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左傳導讀 晁岳佩】004 春王正月

2022-01-23 13:53 作者:眼暈的賬號  | 我要投稿

?????? 春王正月,短短四個字,卻可以讓人解讀出尊時王、君位傳承的政治原則。魯迅先生曾提及“所謂的正史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歷史總是避不開帝王將相的婚喪嫁娶。春王正月,作為春秋的第一條經(jīng)文,涉及的歷史就是魯惠公死后,魯隱公和魯桓公的君位繼承相關(guān)問題。

?????? 本文主要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二章導讀部分的第一節(jié)春王正月部分的內(nèi)容。資料為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的慕課教程的文字版,收集整理以作學習。

? ? ???今天講第二篇,春王正月?!洞呵?隱公元年》正月,這是經(jīng)文。春王正月這是經(jīng)文?!蹲髠鳌丰?,惠公元妃孟子,惠公就是魯隱公魯桓公的父親。在我們課本上,洪亮吉引了大量的《謚法》,所謂謚法,實際上是《逸周書》的《謚法解》。他所有引的關(guān)于各公的,你看我們這里邊就有惠公,隱公、桓公、宋武公、包括聲子,這些謚號他都作了解釋。他的解釋說的《謚法》,謚法就是用《逸周書》的《謚法解》。

  • 春王正月——惠公生隱公、桓公

? ? ???元妃,元妃就是正夫人。元者,首也,始也。也就是第一個夫人,也就是正夫人。孟子 請注意,此孟子非彼孟子也。這個孟是排行,是孟仲孫季,是排行。孟是老大,子是姓。宋國君主他的姓是子,她是宋國君主之女,所以子姓。所謂孟子,用我們今天的話說,可以叫做子家大妞。這是最簡單最直白的解釋,就是子家的大姑娘是孟子。

? ? ???孟子卒,繼室以聲子,生隱公,這上面沒有說,孟子是不是生了孩子。似乎是沒有生,她死了以后,繼室以聲子。這個聲子,子也是姓,但是聲是謚號,是她死后給她加的謚,她的謚號。生隱公,但是關(guān)鍵在這里是這個繼室,我們后人一般說繼室,繼室就是續(xù)娶。但是續(xù)娶,在這里續(xù)娶的是不是夫人呢?也就是說,聲子有沒有取得夫人之位,在這里是不明確的。

? ? ???宋武公生仲子,仲子就是子家的二妞,是孟子的妹妹。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文者,字也。就是說在她手上有字,曰為魯夫人。其實沒有,大家可以伸開你的手掌,你看一看,你手掌上不會盛下這四個字,對不對。有魯夫人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人有人認為,這個手掌的掌紋像古文的魯字,因為古文那個魯字很簡單,像魯字,這個說法可能有道理。

? ? ???故仲子歸于我,因為她一出生,她手掌上的手紋就像一個魯字,所以歸于我。歸者,就是嫁。女人謂嫁曰歸。所以我們今天有人還說,出嫁是找歸宿,所謂歸于我就是嫁于我。所以我們在這里看到,《左傳》用的是我字,是嫁到我國,嫁給我君。所以在這里很明顯體現(xiàn)著《左傳》仍然是以魯國史書的形式出現(xiàn)的,記魯國是稱我,這和《春秋》是一致的。

? ? ???生桓公而惠公薨,這里我想如果改一改斷句,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這樣好。而歸于我,把生桓公而歸于我作為一句的話,往往會使人們產(chǎn)生一種誤解,似乎是桓公出生惠公就死了,實際上不是。所以我想這里斷句,如果說是故仲子歸于我生桓公,就在這里斷句,后面而惠公薨,是以。這個而不要最好了。

  • 春王正月——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

? ? ???惠公薨,是以隱公立而奉之。就是惠公死了以后,隱公立而奉之。這個立而奉之,其實漢代學者,我們書上有,他們認為是立桓公為太子,但是我個人認為,他是立為君,不是立為太子。大家可以翻開課本的189頁,大家看到隱公元年十月傳文。他明確說 惠(桓)公薨,

? ? ???惠(桓)公末年,太子少,他明顯提到了太子少。也就是說在惠公死以前,桓公已經(jīng)被立為太子,所以并不是說隱公繼承君位以后,才立桓公為太子。

? ? ???所以在這里我認為,所謂立之是隱公繼承君位之前,已經(jīng)立桓公為君,而奉之,奉就是尊。在這時候,隱公實際上是把桓公作為君主,他自己只是攝位者。這段傳文和下面是連著的,實際上洪亮吉也是為了分開,把它放到了元年之前。

? ? ???元年春,王周正月,不書即位,攝也。這是說這一年的《春秋》經(jīng)文,沒有書公即位?!蹲髠鳌方忉屨f,為什么沒有書公即位呢,因為隱公沒有舉行即位儀式。他是代理桓公,代替桓公暫時執(zhí)政。攝也是代理,是代理國君。

  • 春王正月——春秋的第一條經(jīng)文

? ? ???這段傳文不長,但是我下邊做的導讀不算短,一共談幾個問題。《左傳》以事釋經(jīng),這節(jié)傳文,主旨是解釋經(jīng)文的《春秋》。第一年,隱公元年,為什么沒有書公即位,主旨是這個。

? ? ???春王正月,是《春秋》的第一條經(jīng)文,但是這條經(jīng)文沒有記載任何的,真實的客觀的歷史信息,只記了一個時間,沒有記任何事情。應記而未記,也透露著某些信息。在整部《春秋》當中,記了十二公,在十二公當中有五公,每年,每個元年,每公元年正月必書公即位。因為這是開始新紀元的標志,書了公即位,從現(xiàn)在開始是以這個公開始紀年,元年、二年、三年。去年是前公的,今年以后是此公的。

? ? ???所以書公即位,實際上是一個確定新紀元的標志。在《春秋》記十二公當中,有七公都明確記載了公即位,另外四公都沒有書公即位。定公是書了六月公即位,對這些情況,《左傳》都一一作了解釋,因為它都屬于特殊情況。

  • 春王正月——為什么不書公即位

? ? ???那么隱公元年正月,為什么沒書公即位呢,是因為《左傳》解釋,因為他是代理國君,他沒有舉行即位儀式。所謂即位儀式,就相當于后來的登基大典,因為他并沒有以真正的國君自居,所以他沒有舉行即位儀式。那么魯國的史官,也就沒有在史書上記下公即位,他為什么沒有舉行即位儀式呢,《左傳》就是在講這個原因。

? ? ???因為他的弟弟桓公,在父親活著的時候,已經(jīng)確立為太子,自己只是因為他年幼,代替他執(zhí)掌國政,所以不是真正的國君,真正的國君是他弟弟。因為這個原因,才沒有舉行即位儀式。因為他實際上是公,所以古人關(guān)于這個問題,討論得很多,就說他和周公攝政是一樣的。

? ? ???周公沒有稱王,魯隱公為什么稱公呢,就是這一點大家說不清楚,也就是實際上大家還是認為,魯隱公做了實際上的國君,名義上是以他弟弟為君。在這兒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隱公、桓公,這都是死后才有的謚號。但是《左傳》在這里,從記他們出生就稱隱公、桓公,所以我說這是一個歷史追溯者的敘述方式。

? ? ???隱公,據(jù)《史記》說,他叫息姑,桓公是允,所以我們在讀的時候,你要知道,所謂隱公、桓公,都不是他的名字,是他的謚號。公子息姑、公子允,這才是他的名字,所以我們有時候說到齊桓公、晉文公,大家要知道這不是他的名字。所以我記得上一次考試的時候,就有這個問題,大家說這是名,我說這不是名,是稱號,是謚號。有的是謚號,有的是稱號,但謚號也是一種稱號。

? ? ???《左傳》為了解釋第一條經(jīng)文,春王正月沒有書公即位,作了上述解釋,所以這標志著

《左傳》是用史事來解《春秋》。以事解經(jīng),以史解經(jīng)。他是從歷史的角度,來解釋《春秋》經(jīng)文。我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桓譚曾經(jīng)強調(diào),讀《春秋》離不開《左傳》。離開《左傳》,《春秋》是讀不懂的。

? ? ???但是我們從這里也可以看到,離開《春秋》,《左傳》的很多問題也無法解釋。比如這里說不書即位,如果我們不讀《春秋》,不知道有《春秋》,只讀《左傳》,那么這個不書即位,你就沒有辦法理解。所以經(jīng)傳表里相輔相成,離開誰都不行。

? ? ???《左傳》當中的解經(jīng)語,離開《春秋》,都是沒有辦法解釋的。所以這也告訴我們,《左傳》就是為解《春秋》而作,正是因為它們的相互依附關(guān)系,杜預分經(jīng)之年與傳相附,也就是說把《春秋》割開,把每一年的經(jīng)文插到傳文里邊去。他是按年插的,這就比較方便于我們閱讀的時候,一邊讀傳文,一邊結(jié)合著經(jīng)文去讀,這種方式是對的。

? ? ???所以我們現(xiàn)在最好的,楊伯峻的《春秋左傳注》,他也采取了杜預的這種方式。那么我們的課本,洪亮吉為了恢復漢代的原貌,又把經(jīng)傳分開,我們課本上是前邊一塊是經(jīng)文,后邊是傳文。這樣就是說你要讀傳的時候,再去查經(jīng)文,反而更麻煩,實際上是不利于讀者的。所以他矯枉過正,在糾正杜預的時候,實際上他不如杜預的樣子。

? ? ???最后在這里還提到一點,那就是我們前面說過,杜預把《左傳》當中的解經(jīng)語,都認定為孔子作《春秋》時,設定的新例。他把五十凡,也就是凡例,認定是周公所作,是孔子從周公那里繼承來的。而這些解經(jīng)語,才是孔子制定的新例。那么圣人制定新例,一定應該有他的含義在,應該有他垂教后世的大義在,但是杜預又說不出來這些大義。

? ? ???比如這節(jié)傳文當中,不書即位的不書,就屬于解經(jīng)語。那么圣人在這里的內(nèi)涵是什么呢,杜預沒有說,而杜預對這條做的注卻是:假攝君政,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于策。這是說隱公因為沒有以國君自居,沒有舉行即位儀式,只是代理國政,所以史官沒有書公即位。

? ? ???我們剛才的解釋實際上就是,按照杜預的解釋來講的,但杜預在這里明確地是說,不書公即位的是魯國的史官。史故不書于策,是史官不書而不是圣人不書,那么如何體現(xiàn)圣人之新例呢?如何體現(xiàn)圣人的垂教之義呢?杜預沒有說。所以我說杜預一方面是好的史家,另一方面他又以經(jīng)學家自居,就造成了這個問題。

  • 左傳——補敘,以交代歷史背景

? ? ???第二個小問題,第二個問題,在《左傳》當中非常常見,為了交代一件事情的原因,往往要追敘前面的事情,或者叫補敘。比如在這里他為了解釋,《春秋》何以沒書公即位,把事情補敘到惠公娶老婆,我說這是歷史背景的交代。

? ? ???在《左傳》當中,有的時候他會用一個初字,我們下一篇就會講到。初,所謂初,都是歷史的追述,都是在交代事情的原因。在《左傳》當中,這種敘述方式很多。所以大家讀《左傳》的時候,應該知道有那么一種補敘方式,知道他是為了交代歷史原因而做的補敘。

  • 左傳——元年春,王周正月

? ? ???我們看到,《左傳》說的是元年春,王周正月。這與元年春,王正月,在王字后面加了一個周字,為什么加一個周字呢,以此強調(diào)這個正月是周歷正月,是周人的正月。為什么他在這兒要強調(diào)這一點呢,我說在春秋時代,稱王的除了周天子以外,稱王、稱天王,另外還有楚國,后來的吳國和越國,他們都稱王,但是各諸侯國都不承認他們的王位。

? ? ???在《春秋》當中,體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在整部《春秋》當中,出現(xiàn)的所有的王、天王,都是指的周天子。對吳、對楚、吳、越一律稱為子,活著的時候稱為子,稱吳子、楚子,一次也不稱其王。因為稱某王,如果是記謚號、記葬,記葬禮的時候必須書葬某某公、或者某某王。為了不讓這個王字出現(xiàn)在《春秋》中,魯國史官不愿意顯示這個王字,《春秋》一次都沒有記載。

? ? ???楚國國君的葬禮,可以記其卒,楚子某卒。但是他一次都不記楚國某王,葬楚國某王,一次也沒有。前人說,吳、楚之君不書葬,避其號也。魯國史官為了避免在《春秋》中出現(xiàn)他們的王號,所以連他們的葬都不記。甚至魯國親自參加了他們的葬禮,仍然不記葬事,這體現(xiàn)著楚人稱王、吳人稱王,在中原諸侯國當中是沒有得到認同的。所以在那時候,《春秋》用一王字,王正月,就可以顯示是周歷正月。

? ? ???到了《左傳》的時候,他加了一個周字,我想這應該體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特征。因為在春秋時期,真正被大家認為是王的只有天子,只有周王,所以一個王字足以代表周歷。但是到《左傳》成書的時候,可能其他諸侯國也已經(jīng)稱王了,也就是這時候只書王正月,就可能讓人們迷惑,不知道是何王。所以我想這個周字的增加,應該是《左傳》成書年代的一個體現(xiàn),也就是說《左傳》成書,至少應該在齊、秦稱王之后。齊、秦稱王,是公元前的356年和337年。我想《左傳》的成書,可能在齊、秦稱王之后,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說法。

  • 公羊傳——俗不可耐與“五始”理論

? ? ???這是講的《左傳》對這條經(jīng)文的闡釋。下面我們再講講《公羊傳》,《公羊傳》對這條經(jīng)文的闡釋?,F(xiàn)在我們看《公羊傳》的引文,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所以讀《公羊傳》的時候,總感到俗不可耐。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你看它俗得不得了。這一段實際上我不愿意展開講了,因為我們重點是講的《左傳》,如此俗的東西在何休那里,變成了非常重要的東西,能成為。我簡單地說一下,所謂的“五始”就是從這兒來的。

? ?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他分為五種,這稱為“五始”。他從其中闡釋出了非常多的《春秋》大義。我們這里就不講了。王者孰謂,謂文王也?!豆騻鳌吩谶@里解釋是,首先是春王正月,這個王是誰呢,是文王,也就是周文王。

? ? ???我們知道根據(jù)儒家的說法,周代的一切制度,禮樂文明,都是周文王制定的。所以這里說這個王字,是指的周文王。仍然等于說,這個正月是周文王的正月,也就是周歷正月。這里并沒有錯,說王正月就是周文王的正月,或者叫周歷正月,周王正月都可以。

  • 公羊傳——大一統(tǒng)、尊時王

? ? ???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他又在問,圣人為什么要把王字,加到正月之前呢?大一統(tǒng)也。所以大家經(jīng)常會,都知道大一統(tǒng)這個詞,對不對,但是可能大部分不知道,大一統(tǒng)是從這兒來的。這里怎么理解呢?

? ? ???他認為是,按照《公羊傳》的理解是,《春秋》在這里強調(diào),正月是王正月,是王的正月,不是別人的正月,所以目的是在大一統(tǒng)。那么何謂大一統(tǒng)呢,我們今天的一般理解,大一統(tǒng)是什么,就是大統(tǒng)一,是不是這樣。但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直接去理解,但是從語言學上這是不對的。

? ? ???大家必須明白,“大”在這里是動詞,不是形容詞,大一統(tǒng)是使一統(tǒng)為大,使動用法。是使一統(tǒng)為大,那何謂一統(tǒng)呢?我們知道,在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曾經(jīng)表述過一種“三統(tǒng)”的歷史循環(huán)論,這“三統(tǒng)”就是白統(tǒng)、赤統(tǒng)、黑統(tǒng)。董仲舒認為,在以往的歷史中,全部的歷史都在白統(tǒng)、赤統(tǒng)、黑統(tǒng)的嬗變過程當中,完成歷史的過程。

? ? ???也就是說先是白統(tǒng),又是黑統(tǒng)又是赤統(tǒng),赤統(tǒng)完了再是白統(tǒng)。當然我說得好像不太,好像不太準確,反正是他認為歷史就是在這三統(tǒng)的循環(huán)過程當中,在延續(xù),在發(fā)展。以往的歷史是這樣,以后的歷史還會是這樣,這就是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那董仲舒所表述的這個三統(tǒng)論,來自于何人呢,不太清楚,所以我們往往把這個說得很含糊。戰(zhàn)國秦漢間有一種循環(huán)論,三統(tǒng)論的歷史發(fā)展循環(huán),歷史循環(huán)論。但是真正對它作表述的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所以我們必須知道這個東西,你才能理解大一統(tǒng)。

? ? ???我說大一統(tǒng)在這里,實際上是以三統(tǒng)當中的一統(tǒng)為大,三統(tǒng)是依次(以帝以帝)更換的,并不是說三統(tǒng)同大,過去了的它就不再大,以后的還沒來更不大。誰大呢,大一統(tǒng)就是大現(xiàn)實當中的一統(tǒng),如果現(xiàn)實當中的君主是白統(tǒng),那么我們就大白統(tǒng),他是黑統(tǒng)我們就大黑統(tǒng),這就叫一統(tǒng)為大。

? ? ???所謂大一統(tǒng),它本質(zhì)的含義是,以當前的天子為大,所以大一統(tǒng)的本質(zhì)是尊王,是尊時王,是尊現(xiàn)實當中的王者。誰做王誰大,誰是現(xiàn)實當中的王者,我們就以他為大,我們就尊他。他認為圣人在這里強調(diào)的,教育后人的就是,我們都應該尊時王。為什么要強調(diào)這一點,不是尊先王,這是與尊先王相對而言的。我們要尊的是時王而不是先王。我是尊時王,在周代尊的是周天子,到了漢代,尊的就是漢代的劉家皇帝,那再往后誰當了皇帝我尊誰,我告訴你這就是大一統(tǒng),這才是大一統(tǒng)的本質(zhì)。

? ? ???所以我們現(xiàn)在把大一統(tǒng),直接地理解成大統(tǒng)一,本質(zhì)上也沒有多少錯。因為尊王就是強調(diào)統(tǒng)一,他是把天子、把王,作為天下統(tǒng)一的象征,但是我們不能直接地,從語言學的角度去說大一統(tǒng)就是大統(tǒng)一,可以說它的內(nèi)涵是統(tǒng)一。我說它的本質(zhì)是從尊王開始的。

?

? ? ???正是因為大一統(tǒng)的這個內(nèi)涵,才受到了漢武帝的喜歡?!洞呵铩反笠唤y(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 古今之通誼也。因為《春秋》大一統(tǒng),倡導的是尊王是天經(jīng)地義。這是儒家說的,是孔子說的,所以漢武帝統(tǒng)治,你要尊孔子,你要尊儒家。我說獨尊儒術(shù),罷黜百家,就是在大一統(tǒng)的前提下來實施的。這樣可以加深,我說要這樣講,可以加深我們對儒家文化的理解。

? ? ???《公羊傳》是經(jīng)學,他從這個四字經(jīng)文當中,找到了第一個切入點,那就是把正月說成了王正月,通過對這個王字的一個闡釋,引出了圣人垂教后世的大義,那就是大一統(tǒng),就是尊王。這個大一統(tǒng),影響著中國兩千多年了,是不是還會影響下去呢,我想會的,我說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 公羊傳——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

? ? ???下面是《公羊傳》解這條四字經(jīng)文的第二個層次,公何以不言即位。這里換一句話說,實際上是何以不言公即位。他也看到了《春秋》這條經(jīng)文,沒有書公即位。他在問這句話的時候,也是在認定《春秋》,由于新公,元年記公即位的,這種記事方式、記事原則。

? ? ???那在這里圣人沒有書公即位,一定是圣人有意為之,那圣人目的何在呢?成公意也。成者,成就,也就是滿足,成公意就是為了成就,就是為了滿足隱公的某種意愿。何成乎公之意,這句話實際上是說成公之何意。

? ? ???那圣人要滿足要成就魯隱公的什么意愿呢?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把國家治理好,再把權(quán)力交給他,這就是隱公的意愿。圣人為了滿足隱公的這種意愿,特意不書公即位。也就是說《公羊傳》認為,不書公即位是圣人的特筆,是圣人有意為之。

  • 隱公之德——為什么魯隱公,要把君位還給桓公呢?

? ? ???曷為反之桓,為什么魯隱公,要把君位還給桓公呢?桓幼而貴,隱長而卑。這是說桓公雖然年幼,但是他的地位尊貴,隱公雖然年長,但是他的地位卑微。請注意,《公羊傳》在這里說的是卑,一個是尊,一個是卑。但是他沒有強調(diào)桓公是太子,是夫人所生,他沒有強調(diào)這一點。他并不認為桓公之母是夫人。

? ? ???所以他下面說,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也就是說他的,隱公和桓公的尊卑地位差別不大,國人都不知道這種差別。這句話什么意思呢,是在強調(diào),他們兩個都是一般嬪妃所生,都不是夫人之子。夫人之子為嫡子,其他嬪妃所生為庶子?!豆騻鳌氛J為,他們兩個都是庶子,不是嫡子,兩人雖然有尊卑的差別,但是不大。

? ? ???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因為他兩個的生母都是嬪妃,地位差別不大。魯隱公當時一是年長,二是道德品行好,當時魯國的大夫,都愿意擁戴隱公做國君。下面是對魯隱公心理的一個剖析,或者說猜想。

? ? ???隱于是焉而辭立。這是說隱公意識到,如果我這時候推辭不做國君,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隱公考慮到大家擁戴我,我堅決地推辭,不去做這個國君,因為桓公年齡小,那諸大夫們是不是會另換人,去做國君呢?如果另換人去做國君,那我的弟弟就做不了國君了。從這個角度說,我避免讓別人繼承君位,所以我暫時代替君位,這是一個理由。

  • 隱公之德——凡隱之立,為桓立也

? ? ???第二個是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換一個角度看,即使我堅持讓桓公這時候做國君,繼承君位。因為他年齡還小,諸大夫們會不會真心地擁戴他呢,能不能真正地去幫助他執(zhí)掌國政呢,會不會發(fā)動內(nèi)亂呢。

? ? ???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公羊傳》通過這個分析認定,魯隱公繼承君位,一切都是為桓公考慮的,為了桓公以后能夠確保繼承君位。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隱公又年長,品行又好,那為什么不能做國君,為什么他堅持要代替桓公做國君呢?

  • 公羊傳——嫡長子繼承制

? ? ???何以不宜立,下面就是《公羊傳》,在這里闡釋出來的,最重要的圣人垂教之意。嫡長子繼承制。所以他說立適,這個“適”借為嫡。夫人所生之子為嫡子,也就是正妻所生為嫡子,其他女人所生均為庶子。

? ?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是說,如果君主的正夫人,有超過兩人以上的多位公子,也就是或者她生三個、四個、甚至五個,大家都是嫡子,在這種情況下,如何選擇君位繼承人呢。原則是立長,立嫡以長不以賢,是用長不用賢。他弟兄三個也好,四個也好,五個也好,在這其中選擇君位繼承人,誰是老大,誰就是天定的君位繼承人。在這個原則下,只以長幼為序,不論賢與不肖。是不是賢,是不是道德品行很差,都不是選擇君位繼承人的條件。立長是唯一的,這是在君主正夫人,有多子的情況下的一個原則,立長。

  • 公羊傳——立子以貴不以長,子以母貴

? ? ???下一條是立子以貴不以長,當君主的正夫人,沒有兒子的情況下怎么辦呢,君主其他的兒子都是庶子。在這多位的庶子當中,選擇君位繼承人,它的原則是以貴不以長,在這時候

年齡大小不重要,不管你大小,只管你的貴賤。

? ? ???這小孩生下來,他的貴賤是如何體現(xiàn)呢,對了,這就是子以母貴,他的母親地位高,他的兒子地位就高。他母親地位低,兒子地位就低。也就是說在眾庶子當中,選擇君位繼承人的標準是按照生母的地位而定。這個原則是,不論長幼,不論賢愚,只看生母的地位高低。

? ? ???所以下面說桓何以貴,現(xiàn)在圣人強調(diào)魯隱公是對的,那就是承認桓是貴的?;笧槭裁促F呢,母貴也。因為他的生母地位高貴。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在這里,《公羊傳》實際上通過這個東西來說明,圣人為什么要成就魯隱公之意呢,是因為含有褒揚魯隱公的意思。為什么褒揚魯隱公呢,因為他自覺遵循了這種嫡長子繼承原則。

? ? ???魯隱公自覺地,要把君位還給出身高貴的弟弟,是自覺遵循嫡長子繼承原則的一種典范,所以圣人褒揚他。圣人褒揚他的含義是,要使后世的君主在選立君位繼承人的時候,要遵循嫡長子繼承原則。我說《公羊傳》,從這條經(jīng)文的無字處,是不是無字處,闡釋出來了圣人垂教后世的一條重要大義,嫡長子繼承制。

  • 公羊傳——嫡長子繼承原則的合理性

? ? ???下面我們稍微地說一下,嫡長子繼承原則的合理性。其實自周人以后歷朝歷代,名義上都在遵循這個原則,君位傳承當中的嫡長繼承原則??梢哉f是兩三千年的,中國皇位傳承當中,一直在遵循的一個原則。真正地明確表述是《公羊傳》,也就是說《公羊傳》的表述,作為傳統(tǒng)政治文化當中的重要內(nèi)容,影響了中國兩千年,兩千多年。

? ? ???我說這條原則的,最大的合理性在哪里呢,它是在努力地想避免君位傳承當中所可能產(chǎn)生的各種問題。我們知道在中國歷史上,為了爭奪君位,兄弟、父子、叔侄往往殺得血流成河。好像比較典型的,大家都知道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其實這種事,幾乎可以說歷朝歷代都有,《公羊傳》之所以把它認定為,圣人垂教后世之大義。他也是認識到了,皇帝的兄弟、叔侄之間,很難避免對皇位的爭奪。

? ? ???我有時候在想,為什么爭奪皇位呢,為什么爭奪權(quán)力呢,多問幾個為什么,往往就有答案了。為什么第一位那么重要呢,直接的利益,這都是空的。利益表現(xiàn)在哪里,有錢?做商人也可以有錢;有政治地位?政治地位是什么呢?所以我說歷代,不論是爭皇位還是爭權(quán)力,爭的往往是利益。

? ? ???我說做皇帝有幾大好處。第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一切都是我的,一切都是我的,這個東西非常厲害。我想要什么要什么,我可以享受天地間最美好的東西,這是利益。但這僅僅是第一點,第二點是精神的滿足。第一點是物質(zhì)的滿足,第二點是精神的滿足。我說每個人,特別是每個男人,往往都有控制欲。聽別人山呼萬歲,總是很讓人高興的事情,會讓人感到愉快。

? ? ???其實不光是做皇帝這樣,做官也是這樣,大家爭的是什么,我說爭的是物質(zhì)利益和精神享受。能夠?qū)e人發(fā)號施令,聽到別人的唯唯諾諾獻媚,總是感覺很愉快,對不對。所以我說歷代爭皇帝爭官的,這是兩點最重要的。其實還有第三點,皇位的傳承,假如你當了皇帝,你的兒子、孫子、曾孫、玄孫都是皇帝,這又是一個令人高興的事情,所以我說爭皇位爭的是什么,爭這些實實在在的東西。所以我們說爭政治地位,爭名利,爭權(quán)力,我說很多是虛的,把它說實了爭的就是這些。

  • 公羊傳——君位傳承的游戲規(guī)則

? ? ???既然大家都爭,為了避免大家去爭得過分激烈,就要想辦法去做一個游戲規(guī)則。任何游戲都必須有規(guī)則,那么皇位傳承當中也必須有規(guī)則。否則的話皇帝生了一大幫兒子,你也是皇帝的兒子,他也是皇帝的兒子,都可以生,都可以做,怎么辦呢。華山論劍,打到最后,太殘酷了吧。所以作為政治理論,就要想出一個辦法,讓兄弟們?nèi)绾尾粻帯?/p>

? ? ???我們說可以教育他啊,我說在利益面前,有時候很多的教育是蒼白的。道德的約束是蒼白的,怎么辦呢,要建立一種制度,建立一種規(guī)則,讓他們不爭,至少讓他們少爭,爭得少了,相互殘殺的可能性就小了。

? ? ???《公羊傳》在這里其實強調(diào)了皇位傳承當中的三個要素,我說按照一般家庭,按照長幼秩序傳承是最合理的,對不對。因為這個沒辦法爭,誰叫你生得晚了,對不對。誰先生的誰是老大,誰就繼承君位,這是最合理的,這是平民家庭可以。但是作為皇家,作為君主之家就會有問題。為什么呢,因為君主在繼承君位之前,很有可能有了一個、二個、三個、五個兒子,特別是在位時間長的君主,比如像康熙、乾隆,在位六十年。他的兒子,又生了一大群的兒子孫子。這時候他們是中年甚至晚年,才繼承的皇位、君位。

君位傳承——正夫人的利益,嫡庶之別

? ? ???這時候他們沒有皇后,他要在繼承皇位,繼承君位之后,要明確一位是皇后,或者重立一個皇后,一個君主正夫人。這個正夫人所生的才是嫡子。那也就是說,在君主繼承君位之后,所立的夫人所生之子,未必是長子,對不對。

? ? ???有的很可能是野生的,這種可能性有,并且不少見,媾合所生私生子。像這個情況,如果這個私生子是長子,他應該不應該繼承君位。如果繼承君位,第一,在皇帝的面子上不好看,他生母的地位太低。

? ? ???第二,對正夫人皇后不公平。婚姻是政治的繼續(xù),君主所選的夫人。正夫人皇后,都是地位高貴者。我們在《春秋》當中看到的,所有的君主夫人,都是其他諸侯國的君主之女。當她所生的孩子,不能繼承君位的時候,有時候會引起兩國之間的戰(zhàn)爭。所以為了避免這種,兄弟之間的爭奪,不能僅按長幼為序,必須照顧到正夫人的利益。所以它第一條就是,在正夫人有兒子的前提下,其他任何女人所生的兒子,都沒有資格參與爭奪。

? ? ???這一下子就排除了一大部分,因為只有正夫人所生,才有資格繼承皇位,繼承君位,其他夫人所生都沒有。這就是嫡庶之別,古人特別強調(diào)嫡庶之別。所以第一個強調(diào)的貴,就是嫡子。我們不能單純地以長為標準。

  • 君位傳承——選賢則必為立愛

? ? ???那么可不可以以賢為標準呢,為什么不能,這句話非常對,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很大的一個問題,我們的很多概念是含混的,模糊的,無法操作的概念。如果以賢為標準,賢的標準很難把握。正像韓非所說的,如果以賢為標準選官,必然會造成大家都裝著賢去討好。

? ? ???另外在各位皇子之間,一定會形成派別,誰都想鼓吹自己的主子,如何如何的賢。是不是這樣,一定會的。我們看康熙、雍正他們這些,你就知道,一定會形成派別,形成朋黨。因為賢沒有具體的可操作性,皇帝本身所認定的賢不一定是賢?;实廴绻谶x賢的,用這個標準去選擇君位繼承人,他一定會選他的所愛,所以選賢就變成了立愛。他所愛的不一定是賢人,不一定是能夠,有治理國家能力的人。

? ? ???我說因為賢的模糊性,含混性,使君位傳承也不能以賢為標準。所以在這三者之間,只剩下了一個貴。貴為什么可以作為標準呢,因為貴是天生的,是后世無法改變的東西,沒有辦法去爭。所以我剛才說,在眾位的嫡長子當中,他就是老大繼承,別人沒有權(quán)力搶。為什么你不早生出來呢,對不對,這個你沒有辦法。

? ? ???那同樣在眾庶子當中,你的生母地位低,那你為什么不生到地位高的,有一個地位高的生母呢,那你怨誰呢。所以你沒有資格,地位是天生的,天生的是無可爭議的。所以用這種天生的,無可爭議的生母尊貴來作為標準,避免了很多爭奪。

  • 君位傳承——認同但未必遵循

? ? ???所以《公羊傳》在這里,為君主專制所設定的君位傳承理論,這是政治理論,是極具合理性的,所以它得到了歷代統(tǒng)治者的承認、認同。那是不是都遵循呢,不一定。所以這是教育你應該這樣做,但你是不是必須這樣做呢,那你看著辦。定了原則,希望你執(zhí)行,但是你是皇帝,你可以不執(zhí)行。所以皇帝仍然可以立愛,仍然可以自己選擇繼承人。但是作為原則

? ? ???大家都是認同的,認為這是一個好的原則,是一個可以避免紛爭的原則。所以我說《公羊傳》,能從這條經(jīng)文的無字處,闡釋出如此重要的政治理論,的確是一個能力,這是《公羊傳》的魅力所在。

? ? ???但是如果《公羊傳》只說到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就說到這里完了,可能會很少受到別人的批評,后人的批評,后世的學者對前面這一段,很少有批評。批評的都是后面那一句,我說他加了個狗尾續(xù)貂,加了個尾巴。

  • 君位傳承——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 ? ???你子以母貴就子以母貴吧,可他又來了個母以子貴,所謂母以子貴,是在強調(diào)另外一個東西。如果君主不按照君位傳承原則,來執(zhí)行怎么辦。他就喜歡一個年輕漂亮的小姑娘,剛生的孩子,他的地位不高,但是我就愿意把君位傳承他。比如劉邦就想把皇位傳給如意,那如果傳承成功了,他就是皇帝,他就是合法的皇帝。大一統(tǒng),他就是時王,我們必須尊他,不論他繼承皇位合法不合法。

? ? ???他一旦做了皇帝,他就是至尊,這里就有了問題。他做了皇帝,他成了至尊,他的媽原來地位很低怎么辦呢。《公羊傳》在這兒說母以子貴。這個以都是因,子因母貴,母因子貴?!豆騻鳌氛J為,圣人在這里實際上也在強調(diào),當?shù)匚坏唾v的君主之子公子,繼承君位之后,他的生母的地位可以隨之提高。

? ? ???也就是母親,可以隨著兒子的地位提高,而提高自己的地位。于是東漢有了外戚專權(quán),后世的學者都在批評《公羊傳》。母以子貴導致了東漢的亂局,這個政治理論誤導了后人。所以很多人,在批評《公羊傳》的時候,這是一條罪狀。

  • 春王正月——左氏以事,公谷以義

? ?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看到,《公羊傳》從這條無字經(jīng)文當中,從這四字經(jīng)文當中,找到兩個切入點。根據(jù)一個王字,闡釋出了大一統(tǒng)的垂教之義,從無字之處闡釋出了,君位傳承當中的嫡長子繼承原則,這是經(jīng)學。他闡釋的是圣人垂教后世之義。我們前面講的,《左傳》所釋的是歷史,是史學。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學問。

? ? ???如果我們認定,《春秋》就是魯國歷代史官所記錄的檔案匯編。那么我們說,《左傳》對歷史的記述,是符合實際情況的。如果我們認定,《春秋》是圣人所作。那我們就必須承認,《公羊傳》的解釋也不無道理。

? ? ???因為只有這樣闡釋,你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圣人的偉大。我說如果沒有這些,我們的圣人會遜色很多。所以關(guān)于《左傳》和《公羊》的這種評說,它的是非關(guān)鍵在于你對《春秋》性質(zhì)的認定。

? ? ???以上便是山東大學晁岳佩老師《左傳導讀》第二章第一節(jié)春王正月部分的文字版內(nèi)容。如果對你有所幫助的話,點個贊吧,十分感謝!





【左傳導讀 晁岳佩】004 春王正月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龙里县| 太湖县| 任丘市| 绿春县| 丹棱县| 霍州市| 德化县| 新巴尔虎右旗| 益阳市| 秦皇岛市| 三台县| 青神县| 象山县| 雷波县| 平邑县| 招远市| 江安县| 邓州市| 利辛县| 资阳市| 周口市| 南乐县| 海门市| 福清市| 招远市| 梁河县| 吉安市| 上饶县| 上犹县| 台州市| 甘南县| 通化县| 土默特左旗| 全南县| 修武县| 沧州市| 芜湖县| 和顺县| 自贡市| 论坛| 聊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