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是怎樣煉成的
86版《西游記》劇本中,日光照在巨石之上。巨石中心漸漸變得透明,石髓之中漸漸有一亮晶晶的石球,在緩緩轉(zhuǎn)動。這是在還原原著的“內(nèi)育仙胞”??上?,電視劇依然沒有展現(xiàn)。
仙石迸裂的場景,劇本里描寫更詳細,電視劇只有一個短鏡頭。
接下來,劇本展示了“金闕云宮凌霄寶殿”的景觀,介紹了站班的神仙。原著中,天宮站班神仙并未在第一回介紹,而是在后面回目的情節(jié)中陸續(xù)介紹。電視劇正片沒有展示天宮全景,而是直接從“忽然傳來隆隆巨響。寶殿震動”的場景開始,這是很正確的,因為這樣才符合鏡頭切換的邏輯。劇本有向觀眾科普卷簾大將職業(yè)的目的:“卷簾大將卷起金絲簾”。清朝俞樾《茶香室三鈔》的卷十九寫道:“唐東岳廟尊勝經(jīng)幢載諸神名,有南門卷簾將軍。然則《西游記》衍義,有卷簾大將之名,亦非無本也?!?/strong>卷簾,是道教齋醮儀式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類似人間帝王的升殿理事。齋醮時,壇上設有簾幕,在儀式開始時,簾幕垂下,法師作法,待認為玉帝等仙真升殿后,才卷起簾幕,象征仙真降臨壇場,聽取法師面陳奏疏。卷簾大將就是執(zhí)行卷簾的神將?!疤鞂m”就是人間皇宮的翻版,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即玉皇大帝,代表朝廷、民間信仰神的權(quán)力最大者。歷代統(tǒng)治者經(jīng)常為玉帝上尊號,較接近《西游記》的是“玄穹高上玉皇大天帝”。這里十八個字的全稱,也并非官方的正式尊號,而是拼湊起來的?!案咛焐鲜ィ蟠热收摺背鲎浴陡呱嫌窕时拘屑?jīng)·玉皇功德品》,“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則出自《彌羅寶誥》。
從秦漢開始,朝廷就不斷地收集天地、日月、山川等各種自然神,以及古代的先賢名人,以國家的名義冊封、祭祀,這就叫“國家祀典”。
到了宋代,這套操作已經(jīng)非常成熟。宋代朝廷祀典分大、中、小三個級別,都編入《正祠錄》,其實就相當于一部官方的“封神榜”。 不但朝廷有一部“封神榜”,地方上也有自己的“榜”,例如紹圣二年(1095),禮部侍郎黃裳(就是金庸筆下創(chuàng)《九陰真經(jīng)》的那位)上書建議:乞詔天下州軍(宋代的行政單位),籍境內(nèi)神祠,略敘所置本末,勒為一書,曰“某州祀典”。 比如杭州的地方官,就要編寫《杭州祀典》;蘇州的地方官,就要編寫《蘇州祀典》?!墩翡洝坊蚰持蒽氲淅锓獾纳?,到底有多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好說了。但是,保留在《宋會要輯稿》中的各種各樣的神靈名單,從《禮四》到《禮二十一》,足足有556頁!粗粗估計封的各路神仙,能有幾千位——這還是保留在史料里的。宋代實際上封過的神,只能比這個數(shù)目多,不會少。這就是宋代朝廷的“封神榜”。
負責管理這些神仙的機構(gòu)是太常寺和禮部祠部司,那里面永遠堆積著小山一樣的神仙們的簡歷,等待審核。這些神的材料基本上都是地方政府報上來的。只要當?shù)匕傩諛芬猓蠹夜h,籌款捐資,隨時隨地都可以供一位山神、河神、已故名人,然后就需要報批。報批一個神的環(huán)節(jié)很多但很科學,很符合現(xiàn)代管理精神。
宋代封一個神的程序是這樣的:首先,地方上得有這樣一位神,確定標準是: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私杂泄α矣诿裾摺<胺蛉赵滦浅?,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財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意思就是說,神有兩種,一種是“有功烈于民”的歷史名人,一種是有自然力的,被人民敬仰、依賴的日月山川等自然物。當政者(有天下者)是有義務祭祀他們的。神如果符合入選標準,本州官員就要寫材料,主要是一份這位神的簡歷,當然得包括有哪些靈驗的先進事跡,比如某年月日顯靈嚇跑了土匪,或某年大旱,這位神顯靈下了大雨,等等。然后報到上級轉(zhuǎn)運司(相當于省級的分管領導)。上級看了簡歷,委派鄰州官員前去查明,如果先進事跡屬實,再派一位無利害關系的官員(稱“不干礙官”)復核,復核無誤,上報中央。中央有關部門研究批準了,賜一塊匾(相當于營業(yè)執(zhí)照,如上文賜給二郎神的“崇德”),賜一個封號(相當于注冊名,比如封張飛“武烈公”),這個神就可以掛牌立廟,取得合法地位,光榮地加入為人民服務的神仙隊伍,可稱之為“公務神”。當然“公務神”是有福利的:春秋兩季,政府派人祭祀,送點瓜果香火;寺廟墻塌了,政府管修,桌布破了,政府管換。工資和住房都有保障。 這在宋代是一套非常標準的行政手續(xù),把表頭換成“某某商貿(mào)有限公司”,就和現(xiàn)在批準成立企業(yè)一樣,從頭到尾敲多少個章都是有數(shù)的,敲章的地方都給你空好了,毫無神秘氣氛可言?,F(xiàn)在耳熟能詳?shù)暮芏嗌?,如真武大帝、福建天妃,都是宋代批準成神的。大書法家米芾、著名學者葉適,都在太常寺工作過,不知給多少神仙敲了審核通過的章。 神也有行政等級,男神分侯、公、王、帝四級(道教背景深的先封真人,再封真君),女神有夫人、妃、元君、圣母等。一個級別內(nèi)又分四等,靠封號字數(shù)來區(qū)分:兩個字一等,到八個字為止;滿八個字,才能上升一級(當然也有跳級加封的)。這很像杠加星的軍銜制:封號相當于“杠”,字數(shù)相當于“星”。上文的廉頗封“慶澤侯”,就是二字侯,最低一等。諸葛亮封“仁智忠武侯”,是四字侯,就比廉頗高。 漢代老當益壯的伏波將軍馬援,死后成神,是從“侯”慢慢爬上來的。宋神宗時封為二字王:忠顯王;后來加封四字王:忠顯佑順王;又加封六字王:忠顯佑順靈濟王。王如果加到八個字,原則上就可以升帝了,可惜宋代對封帝的名額控制得很嚴,一般的王沒那樣的好命,馬援在宋代的神場仕途,也就像他功大不賞的生前,到三杠三星為止了。真武大帝則是從仁宗時期的“靈應真君”(二字真君)開始,一直到靖康元年,封為“佑圣助順真武靈應真君”(八字真君),足足用了小一百年的時間。 宋代升到帝的很少,看看《宋會要輯稿》就知道,侯是最多的(隨便一個小龍王就可以封二字侯了)。正如今天的官場,除了極少數(shù)幸運者之外,絕大多數(shù)都在處級、科級沉浮,有的甚至一生沉淪下僚。這是一個上尖下寬的殘酷的金字塔。
民間神得經(jīng)過官方認可,方能成為“公務神”;不被官方認可的,就叫“淫祀”(“淫”在這里的意思是過多過濫)。當然,你也可以偷偷地蓋一座廟,偷偷地塑一尊神像,但就有隨時被砸像毀廟的風險——你這個神是黑戶,你這座廟是違章建筑。沒人發(fā)現(xiàn)還好,但沒準兒哪天上邊就派下一伙拆遷隊來,把你的廟拆了。理由很簡單:你這神,沒有經(jīng)過官方認證,屬于“淫祀”。 比如唐代的狄仁杰,一下子砸了1700多座廟。宋朝真宗、英宗、仁宗等朝,也不停地下圣旨,要求“罷淫祀”。和“淫祀”對應的,就是“正祀”,區(qū)別就在于有沒有官方認證——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正神”的來歷。
所以這件事很有趣:神正不正,不是玉皇大帝說了算的,而是由人類說了算的。這個思路,宋代政府叫“賜命馭神,恩禮有序”。神明是可以被“馭”的,于是逐漸喪失了神圣性,成為國家政權(quán)的建設者。
在明代的民間信仰里,一個三教合一的民俗神祇體系成型了,天宮的神祇體系類似于民間的政府,在天宮系統(tǒng)里任職的神,信仰是自由的。
劇本中提到的“銑”(xiǎn)和“旄”都是儀仗,前者鏟狀的儀仗,后者是用牦牛尾裝飾的旗子。這兩件東西直到原著第四回才正式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