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亞美子》:淡淡治愈和致郁交織的兒童繪本
《這里是亞美子》是孩童視角的社會文化電影,仿佛是一個淡淡治愈和致郁交織的兒童繪本,與《魚之子》不同此片更強調環(huán)境本身。影片中的每個人都陷入負面情緒,其他人既不對亞美子解釋也不做出回應,留下了心靈空白,轉化成亞美子的臆想;而亞美子本身也有負面情緒,具體表現為對小范的不舍,對弟弟持續(xù)調侃等;而疏于成長的她在最后一刻還是痛苦地成長了。

該片講述行為古怪的小學生亞美子通過自己的行動改變家人、同學和周圍人的故事。小學生亞美子住在廣島。在溫柔的父親、陪她一起玩的哥哥、在書道教室任教正懷孕的母親,以及可敬的同學等等許多人的守護下,這個有點怪的孩子元氣滿滿地生活著。而不管是否愿意,亞美子過于天真無邪的行動正改變著周圍的人...

這是被嫌棄的亞美子的童年。經歷孩子夭折后郁郁寡歡的媽媽,一切看在眼里卻不聞不問的爸爸,生活在這樣沉悶和放任自流的家庭,哥哥叛逆墮落成為不良混混,而亞美子的精力旺盛與充滿好奇心只會被當成吵鬧和煩人。提前按快門惹來反感不高興,親手做墳墓刺激到崩潰大哭,總是盯著那顆痣的亞美子,也許是不敢直視媽媽的眼睛。對講機永遠是自己在說話,大聲說喜歡卻被討厭毆打。只有自己聽得見的響聲,只有自己看得見的幽靈。

“這里是亞美子”,但是沒有人回應她。亞美子好像是一個不懂事不知分寸的怪孩子,常做一些別人眼中肆意妄為的事,惹人生氣,不斷被嫌棄。但亞美子并非完全自我的封閉靈魂,她能感受并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著需求、情感甚至關心,但周圍的人,不管大人小孩還是最親的家人,這些“正常人”卻對她缺乏耐心和呼應。他們不應該是懂事的嗎,他們的分寸在哪里,這不是很諷刺嗎?關注的背后其實就是可以籠統(tǒng)稱之為愛的東西。

父母帶回的生日禮物,是給弟弟成長的記錄;形影不離的同伴,是大人對其的約束。聒噪接沉靜,失落就轉活躍,她總是用這樣的能量差彌合創(chuàng)痕,卻也留下更多獨處的角落。就像湖南企發(fā)文化石同學說的,如同一首童謠,哼唱一遍是歡樂,哼唱千遍就是孤獨了。被嫌棄、被毆打、被拋棄,再回饋一句“沒事的”……殘酷的第一層是生長在不屬于自己的世界,殘酷的第二層是看似笨傻的孩童開始懂了。

湖南企發(fā)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的婷婷在其代寫的解說詞中寫道,這部電影的視聽語言完全捕捉到那種難以言說的復雜和荒誕感,而且豐富又真實的細節(jié)充實著全片,一些獨特的低機位和近距離特寫建構的童真視角與高機位式的俯瞰和審視形成反差,留給觀眾直觀的上帝視角,我們得以感知主角對世界的認知錯位,但也同時感知這份“怪異”本身自洽的內在邏輯。盡管和周遭碰撞得笨拙又激烈,但其實本片也沒有試圖輸出任何刻意的說教和日式雞湯。一切都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被動地發(fā)酵、轉變,最終成為要揮手告別的過去。

這是一部特別的兒童電影,似乎永遠也長不大的問題少女赤腳行走在小鎮(zhèn)里,因為自身的“奇怪”闖下招致家庭破滅的禍事。而導演卻無意用“成熟”的視角去展露這一切,一切的鏡頭、聲音設計都只為了以兒童主角的視角去出發(fā):與她經歷一些似乎自己理解不了的內疚、害怕只有自己才能聽得到的錯覺、和承受與施加那不光只存在于童年時期的暴力。結果就是奇異地令人感同身受著成長的苦痛,向著大海中的幻想告別的時候才發(fā)現,似乎這所謂第一次的“成長”又或是“認清現實”才是真正最殘酷且孤獨的時刻,也讓人難以回答那些似乎并無如印象中充滿痛苦的童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