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降下時代的船帆,遠揚海外的超級工程為何終究難以持續(xù)?
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絕后的壯舉。明朝扼住了大航海時代的前奏,在人類大航海時代即將到來之際,卻又為何主動降下最后一面船帆?

答案其實很簡單,這種航海行為缺乏持久力量的推動。從西方經(jīng)濟行為為主導力量的大航海時代來看,航海帶來巨大的貿易收入才是大航海的最大推力。而明朝的航海行為只是君主主導下的政治行為,目的是為了“宣揚天朝的國威”。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雖然也在途中參與一些貿易活動,但這只是一種炫耀天朝上國實力的手段。甚至用高于市場價幾十倍的價格去“買”沿途國家的貨物,航海事業(yè)反而造成了經(jīng)濟上的巨大損失。

另外,按照民間的說法,下西洋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尋找失蹤的前朝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畢竟是兵變奪權才得到了皇帝的寶座,不具有合法性,飽受朝野非議。對他來說,前朝一位合法的帝王流落在外,無遺是他一塊難以去除的心病。但無論如何,這都是朱棣個人意志下的一廂情愿的政治舉措。
朱棣決定下西洋,朝野反對的聲音一刻也沒有停止。其中最典型的反對者當屬戶部尚書夏元吉,這是主管全國財政的重要官員。朱棣一擲千金的航海大業(yè),為國家?guī)砹司薮蟮呢斦摀?,把無數(shù)像夏元吉這樣的官員置于難言的苦澀之中,夏元吉因此成了鄭和下西洋最大的反對者。這種缺乏商業(yè)驅動力的航海行為,注定無法持久,一旦統(tǒng)治者的意識改變了,就注定難以持續(xù)。朱棣死后,明仁宗繼位后下的第一道旨意就是全面停止航海事業(yè),強調農業(yè)才是國政的基礎。明朝為了鞏固統(tǒng)治又施行嚴厲的海禁政策,民眾擅自出海甚至會被判死。只有朝廷可以出海宣揚國威,而民間卻根本無緣接觸航?!?/strong>

對于朝內的大部分官員來說,大洋彼岸的陌生世界顯得太過遙遠。后世皇帝們對大海也并不感興趣,放開海禁,允許民間航海貿易在他們看來只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他們只想要把自己的目光牢牢鎖定在帝國的土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