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慈禧和光緒一起看戲,突然,臺上一個戲子指著光緒說道:“我演個假皇帝還有座
有一天,慈禧和光緒一起看戲,突然,臺上一個戲子指著光緒說道:“我演個假皇帝還有座兒呢,你看那個真皇帝,只能站著。”此話一出,周圍的人頓時嚇得大驚失色。而慈禧卻馬上命人給光緒準備椅子。
若放到從前太后坐著卻讓皇帝站著,明顯就是有違了天家威嚴。可惜慈禧和光緒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兩個親母子。
慈禧真正的兒子是同治帝,當時朝政大權把控在慈禧的手上,可偏偏同治皇帝福薄緣淺很快就病逝了,慈禧嘗到了真正的權利的味道自然不想放手。
于是慈禧改立了咸豐侄子為皇帝,也就是后來的光緒帝。
光緒帝從小就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中,他的皇位就是依托慈禧才能夠登上。
幼年時期慈禧給出的理由是“皇帝年幼,她垂簾聽政才能讓國家不至于大亂”,可是光緒帝即使成年,慈禧依舊沒有放手讓他去干。
在晚清的皇室秘辛之中,慈禧和光緒帝就像一對冤家,兩人為了爭奪政權明爭暗斗,但往往都以慈禧權力更大而告終。
光緒帝算是一輩子都生活在慈禧的陰影之中,慈禧根本不把光緒皇帝當做一個皇帝看待,她隨心所欲把控光緒全部,甚至對于光緒帝十分嚴厲。
京城里的貴人們因為沒有什么娛樂活動,所以酷愛看戲,慈禧也特別喜歡看,并且還邀請到了當時赫赫有名的劉趕三來京城里唱戲。
劉趕三可不是這個人的真實名字,他原名叫劉保山,因為多次科舉考試不中,干脆把業(yè)余愛好唱戲發(fā)展成了主業(yè)。
最開始劉趕三學的是老角,但是當時梨園班子里的老生眾多,劉趕三生感自己繼續(xù)下去也無法拔得頭籌,遂改學丑角,后名揚天下。
他因為技藝高超,常常都是好幾個班子搶著要邀請他過去表演,同時赴三場也是常事,這才有了他“劉趕三”的稱號。
以往的丑角重于念白,也不會出現(xiàn)唱腔的情況。
但是劉趕三徹底改變了丑角這個行業(yè)現(xiàn)狀,他因為讀過書知識量豐富,不僅唱腔清亮,而且能夠根據(jù)當時的劇目自編自導,引用恰當?shù)恼摀?jù)和唱腔豐富京劇樣式。
又因為所飾演的角色大多為丑角,是一個負責裝瘋賣傻引人發(fā)笑的角色,劉趕三也會借劇目扮丑角之口抨擊時政,別人不敢說的他來說。
就比如之前民間盛傳咸豐皇帝是死于梅毒,但是天家為了臉面謊稱咸豐是死于天花。
這劉趕三可不認,他故意在權貴之家表演一出《請醫(yī)》的時候扮演一個庸醫(yī)。
并且即興發(fā)揮演了一段:“這門我是不敢進的,那門里頭有個富哥兒死于梅毒,家里人為了臉面吶,非說他死于天花。我還真就以為是了,一劑藥把人給藥死咯!”
很多人把劉趕三當成瘋子,但劉趕三從來不改自己的風格,他說:“我不怕那些當官的,你們要是怕就別接我的戲!”
即便是這樣,劉趕三的行程常常也被安排的滿滿當當,直到后來慈禧聽說了這個人以后,就把他召進宮里來給自己唱戲。
劉趕三帶著家伙登臺亮相以后,就看到慈禧一臉威嚴的坐在主位,一旁的光緒皇帝卻像個太監(jiān)一樣的被迫站著,別提有多委屈了。
這也不是劉趕三第一次看到了,他想要替光緒鳴不平,恰好今天這一場戲有個大臣的角色給他演。
于是他一下裝成皇帝,一會兒又裝成大臣,自說自演了一陣突然即興發(fā)揮:“嘿您可別說,我這假皇帝還有個位置坐,那真皇帝卻天天侍在一旁,從未坐下過!”
劉趕三這句念白一出,戲臺子底下的慈禧臉色就很不好了,她恨不得讓人把這個胡說八道的家伙打出去。
但慈禧并不能明面上做這件事,于是慈禧只能吩咐太監(jiān)給光緒皇帝搬了個板凳讓他坐下。
慈禧難道就不想懲戒這個插科打諢的梨園弟子嗎,她當然想,但是她卻不能這么做。
她跟光緒鬧別扭在皇家是一回事,傳出去了對她影響不好,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慈禧只能放過劉趕三。
劉趕三之所以能在京師享有一定的名譽,是因為他不畏強權,充分的利用了自己的職業(yè)特點插科打諢,把那些別人知道又不敢說的東西全部捅出去。
劉趕三到底是正經(jīng)讀書人出身,自然是看不慣那些權貴的作為,因此也時常遭到他們的報復,但他從來不改。
劉趕三一身是膽,敢于在天子腳底下插科打混的暗諷慈禧。
他從來不知道權勢是什么東西,劉趕三利用自己的高超技藝給當時京師的人留下深刻印象,他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