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生活真相后的勇氣——荒落的讀書筆記(一百二十八)
后面的內(nèi)容則分別從價值觀、交易體系等多個角度來闡述烏托邦。 比如書里說烏托邦人不在乎金錢,但如果附加上金錢能帶來的更多物質(zhì)享受,我想就不是所有人能拒絕的了。 不過書里面有一點非常諷刺——烏托邦人更不能理解的是某些人的愚蠢,這些人看到一個有錢人,雖然他們沒有欠富人任何東西,也并不受富人的掌控,但是僅僅因為富人有錢,他們就幾乎給富人神圣化的榮譽。而且這些人都知道有錢人貪婪且吝嗇,他們深知,只要富人活著,就絕不會從他堆積成山的金幣中取出一分錢分給他們。 可見這一點是從古到今都有的。 還有烏托邦人的道德觀, 一言蔽之就是大家的幸福大于自身的幸福,總結就是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只能說群眾里面一定會有壞人。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存天理,滅人欲的思路在里面。 但總得來說,基本的道德方面都是非?!罢芰俊钡模乙泊_實符合現(xiàn)代人的認知。 然后擇偶方面,顯然作者也跟柏拉圖一脈相承,雖然打著為了人民好的名義,但還是把人當成了牲口,當做繁衍新的勞動力的工具。 不過我們也沒啥資格批判他們就是,畢竟我們的國家也是如此。 有關法律部分,作者認為道德上的自覺比嚴苛的法律更重要。 雖然我們都知道,人與人的認知不同才是違法亂紀的根源。 而軍事政策方面,烏托邦則主張“正義”戰(zhàn)爭,比如保家衛(wèi)國,或者幫助友邦驅(qū)除敵人,或者出于仁慈幫助某個遭受專制壓迫的民族從暴君的奴役中解放出來。 這一點與前面說的侵略他人地盤,來養(yǎng)育自己國家人民的殖民思想,顯然是又當又立的行為,很搞笑。 至于宗教方面,則更多是當成一種精神寄托,順便當成道德標準。 所以在看完之后,我逐漸覺得有點不適了。 不適的點不在于書本身,主要在于我自己。 因為看過一些歷史,所以我非常確信人與人的認知是有巨大差異的,而人性本身又是利己的,所以在閱讀這本書時我會覺得處處不合理。 但當我一想到曾經(jīng)有個國家叫做蘇聯(lián)時,我又覺得好像也沒那么不合理。 所以到底是我囿于自身認知了,還是我已經(jīng)沒有美好理想了呢? 勇氣就是當你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熱愛他。 但顯然,我好像沒那么熱愛生活。 后面還有一些信件的附錄,補全了作者一些思想,也讓我相信他是個看清了當時社會本質(zhì)的人。 但他依然寫下了這么多不切實際的文字,于是我更加確信他是與孔孟一樣,只是在為大家定下一個較高的道德標準,并提醒人們這么努力下去就一定會有更美好的生活。 所以這是理想國,是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