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清風(fēng)自六安—六安瓜片
“天下名山,必產(chǎn)靈草,江南地暖,故獨宜茶。大江以北,則稱六安……南方謂其能消垢膩,去積滯,亦甚寶愛?!薄?/span>這是明朝茶學(xué)家許次紆繼陸羽《茶經(jīng)》之后,中國又一部茶葉名著《茶疏》開卷的一段話,字里行間滿是對六安茶葉的盛贊。
七碗清風(fēng)自六安。六安瓜片,唐代又稱廬州六安茶,在明代以前就已貴為宮廷飲用的貢茶,因其別具一格的色、香、味、形,成為了中國十大歷史名茶之一,明代科學(xué)家徐光啟在其著《農(nóng)政全書》里稱“六安州之片茶,為茶之極品”,清朝末年,慈禧于膳食單上規(guī)定月供瓜片14兩。在《紅樓夢》中,提到六安瓜片的地方,共有80余處。
六安瓜片是綠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此種茶葉生長在長江以北,靠長江邊大邊山北麓淠河上游的天然腹地,這里群山環(huán)抱,云霧繚繞,四季如春,植被茂密,是綠茶的極佳產(chǎn)地,其中,以齊頭山所產(chǎn)“齊山名片”為六安瓜片之極品。與其他茶葉不同,六安瓜片不帶芽、不帶梗,只余一片片綠色光潤的茶葉,并且外形平展,兩側(cè)微微向上重疊,形似瓜子——這便是六安瓜片名字的由來了。奇特的外形,也使它在味道之外,更多了幾分趣意。
除了外形,六安瓜片的采制也與其他名綠茶不同。六安瓜片的采制時間為谷雨前后,茶農(nóng)采茶時并不采非常細(xì)嫩的芽葉,而是待新梢已形成“開面”時,擷取第二個葉片。采回的鮮葉也不直接炒制,還要先進(jìn)行“扳片”,也就是把新梢上葉緣背卷、未完全展開的嫩葉和老葉掰下分別歸堆,再將新梢各部分分別炒制成不同產(chǎn)品。六安瓜片就是將其中的嫩葉部分通過炒生鍋、炒熟鍋、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等五道工序炒制而成的。這五道工序中,最具觀賞價值和工藝價值的就是最后一次烘焙——“拉老火”,其時明火快烘木炭,火溫高,火勢猛,遠(yuǎn)遠(yuǎn)望去,可以望見沖天的火焰,烘時須有兩人抬烘籠,每籠投葉3~4千克,為充分利用炭火,往往2~3只烘籠輪流上烘,每烘2~3秒鐘翻動1次,一般一趟下來要不停地抬籠翻茶100多次,直烘至葉片綠中帶霜方可,至此,瓜片才終于制成。
制成的瓜片外觀色澤寶綠,起潤有霜。沸水沖泡,湯綠微苦,香高味厚,葉底香氣若蘭,杯底冷香近似蘋果花香,清澈靈動,祛除浮躁,消磨銳氣,沁人心脾。大概也是因此,讓六安瓜片在文人墨客中,有了獨特的地位。
明朝名士李東陽、蕭顯、李士實寫《詠六安茶》: “七碗清風(fēng)自六安,每隨佳興入詩壇?!币苍S這帶有一點點苦味的茶在唇齒留香之際,能在詩人的口中縈繞出或濃或淡的茶味人生,在解渴之外,也作文思泉涌的另一層保障作用。
“晴窗細(xì)乳戲分茶?!边@是陸游在《臨安春雨初霽》中所寫的一句話。品茗,對中國人而言,已經(jīng)脫離了止渴、解膩等功能性意義,附著其上的,還有濃郁的審美色彩和詩意。
伴隨著春天特有的三分慵懶、七分香軟和十分溫婉,在窗前細(xì)細(xì)地煮水、沏茶,端一盞瓜片,看著茶葉在沸水中翻滾、舒展、舞動,盡顯優(yōu)美的身姿,在裊繞的清香中,將生活,過成詩和遠(yuǎn)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