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胡《皇姑出家》選場(自制字幕)演唱者:王春榮等

迷胡《皇姑出家》戲詞
康熙
---王春榮
皇姑
康熙:
(硬月調)
五谷豐登
慶賀太平
康熙王皇帝坐北京
屈斬壞駙馬吳彥龍
皇姑:
(慢五更)
御皇姑出了宮
把文武怨幾聲
你們在朝同把君奉
卻為何不除奸賊巴竇公
那奸賊權勢重
鬧朝亂北京
菜市口前屈斬了駙馬公
立逼得皇姑出家去修行
(吹腔)
御皇姑淚不干
我一心想見難相見
皇姑離宮上龍庭
辭王表抱懷中
康熙:
(五更)
常隨官一聲稟
我姑母上龍庭
走上前去拿禮相迎
問姑母你上殿因甚情
皇姑:
我把你小昏王
(長城)
我緊走幾步上龍庭
手指昏王罵幾聲
你坐江山是誰掙
多虧了云南奴公公
康熙:
(長城)
康熙皇帝展笑容
尊一聲姑母你當聽
十萬里江山你來坐
你莫要歸山去修行
這是孤姑母
皇姑:
(長城)
昏王你莫巧言辯
咱兩家結下山海冤
奴公公起義若造反
焉能讓你坐江山
小昏王
(西京)
皇姑聞言沖沖怒
手指上昏王罵幾聲
有幾輩古人對你奉
昏王會聽不會聽
昔日里有個趙二王
他寵愛潘洪鬧朝堂
苦苦害的楊家將
南清宮多虧八賢王
昔日里有個殷紂王
在女媧廟里去降香
風吹竹簾露神像
把淫詩留在了粉壁墻
女媧一見沖沖怒
差來了山妖鬧朝堂
我今日辭朝歸山去
(西京托)
誓死我不上娘舅家門
康熙:
(長城)
姑母執(zhí)意要歸山
倒叫小王把心擔
常隨官兒連聲喚
滿朝里鸞轎送上山
孤姑母呀
皇姑:
(長城)
為辭別昏王上金殿
又辭別文武兩班官
望不見三宮和六院
淚汪汪哭出北京燕山
小昏王
(反金錢)
我今離了皇宮院
好似出水蛟龍困在了沙灘
又好似脫毛的鳳凰飛不上山
正行走來用目望
見對對鴛鴦水面上玩
卻怎么恩愛的夫妻如今分兩邊
(采花)
我正行正走天色晚
見家家戶戶把柴門關
一路哭的我肝腸斷
侍臣稟到五臺山
進深山殿角前
奇花異草斗芳艷
從此出家到此殿
看這里林道路盤桓
忙跪倒把佛參
御皇姑打坐五臺山
心里想起吳駙馬
我一夜直哭到五更天
(慢長城)
一更里來鼓兒喧
御皇姑出家五臺山
款鳳衣我把袈裟換
千年的古洞我一人眠
我一人眠了
(長城)
二更里來鼓聲懸
猛想起老王在云南
哭了聲老王兒難見
不孝的兒媳歸了山
不能問安了
三更里來月兒圓
可憐把駙馬死得冤
哭了聲駙馬妻難見
要相逢除非一夢間
不得團圓
四更里來咬牙關
八竇公奸賊把權專
賽過了昔日王莽篡
壓定了文武兩班官
不得團圓
皇姑直哭到五更天
皇封世子娘心肝
回云南去把你爺爺見
你叫他發(fā)兵困燕山
冤報冤
(月尾)
馬三保將軍見識淺
南京七省被他亂
可憐把駙馬喪黃泉
哎呀好慘然
立逼得皇姑出家上了五臺山
求指正
這是我在網上找到的關于皇姑出家的故事:
你知道順治帝的妹妹三皇姑嗎?生于皇家的公主,本是大富大貴之人,她為什么要出家五臺山殊像寺呢?
三皇姑為什么出家,還需從她的人生遭遇談起。三皇姑名叫愛新覺羅·福蓮,系順治皇帝同父異母的親妹妹,康熙皇帝的三姑媽。因此,人又稱其為三皇姑。
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鎮(zhèn)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投清叛明,大開關門迎清兵入關,為清王朝入主中原立下了汗馬功勞。為此,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鎮(zhèn)守云南。清廷為鉗制和拉攏吳三桂,以防其謀反,將吳三桂之子吳應熊留于京城,名為重用,實為扣做人質。生怕吳三桂識破天機,便由孝莊文太皇太后做主,將福蓮許配于吳應熊?;楹?,福蓮覺得吳應熊不僅長相英俊,對她十分關愛,而且為人忠厚,才華出眾,根本不像心懷叵測、賣主求榮的吳三桂,故夫妻關系甚好??烧l想,賊心不死的吳三桂于康熙十一年(公元1674年),公開發(fā)布“反清檄文”,起兵反清。康熙皇帝為防京城發(fā)生內亂,以免形成里應外合之勢,隨將吳應熊收入大牢,之后又將其處死。遭遇不幸的三皇姑福蓮,悲痛欲絕。為表對太皇太后及康熙的不滿,她憤然遁入空門,在殊像寺落發(fā)為尼。
當時,殊像寺對面的梵仙山靈應寺有一位年輕和尚名叫日柱,學識淵博,悟性極強,對《華嚴經》的理解精深而有創(chuàng)意。福蓮在塔院寺聽他講過幾次經,內心對其十分佩服。一日,福蓮到般若泉汲水,正好碰到了從梵仙山下來背水的日柱,經過短暫交談,日柱對福蓮印象極好,認為她有精深的文學功底,對佛教的理解有獨到之處。之后,只要有空,日柱就到殊像寺“善靜室”找福蓮,誦經學法,共同研討佛教的玄機妙理。
天長日久,流言四起,認為他們之間有曖昧關系。那時,斷不了有皇宮的人來往于五臺山和京城之間,有關三皇姑福蓮的一些流言蜚語自然就被一些人帶回宮去,傳到了康熙耳中。不久,康熙就暗中派人,乘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在殊像寺“善靜室”外面放了一把火??滴醯谋疽夂苊靼?,他想用一把火將福蓮、日柱和那些有損皇家聲譽的流言蜚語一同化為灰燼。不想,大火燃燒了兩天兩夜,整座寺院全被燒毀,而只有“善靜室”卻安然無恙。預想不到的結果,使康熙感慨萬分。他認為,一場大火雖然燒掉了一座寺院,但能還姑媽一個清白的名聲,也很值得,于是斥巨資重修殊像寺。
這個凄清哀婉、健康美麗的故事,穿越300多年漫長的歲月,一直流傳至今。遭遇不幸的三皇姑深得后人的同情,多少年來,凡到殊像寺的游客,無不談起善靜室與三皇姑。三皇姑不僅沒有死于那場大火,反而因那場大火而獲得了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