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為我很孝順,可父親不領情,這是為什么?
我一直以為自己很孝順。
母親去世后,我和父親不在一起生活,怕他一個人孤單,我就經(jīng)?;丶铱此?,給他收拾屋子、買零食、陪他散步。但經(jīng)常一進門面對的都是父親嚴肅的面孔。陪他聊天,他也提不起興趣,還經(jīng)常不明原因的生氣。我感到很委屈,對他付出的好,父親很少領情。我總在想,父親怎么那么難伺候?和同齡人相比,我已經(jīng)很懂事了,很孝順了,連姑姑們都說我懂事,怎么父親就看不到,不知足呢?

母親過世半年的時候,父親試探性地問我對于他再找一個老伴兒的態(tài)度,說心里話,我內(nèi)心當然不想,但我知道父親一個人孤獨,不能因為自己的原因障礙父親,所以就告訴父親,希望他能夠找到合適的另一半,我尊重他的決定,只要他高興就好。
半年后,父親找到了新老伴兒,他們相處得很好。我歡迎阿姨加入我們這個家,面子上也盡善盡美地做著,但心里卻充滿酸楚。我將這種委屈一直都深埋在心里,怨他不領情,不體諒我。
一次,到一位師姐家做客,剛好她的父親也在找老伴兒,她回家給阿姨買東西、做飯、照顧她,熱情地歡迎阿姨加入到大家庭中,讓阿姨感受到家的溫暖和熱情。她真心希望她的父親快樂,也以父親和阿姨的快樂而快樂。
我很少審視自己,但看到師姐對父親、阿姨的真心付出,那種真情流露讓我自慚形穢。這似乎點醒了我,讓我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順和關愛。
長期以來,我以為對父親的愛就是陪伴他,給他買吃的,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凈凈,怕他錢不夠花給他買衣服,可是,我卻沒有想過父親內(nèi)心真的想要的是這些嗎?

有一次,我看家里的碗用了很多年,已經(jīng)很舊了,便要扔掉,但父親不讓,我偏要扔,鬧得很不愉快;父親想讓我去學車,我總是以種種理由反駁、推脫,不愿如他所愿;父親對我講道理,我總是不耐煩的還嘴說他不懂。父親對我的關心和惦記,都讓我一一否定、駁回,是我將父愛一次次拒之門外,父親滾燙的心被一次次潑了冷水。
我給的,父親不需要,而父親需要的,恰恰是我不愿給予的。
我以自己的愿不愿意作為給予愛的條件,父親說的沒錯,這恰恰是我的自私和不懂事。
父親是一個不善表達的人,母親重病期間心力交瘁的照顧、母親故去后內(nèi)心的孤寂,他很少提起。父親一生在為我奔波,為家操勞,我今天所享受的一切,都是父親一點點打拼出來的,吃苦熬出來的。如今父親已至暮年,希望有個陪伴,為我減輕負擔,也少些惦念,而我,又有什么資格埋怨父親,還希望父親迎合我的意愿呢?
對不起,父親,不自不覺中我已淚流滿面。
父親對我講的道理,無論認不認可,別較真、別犟嘴,說一句:“好的,老閨女知道了,放心吧”,這樣他對我的牽掛就能得到安慰,父親要的是我能理解他,尊重他。
南無羌佛在《行持的基本德行》中說法:對眾生于實際行動中發(fā)起此四種無量心時,當依次第而入,先國家后自己,先大家后個人,再由生身父母妻室兒女岳父岳母諸親眷屬,常處身邊親近友人次第而進隨之散于六道眾生,這個次第是符合實際的。如果自己對最大恩德的父母都不慈悲喜舍,那么對別人發(fā)的慈悲喜舍就是假的。你對父母都不知道去愛護,對世間上的眾生所謂的慈悲就是走過場。
這些年,我和父親都錯過了太多,不是父親不知足,而是我太自私了。作為一個佛弟子,我連基本的孝順都沒做好,連女兒都沒做好,自以為孝順,卻不知道讓父母不開心都是不孝。還叫什么佛弟子啊,還談得上什么學佛修行利益眾生呢?不過是自己騙自己罷了,虛度了時光,蹉跎了歲月。
就讓我先從孝順做起,好好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合格的佛弟子吧!
——END——
撰稿:花開半夏
編輯:對白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