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文豪托爾斯泰:為何他甘愿放棄貴族生活,吃素種地當農(nóng)民?
離莫斯科195公里處,有一處芳草萋萋、綠樹成蔭,草甸與丘陵相映成彰的莊園——亞斯納亞·波良那,意為“林間明亮的空地”。這里是托爾斯泰的出生地,也是他離世后的回歸之所。 托爾斯泰是當之無愧的俄國文壇泰斗,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巨匠,至今仍閃耀著迷人的光輝。 鮮為人知的是,托爾斯泰晚年還是一位素食者,他怎么走上素食之路的呢?這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密不可分。 出生與成長 托爾斯泰,全名為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出生于俄國的一個貴族世家,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官二代”與“富二代”。亞斯納亞·波良那莊園就是他母親的遺產(chǎn)之一。該莊園占地338公頃,鼎盛時期有三四百個仆人。 盡管生活條件優(yōu)渥,但免不了無常的降臨。托爾斯泰2歲未滿喪母,9歲喪父,10歲祖母離世,由親戚撫養(yǎng)長大。他童年聰慧異常,很小便感嘆:“人生不是一種享樂,而是十分沉重的苦役?!? 青年時期的托爾斯泰,有些桀驁不馴,19歲從大學退學,回到莊園“啃老”。此時,他反對農(nóng)奴制,在自己的莊園實行改革,還創(chuàng)辦了學校,對貧苦人民施予教育,可惜以失敗告終。 困惑迷茫時,他也有過紙醉金迷的放蕩生活,直至被哥哥痛罵,才幡然醒悟。1851年,托爾斯泰與哥哥一起去當兵。3年后,被調(diào)至前線作戰(zhàn),參與了克里米亞戰(zhàn)爭。 在戰(zhàn)火連天中,炮聲如雷般響徹云霄,他在槍林密雨中穿梭……戰(zhàn)爭之后,死傷遍地,滿目瘡痍,四處充斥著哀嚎與呻吟。 多少個期待兒子平安的母親,流下了傷心的淚水;多少個等待丈夫歸來的妻子,望穿秋水;多少個等待父親回家的孩子,從此失去了庇佑…… 戰(zhàn)爭的殘酷,讓托爾斯泰對生命無常有了更直觀和深刻的體會,他不堪忍受殺戮……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他周游歐洲列國,又目睹了在巴黎公開執(zhí)行的死刑,久久不能平息內(nèi)心的憤慨。這也為主張和平、反對戰(zhàn)爭與暴力埋下了伏筆。 求索與吃素 行至中年,托爾斯泰在叔本華哲學,以及各種宗教書籍里上下求索。良知和正義,讓他揭露社會階層的種種丑陋和矛盾。他奮起反對死刑,親筆上書沙皇,懇請放過行刺者。他格外同情勞動人民,也出錢出力,多方組織賑災(zāi)公益活動…… 此時的他,世界觀也發(fā)生著巨變,著出《懺悔錄》,自我深刻檢視與反省。生命的意義究竟何在?在思想狂流中,他不停地追問。 吃素的契機,也在對生命的探尋中,日漸成熟。 據(jù)《名人傳》記載,1885年的秋天,天空湛藍、百果豐收之際,托爾斯泰結(jié)識了一位摯友——威廉·弗雷。當時,威廉已年近五十,但身強體壯,容光煥發(fā),博聞強記,讓人驚訝的是,他是一位素食主義者。于是,托爾斯泰對威廉的素食生活非常好奇。經(jīng)過了一番懇切交談后,托爾斯泰也對素食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人類對動物的殺戮何時方休?為了口腹之欲,就要把自己的享受建立在動物的受苦受難之上嗎?托爾斯泰悲天憫人的情懷,被充分激發(fā)了出來。他決定以威廉·弗雷為榜樣,放棄葷腥,轉(zhuǎn)而吃素,并一吃就是25年,直至生命的盡頭。 因此,托爾斯泰在晚年過著返璞歸真的田園生活,也就不難理解了。他摒棄了貴族奢侈享樂的生活方式,終止了青年時代的狩獵愛好,穿著粗衣布服,手持木耙,腳踏沃土,親自耕作,不以為苦,反以為樂。空閑時,他仍然摯愛寫作,記錄著生活。 在散文《向上的第一步》中,托爾斯泰記載了人們屠宰動物的殘酷畫面,深以為痛。他這樣寫道:“假定人們真正嚴肅地向善,他們首先應(yīng)該摒棄的就是殺生取食。” 自素食開始,托爾斯泰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發(fā)生了改變。 他認為,煙酒會讓人產(chǎn)生輕微迷狂,如果甘心陷入這種迷狂,會終日醉生夢死、自我墮落。于是經(jīng)過一番努力,他戒除了煙癮、酒癮,還讓莊園附近的農(nóng)民接受了禁酒的原則。他還提倡人們把種煙草的土地騰出來種莊稼,以養(yǎng)活成千上萬的饑民。 顯而易見的是,托爾斯泰的文學創(chuàng)造力沒有因素食而削弱半分。1885年以后,他照樣以酣暢淋漓的筆墨,寫出一系列經(jīng)典之作,將藝術(shù)成就推向另一個高峰。此外,他對金錢不再熱衷,63歲時公開宣布:放棄1881年之后的所有作品版權(quán)和版稅,任何人都可以免費出版。 托爾斯泰的健康也沒有因素食而受到絲毫損害,他反而覺得自己的身體素質(zhì)得到了改善。曾有記者采訪托爾斯泰,他公開表示自己以麥片粥、面包、蔬菜湯為主食,不吃葷腥,而且身體倍棒。 70多歲的時候,他精力充沛地溜冰、游泳、打網(wǎng)球、騎自行車。到了82歲的高齡,他仍然可以在馬背上馳騁。試問這樣運動量,有幾個老人能做到? 非暴力思想在閃耀 在諸多著作中,托爾斯泰最具影響力和藝術(shù)性的4座豐碑是——《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懺悔錄》與《復(fù)活》。 在《戰(zhàn)爭與和平》中,他對貴族持有一定肯定的態(tài)度,到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時候,思想處于激烈變革期,開始對貴族的奢靡生活,以及當時的專制制度持以全面否定。在《懺悔錄》中,他對過往的人生進行了深刻的懺悔和鞭撻,創(chuàng)作《復(fù)活》時期,他不僅僅否定當時的社會制度,還盡己所能為生命探索出新道路——從人性的善意出發(fā),崇尚非暴力的和平之路。 正因為有這樣的思想變化,他才能在吃素的道路上行走了25年,才能創(chuàng)造一部又一部經(jīng)典,才能影響一代又一代人。在托爾斯泰的身上,吃素不僅僅是吃素,還意味著生命的平等以及深遠的和平。 受這位思想巨擘的影響,社會活動家馬丁·路德金、圣雄甘地、南非國父曼德拉也都為生命自由而奔走呼號,紛紛走上了反對暴力、熱愛和平之路。 撰稿:何所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