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權力的游戲》,HBO還有哪些值得看的爆款?


HBO,50年了。
50年來,HBO在業(yè)界創(chuàng)立了新局面,改變且提升了電影、紀錄片、戲劇、喜劇、新聞和體育領域的電視格局。
雖然現(xiàn)在看HBO,確實是業(yè)界巨擘。但在最初誕生時,連它的一眾創(chuàng)始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堅持多久。
前48年,HBO以收費、有線的模式,規(guī)避了廣告與審核的掣肘,帶來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美劇。
近兩年,HBO頂不住各大流媒體的狙擊,不得已推出了廣告版本。

?
雖然HBO曾經以顛覆者的形象,將人類的娛樂生活拉入到了有限、付費和深度的時代。
但是在這個分崩離析的社會面前,即便強如HBO,依舊會感到深刻的無力感。
大數(shù)據(jù)的快準狠、政治正確的壓力、科技公司的收購戰(zhàn)略,似乎都在讓HBO節(jié)節(jié)敗退。
即便HBO穩(wěn)扎穩(wěn)打,依舊在出品高質量的電視劇,但電視機正毫無疑問地在慢慢成為歷史。
偉大的試錯
POST WAVE FILM
在用《唐納1988》進行偉大的試錯之前,HBO的發(fā)展軌跡,和美國的無線電視并無二致。
當時,HBO甚至希望能夠復制無線電視的方式,來獲得成功。
?

《唐納1988》(1988)
但很顯然,HBO的這種努力是失敗的。
1970年代,整個電視市場被NBC、CBS和ABC平分天下。
此時的HBO,剛剛完成自己的地推工作。數(shù)年后,HBO的訂閱量才尷尬地突破4萬用戶。
HBO當時的現(xiàn)金流,是靠著體育賽事、紀錄片,和從家庭錄像帶手里搶來的市場維持的。
1988年,一直在尋找自身品牌定位的HBO,上線了政治諷刺劇《唐納1988》。
?

《唐納1988》(1988)
該劇對美國政壇大加諷刺,并以偽紀錄片的形式,模糊了劇作和現(xiàn)實的界限。
它扭轉了HBO兜兜轉轉走了多年的彎路,為HBO指明了方向——
火爆的電影和紀錄片只能在短時間內創(chuàng)造話題,無法長時間吸引觀眾;而原創(chuàng)的、有劇本的電視劇,才能培養(yǎng)用戶的品牌忠誠度。
當這種電視劇開播后,會有一群觀眾周復一周地來看電視劇。
也就是說,在固定的、重復的時間段里,有預料地增加觀眾的數(shù)量。
不過,辛辣的諷刺并不適合普羅大眾,該劇的收視率,從未爬上過6。
?

《唐納1988》(1988)
但這部劇,依舊被電視史學家們認為是HBO的轉折點。
HBO原創(chuàng)節(jié)目的負責人布里奇特·波特說:“(它)為HBO吸引了新的,至關重要的關注者。”
收費電視的概念由來已久,但能夠直接將內容遞到觀眾手上,規(guī)避審查的HBO才算是結結實實地把“收費電視”的概念給落實變現(xiàn)。
HBO的方式簡單而粗暴,歸根結底兩個元素——色情和暴力。
比如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奠定HBO付費有線電視龍頭地位的《驚世啟示錄》。

在充滿玄幻色彩的《驚世啟示錄》里,裸體和血漿并行不悖。
雖然劇情里那些突如其來的色情場景,毫無必要。
但是,它們的確成為了HBO的招牌,為HBO成功地培養(yǎng)了自己的觀眾群。
相比較于無線電視網,HBO的優(yōu)勢就在于:可以臟話連篇、血肉橫飛或者是一絲不掛。
但是,在黃暴臟的同時,HBO也的確在為觀眾提供更多元的內容。
經過一系列的試錯,HBO開始在評論聲中,開始有了一席之地;電視編劇也開始嚴肅對待HBO的劇本。
《唐納1988》之后,HBO明晰了自己的品牌定位——原創(chuàng)劇的制作者。
不干涉政策
POST WAVE FILM
因為不用出售廣告,因此HBO不用重視收視率。
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可以放飛自我,率性而為。
實際上,HBO被一個叫做“用戶滿意度”的東西牽制著。

?
HBO的內部,曾經分化成兩個獨立的派別。
一方面希望HBO繼續(xù)走黃暴臟的老路子,用這一招牌繼續(xù)吸引觀眾;
另一派則認為,即便是電視節(jié)目,也需要有著電影般的質感。
但是,要有“電影感”,需要經費的支持。
1998年,趁著“航空熱”,HBO找來了《阿波羅13號》的湯姆·漢克斯和影片班底,拍攝了《從地球到月球》。

?《從地球到月球》(1998)
影片根據(jù)安德魯·柴金的《人在月球》改編,講述了整個美國太空計劃的發(fā)展過程。
全片沒有劇情、沒有大明星客串。6800萬的成本,全部被用來還原歷史,制作出了到現(xiàn)在依舊令人感到震撼的深空特效。
全片戲劇張力十足,拿下艾美獎的同時,也迎來的收視高潮。
這部劇成了HBO的模本。
HBO以《從地球到月球》為基礎,推出了一系列歷史迷你劇集:《兄弟連》《約翰·亞當斯》《殺戮一代》《太平洋戰(zhàn)爭》。

《兄弟連》(2001)
但好口碑,高經費,并不能讓HBO賺錢,他們需要的是爆款。
比如同一年,HBO還推出了《欲望都市》。
在剛上線的那幾年時間里,這部劇受到了無數(shù)的批評——當然也有無數(shù)的關注。
它的出道方式,是“又紅又黑”的。
劇評人認為全劇過度消費主義,只想著魚水之歡、聲色犬馬。
一些女權主義者認為,劇中女性對于浪漫和奢侈品的追求,與女權主義者的奮斗目標相去甚遠。
但從第一季到第六季的過程里,人物和觀眾不斷成長,漸漸成熟。友情的贊歌被吹響,消費成為了社會的隱喻。乃至到了現(xiàn)在,它依舊不斷被人所提起。
?

《欲望都市》(1998)
原因無二,《欲望都市》講的是人性本身,而不是社會熱點。
這與電影的創(chuàng)作方式類似,HBO的立意就不是“快消品”,而這也與FOX、CNN拉開了差距。
隨后的《黑道家族》,更是證明這一點。
該劇來源于大衛(wèi)·切斯。他先是向無線電視網兜售自己的想法,但無線電視對一大群無情的黑道中人并不感興趣。
很顯然,只有付費電視頻道,才能為他提供創(chuàng)作空間。
?

《黑道家族》(1999)
《黑道家族》具備比肩電影的深度,和超出觀眾認知范疇的鏡頭語匯。在全劇的結尾處,黑屏了整整10秒。
第二天,幾萬人打電話到HBO,詢問電視信號問題和結尾究竟如何。大衛(wèi)·切斯拒絕對結尾進行闡釋。
這種挑釁的藝術創(chuàng)作,雖然得罪了觀眾,卻收獲了大部分主流媒體的好評。劇評認為,全劇“有著莎劇的深度”,“是流行文化的尖峰”。
?

《黑道家族》(1999)
這是HBO第一次在創(chuàng)作上,因“不干涉”政策而獲得巨大的收益——當然,這絕不是最后一次。
下一個爆款在哪
POST WAVE FILM
《黑道家族》過于輝煌,讓人們忽視了HBO安身立命的內容——那些描繪容易被人忽視的人群的電視劇,那些拋棄了敘事套路的作品。
《六尺之下》就是這樣一套電視劇集。
?

《六尺之下》(2001)
整個劇集沒有什么敘事重點,在劇集的一開始,編導用了簡潔明快的方式,導入了人物——兩個性格迥異,繼承了家族殯葬事業(yè)的兄弟。
隨著故事的發(fā)展,兩兄弟變得越來越次要。
故事的線索,慢慢變成了那些失去家人,需要慰藉的街坊鄰居——他們的故事越來越豐滿,劇集也越來越完整。
艾倫·鮑爾的雄心在于,他跳脫出了電影時長的束縛,用“提喻法”的方式,“重造”了一座城。它有時在討論哲學,有時又在玩黑色幽默。
它如此不拘一格,以至于任何對該劇的解釋,都是在破壞該劇。
?

《六尺之下》(2001)
但《六尺之下》沒能成為爆款。
越來越多的人問起,下一個《黑道家族》在哪兒?
而沒有同樣成功的新劇上線時,人們不禁會懷疑,HBO是不是已經走到頭了?
在無線電視的運營邏輯中,缺少爆款,就要用數(shù)據(jù)分析,來尋找制作爆款的數(shù)據(jù)和元素。
但在HBO這里,公司卻開始擴張,尋找新的用戶群體。
它開始涉足粉絲劇、喜劇、音樂劇,甚至將脫口秀放到了黃金時間。

?喬治·卡林的脫口秀在HBO是重磅產品
《明星伙伴》和《Ali G個人秀》直接將目標觀眾定在了年輕觀眾之上。
而《弦樂航班》《夏日高中》《小不列顛大美利堅》等,也都是HBO此前并不會染指的電視劇。
投其所好固然能拉攏用戶,但做舔狗,最終還是會一無所有。
HBO在流行文化之余,依舊霸占著“創(chuàng)新”的高地。
《白宮前街》和《沒劇本》這兩部即興電視劇,大膽地拋棄了劇本——前者諷刺華盛頓的游說公司;后者則將目光放在了洛杉磯的幾個小演員身上。
?

《沒劇本》(2005)
故事的來源,是好萊塢編劇罷工,和華盛頓高官的更迭。
前者讓編劇們積壓了大批的劇本,后者則帶來了全新的選片。
理查德·普萊普勒上任制作部門后,很快就拉來了《真愛如血》。
這部吸血鬼美劇評論好壞參半,但粉絲反響很好——尤其是年輕觀眾。
它和同時代的《暮光之城》一起,再次打開了吸血鬼題材在新世紀的大門。
?

《真愛如血》(2008)
被視為《欲望都市》第二版本的《衰姐們》,是一部頗具爭議的電視劇。在它開播時,也招徠了驕縱、放縱、膚淺、等等批評。
但該劇還是以一針見血的方式,表現(xiàn)了新世紀一代的惴惴不安和焦慮。
《衰姐們》的收視一直不算亮眼,但一直很穩(wěn)定。它造就了一個多年未出現(xiàn)的局面——HBO的作品,成為街談巷議的文本。
但這些成績,在由《冰與火之歌》改編的《權力的游戲》面前,都是小菜一碟。
?

《權力的游戲》(2011)
2014年的暑期,第四季的平均觀眾數(shù),達到了1840萬人次,超過了2002年《黑道家族》巔峰期的1820萬人次。
憑借《權力的游戲》,HBO又完成了一輪爆款。
制片商的驕傲
POST WAVE FILM
1970年,美國政府簽訂了《金融與利益新家底法案》,一年后簽署《黃金時間準入法案》,為電視制作業(yè),明確了法律底線和市場方向。
又過了一年,HBO誕生。
?

HBO的第一代logod
可以說,自創(chuàng)立之初,HBO給自己的定位就是傳統(tǒng)制片商,整個公司從劇本環(huán)節(jié)開始抓生產,用作品來換市場和觀眾的認可度。
雖然在整個發(fā)展史上,HBO曾經陷入過運營兒童頻道,和迪士尼爭奪天下的誤區(qū);也陷入過家庭錄影帶版權的泥潭,但它始終都把作品和用戶體驗度放在第一位。
這造就了HBO的輝煌,也為后來的囹圄埋下了伏筆。
?

HBO MAX上線時的官網界面
《紙牌屋》項目殺出來的時候,HBO正躺在政治劇的歷史上猶猶豫豫,要求試播。但該項目中途卻被Netflix截了胡,并一口氣定了兩季。
類似的,還有《廣告狂人》和《絕命毒師》。
前者訴諸舊時代的榮光,像是美劇中的《紅樓夢》;后者用奇絕的角度插入毒品的源頭,挖開了人物的內心。
但HBO太過于謹慎,又太希望復制往昔的榮光,而固步自封。最終,這兩部具有絕對統(tǒng)治力的劇集,成就了2010年代的AMC。

《絕命毒師》(2008)?
由于高層太過謹慎,HBO錯失了《絕命毒師》。
表面上看,HBO是狂飆突進的公司。
但實際上,這是一家影視公司,其內在邏輯和Netflix、Apple TV+這種科技公司,不可同日而語。
前者要求穩(wěn)扎穩(wěn)打,拍一部是一部;后者則瘋狂燒錢,不斷購買新的項目,以令人眼花繚亂的劇集,換取市場占有率。再用市場占有率,拉動股價,賺取金融市場的“差價”。
面對Netflix一次性放出全集的“饕餮戰(zhàn)略”,HBO沒有改更易張;也沒有著急去購買那些看似能成為爆款的劇本。

?
HBO的策略,是更加固守影視邏輯,從劇本、人物、情節(jié)開始構建自己的體系。
新時代里,HBO是拿出了《西部世界》《年輕的教宗》《大小謊言》《切爾諾貝利》《東城夢魘》《鍍金時代》,它在證明自己,依舊是那個HBO。
50歲的HBO似乎沒有什么中年危機,傳統(tǒng)電視領域的最后尊嚴,正在嚴絲合縫地,為這個時代,為整個世界,一周一次地,自鳴其聲。

作者丨云起君
放大頭像看我的眼神

編輯 |?毛頭? ? ?排版 |? 石頁

推?薦?閱 讀

陳可辛的逆境求存,是未來華語影視的一記猛料!

詳?細 課 程?介 紹? ?|? ?專 業(yè) 干 貨 分 享
關?注 【 后 浪 電 影 學 堂 】 公 眾 號
? 影?視 課?程?大?禮?包??免?!?費 !?領?!?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