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中西思想-學習筆記(4)西方古代思想2
中國思想中天道與人性的關系
3.1~3.2 《大學》三綱領與人生三境界
什么是“大學”??古代的“小學”與“大學”不是今天教育體制中的概念
“小學”這個概念是指什么?孩提時代,我們要識字,我們要學習跟人打交道的禮節(jié),灑掃應對,我們要學習音樂,我們還要學習射箭等等
到了15歲要進入大學了,大學也不是今天所講的高等教育,而是大人之學,所謂大人,就是指君子,學做君子
《大學》講了什么??第一章有這樣的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后來朱熹就把它稱為《大學》中的“三綱領”,也就是三條綱領。
“明明德”:“德”通“得”,得的是天道;“明德”是說人本來就是天地造化的產(chǎn)物,每個人本來都可以去領會天道,是不教而能的,是人心本具備的,但是由于小我的私欲就會蒙蔽本有的明德,而大人只學,學做君子,就要“明明德”,也就是重現(xiàn)被遮蔽的明德。
從這點可以看出中國思想覺得我人性與天道是統(tǒng)一的而非西方思想認為的,要用理性的思辨去發(fā)現(xiàn)一個超越的天道。
如何“明明德”呢?不是把自己關在小屋子里苦思冥想,而是要“親民”
“親民”?就是參與體察人民的生活,比如下鄉(xiāng),學農(nóng),學軍,學工。
這也是現(xiàn)在的基礎教育缺失的,只是從課堂到課堂,從書本到書本,而缺失了對天下的關懷。
“止于至善”?就是最后的人生終極目標了,這也是儒家認為的生命的意義,意思就是達到生命情感與天道的統(tǒng)一。就像王陽明說的“此心純乎天理之極”
“此心”就是每個人都有本心,心是生命情感定居所,頭腦是概念判斷推理的居所。
“天理”不是頭腦去認識的規(guī)則,而是生命情感的條理,是喜怒哀樂愛恨情仇要有調理才行,當喜則喜,當怒則努。。。有些人很聰明,邏輯能力很強,單生活不一定很順利,這往往是生命情感出了問題。
“純”則是生命情感要純粹,清除了許多閑思雜慮,就給生命帶來了最高的喜悅。
心與頭腦的區(qū)別:即使腦子想通了,心理可能還是過不去,“道理我都懂,但還是難受”
如何修心:《大學》就是養(yǎng)心的學問,讓我們的生命情感擺脫小我對它的束縛;佛教有各種宗派,最強調修心的就是禪宗。
中國哲學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統(tǒng)一性
3.3 “六經(jīng)皆史”:中國人的人文底蘊
中國思想中是如何“論道”的??圣人求道,道無可見——你見不到,道沒寫在天空上讓你看見,那么,從哪里去領會體認天道?——從人民生活中。
人分幾種?小人、君子、賢人、圣人。要向賢人學習,你會成為君子;向圣人學習,你會成為賢人。圣人又向誰學呢?向天下百姓學習。(章學誠)
不是說老百姓可以教出一個圣人,而是從人民的生命實踐中去體認。我們在民眾生命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沖突,又能找到解決沖突的道路,這就是你對天道的體認。
主席毛澤東說過這樣一句話:“從群眾中來,再到群眾中去”,什么叫從群眾中來?——就是從民眾的生命實踐中體會、領會天道,你把有所體認的天道再說出來,引領人民生活,就叫“再到群眾中去”。
中國哲學與中國歷史研究是統(tǒng)一的。
“六經(jīng)皆史”(章學誠)?!傲?jīng)”包括《詩》《書》《禮》《易》《樂》《春秋》。我們中國的哲學沒有專門的哲學著述,在先秦的時候,論道總是以歷史來論道的。
“道備于六經(jīng)”(章學誠)就是我們中國人對道的領會其實在六經(jīng)中都已經(jīng)完備了,后面的任務是要把它闡發(fā)出來。
結合起來就是,天道在歷史生活中,史,就是人民生活的歷史。
通識論道的時候要用文字來說,也就是文學的功夫。所以中國的人文學問,文、史、哲,向來是貫通的。
現(xiàn)在我們的大學是按西方的體制建的:中文系,語言文學系一個系,哲學系另一個系,歷史系又是另一個系。最后終于老死不相往來。這叫“專業(yè)細分”。而這也是有弊端的。

已整合入個人知識體系,詳細見?[4 西方古代思想2](http://wangc.site/cbrain/share?nodeid=6ff4ac18578e1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