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文學bot雜感

“Bot是robot(機器人)的簡稱,最初出現(xiàn)于國外社交平臺Twitter。與普通的用戶不同,bot由軟件控制,通過抓取網(wǎng)絡內(nèi)容,自動發(fā)送推文或評論。文學bot發(fā)布的內(nèi)容,是文學著作的精華片段摘取。截至2020年4月,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微博上僅有200余個文學bot博主,有些專門介紹某個國家或地區(qū)的文學作品,如“俄羅斯文學bot”、“亞非文學bot”;有些則專注于分享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如“里爾克bot”?!?/p>
簡單說,文學bot就是搬運金句。避免拗口,下文用金句替代bot。
我對金句的態(tài)度一直是頗為反感的,它有益處,但副作用更大。
從文學傳播的角度,分享金句很好。人們不經(jīng)意一看:“哇,這句話說的好有道理!”,然后看到是大名鼎鼎的什么著作,以后偶然逛書店,看到書名,心里的激動翻涌上來:“買!”雖然買了后看不看還不知道,但總的來說,聊勝于無。一個人知道書籍的名氣,最起碼是有看的可能的。
金句確實發(fā)揮了很大作用。日常生活的語言使用較為固定,詞語的變化有限。人們使用得多了,難免疲倦,進而覺得人生困頓。這時候出現(xiàn)一些精致的美句,打破了日常用語的沉悶,會讓人有如沐甘霖的感覺。找到了力量,那就再次投入日常生活,但遺憾的是,疲倦很快又會襲來。于是,再找金句。如此往復,就形成了“雞湯喝了不少,人生還是很糟糕”的樣子。
拋開其有益之處,說說其缺點。金句不是長效藥。扎實的生活,運動,閱讀,是化解負面情緒最有效的方法。不去擺弄風花雪月,文字仍然有最實際的功效。詩詞的美妙,哲理的莊重,散文的情思,都能幫你跳出日常用語的疲乏。
站在文學角度,人們不去欣賞作者心血開墾的整個果園,而走馬觀花般把最光鮮的花朵采去。將它從土壤里粗暴挖出,放到展臺里供人觀賞,并沾沾自喜地贊嘆:“這就是文學的高度!”作者要表達的意蘊,風格,真實思想被通通忽視。
另一個只看金句的壞處,人們會對其做過度解釋,歪曲理解。不結(jié)合文本去去體會話語,南轅北轍了也不知道。對金句沾沾自喜地自我解讀,標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走入了歧途,還很自信:“這是魯迅教我的!”?
金句的負面作用還在,滋生出一堆矯情的人。這群人坑坑唧唧,不厭其煩地矯情賣弄。端出兩句狗屁話,放到社交圈,還要苦情地加碼:“恩,世界會美好的!”不認真看書,每天從《十萬個金句》里拿出一兩句,配上自己的風騷,就開始賣弄。
金句平臺的運營者應該是懷有好的創(chuàng)辦初衷,但不想矯情者很快趕來聚集,并霸占山頭?;t柳綠,烏煙瘴氣,鶯鶯燕燕,鑼鼓喧天。每個金句下總有地痞無賴呻吟:“這個世界真的會好嗎?”
不只金句,次句也披上精練的外衣來糊弄人了。抖音上“你品,你細品”,之后隨便給出一句話,觀者不明覺厲。這種視頻實際上做的是心理暗示,要讓你自己鉆進去,與生活的齟齬聯(lián)系,進一步產(chǎn)生對人生的絕望。我想拿個棒子順著網(wǎng)線過去教育教育作者。
我不希望文學被肢解成斷言片句拿出來供人膜拜。不過這想的似乎有點遠,因為看金句的人都不過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