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人故里:參觀達州博物館
在4000多年以前,出現(xiàn)了一個以剛勇尚武著稱的族群,被稱為“巴人”或“巴族”。達州位于四川東北部,享有“巴人故里”的美譽,古老神秘,歷史悠久。2019年2月10日,經(jīng)過達州的時候,我參觀了這里的博物館——
?
達州博物館興建于2007年,位于西外新區(qū)市政中心和人民廣場旁邊,外觀現(xiàn)代,氣勢恢宏。展廳從二層起,上下共有三層,設施齊備,寬敞明亮。首先,看到的是恐龍展廳,展出多具達州各地出土的恐龍骨架和古生物化石。同時,還通過仿真模型和雕像,展示了遠古人類生活的場景。
?
接下來,沿著樓梯盤旋而上,第三層為《歷史文化》展,也被稱為“巴文化館”。展示了從新石器時代至清代的歷史,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巴文化為主,揭示了四川東北地區(qū)巴文化的重要內涵。雄渾厚重的漢代文物、精美紛呈的唐鏡宋瓷、琳瑯滿目的明清風物,詮釋了古代達州的歷史面貌。
?
1、探秘巴賨先民
古代的時候,以川東和鄂西為中心,北至秦嶺南麓,東至湘西鄂西,西至嘉陵江流域,南到黔中地區(qū),均被稱為“巴”。繁衍在這個地域內的人,便被稱為“巴人”。
巴人和巴文化的文字記載較少,關于巴人的來源問題,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論??脊殴ぷ髡咴谶_州的羅家壩遺址,發(fā)現(xiàn)了一系列巴人和巴文化遺跡,從新石器時代晚期一直延續(xù)到東漢時期。
羅家壩東周墓地排列有序,從南向北,分為六排,可能存在血親、等級或時代關系,反映了當時巴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社會問題。這里展出的陶器、青銅器和兵器大多出土于戰(zhàn)國時期的墓葬中,包含有中原文化、蜀文化和楚文化的因素。
喇叭口平底罐
繩紋圜底陶罐
青銅敦
銅矛
2、再現(xiàn)宕渠賨風
石過水為宕,水所蓄為渠。西漢時期,在這里置縣,取名為“宕渠”。在達州市渠縣土溪鎮(zhèn)城壩村,有一座“宕渠城”遺址,也被稱為城壩遺址,為一處賨人文化遺址。
?
通過多年不間斷的考古發(fā)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搞清楚了城壩遺址的功能分區(qū),初步構建了自戰(zhàn)國晚期至魏晉時期的年代序列。這里展出了城壩遺址漢墓區(qū)出土的大量文物,以各類陶器和青銅器為主。
在展廳最顯眼的位置,擺放著三件珍貴的漢代文物,分別為御手俑、洪荒搖錢樹座和辟邪搖錢樹座,均出土于達川區(qū)南外鎮(zhèn)三里坪4號墓。體量較大,造型精美,刻畫生動,反映了漢代的民間生活和神仙方術,可以算作這里的“鎮(zhèn)館之寶”了!
3、唐宋雅韻?明清風華
在達州市通川區(qū)復興鎮(zhèn)兩路口村,有一處瓷碗鋪窯址,北靠鐵山,前為溝谷,海拔900米,面積約4萬平方米,為宋代至明代的一處民間窯址。1993年,這里曾經(jīng)進行過考古發(fā)掘,出土碗、盞、盤、罐、碟、盒、缽、瓶、壺等生活用瓷上千件。
這里還展出了羅思舉穿過的戰(zhàn)袍和頭盔,造型精美,光亮如新。羅思舉(1764-1840),字天鵬,四川東鄉(xiāng)(宣漢普光)人,為清朝的將領。他出身農(nóng)家,家境貧寒,憑借聰明勇敢和一次次戰(zhàn)功官至總兵提督,名震滿清朝野,上馬管軍,下馬管民,號稱“振威將軍”。
在展廳的結尾處,擺放著一塊清代咸豐二年(1852)所立的指路碑,征集于達州市通川區(qū)文家梁。在石碑的正中間,縱向寫著:“左手走河□□,右手走鳳凰山。”為來往的路人指明方向,乃當時的“交通指示牌”。
除了《歷史文化》展覽之外,這里還有《紅色文化》《民俗文化》《當代達州》等基本陳列展廳,以及《歷代瓷器精品》和《歷代書畫精品》等專題陳列展廳——
過去幾年里,多次經(jīng)過達州。但是,每一次都很匆忙,沒有機會參觀這里的博物館。這次春節(jié)期間,前往重慶旅行,返回陜西的途中,在達州市住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便直奔達州市博物館。展廳面積很大,但是文物不多,游客也很稀少,還需要不斷地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