,漢隸也。秦無小篆之名,漢無八分之名,名之者皆后人也。后人以籀篆為大,故小秦篆,以正書為隸,故八分漢隸耳?!鼻宕莱肌端囍垭p楫》載:“蔡邕變隸而為八分,八宜訓(xùn)背,言勢左右分布相背也?!笨涤袨椤稄V藝舟雙楫》稱:八分以度言,本是活稱,伸縮無施不可。”近有學(xué)者考證:因隸字草創(chuàng)為新隸書(楷書),對于舊隸字須給予異名或升格,加以區(qū)別,故稱“八分”,指其是八成的古體或雅體。
佐書
即“隸書”、“史書”,亦作“左書”。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記新莽六書為古文、奇字、篆書、左書、繆篆、鳥蟲書。并注明左書即秦隸書。又《漢書?藝文志》載:”漢王莽居攝,書有六體,為古文、奇字、篆書、隸書、繆篆、蟲書?!彪`書稱之佐書。段玉裁認為:“其法便捷,可以佐助篆所不逮?!苯鼇韺W(xué)者進一步認為隸書之名隸,是起于徒隸所書;佐書之佐,或是起于書佐《漢代職掌起草和繕寫的低級官吏)所書,故名。
今隸
正書的古稱。正書由漢隸發(fā)展演變而成,在唐代仍把正書沿稱為“隸書”。如《唐六典》載:“校書郎正字,掌讎校典籍,刊正文字。其體有五:……五曰隸書,典籍、表奏、公私文疏所用。”此“隸書”即指當時通用的正書。為區(qū)別于漢魏時代通用的隸書,又別稱正書為“今隸”。明代李贄《疑耀》稱:“唐以后之楷書稱為今隸,因謂漢隸為古隸。”陸深《書輯》所稱”鐘王變體,謂之今隸”,則又泛指魏晉以來之楷書而言。
草隸
草書的別稱?!赌鲜?劉孝綽傳》載:“綽兼善草隸,自以書似父,乃變?yōu)閯e體?!碧拼鷱垙┻h《歷代名畫記》謂義之子獻之,“少有盛名,風(fēng)流高邁,草隸繼父之美”。今人也有稱漢代竹木簡上的隸書為草隸的。
草書
字體名。別稱“藁書”。廣義指不論時代、字體,凡寫法潦草者;狹義專指筆畫連綿、書寫便捷的字體。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敘》稱“漢興有草書”。漢初通行的手寫體是草隸(即草率的隸書)。后逐漸發(fā)展成“章草”至漢末,相傳張芝脫去“章草”中蘊有隸書波磔的筆畫和字字不相聯(lián)綴的形跡,成為偏旁相互假借,筆畫連綿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稱的草書。至東晉王義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張旭、懷素將“今草’寫得更為放縱奇詭,筆走龍蛇,被稱為“狂草”,以別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書。始于漢代。“今草”的前身。由草寫的隸書演變而成。與”今草”的區(qū)別,主要是保留隸書筆法的形跡,上下字獨立而不連寫。其得名有幾說:一、《書苑菁華》引唐代蔡希綜說:“章草興于漢章帝?!闭J為由漢章帝創(chuàng)始。二、《書斷》卷上引唐代韋續(xù)說:“因章帝所好名焉。”認為由漢章帝愛好而得名。三、《書斷》載后漢北海王受明帝命草書尺牘十首,章帝命杜度草書上事。
落款
落款是指書法作品中除正文內(nèi)容以外的書寫內(nèi)容。落款包括:正文內(nèi)容的出處、贈送對象、創(chuàng)作緣由、創(chuàng)作時間、作者姓名字號等。
落款有“雙款”“單款”兩種。雙款是將書贈對象與書寫者分別落在上方和下方,前者為上款,后者為下款。上款寫明作品內(nèi)容的名稱、出處、受贈人的姓名;下款記述創(chuàng)作年月、創(chuàng)作地點、作者姓名等。上款:位置應(yīng)比較高,以示尊敬之意,包括姓名、稱呼、謙詞。下款:寫時間、地點、姓名、謙詞。
有下款沒有上款的稱為單款,單款可以包括上款的內(nèi)容,也可以不包括上款的內(nèi)容。如果沒有書贈對象,就只落單款。
單款有長款、短款、窮款之分。長款即在正文出處書寫時間、名號、地點前面再加上作者創(chuàng)作這幅作品的感想或緣由,文字應(yīng)情真意長,使人玩味無窮。它不僅起能到調(diào)整作品重心的作用,也從中體現(xiàn)出作者的人品和修養(yǎng)。短款即只落正文出處、時間、名號、地點等其中幾項。若作品空白較多或出于構(gòu)圖的需要,可以落長款;若作品內(nèi)容占畫面較滿,則需要落短款或窮款。如果余紙不多,留白太少,亦可只落作者的名號,謂之“窮款”。
書法作品在謀篇布局時,要考慮到落款的位置。如果書贈對聯(lián),須將上款寫在上聯(lián),下款落在下聯(lián);其他作品格式一般都寫在左邊,如分兩行落款,則上款寫在前行,下款寫在后行;若單行落款,則上款寫在上半部,下款寫在下半部,以示禮貌。單款和雙款都不能和正文平齊,要有參差,才不致平板,一般上下都要空出幾個字的位置,而且落款要盡量上靠,寧可上緊下松,不可上松下緊。
落款的字體,一般是隸不用篆,楷不用隸,行草不用楷書。落款,一般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書、章草、楷、行書;正文若是隸書、楷書、魏碑,落款可用楷書或行書;草書落款,除用于自身為草書外,因較難識別,一般不用于落款。實際運用最多的落款字體還是行書,既易識別,又顯活潑??钭值拇笮?yīng)小于正文字體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以上落款形式,是針對豎幅作品而言的。對于橫幅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與豎幅作品相同的是,落款的起頭與結(jié)尾,都不能到達或超過作品正文的最上面和最下面的一個字。



楊秀和,號暢春齋主,當代著名書法家、畫家、書畫教育家、社會活動家、文化學(xué)者、攝影師、北京大學(xué)特聘教授,楊秀和被評為國家一級書法家、國家一級美術(shù)師、國賓禮書畫家,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楊秀和同時是中國書畫院院士、中國國藝人民書畫院院士、北京市楹聯(lián)學(xué)會書畫院理事、中國民俗攝影家協(xié)會理事、建黨一百周年選出的百位德藝雙馨書畫藝術(shù)家之一(建黨百年功勛書畫家)。還被授予“中國實力派書畫家”、“中國百強書畫家”、“當代書畫藝術(shù)領(lǐng)軍人物”、“北京市海淀區(qū)文化名片”等榮譽稱號。楊秀和1955年生于中國北京。
2021年楊秀和先生被錄入《中國名人辭典》。
楊秀和自幼喜愛書畫,師從原北京師范大學(xué)教授、北京文化局副局長、著名書法家劉漢春先生。劉漢春先生與劉炳森先生曾同拜北京書畫界以“昆吾切玉,鐵面向人”啟功評語著稱的近現(xiàn)代書法巨匠夏午樵先生。
楊秀和堅持六十年臨池不輟。習(xí)遍二王、柳、顏、歐、趙諸家精品,研究歷代名家之精髓。能融各家之長,自幼風(fēng)格,楷、行、隸、篆、草五體皆能,以隸書見長。楊秀和經(jīng)過長期努力和刻苦鉆研,主攻秀氣、雋永的漢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在書法學(xué)術(shù)方面享有盛譽。其國畫以書入畫,也有較高水平,功底深厚,屬傳統(tǒng)功力型書畫家。
楊秀和書畫作品入編《采風(fēng)中國》、《河北當代書畫》、《中國周刊》、《聚焦當代藝術(shù)》等眾多期刊雜志,作品多次入選《中國珍藏郵冊》。曾出版《中國藝魂》、《中國當代藝術(shù)家》、《北京畫館》、《海淀詩詞》、《曉陽書畫》、《美麗中國》、《傳遞正能量,更筑中國夢》等多部書籍。
楊秀和現(xiàn)擔任東方欣正書畫院院長,京西文藝雜志社總編,中國名家雜志社榮譽總編,北京墨緣閣書院院長,北京海圖書畫苑特級書法教師,北京世紀名家書畫院藝術(shù)顧問,羲之書畫報當代藝苑專刊主任創(chuàng)作委員。
楊秀和在全國書畫大賽中曾榮獲《當代詩文書畫家名作金榜集》一等獎;第二屆、第三屆魅力神州全國書畫征文大賽二等獎;第二屆魅力神州全國書畫征文大賽二等獎;輝煌中國?第四屆當代書畫家精品邀請賽特別嘉賓獎;北京水立方?書畫名家藝術(shù)展——文化創(chuàng)新開拓者獎;第二屆國際文化藝術(shù)節(jié)突出貢獻獎;第五屆、第六屆當代羲之獎?書畫家作品邀請賽金獎;第十三屆藝教之星全國師生書畫大賽優(yōu)秀園丁獎;首屆全國書畫網(wǎng)絡(luò)精英大賽特別貢獻獎;首屆金手指杯全國青少年美術(shù)書法人才選拔賽優(yōu)秀指導(dǎo)教師獎;當代中國藝術(shù)作品成就展特別金獎。
著名書法教育家歐陽中石曾評價楊秀和書法:“暢春齋主楊秀和先生筆力蒼勁,深得宋明之韻,米黃之風(fēng)。謀篇從容雍雅,行筆縱橫酣暢,點墨濃稀得當。帖意碑風(fēng)融于一體,雄渾中不失飄逸,剛勁中充滿靈動。觀之如峻嶺連綿,又如波濤涌至,富有強烈且不失愉悅的視覺效果?!?/p>
著名書法家劉炳森也曾這樣評價楊秀和書法:“楊秀和先生書法得力古遠,以鐘繇、二王、漢隸唐經(jīng)為根柢,融匯宋元明清流脈。意境古雅,風(fēng)姿妍正。真隸行草俱擅,結(jié)字雍容大氣,筆勢剛勁中盡帶律動,筆筆酣暢遺韻;小楷氣象大,大幅意蘊深,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p>
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理事劉文華先生曾評價楊秀和書法:“楊秀和教授隸書樸茂奇肆,瑰異凝重,再現(xiàn)漢碑簡牘的法度和韻味?!?/p>
當代隸書大家沈定庵曾評價楊秀和書法:“楊公秀和漢隸蒼勁懷遠富有韻律,筆法墨法章法皆做到恰到好處,漢時風(fēng)雅如現(xiàn)眼前?!?/p>
楊秀和書畫作品,每年的成交額都會在500萬以上,如果按照當下的市場行情來說,四尺整張價格一般都在3萬元左右。
2018年春,楊秀和經(jīng)寫了八個字“博觀約取,厚積薄發(fā)”,在保利拍賣行上拍賣,規(guī)格是四尺整張,起拍價15000元,最終成拍價格是8萬元。一般情況下,楊秀和每平尺書法潤格在3000元左右,但個別精品每平尺潤格可能達到1萬元以上。
2022年,北京市保利拍賣平臺上對楊秀和先生的一幅四尺整張的四個字的書法作品“砥礪前行”進行拍賣,起拍價為12000元,最終經(jīng)過20位買家的競拍,以17.86萬元人民幣成交,這也是楊秀和先生的書法通過保利拍賣所拍出的最高成交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