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歷史·邏輯」俄羅斯帝國的起源和崛起

壹——起源
從公元1235年起,蒙古帝國開始遠征歐洲。成吉思汗的孫子孛兒只斤·拔都于1237年打到東歐平原,開始砍瓜切菜般地收拾起羅斯諸國。
“羅斯”是東歐平原古國名,后來發(fā)展成統(tǒng)一的“基輔羅斯”大公國,主體民族為東斯拉夫民族(擱現在便是俄羅斯、白俄羅斯、烏克蘭等三國的祖先)?;o羅斯瘋狂對外擴張,至公元1000年時一度成為了趴在東歐平原上面積達百萬平方公里、人口五百萬的龐然大物。后來基輔羅斯衰落,分裂而成了諸多小公國,零碎而分散,歷史上便簡單粗暴地稱為“羅斯諸國”了。
所謂的公國,類似于中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國,起初是公爵治下的封建自治政權,因此稱為“公國”,公國元首也被稱為大公。自歐洲查理曼大帝國分裂后,歐洲大陸便被切割成無數個小公國,遍地都在打架,大魚吃小魚的游戲玩得不亦樂乎。
蒙古帝國橫空出世后,迅速橫掃了東歐平原,將無數個羅斯小公國踩在腳底下,建立起了“金帳汗國”。
然而就在蒙古鐵騎的鐵血統(tǒng)治下,一個叫“莫斯科”的小公國“猥瑣發(fā)育”,悶聲成長起來。


莫斯科原本就是個土不拉幾的小鄉(xiāng)村,地處羅斯諸國的東北,在13世紀時才發(fā)展成為一個公國。因為占據水陸交通樞紐的位置,莫斯科公國靠著收取各路客商的過境貿易稅而發(fā)了大財。
因為越來越有錢,莫斯科大公伊凡一世便有了“錢袋”的綽號。但伊凡一世明白,僅有財力,充其量便是個鄉(xiāng)下土地主,不足以讓莫斯科公國崛起,要打通崛起之路,必須攫取權力。
伊凡一世腦中的崛起邏輯簡單粗暴,就是砸錢,因為他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有錢。所以物盡其用的他,想通過財力來砸通兩條攫取權力的路線。
一條路線是奪取世俗權力。當時羅斯諸國的頭頂上壓著金帳汗國這么一個龐然大物,伊凡一世自然也得千方百計地去討好金帳汗國的最高統(tǒng)治者——金帳汗。
金帳汗全家因此都得到了伊凡一世瘋狂進獻的巨量金銀珠寶,那金帳汗一樂呵,覺得這家伙孺子可教,靠譜!他便冊封伊凡一世為“弗拉基米爾大公”,在當地語言中的意思就是“全羅斯的大公”,這就給了伊凡一世代理金帳汗國征收全羅斯貢賦的超級大權。如此一來,伊凡一世斂財越發(fā)方便,進獻給金帳汗的財富也就越多,那金帳汗就越發(fā)樂呵,給予伊凡一世的權力也就越大,如此形成一個正循環(huán),伊凡一世便依靠財力壟斷了世俗權力。

另一條路線是奪取教會權力。伊凡一世在莫斯科砸重金修建了東正教的大主教公署,使得全羅斯大主教的駐節(jié)地由基輔遷到了莫斯科,莫斯科一舉成為了全羅斯的教會中心,從此將莫斯科公國與東正教會牢牢地綁定在了一起,在全羅斯諸國的精神信仰中具有超然地位。
伊凡家族通過貫徹這兩條邏輯路線方針的執(zhí)行,舉三世之力,不斷奪取權力,壯大自己,終于使得自己的翅膀長硬,開始敢于跟不斷腐化的金帳汗國公開叫板。
公元1480年11月,伊凡三世率軍與蒙古軍隊在烏格拉河的冰面上火拼,贏得大勝。莫斯科公國經此一役,徹底擺脫了蒙古人的統(tǒng)治,完全獨立,頭上再無太上皇趴著。


因為沒有了蒙古帝國的陰影環(huán)繞,徹底脫韁的莫斯科公國發(fā)瘋似地不斷蠶食周邊鄰國的土地,在1485年直接干到了東北羅斯諸國基本統(tǒng)一,領土面積膨脹到280萬平方公里,比當初的基輔羅斯還要大上一倍,儼然成為了東歐平原上的超級大國。


這里的莫斯科公國,便是俄羅斯帝國的前身。
莫斯科公國雖然做到了獨立和統(tǒng)一,但也僅僅是學會了走路,離強國還差很多意思,要想變成俄羅斯帝國與西方列強掰腕子,在邏輯上至少還要走上三階段的路線。第一階段是要搞定中央集權,整合國力干大事;第二階段是在中央集權之后進行國內改革,效仿先進,為強大而奠基;第三階段是進一步發(fā)展國力,對外競爭和擴張,攫取更多資源。
貳——中央集權的第一階段
莫斯科公國雖然是個統(tǒng)一獨立的政權,但中央集權做得很弱,國內的大貴族割據勢力瓜分了國家元首的權力。國家元首想要干成什么事,一旦牽扯到貴族勢力的利益,這些家伙就會出來做攪屎棍,以各種理由讓事情干不成,畢竟他們手中有權,國家行政的效率就會變得極其低下。
盡管莫斯科公國面積大,但權力分散,國力無法整合,很多大事做不成,改革也無法推廣,國家變得大而不強。這是很多歐洲國家封建制度的通病,領土層層分封,貴族擁有權力自治,就算是國家元首也指揮不動,正所謂“我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伊凡家族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搞定中央集權,走出了“先禮后兵”的邏輯:
先給自己套上諸多的君主專用頭銜,叫什么無所謂,只要是能夠增加君主權威的就行,哪怕是名譽的也行,自己給自己安上君主專制的法統(tǒng)合理性;
然后再走第二步,君主的頭銜越多,權力就該越多吧,不然折騰這些干嘛?誰要是不服,那就不合理了嘛,就得殺!
伊凡三世的時候,娶了拜占庭帝國末代皇帝的侄女為妻,然后就大張旗鼓地宣傳自己是拜占庭帝國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和東正教世界的領袖。
到了伊凡三世的兒子之時,更是自稱“統(tǒng)治全俄羅斯領土的君主之君主”,還鼓動修道院勢力打造“三個羅馬帝國”理論,把自己說成是“第三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人。
1547年,伊凡四世又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加冕儀式,成為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吧郴省币辉~的俄語寫法與“凱撒”類似,也是嚷著嗓子喊自己是羅馬皇帝凱撒繼承人的套路。

自導自演折騰這么多,既是凝聚人心,也是為了最后動手時能夠多找些由頭。
伊凡四世成為沙皇后,開始大殺特殺。他在國內劃定沙皇特轄區(qū),組建特轄軍,然后收回大貴族的世襲領地,誰反抗就殺誰。七年時間內,特轄軍就干掉了4000多名大貴族,比同時期明朝的錦衣衛(wèi)還要猛。
通過屠殺大貴族的簡單粗暴方式,莫斯科公國的中央集權制得到空前加強,沙皇專制統(tǒng)治登上歷史舞臺,俄羅斯集中國家力量干大架、改大革的時刻來臨了。
叁——彼得大帝西化改革的第二階段
1689年,彼得一世通過政變的野蠻方式正式奪取沙皇大權。
當時俄羅斯的領土面積已達1400萬平方公里,是地球上的巨型國家,但大而不強的毛病依舊困擾著俄羅斯。

俄羅斯內部封建落后、貴族弄權、教會干政、階級矛盾等等問題重重,但西歐列強已經開啟大航海時代,工業(yè)經濟飛速發(fā)展,正處于工業(yè)革命的前夕。兩相對比,俄羅斯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處于全面落后狀態(tài),落后就要挨打,連波蘭和土耳其等這樣的非西歐列強都可以騎在俄羅斯頭上撒尿、肆無忌憚地騷擾俄羅斯邊境、蠶食其領土。
彼得一世認為俄羅斯要振作起來,首先要治理經濟。但俄羅斯是內陸國家,交通不便阻礙了商業(yè)的發(fā)展,經濟必然落后,于是俄羅斯積極尋找出???。


但當時的歐洲四分五裂,要爭奪資源就得干架,靠的是拳頭硬。俄羅斯軍事實力不強,當然拳頭不硬,但也得硬著頭皮上。
俄羅斯要尋找出???,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往北搶,須干倒瑞典,攻占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另一個則是往南搶,須干倒土耳其,攻占黑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掂量了一下,土耳其弱一點,先搞土耳其。于是他御駕親征,在1695年和1696年兩次找土耳其打架,無奈拳頭太弱,落得大敗。
彼得一世憋屈啊,痛下決心要西化改革,還得首先從軍事上改革,尤其是海軍。
1697年,俄羅斯火燒屁股般地組織了一個成員達250人的龐大出使團,里頭有大使、軍人、牧師、醫(yī)生、留學生、廚師等各類職業(yè)人員,彼得一世親自“臥底”一名普通軍人,隨使團周游歐洲列國,旅程長達一年半,到過瑞典、普魯士、荷蘭、英國、神圣羅馬帝國、波蘭等國家。
這次出訪,俄羅斯的目的很明確,主要有四個:
其一是政治目的,游說歐洲各國,盡力組建聯盟,對付非基督國家——奧斯曼土耳其,為俄羅斯往南攻占出??诘於ㄕ位A;
其二是招徠西方精英人才,為俄羅斯將來的改革組建人才庫;
其三是購買先進技術設備,包括新式武器和造船航海設備;
其四是最為關鍵的,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制度,包括軍事科學、工業(yè)技術、文化理念和教育制度等。
彼得一世屈尊降貴,親自下場,隱瞞身份而勤勤懇懇地虛心學習,在荷蘭還被工友們評選為“優(yōu)秀工匠”,十分難得。
回到俄羅斯后,彼得一世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他果然先從軍事上入手,廢除傳統(tǒng)的封建貴族兵役制度,廣招農民入伍。從1699年到1725年間,俄羅斯采用新型兵役制度征兵53次,近30萬人入伍,征兵主體皆是農民,解決了俄羅斯兵源不足的問題。
然后彼得一世將軍隊數量和質量一起抓,積極興辦軍事學校,聘請外國軍事顧問,選派軍官出國留學等,他還親自起草了俄羅斯歷史上第一條較為科學成體系的軍事法規(guī)——《陸軍條例》,對士兵訓練和作戰(zhàn)都做出了詳細規(guī)定。
海軍方面,彼得一世積極組建俄羅斯歷史上的第一支海軍,到1725年,俄羅斯海軍達到了千艘艦船、近3萬名官兵的龐大規(guī)模,他也被稱為了“俄羅斯海軍之父”。
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全方位的,不僅在軍事上,在政治制度、工業(yè)技術、教育文化、宗教習俗和社會生活等方面也都讓俄羅斯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央集權的行政效率高的優(yōu)勢,在改革中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彼得一世利用沙皇專制的野蠻力量,僅僅用了26年的改革時間,便霸道地為俄羅斯成為歐洲強國打下了堅實的實力底盤。
馬克思曾評價道:“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
唯有第一階段中伊凡家族為中央集權而做出的努力,才有第二階段中彼得一世以一人之決心而野蠻霸道地強行改革了俄羅斯。
肆——對外競爭和擴張的第三階段
說到底,彼得一世搞西化改革,是為對外競爭和擴張而服務的。而俄羅斯帝國的對外競爭和擴張,也分為了三個高潮階段。
第一個階段便是北方戰(zhàn)爭。
1700年,在彼得一世改革初有成效之時,他便火急火燎地發(fā)動了對瑞典的侵略戰(zhàn)爭,目的就是奪取波羅的海的出海口。
老子改革就是為了打你,此時不打更待何時?
這場戰(zhàn)爭便被稱為“北方戰(zhàn)爭”。彼得一世雖然出手有些急躁,但還是顯得不太自信,不敢單挑瑞典。畢竟瑞典當時是比俄羅斯更老牌的歐洲強國,堪稱“北歐小霸王”,在北歐稱王稱霸多年。
于是俄羅斯處心積慮,與薩克森、丹麥締結了“北方同盟”,打算以眾欺寡,群毆瑞典。不料戰(zhàn)爭初期,三國同盟還是筐瓢,先后被瑞典擊敗。彼得一世御駕親征也無濟于事,率領的3.5萬大軍幾近全軍覆沒。反而惹得瑞典大軍南下,侵入波蘭。



彼得一世認識到此次戰(zhàn)爭可能是持久戰(zhàn),要耗蠻久,不得不捏著鼻子跟昔日的仇敵——波蘭簽訂結盟條約一起參戰(zhàn)。畢竟敵人的敵人,以前是敵人,現在就得是朋友。
北方戰(zhàn)爭歷經21年,打得曠日持久、迂回波折。俄羅斯先敗后勝,團結了廣大的朋友和敵人來對付瑞典,其波羅的海艦隊先后在漢科角海戰(zhàn)、厄塞爾海戰(zhàn)和格連加姆島海戰(zhàn)中擊敗瑞典海軍,終于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波羅的海沿岸廣大地區(qū)和出海口。
俄羅斯開始改革后的第一場大架,終于打贏了,波羅的海出??诘膴Z取,使得俄羅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歐洲強國。



1721年,彼得一世獲得“全俄羅斯大帝”的稱號,從此以后,俄羅斯的正式國號變?yōu)椤岸砹_斯帝國”。當初的莫斯科公國,終于成了俄羅斯帝國。
對外競爭和擴張的第二階段,是葉卡特琳娜二世時期。
葉卡特琳娜二世,這位來自普魯士的俄羅斯帝國女皇,是踩著丈夫彼得三世的腦袋上位的,手段狠辣,而且野心勃勃。她在位34年,團結了貴族地主和新型資產階級的力量,對俄羅斯帝國實行了進一步的改革,使得俄羅斯帝國歷經“七年戰(zhàn)爭”的疲軟后有了中興之勢。
葉卡特琳娜二世在穩(wěn)定了國內局勢后,積極開展對外擴張,制定了獅子大開口式的目標,往北吞并芬蘭作為首都屏障,往西全面攻占令俄羅斯討厭的波蘭,往南與土耳其開戰(zhàn),攻占黑海出???,就差一個往東了。

波蘭是阻隔俄羅斯帝國通向西歐的屏障,這就使得歷代俄羅斯君主像中了“波蘭必須死”的魔咒一般,一上任就得逮著波蘭往死里揍。葉卡特琳娜二世也不例外,并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分三期,伙同奧地利和普魯士瓜分了波蘭,波蘭被慢刀子割肉而滅亡,直到1918年才恢復獨立。
俄羅斯帝國往南的擴張目標也在葉卡特琳娜二世的任下得到實現。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從18世紀起就日漸衰落,到了葉卡特琳娜二世之時早已不是俄羅斯帝國的對手。
在俄羅斯帝國入侵波蘭之時,土耳其就已經預感到不妙:這個大家伙估計又不壞好心,我還不如先下手為強。于是在法國的支持下,土耳其蘇丹率先對俄羅斯帝國宣戰(zhàn)。
俄羅斯帝國正值強盛之際,一看:呦呵,自己送上門來了。于是正好借此由頭,俄羅斯帝國一舉擊潰土耳其軍隊。在1774年,俄土雙方簽訂停戰(zhàn)和約,史稱《庫楚克-凱納吉》條約,俄羅斯帝國終于吞并了黑海東岸原屬于土耳其的領頭,打開了黑海的出???。
179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逝世,這位女皇最終的戰(zhàn)績,是給俄羅斯帝國增加了63萬平方公里的沉甸甸領土。
俄羅斯帝國空前強大,卻不是絕后地強大。
對外競爭和擴張的第三階段,是俄羅斯帝國對拿破侖的阻擊。
1799年,法國的拿破侖橫空出世。
此后的十年,歐洲是屬于拿破侖的時代。這十年間,拿破侖的大軍橫掃歐洲,使得德國、意大利、西班牙、荷蘭、比利時、瑞典等國不得不接受法國皇帝的統(tǒng)治,法國的威勢空前絕后。

英國和俄羅斯帝國,這個時候不得不站出來,成為了組建反法同盟的主導力量。
但前五次反法同盟都遭遇了慘敗,歐洲各國一蹶不振之際,拿破侖為了打造世界帝國的霸權,做出了先東征俄羅斯、再西征英國的狂妄決定。
1812年6月,拿破侖御駕親征,率領42萬大軍進入俄羅斯領土,拉開法俄戰(zhàn)爭的序幕。
9月份,拿破侖大軍在付出慘重代價下攻取了莫斯科,得到的卻是俄羅斯軍民早已撤走的空城。
大雪降臨,后勤出現嚴重危機的拿破侖大軍饑寒交迫,被迫撤離莫斯科。俄羅斯軍隊和游擊隊這個時候跳出來跟在法軍屁股后面不斷騷擾,追追打打,法軍被鈍刀子割肉,忍無可忍,最終加速奔逃,居然被俄軍玩成了擊潰戰(zhàn),一路嗚呼哀哉,在12月之時,逃離俄羅斯的法軍人數不足3萬。
這次俄羅斯帝國的反敗為勝,充分利用了其幅員遼闊的領土優(yōu)勢,以空間換時間,拉長拿破侖大軍的后勤線,致使其所向披靡的戰(zhàn)力被不斷消磨,最終吞下敗果。
拿破侖在俄羅斯陰溝里翻了大船,其歐洲帝國的鐵血統(tǒng)治被劃出了一個巨大的口子,俄羅斯帝國乘勝追擊,組織起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第六次反法同盟的俄羅斯、英國、普魯士、瑞典等國聯軍,與拿破侖的法國、波蘭、薩克森、意大利和比利時等聯軍在萊比錫平原展開戰(zhàn)略決戰(zhàn),史稱“諸民族之戰(zhàn)”,這是一場幾乎席卷全歐洲力量的大戰(zhàn),最終反法同盟聯軍取得勝利,導致拿破侖帝國的最終崩塌。
拿破侖倒臺后,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召開,俄羅斯帝國獲得了芬蘭和比薩拉比亞領土的戰(zhàn)利品,并再次咬下波蘭的大片土地。9月份,俄羅斯、普魯士和奧地利三國在戰(zhàn)敗的巴黎共同宣布成立“神圣同盟”,俄羅斯帝國居于同盟核心位置,從此被稱為“歐洲憲兵”,充當歐洲反動的主力打手。
至此,俄羅斯帝國徹底崛起,達到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