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布朗克斯的壁畫 《20世紀最后的草根藝術(shù)——嘻哈文化發(fā)展史》袁越 著【搬運】
先知的話就寫在那些廉價公寓和地鐵站臺的墻壁上
如果美國也像中國一樣設(shè)立直轄市的話,紐約肯定第一個當選,因為她和其他美國城市完全不一樣,是一個獨立的小“聯(lián)合國”。站在曼哈頓的大街上,你會看到世界上各個民族的人并肩同行,加長豪華轎車和小販的推車爭道,珠光寶氣的白領(lǐng)麗人和衣衫襤褸的乞丐一起走出地鐵隧道。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使紐約成為孕育新潮流的溫床,無數(shù)新的藝術(shù)形式就在這里誕生。
紐約的白天雖然光怪陸離,魚龍混雜,可一到了晚上,人們還是會按照各自的種族和貧富差別,回到各自的街區(qū)。哈萊姆、皇后區(qū)、布魯克林、格林威治村……一個個響當當?shù)拿执碇粋€個個性鮮明的亞文化圈子。布朗克斯[Bronx]是其中惟一一個和美國本土連在一起的街區(qū),也是紐約最窮的街區(qū)。自1960年代開始,這里就被黑人和來自中北美洲的拉丁裔居民所占領(lǐng)。他們住在政府修建的設(shè)備簡陋的貧民公寓里,外面是破敗的街道和荒蕪的雜草。許多人為了騙取保險金而縱火,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聽到救火車的警笛聲。

經(jīng)歷了1950年代的民權(quán)運動之后,美國黑人的地位有了明顯的提高,他們終于獲得了選舉權(quán),也可以名正言順地上各種學校,去任何地方購置房產(chǎn)——只要他們出得起錢。事實上,在經(jīng)過了兩百多年的種族歧視政策之后,美國黑人無論是教育水平還是經(jīng)濟地位都遠遠落后于白人,兩者根本不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貧富差距代替了種族歧視政策,成了黑人白人之間新的分界線。貧窮的黑人們聚集在房租便宜的街區(qū),聽著自己的音樂,說著自己的語言,崇拜著自己的明星。
那時布朗克斯的黑人青少年們極為崇拜黑人歌星,包括雷·查爾斯[Ray Charles]和詹姆斯·布朗[James Brown]。大名鼎鼎的吉米·亨德里克斯[Jimi Hendrix]則不在此列,雖然他是黑人,但他的音樂是屬于白人世界的。黑人們還極度崇拜李小龍,這個來自東方的小個子影星在電影里敢于和龐大的惡勢力作對,而且他總是單槍匹馬,用拳頭[而不是語言]征服世界。這樣的獨行俠特別符合黑人青少年的審美觀。不過,黑人們最崇拜的明星當屬黑人職業(yè)運動員,尤其是籃球明星,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的一頭非洲爆炸式鬈發(fā)和炫耀性的扣籃成為當時青少年竭力模仿的對象。對他們來說,打籃球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出人頭地。一個精妙的過人或者歐文般的大力灌籃比最后的比分更能讓黑人小伙子們興奮。
當然,打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金錢。多年的貧窮生活使得黑人青少年極度崇拜金錢,當職業(yè)運動員是他們迅速致富的一條捷徑。那段時間布朗克斯區(qū)內(nèi)不多的幾塊籃球場上經(jīng)??梢钥匆娨蝗喝汗庵蜃拥暮谌诵』镒釉诖蚧@球,許多人脖子上都戴著指頭粗的金項鏈。對金錢的崇拜使得當眾炫耀財富成為布朗克斯區(qū)的一種時尚。
“嘟嘟嘟”,場外響起了傳呼機的叫聲,這種時髦玩意兒在當時除了醫(yī)生以外,就屬布朗克斯的黑人們用得多,以至于一場精彩的籃球比賽經(jīng)常會被“嘟嘟嘟”的叫聲所打斷。你會看到一個正在打籃球的小伙子走到場外,拿起傳呼機看了看,然后沖同伴嘀咕幾句,拿起衣服匆匆離去。當?shù)厝硕贾?,又有一筆生意做成了。
這人賣的是毒品。
吸毒在黑人社區(qū)有著很長的歷史,當年紅遍紐約的“比波普”[Bebop]爵士樂手有很多都是海洛因的癮君子,參加越戰(zhàn)的美軍士兵也有很多人迷上了海洛因,其中黑人士兵尤甚。美國政府在那段時間策略性地忽略了對毒品的控制,坊間更有傳言CIA利用販賣毒品得到的錢支持南美反政府游擊隊。種種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毒品[尤其是海洛因]在布朗克斯泛濫成災(zāi),毒品販子大發(fā)橫財,販毒成了職業(yè)體育以外布朗克斯黑人致富的另一條途徑。那時最流行的毒品叫“快克”[Crack]——一種可供吸食的廉價海洛因,許多癮君子依靠販賣“快克”來滿足自己的毒癮,因此毒品販子的隊伍不斷壯大,成為當?shù)刈畲蟮墓ΑK麄兒敛谎陲椬约旱呢敻?,大街上?jīng)??梢姕喩碇楣鈱殮獾呢溩觽冮_著敞篷凱迪拉克轎車招搖過市,為自己的買賣做著活廣告,他們的衣著打扮和行為舉止成了布朗克斯年輕人學習的榜樣。
除此以外,還有一類人也很吃香,那就是老鴇。在中國,男人靠女人吃飯是沒本事,可在黑人社會,這樣的男人反倒是個寶。很多老鴇都屬于很有魅力的男人,能說會道,黑白兩道通吃,有名的老鴇手下往往控制著不止一個妓女。和毒品販子相比,老鴇們不但有錢有閑,而且手里有女人,因此他們尤其深得正處于青春期的男孩們的崇拜,他們的一舉一動,尤其是他們對待女人的態(tài)度,影響了很多年輕人。
當然,這兩種行當都是非法的,不管是被警察抓住,還是被街頭小混混盯上,結(jié)果都不太美妙。因此這些人紛紛組織起幫會來保護自己。一時間布朗克斯涌現(xiàn)出無數(shù)黑社會組織,什么“原始骷髏”、“野蠻浪人”、“標槍隊”、“皇家巫師”、“七皇冠”等等,不一而足。他們穿著統(tǒng)一的服裝,成群結(jié)隊地從布朗克斯街區(qū)招搖而過。幫派分子把布朗克斯分成了一個個勢力范圍,用暴力保護販毒和賣淫業(yè)的利益。
不過,有很多加入幫派的青少年們的動機并沒那么復雜,他們就是想尋找一種歸屬感。在他們天真的想像中,幫派就像是李小龍電影里描寫的那樣,一伙人團結(jié)起來和對手打架,并在打架的過程中建立永恒的友誼。于是,在那幾年里布朗克斯到處都在打架,暴力成了家常便飯。著名的“黑桃黨”領(lǐng)袖“非洲王班巴塔”[Afrika Bambaataa]曾經(jīng)這樣形容當時布朗克斯街頭的情形:

如果你無意中撞了某人一下,或者誤踩了某人的腳,甚至多看了某人幾眼,立刻就會招來一大群人的圍攻。如果你說錯了一句話,一場小型戰(zhàn)爭就會打響,而且這種戰(zhàn)爭將會持續(xù)到整個布朗克斯,乃至整個紐約,因為一些大的幫會,如“原始骷髏”和“野蠻浪人”等勢力很大,在整個紐約,甚至外州都有他們的分部。
就像意大利黑幫小說和中國武俠電影里描述的那樣,布朗克斯的黑幫們都對自己的領(lǐng)地有一種近乎神圣的忠誠。不用說搶生意了,外幫的人在自己的街區(qū)走一趟就是打架最好的理由。一些敵對的幫派出于挑釁的目的,派人在深夜里偷偷溜進敵對方的領(lǐng)地,用噴漆罐在墻上涂寫自己幫派的名字,就好像國內(nèi)旅游景點常見的“到此一游”。他們給這種行為起了個準確的名字——“貼標簽”[Tag]。不用說,一個標簽的出現(xiàn)往往意味著一場血戰(zhàn)的開始。
那段時間整個布朗克斯到處可見涂寫得歪歪扭扭的幫派符號,混雜著“廁所文學”似的猥褻圖案。美國報紙形容布朗克斯“就像一個原始人聚居地”。難怪有人會把涂鴉和原始人聯(lián)系在一起,因為人類最早的文字和繪畫就是刻在墻上的,那些壁畫是史前人類留下的惟一的文明記錄??呻S著紙張的出現(xiàn),壁畫反倒成了不開化的標志。尤其是當城市出現(xiàn)后,現(xiàn)代人似乎已經(jīng)習慣了建筑物光潔的表面,任何圖案都成了一種破壞,一種反文明的精神污染。
如果布朗克斯的壁畫永遠停留在幫派標簽的時代,那后人恐怕也就沒什么好說的了??墒?,幾個有繪畫天賦的人出于對簡陋的幫派標簽的不滿,開始自己設(shè)計新標簽,從此,這些幫派符號變得好看起來。再后來,一批富有造反精神的非幫派畫家終于意識到,墻是世界上最便宜、最實用的畫布,他們開始行動了。從此,一種新的藝術(shù)形式——“涂鴉”[Graffiti]誕生了。
真正意義上的涂鴉藝術(shù)家大多數(shù)都和幫派無關(guān),他們都是來自底層的窮人,噴漆罐和顏料都是從商店里偷來的。他們都是一些有想法的人,從此紐約的墻上出現(xiàn)了警世格言。他們都是一些有才華的人,許多繪畫方面的新鮮筆法[尤其是美術(shù)字體]由此出現(xiàn)。更重要的是,他們都是一群極富表達欲望的人,他們沒有報酬,心甘情愿地常年出沒在紐約的黑夜里,為的只是讓行人看一眼自己的作品。為了和幫派的“貼標簽者”,以及頭腦簡單的涂鴉者劃清界限,他們把自己叫做“作家”[Writer],而不是“畫家”[Painter]。
為了不讓警察抓住,也為了給自己的作品增添一種神秘的色彩,這些“作家”都給自己設(shè)計了一個簽名。他們的簽名大都是一個簡單的單詞,加一個數(shù)字后綴。第一個被報紙?zhí)峒暗摹白骷摇泵小癟aki 183”,那篇文章出現(xiàn)在1971年的《紐約時報》上。主角真名叫做德米特利斯[Demitrius],Taki是德米特利斯的希臘文簡稱,183是他居住的街道的名字。那篇報道是第一篇比較嚴肅的討論涂鴉文化的文章。
很快,涂鴉者們就不滿足于靜止不動的墻了,他們打起了地鐵車廂的主意。紐約有著世界上最發(fā)達的地鐵系統(tǒng),鐵軌像街道一樣遍及整個紐約市。那時,上早班的紐約居民經(jīng)常會驚訝地發(fā)現(xiàn),昨晚還好好的地鐵車廂突然變成了一個流動的涂鴉展覽會,上面畫滿了五顏六色的圖案。那些字母都好像是一個個氣泡,充滿了動感。最絕的是,換了一趟車,居然還是一樣的圖案!于是,他們記住了一個簽名:Phase 2。

這個Phase 2是1970年代初期最有名的涂鴉畫家,他原名叫朗尼·伍德[Lonny Wood],畢業(yè)于布朗克斯區(qū)克林頓中學。這個中學曾是早期涂鴉畫家開會的地方,離這里不遠就是紐約交通局的停車場,報廢的地鐵車廂就囤積在那里。因此那個停車場成了他們練手的地方。伍德是個黑人,極富才華。他創(chuàng)造的“氣泡字母”是布朗克斯涂鴉風格的最佳代表,被譽為是涂鴉界的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著名的爵士小號手)。
繼Phase 2之后,紐約的涂鴉又經(jīng)歷了多次風格轉(zhuǎn)變,出現(xiàn)了三維字母,列車動畫(一系列人物動畫,地鐵列車開起來之后人物就活動起來)等一系列新創(chuàng)意。一批有才華的涂鴉畫家成了明星,比如SUPER KOOL 223、El Marko 174、Staff 161、Cliff 159、Flint 707等等。當時的紐約市長林賽對此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tài)度,因為混亂的紐約市有許多遠比涂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他處理。市政府的放任自流是涂鴉藝術(shù),乃至整個嘻哈文化得以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
紐約的所謂“上流”藝術(shù)家多次試圖把涂鴉藝術(shù)據(jù)為己有。幾個畫商曾經(jīng)于1973年在曼哈頓的SoHo區(qū)舉辦過一次大型涂鴉畫展,吸引了眾多媒體的關(guān)注。他們讓涂鴉畫家把作品畫在畫布上,放在展廳內(nèi)標價出售。結(jié)果可想而知,展覽遭到了評論家們的蔑視。那幾個畫商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只有那些畫在公寓的墻上或者地鐵車廂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涂鴉。
后來,一個名叫福萊迪[Freddie]的人把一批涂鴉畫家組織起來,到位于紐約下城的朋克搖滾俱樂部里進行推銷,獲得了一定的成功。他手下的一個名叫薩莫[Samo]的涂鴉畫家以其出色的技巧和個人魅力贏得了很大的知名度。這個出生于布魯克林區(qū)的畫家真名叫做讓–米歇爾·巴斯奎[Jean-Michel Basquiat],此人無論是在涂鴉領(lǐng)域,還是在畫布上作畫,以及后來的立體雕塑,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本人一直過著波西米亞式的生活,是一個活著的涂鴉作品。一部以他為背景的紀錄片《紐約垮掉派電影》[New York Beat Movie]真實地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資料??上У氖?988年巴斯奎死于吸毒過量。后人經(jīng)常把他同搖滾界的元老,吉米·亨德里克斯相比。
經(jīng)過這一次短暫的復興之后,涂鴉藝術(shù)便在美國銷聲匿跡了。政府日趨嚴格的管理讓涂鴉者們心驚膽戰(zhàn),廣告商們對涂鴉技巧的模仿則讓涂鴉者們徹底失去了動力。但是,在世界其他一些管理松懈的城市,涂鴉藝術(shù)至今方興未艾。1989年的那次實況轉(zhuǎn)播讓許多人第一次欣賞了柏林墻上的涂鴉杰作。無論是歐洲的馬德里還是南美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直到今天仍能在大街上和地鐵站里見到涂鴉藝術(shù)家們的作品。
雖然有一些涂鴉愛好者堅持不承認涂鴉藝術(shù)和嘻哈文化之間有任何直接的聯(lián)系,但兩者之間緊密的關(guān)系是不容置疑的。它們都起源于紐約的布朗克斯區(qū),都與紐約的幫派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很多早期涂鴉畫家同時也是嘻哈樂DJ或MC,早期很多嘻哈音樂會的廣告畫也都是出自涂鴉藝術(shù)家之手。更重要的是,兩者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它們都是來自草根的藝術(shù),是被社會遺忘的弱勢群體集體發(fā)出的聲明:雖然我們沒有話語權(quán),但我們?nèi)匀挥性捯f。
美國民謠歌手保羅·西蒙在他那首家喻戶曉的歌曲《寂靜的聲音》里唱道:
先知的話就寫在那些廉價公寓
和地鐵站臺的墻壁上
那么,先知們究竟想對我們說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