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宇平衡6.基礎關系、問題、矛盾的平衡
6.基礎關系、問題、矛盾的平衡
6.1什么是、為什么要平衡基礎關系、問題、矛盾
6.1.1什么是基礎關系、問題、矛盾
關系是指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人際關系是指人與人之間,人與事物之間,事物與事物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
矛盾反映了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一種特殊的狀態(tài),在本質上屬于事物的屬性關系。
矛盾只是關系的一種,是特殊的關系、是一種極端的關系。
基礎關系、問題、矛盾是排除一切二次關系、矛盾而顯現(xiàn)出來的最根本的關系、問題、矛盾。
6.1.2為什么要平衡基礎關系、問題、矛盾
為什么要平衡基礎關系、問題、矛盾。因為生命循環(huán)是變動的,即使將某一關系、矛盾端正,慣性趨勢會推動關系、矛盾達到另一個極端,在正確的地方(接觸點),只有保證以正確的方式,保證關系、矛盾的動態(tài)平衡、而不出現(xiàn)極端的情況。
6.2基礎關系、問題、矛盾平衡的順序
從關系到矛盾的過程就是從平衡、和諧到極端、緊張的過程。一種關系在感情持續(xù)一段時間之后,就一定會發(fā)生變化,也就有可能變成矛盾。矛盾是關系發(fā)展的一種結果。
一開始和諧的關系,因為關系的復雜化,才帶來了矛盾,且單人難以撼動環(huán)境,從而形成了幾乎不可逆的動蕩趨勢。
所以,要解決矛盾需要先理清關系。
6.3人性的平衡
關系來源于人性的碰撞,隨著人性的復雜化,關系復雜化,矛盾也就復雜化。
因為人性,人類獲得了更多的感情和欲望,生存欲、交配欲、保護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四種人類的欲望所形成了人類的基本欲望。
而生物的基本欲望只有其中的三種,生存欲、交配欲、保護欲。
人類的基本欲望比生物的基本欲望多出來的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是人類社會形成矛盾的本體,所有社會的不穩(wěn)定因素中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所形成的矛盾是最難以處理的、最危險的人性問題。
按照生命循環(huán),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所形成的是從保守思維到保守思維的過分極端化的變質產物,反向變動(原激進)過渡極端的保守思維,戰(zhàn)亂時期、中世紀、納粹等都是由于過分極端的保守思維,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所形成的現(xiàn)象。
所以,對于人性中的自衛(wèi)維穩(wěn)欲必須小心處理。
6.3.1現(xiàn)實和幻想(心里)的順序與平衡
6.3.1.1?多神論(Polytheism)
多神論(Polytheism),其相對于一神論而言,指信仰和崇拜許多神的宗教。
Polytheism來源于希臘文的“多(polys)”及“神(theos)”,意即承認及崇拜多位神祇。所以多神論是對“神”的信仰,非只信奉大能的,或超自然的存有物(如鬼,或先人的精神等等)。在用法上,多神論常與一神論相對,后者被人(主要是護教學家及十九世紀的文化進化論者)視作較高層次的信仰;而且現(xiàn)代科學界中的無神論者認為今日科學能夠代替多神論。
多神論宗教的信徒相信有許多位神(靈)的存在,盡管可能在一定時間內或某種場合只會拜一位神。
多神論常見于青銅時代及鐵器時代,到軸心世紀才逐漸有一神論、泛神論或無神論的興起。古典時代有許多有關當時多神論宗教的記錄,包括古希臘宗教、古羅馬宗教等。
多神論的神一般會有地位的高低之分,每個神有其特殊的技能、需求及欲望。其人格特質上很類似人類,也有喜怒哀樂,有比人強大的能力、權力或知識。多神論的信仰和民間宗教中的泛靈論有關。
6.3.1.2一神論(Monotheism)
在神學中,一神論(Monotheism),意指認為只存在一個囊括一切的神,大英百科全書的定義為“相信一位神的存在,或是相信神的唯一性”。一神論(monotheism)是只信奉一個神的理論。
6.3.1.3唯心主義(Idealism)
唯心主義是哲學上的兩大基本派別之一,同唯物主義相對立的哲學思想體系。唯心主義的基本含義,是在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系這個哲學本體上,認為精神(意識)是世界的第一性質,物質是世界的第二性質。
唯心主義有兩種基本表現(xiàn)形式: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
客觀唯心主義認為,在現(xiàn)實世界之外獨立存在著一種客觀精神,它是世界的本源,世界萬物是由它產生(派生)出來的。
主觀唯心主義是把人的主觀精神(意識、觀念等)作為認識世界的出發(fā)點,存在主觀精神之中的是認知上的世界,是主觀精神的產物,而并非真正客觀上的世界。
“理念論”比“唯心主義”翻譯得更為準確。如今學界將柏拉圖形而上實體的“eidos”(forms),稱為“理型論”,用以區(qū)別觀念論的觀念(ideas);柏拉圖的理型,不是由經驗而來的(先驗的),因此,“理型”是比較適切的翻譯。
6.3.1.4唯物主義(Materialism)
唯物主義是一種有限論,與無限論(不可知論)和一神論對立。唯物主義承認世界是可知的,但是否認有全知者(神)存在。唯物主義認識到上述論斷包含矛盾,但是不試圖解決這個矛盾,而是把它承認下來,認為萬事萬物都是包含矛盾的,越矛盾就越真實。
唯物論有兩大核心:一個是物質,一個是意識;兩大規(guī)律:唯物主義一元論(世界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系的原理。
6.3.1.5中國“學說”、“主義”與西方“ism”的異同
中國的“學說”、“主義”與西方的“ism”是有相同點和不同點的。
中國的“學說”、“主義”與西方的“ism”的共同點是從先秦時期儒家和諸子百家地位平等到“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和國外從多神教到一神教的轉變都是思想從多樣思想到單一思想的轉變,是思想成體系化的過程。
這個從多樣思想到單一思想的轉變,無論是中國還是西方都是在相近時期提出并傳播的,所以世界思想從多樣思想到單一思想的轉變是那個時期的趨勢,也是古代思想完全成型并廣泛流行的時期。
但,中國的“學說”、“主義”與西方的“ism”還是有不同點的。
6.3.1.6“ism”的問題
西方的“ism”是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處于這個環(huán)境的人們始終以正向思維進行的,所以容易走向極端,因為走向極端的過程是緩慢的、習慣性的,以至于思想的極端化不容易察覺,即使察覺到思想的極端化也會因為習慣性環(huán)境的原因,少數(shù)者不容易改變,所以容易出現(xiàn)極端的時代。
西方的“ism”由于字母文字難以描繪事物的原因,必須利用描繪性的方法對語言、概念進行傳播的原因,從語言上、思維上會帶有格外的情緒化的、錯誤的多余信息。
西方的“ism”也繼承了這一特性,再加上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隨著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容易極端化,所以西方的“ism”中的冗余信息、情緒化信息、錯誤信息是難以剔除,形成隱患,并且重復發(fā)生的。
西方的“ism”所具有的這兩個特性也使“ism”的學習、運用是需要學習成本和本國特色化的,因為西方的“ism”是基于西方文化的,在其余地區(qū)會因為沒有西方文化的基礎而出現(xiàn)問題的,所以西方“ism”的學習和運用是必須謹慎對待、深入研究的。
6.3.1.7“學說”、“主義”的問題
中國的“學說”、“主義”是反向思維,與天性正向思維相反,所以不容易走極端的保守,維持平衡的行動短快、思想不變持續(xù)時間長,但因為春秋時期百家思想自身的完整性,容易出現(xiàn)思想研究的停滯(思想禁錮)或直接出現(xiàn)與春秋時期百家思想完全相反的利己思想,因為太完美而難改動、不知道從哪里改。
文言文的特性也使春秋時期百家思想容易出現(xiàn)誤解,造成深遠的影響。
春秋時期百家思想奠定了中國的“學說”、“主義”是理性的特征,摻雜的坑余不多,中國思想沒有、少有情緒化信息,學者也不關注、可以忽略情緒化的信息。但是從“春秋大一統(tǒng)”、“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對于春秋時期百家思想的誤解增多。
6.3.1.8急需更新的思想體系
中國“學說”、“主義”與西方“ism”都有不同程度的問題,容易誘使人們進行非客觀地思考,所以急需更新的思想體系。
在思考的時候需要明確現(xiàn)實和幻想(心里)的順序與平衡。
6.3.1.9解決問題的思考步驟
所以,需要研究解決問題的思考步驟。
西方的“ism”是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容易產生情緒化信息,就像唯心主義一樣,思想隨提倡者的精神世界所影響,傳播沒有出現(xiàn)問題和中斷的原因在于西方人士共用一套以一神教為中心的思想體系;而中國的“學說”、“主義”是反向思維,容易忽略人的感情,就像唯物主義,必須考慮當?shù)貙嵡椋L俗),如果沒有配套的關于感性的、基于社會性的輔助思想很容易在開始就是極端。
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先理性、后感性”的思考步驟。由于人類的天性(獸性),人類的先天本能是感性——性情的,所以實際的思考步驟是“先天本能感性、先理性、后感性”的。但是,人類的先天本能感性——性情是影響思考的最大問題,思考步驟是“滅先天本能感性、先理性、后感性”——元性先理后情思維方式。
由于人類需要對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負責,需要遵循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循環(huán),“后感性”是需要趨向“仁性”而非“私欲”的。
6.3.2激進與保守的平衡
人類的社會化帶來了感情的多樣化,形成了以勝負欲和享受的影響下形成了人類等高等生物所特有的極端的獸性(生物天性),極端的原因在于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而仁性是克制獸性(生物天性)的極端化,回歸平衡所形成的思想。
不同于天然分離的特性,變動(原激進)、保守的性質是會因為人類的欲望而發(fā)生變化的。
變動(原激進)本來是以自身為出發(fā)點進行思考的變革、進取行為,是會破壞原有秩序的行為。
保守本來是以群體為出發(fā)點進行思考的保衛(wèi)行為,是守護原有秩序的行為。
仁性又因為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造成仁性極端化——過度保衛(wèi)、守護秩序,形成守舊、不求改進的極端仁性思想。
仁性極端化后會變質反而會變?yōu)闃O端化的獸性——內涵自私感情的過度保守。
反向變動(原激進)就會變?yōu)橐宰陨頌槌霭l(fā)點進行思考的,以自私的方式進行保衛(wèi)、守護秩序的行為,表現(xiàn)為拒絕改變、強行保持現(xiàn)有循環(huán)、放置無視矛盾、任其發(fā)展的行為,其實質為過渡極端的保守思維。
反向保守就會變?yōu)橐匀后w為出發(fā)點進行思考的,會代替他人進行變革、進取、破壞秩序的行為,表現(xiàn)為強行推行口號、政策的行為,其實質為過渡極端的變動(原激進)思維。
由于反向變動(原激進)過渡極端的保守思維,所帶來的以自私的方式進行保衛(wèi)、守護秩序的行為,形成了自衛(wèi)維穩(wěn)欲來源于生存欲和保護欲(主要為生存欲,保護欲較少)而形成的,渴望穩(wěn)定的欲望。
所以,保守思想是人類天然所渴望的一面,也因為是人類天然的渴望,所以人們更容易執(zhí)著于追求保守思想所帶來的安穩(wěn),也就容易走極端。
所以,變動(原激進)與保守的平衡應當在平衡稍微偏向變動(原激進)的狀態(tài)。
6.3.3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的平衡
6.3.3.1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的平衡
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是需要平衡的。人類作為高等生物區(qū)別于其它生物,不能只有物質基礎,因為高等生物(人類)因為擁有了仁性就會拓寬獸性,形成更復雜的感情、想象與思考(精神文化);也不能只有感情、想象與思考(精神文化),因為人類是高等生物也是生物,也需要滿足基本的生存條件(陸地、氧氣、水、食物)才能存活,只要還沒有實現(xiàn)意識在機器上的上載,達到永恒的存在,都需要生存條件以支撐生命體的存活,所以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是需要平衡的。
6.3.3.2人類(高等生物)的主要欲望
人類(高等生物)的基本欲望包括: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生存欲、交配欲、保護欲、自衛(wèi)維穩(wěn)欲四種人類的欲望,自衛(wèi)欲為人類(高等生物)特有的。
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是勝負欲、生存欲和保護欲的結合,主要為勝負欲、生存欲,保護欲較少。
人類(高等生物)的感情、想象與思考(精神文化)更為復雜,對于未知、死亡的恐懼心理也更加復雜、劇烈,所以人類(高等生物)更需要解決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的平衡,平衡的決定性因素就是人類(高等生物)對于未知、死亡的恐懼心理和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所包含的主要欲望。
6.3.3.3物質基礎的發(fā)展
人類(高等生物)包含生存欲的物質基礎是最先要解決的,所以越是先解決了物質基礎的階級越容易會提早出現(xiàn)兩種方向三種發(fā)展形式,一種是尋求更高的物質需求形成物質發(fā)展的循環(huán);一種是物質的浪費;另一種是轉而形成精神文化需求。
尋求更高的物質需求形成物質發(fā)展的循環(huán)的發(fā)展形式就會形成不斷尋求更高的物質需求形成物質發(fā)展的趨勢。但因為未解決物質基礎的階級會希望解決物質基礎問題。先解決了物質基礎的中層階級會希望繼續(xù)往上攀爬。先解決了物質基礎的階級會希望在保持穩(wěn)定的情況下保持持續(xù)的發(fā)展,因為渴望滿足在競爭中保持(從保護欲到自衛(wèi)維穩(wěn)欲)優(yōu)勢的心理,屬于由勝負欲發(fā)展出來的征服欲。這樣形成的物質發(fā)展的循環(huán)發(fā)展的形勢,會因為各階級的物質欲望不斷發(fā)展,而形成物質基礎過度發(fā)展而思想、精神文化的發(fā)展跟不上、達不到相配的思想境界而沉溺于物質欲望的情況。
物質的浪費的發(fā)展形式出現(xiàn)在先解決了物質基礎的集體,長時間享受足夠的物質會往極端使用物質的方向發(fā)展,造成物質不必要的浪費。另一種是未成熟的物質使用方式,比如不會做飯浪費煤氣等。
轉而形成精神文化需求的發(fā)展形式,形成了娛樂文化而不是思考、哲學方面的精神文化。越來越重的經濟負擔會加劇娛樂文化的極端化。
6.3.3.4物質基礎與精神文化的平衡
應當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發(fā)展相應的精神文化才能達到物質與思想的平衡。
6.3.4思想的平衡
6.3.4.1思想
人們所認為的思想是在心念思維中,經由思考之后,信息內容所凝結的架構或范式,為思想。
其實思想就是思考結果的集合。意識形態(tài)、觀念等都是思考結果的集合。
6.3.4.2多神論(Polytheism)與一神論(Monotheism)的本質
多神論(Polytheism)與一神論(Monotheism)的本質可以看成是一對關系的極端與極端。
?
多神論(Polytheism)與一神論(Monotheism)的表格:

多神論(Polytheism)的本質是內容。
一神論(Monotheism)的本質是極端。
泛神論(pantheism)的本質是追求本質。
?
多神論(Polytheism)與一神論(Monotheism)的思想活動范圍表格:

?
一神論(Monotheism)影響人的思考比其他種類思想對于人的思考更極端,難以跳脫出來。
原因在于,一神論(Monotheism)思考的建立于一個穩(wěn)定的思想環(huán)境體系中,額外的選擇少,所以思考建立的過程被大量簡化,經過學習很快能形成完整的思想——思想終點,這個思想終點就是一個極端點。因為人類社會的性質就是追求保持穩(wěn)定的保守狀態(tài),所以這個思想終點就是保持穩(wěn)定的保守狀態(tài)。
由于人的思維的變化比行為(付諸于實踐)的速度快得多,對于人類來說這個思想終點是很難維持的。
符合社會本質的保守思想向同一方向發(fā)展就會形成極端的思想——極端激進的保守思想,造成排他思想(如極端保守的納粹主義,中世紀的異端審判);
向反方向發(fā)展就會形成極端的反方向思想——極端保守的激進思想(如極端激進的自由主義,造成混亂)。
?

所以,一神論(Monotheism)容易形成短暫過程、長時間極端并反向變質的思考。一神論(Monotheism)思維是容易形成發(fā)展,但難以解決其中的缺陷而形成極端的反復,難以脫離思想困境。
多神論(Polytheism)是令人沉浸的思想形式,思考選擇和建立的過程長,會使人就像在迷宮里一樣形成“當局者迷”的情況,難以跳脫出來。
多神論(Polytheism)與一神論(Monotheism)的共同點就是使人難以跳脫出來。
6.3.4.3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本質
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本質可以看成是一對關系的極端與極端。
?
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社會主義(Socialism)的表格:

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社會主義(Socialism)本身就是極端的性質,帝國主義(Imperialism)、共產主義(Communism)是資本主義(Capitalism)與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性質極端化反向變質的成型狀態(tài)。
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性質是趨于變動的激進思想,它的極端進階是帝國主義(Imperialism)其性質卻是極端激進的保守思想;
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性質是趨于秩序的保守思想,它的極端進階是共產主義(Communism)其性質卻是極端保守的激進思想。
激進與保守的本質可以看成是一對關系的極端與極端。極端性質的發(fā)展會走向反向的極端性質,形成行動(激進)與秩序(保守)的思想圓環(huán)。
?
行動(激進)與秩序(保守)的思想圓環(huán):

6.3.4.4唯心主義(Idealism)與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本質
唯心主義(Idealism)與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本質可以看成是一對關系的極端與極端。
?
唯心主義(Idealism)與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表格:

唯心主義(Idealism)的性質是有情的,但是依照人類本性(人性中的獸性)本身是感情化的,過度強調唯心主義(Idealism)會帶來過多的感情,所以唯心主義(Idealism)的性質是情緒化(極情)的;
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性質是博愛的,但是依照人類本性(人性中的獸性)本身是感情化的,在行使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時候會因為思想慣性、私情而形成利己的、優(yōu)越的思想,所以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性質是無情的。
所以,在形成行為結果之前,需要在適當?shù)臅r候選擇適當?shù)母星閬磔o助思想才能形成適當?shù)乃枷?,符合適當?shù)乃枷氲男袨椴攀沁m當?shù)男袨椤?/p>
6.3.4.5思想圓環(huán)
通過思想的分析,可以形成思想圓環(huán)。
?
思想圓環(huán)的表格:

從思想圓環(huán)中可以發(fā)現(xiàn):
秩序、無情(博愛)、變動、情緒化(極情)是循環(huán)中的性質。
宇宙、銀河系、太陽系運行規(guī)律是秩序(保守),是無情(博愛)的秩序(保守);
?
地球原始環(huán)境是秩序(保守)中的無情(博愛)地帶;
?
地球原始環(huán)境性質循環(huán):

自然環(huán)境是發(fā)展的、行動(激進)的,形成了可以孕育生命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
?
自然環(huán)境性質循環(huán):

由于自然環(huán)境是發(fā)展的、行動(激進)的,生物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才能生存,所以生物的生存欲,是情緒化(極情)的;
?
自然環(huán)境性質循環(huán):

生物之間形成食物鏈,形成自然法則,是秩序的;
?
自然法則性質循環(huán):

人性中的獸性本身由于自然法則的原因,人性中的獸性(生存欲)與其他生物一樣必須適應不斷變化的環(huán)境才能生存,所以生物的生存欲,是無情(博愛)的;
?
人性中的獸性(生存欲)性質循環(huán):

由于生存,人類通過行動(激進),進行群體狩獵,最終聚集成聚落,在自然環(huán)境中更高效的生存;
?
聚落性質循環(huán):

人類占據(jù)自然環(huán)境的主導的過程是通過習慣性的生命循環(huán)形成的,期間形成了高等智慧生物人類從人性中的獸性(生存欲)到人性中的獸性(勝負欲)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人類效率化過程形成的,這個過程是額外感情疊加的過程,所以是情緒化(極情)的。
可以注意到,勝負欲本身是額外感情,是在平衡狀態(tài)下不需要的。勝負欲可以促進發(fā)展,也可以破壞平衡,需要在適合的狀態(tài)下合理的應用勝負欲才能避免因為過多的勝負欲而帶來的負面影響。
人類之間在聚落中形成感情,通過各種方法決定部落酋長,這個過程使用人性中的獸性(勝負欲),是情緒化(極情)的;
人性中的獸性(勝負欲)性質循環(huán):

決定階級后,形成社會,是秩序(保守)的;
社會性質循環(huán):

多神論(Polytheism)的性質是無情(博愛)的,根據(jù)循環(huán)其進階性質是變動(激進)的,對于行動(激進)所引起的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等是使用多神論(Polytheism)所需要注意的;
根據(jù)多神論(Polytheism)性質循環(huán):多神論(Polytheism)的前提性質是秩序(保守);多神論(Polytheism)的主要性質是無情(博愛);多神論(Polytheism)的極端性質是變動(激進);多神論(Polytheism)的極端變質性質是情緒化(極情)。
人類想要秩序(保守),形成了多神論(Polytheism);多神論(Polytheism)本身是沒有任何偏向的、無情(博愛)的;但因為人類的思想的變化(行動)形成了多神信仰的對立;由于對立意識的不斷加深的情緒化(極情),形成了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等。
?
多神論(Polytheism)性質循環(huán):

一神論(Monotheism)的性質是情緒化(極情)的,根據(jù)循環(huán)其進階性質是秩序(保守)的,對于秩序(保守)的追求所造成排他思想(如極端保守的納粹主義,中世紀的異端審判)是使用一神論(Monotheism)所需要注意的;
根據(jù)一神論(Monotheism)性質循環(huán):一神論(Monotheism)的前提性質是變動(激進);一神論(Monotheism)的主要性質是情緒化(極情);一神論(Monotheism)的極端性質是秩序(保守);一神論(Monotheism)的極端變質性質是無情(博愛)。
人類想要多神論(Polytheism)的革命,通過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最終形成了一神論(Monotheism)——多神論(Polytheism)源于變動;由于對于混亂、沖突、戰(zhàn)爭的恐懼,對于秩序(保守)的渴望,來源于情緒化(極情);由于情緒化(極情)和思想慣性的影響,人們對于秩序的發(fā)展極端化;最終形成的是對于秩序的極端追求,這種現(xiàn)象來源于無情(博愛)所形成的思想慣性。
?
一神論(Monotheism)性質循環(huán):

?
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性質是變動(激進)的,根據(jù)循環(huán)其進階性質是情緒化(極情)的,對于情緒化(極情)所帶來的過度追求自由所引起的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等是使用資本主義(Capitalism)所需要注意的;
根據(jù)資本主義(Capitalism)性質循環(huán):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前提性質是無情(博愛);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主要性質是變動(激進);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極端性質是情緒化(極情);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極端變質性質是秩序。
人們因為一神論(Monotheism)所帶來的無情(博愛)所形成的思想慣性;通過行動(激進)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對于財富的渴求,最終形成了資本主義(Capitalism);人們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對于思想自由的渴求,由于情緒化(極情),這種對于思想自由的渴求會達到極端,通過混亂、沖突、戰(zhàn)爭、革命,最終歸于秩序(保守)。
可以注意到,資本主義(Capitalism)發(fā)展的過程由于無情(博愛)所形成的思想慣性,對于財富的渴求是難以平復的,容易走向極端,所以需要注意。
?
資本主義(Capitalism)性質循環(huán):

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性質是秩序(保守)的,根據(jù)循環(huán)其進階性質是無情(博愛)的,對于無情(博愛)所帶來的過度競爭與秩序(保守)的追求所造成排他思想所造成的過度內卷是使用社會主義(Socialism)所需要注意的。
根據(jù)社會主義(Socialism)性質循環(huán):社會主義(Socialism)的前提性質是情緒化(極情);社會主義(Socialism)的主要性質是秩序(保守);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極端性質是無情(博愛);社會主義(Socialism)的極端變質性質是變動(激進)的。
人們由于情緒化(極情)而產生了社會主義(Socialism);由于社會主義(Socialism)社會主義(Socialism)來源于情緒化(極情),所以形成的秩序(保守)容易極端,想要過早地進入共產主義(Communism);在從社會主義(Socialism)向共產主義(Communism)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真正的無情(博愛),達到真正的動態(tài)平衡;而且需要變動,不斷地修改秩序以適應時代,保持動態(tài)平衡。
?
社會主義(Socialism)性質循環(huán):

?
只有社會主義(Socialism)是唯物主義(Materialism)的;多神論(Polytheism)、一神論(Monotheism)、資本主義(Capitalism)都是唯心主義(Idealism)的。
在資本主義(Capitalism)為主流的環(huán)境下,社會主義(Socialism)在現(xiàn)階段是非主流的,所以現(xiàn)階段使用社會主義(Socialism)的價值觀會受到資本主義(Capitalism)價值的影響。為了應對資本主義(Capitalism)價值的影響,現(xiàn)階段使用社會主義(Socialism)會有兩種不同的反應:
一種是使用封鎖來避免資本主義(Capitalism)價值的侵蝕;
另一種是順應現(xiàn)階段主流的資本主義(Capitalism)價值,社會主義(Socialism)的價值觀會受到資本主義(Capitalism)價值的影響。社會主義(Socialism)需要接受從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前提性質——無情(博愛)到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主要性質——變動(激進)、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極端性質——情緒化(極情)、資本主義(Capitalism)的極端變質性質——秩序(保守)的影響,最后的秩序也會與原本純潔的社會主義(Socialism)秩序是不同的。
?
資本主義(Capitalism)性質循環(huán):

資本主義(Capitalism)前提性質與社會主義(Socialism)極端性質的無情(博愛)會帶來的過度競爭與秩序的追求所造成排他思想所造成的過度內卷是使用社會主義(Socialism)所需要注意的。
?
秩序(保守)、無情(博愛)、變動(激進)、情緒化(極情)性質的循環(huán):

6.3.4.6思想的平衡
極端的思想容易忽視其形成過程中的矛盾、錯誤,使人類社會難以進步。
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過程中需要真正的無情(博愛),達到真正的動態(tài)平衡;而且需要變動,不斷地修改秩序以適應時代,保持思想的動態(tài)平衡。
思想的動態(tài)平衡是人類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基礎,不容忽視。
為了避免混亂、沖突、戰(zhàn)爭會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負面影響,是可以用反思來代替的,但一定要注意的是需要從上到下的反思才能形成趨勢,避免混亂、沖突、戰(zhàn)爭。
6.3.4.7中國與社會主義、美國與資本主義
現(xiàn)在,世界上的國家大多數(shù)都和美國一樣,是資本主義國家。
資本主義的性質是自由,美國是移民國家,所以更需要不斷適應變化的能力,過度保守的思想反而是自由社會的矛盾和問題的根源。在自由社會中,過度的激進會直接導致混亂,控制變化的速度可以估計人們的心理,減少因極端變化而帶來的混亂。
但其實,大多數(shù)國家環(huán)境的內在本質和大多數(shù)人們的心理和中國一樣是社會主義性質的。
中國與社會主義性質是秩序,所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更需要有秩序的談論,而不是利用個人權威去喊偏激的口號,因為在偏向秩序的社會中偏激的輿論是個人勝負欲的表現(xiàn),在偏向穩(wěn)定的社會中更容易引起混亂。但權威也需要早期發(fā)現(xiàn)矛盾問題和解決問題,這樣才能減少輿論的激化、壓力和所帶來的影響,是維持秩序的重點。
6.3.5交流、溝通的整體過程
6.3.5.1交流、溝通的整體過程
大多數(shù)問題與矛盾來源于交流、溝通之間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
所以,分析在傳播的流程可以得到傳播的流程中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的形成原因。
?
交流、溝通的整體過程表格:

6.3.5.2交流、溝通與心理活動
可以看出來,一個完整的交流、溝通的開始和結尾都是心理活動。所以交流、溝通的整個過程是心理活動。也因此,會出現(xiàn)以自己的思想為主的唯心主義。
但因為交流、溝通的過程是需要通過物質環(huán)境的,會對物質環(huán)境產生影響。
所以,在交流、溝通的整個過程中,如果不注意通過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動對于物質環(huán)境所產生影響,過度極端的注重心理活動而不考慮實際物質環(huán)境,就會造成對于物質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而對于物質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往往會帶來生存方面的影響、矛盾和問題。
因此,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心理活動和物質環(huán)境是相輔相成的,無論是過度極端的心理活動,還是過度極端的物質追求,都是會造成極端的負面影響,所以心理活動和物質環(huán)境的平衡是社會環(huán)境重要的穩(wěn)定基礎。
由于客觀物質環(huán)境的存在,需要注意過度極端的心理活動所產生的行動對于物質環(huán)境所產生影響。既不能過度極端的唯心,也不能度極端的唯物,才能避免過度的心理活動對客觀物質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6.3.5.3交流、溝通與物質環(huán)境
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如果過度極端的注重實際物質環(huán)境而不考慮心理活動,是過度極端的唯物主義的體現(xiàn)。
過度極端的注重實際物質環(huán)境雖然是作用于實際物質環(huán)境的,但是過度極端注重是心理活動的體現(xiàn),所以過度極端的注重實際物質環(huán)境是作用于實際物質環(huán)境的心理活動,同樣會形成交流、溝通之間所形成的問題和矛盾。
所以如果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過度極端的注重實際物質環(huán)境而不考慮心理活動,就會造成過度極端的生存欲,影響實際物質環(huán)境中的思想的變化趨勢,形成過度極端追求物質(享受)的負面思想導向,對于物質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往往會帶來生存方面的影響、矛盾和問題。
無論心理活動
因此,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由于過度極端的物質環(huán)境所產生的行動對于心理活動,對于物質環(huán)境所產生影響。
6.3.6思想的傳播與交流、溝通
思想的傳播與交流、溝通是有聯(lián)系的。
思想的傳播會由于交流、溝通的開始和結尾都是心理活動特點,受到心理活動的影響而變化。所以會形成在思想的傳播中,思想受心理活動的影響而極端化、絕對化。
所以,在思想的傳播的過程中,對于交流、溝通之間所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需要注意的,需要注意極端化、絕對化的心理和行動。
6.4“善”與“惡”的平衡
6.4.1“善”與“惡”的平衡
人類“善”與“惡”應當是非強制,因為根據(jù)生命循環(huán),人類的兩種性質是對應的,可以互相轉化的,而這些行為本來在自然環(huán)境中是自然的,但在人類社會就會因為人類社會保持穩(wěn)定的約定,而形成一時的“善”與“惡”。
6.4.2善極變惡,惡極變善
但是“善”與“惡”是可以互相轉化的,“善極變惡,惡極變善”,人類不能保證自己是否能保持善良而不被惡的利益所吸引,思想是不斷移動和轉化的,遠比行動移動和轉化的快,所以人類的“善”與“惡”是不能強制的。
6.4.3一時的“善”與“惡”
而且,另一方面,形成的“善”與“惡”是一時的。隨著生命循環(huán)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會隨之改變,人們對于社會的意識變化和要求也會發(fā)生改變,形成的“善”與“惡”也會隨之改變,社會在不同時期會形成不同的“善”與“惡”,所以社會所形成的“善”與“惡”是一時的,所以人類需要已發(fā)展的角度看待“善”與“惡”。
6.5上下溝通
6.5.1人們對待不同地位的人的不同反應
隨地位狀態(tài)的提升,所形成的環(huán)境也會相應的提升。環(huán)境的提升不僅體現(xiàn)在物質方面的環(huán)境,精神環(huán)境也會跟著提升,人們對待不同地位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最值得注意的是人處于最高位的情況下,下面的人會對于最高位人的語言形成極端反應而做出過激的行為。
人處于最高位是一種極端的地位,作為最高位下面的人士,隨著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離最高位越遠(低層)越獲得的信息越少。
6.5.2從上到下通常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從上到下傳遞的過程每一層都會經過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進行總結、漸漸意會多于口述,最終極端形態(tài)是只剩下行動。但是人類沒有完全意會就能得知的超能力(如心電感應),所以,一般傳達形態(tài)都會停在是多意會極端少口述的狀態(tài),然而這樣高不成低不就的傳達形式是最容易產生誤會的,人們會因為有口述而專注于口述的內容,但是因為信息過少下面的執(zhí)行者會通過思考進行信息的填補,而結果就會因為錯誤的思考而形成的信息填補而導致最終的結果的錯誤,這個過程因為每一層的循環(huán),最終產生錯誤結果的可能性也就隨之上升。
但這只是通常情況。
6.5.3從上到下極限情況
在極限情況下,最高位權威過高,受到了極度的崇拜,這種情況下,會形成極度情緒化的環(huán)境——過度崇拜,隨著過度的情緒化,就會出現(xiàn)即使是一句無心的話也會被過度崇拜自己的親信而過度理解,形成所有程度性條件的自發(fā)補充“(立刻大范圍堅決執(zhí)行)什么”的情況,經過傳播,會造成嚴重的后果。
所以,人達到最高位權威過高的情況,就需要少說多做,在面對其他人或公共場合時,少說不符合地位的話,以自己的行為帶頭去感化他人。
人隨著地位的升高越需要傳播完整的、謹慎的思想,避免省略帶來的嚴重后果。
6.5.4從下到上
反之,也是一樣的。從下到上地位越高,接收到的基層信息就越少。
隨著時間的流動,上層親信也會因為適應了或怕麻煩,將重復的信息、對自己不好的信息進行隱瞞或者利用大量垃圾信息掩蓋這些信息。
最終,因為矛盾積累到一定的程度而爆發(fā)。
如果進行實地考察會遇到從上到下時同樣的情況,進行隱瞞、表演,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是需要有效的辨別的。
在這種情況下,對生命循環(huán)時期的判斷和相應的手法是最有效地解決辦法。
6.6專業(yè)與綜合的平衡
6.6.1古代學術體系與哲學
哲學(英文:Philosophy,希臘語:Φιλοσοφ?α)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的學科,是關于世界觀的理論體系。世界觀是關于世界的本質、發(fā)展的根本規(guī)律、人的思維與存在的根本關系的等普遍基本問題的總體認識,方法論是人類根據(jù)世界觀形成的認識世界的方法。
古代學術體系無論是中國思想(從諸子百家到儒家經典)還是西方哲學思想,大多數(shù)都屬于哲學,都是完整的思想體系,都在發(fā)展到一定地步而停止發(fā)展,因為思想體系過于完整,而找不到可以修補的地方或不忍心、破壞原有的完整性。
思想、精神的發(fā)展受限于人類(生物)的由生存欲由于人類思想行為復雜化而形成的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在穩(wěn)定時期人類容易爭求思想、精神方面的穩(wěn)定而缺少發(fā)展。思想、精神只能在混亂時期開始前的很短的對峙期才會得到發(fā)展,然后通過在平定時期人類接受度高的情況下才能得到普及。所以思想、精神的發(fā)展是很難的。
已經構筑完成的思想體系,是難以撼動的,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但是雖然完整的思想體系,但是隨著時間的推進,有些思想就會過時,不適合現(xiàn)在,也有不能解釋的情況,所以需要進行適合當代演變的思想才能適應現(xiàn)代。
古代學術體系就像平面,由于過時,而顯得不夠立體。
6.6.2科學的兩面性
科學(Science)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知識系統(tǒng),是已系統(tǒng)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根據(jù)科學反映對象的領域,現(xiàn)代科學通常分為三個主要分支,自然科學(例如:生物學,化學和物理學等),研究個人和社會的社會科學(例如經濟學,心理學和社會學),以及研究抽象概念的形式科學(例如邏輯,數(shù)學,計算機科學)。但形式科學是否真正構成一門科學是有分歧的,因為它們不依賴經驗證據(jù)。另外,將現(xiàn)有科學知識用于工程和醫(yī)學等實際目的的學科被稱為應用科學。
科學(Science)的主體是物質的,只有少部分是研究心理的??茖W(Science)古代發(fā)展較慢而近代發(fā)展較快,原因在于物質的額外欲求的發(fā)展是不同的,過去思想、精神的需求更多,對物質的額外欲求較少,所以古代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較慢;現(xiàn)代對物質的額外欲求較多,對于思想、精神的需求穩(wěn)定,所以現(xiàn)代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較快。
從教育和應試的角度來看待科學(Science),可以看出來科學(Science)是被精確細分的分類,所以每一個??贫寄軌虻玫桨l(fā)展,這是科學(Science)的優(yōu)點。
科學(Science)就像平面到立體的轉變。但是,科學(Science)不是有規(guī)則的立體。
6.6.3哲學與科學的有效結合
6.6.3.1科學需要有效的結合形成綜合領域
科學(Science)很有可能發(fā)展不均,而造成科學(Science)發(fā)展的偏向。
科學(Science)發(fā)展偏向會導致某一部分過分發(fā)展、某些科學家因為自己的經歷而自認為發(fā)展完成、不可能再有突破而自行為某一部分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劃句號。
在這種情況下,科學需要有效的結合形成綜合領域才能達到更高的發(fā)展。

?
科學(Science)分科進行獨立的發(fā)展是為了能夠排除其它干擾獨立發(fā)展,而獨立發(fā)展到達瓶頸,那么就需要考慮結合在一起是否能有更大的突破,也許再次結合在一起會得到更好的發(fā)展。
6.6.3.2現(xiàn)在的哲學與科學
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還會導致思想體系的發(fā)展跟不上、不配套。因為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偏向物質,主要在穩(wěn)定時期發(fā)展,而思想、精神的發(fā)展,主要在混亂時期發(fā)展,思想、精神的發(fā)展總是跟不上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

6.6.3.3哲學與科學的有效結合
但是,思想、精神的限制經常會科學(Science)制約的發(fā)展,現(xiàn)在因為思想、風俗的原因而不被接受的科學(Science)項目可能會在某一時期就可以使用或是其它科學(Science)項目必備的發(fā)展要素,所以思想、精神的發(fā)展需要跟上科學(Science)的發(fā)展。
哲學與科學的有效結合
6.7兩種的不同維度的思想
6.7.1物質層面的思想
物質層面的思想是基于構成宇宙間一切物體的物質的思想。物質包括身體、食物、資源、經濟、金錢等。物質層面的思想和唯物主義的思想有關聯(lián)。極端的唯物主義容易形成對于物質極端貪婪的思維。
6.7.2心理(感情、思考、思維)層面的思想
心理(感情、思考、思維)層面的思想是基于心理活動的思想。心理(感情、思考、思維)層面的思想和唯心主義的思想有關聯(lián)。極端的唯心主義容易形成對于感情方面的極端貪婪的思維。
6.7.3兩種的不同維度的思想
物質和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是組成人類活動的重要基礎。極端的物質層面的思想和極端的心理(感情、思考、思維)層面的思想都會形成極端的思想,造成負面后果。所以對于兩種的不同維度的思想需要進行平衡。
6.8自由與限制
6.8.1自由與混亂
自由是一個政治哲學(political philosophy)概念,在這個條件下人類可以自我支配,憑借自身意志而行動,并為對自身的行為負責。學術上對于自由概念有不同的看法,在對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識上有差異。自由的最基本含義是不受限制和阻礙(束縛、控制、強迫或強制),或者說限制或阻礙的不存在。
過度的自由會造成社會的混亂。

混亂是無條理,無秩序;不安定。
社會的混亂來源于極端的自由,適當?shù)淖杂墒侨祟惿鐣l(fā)展的保證。
6.8.2框架、限制與束縛、禁錮
框架(framework)是一個框子——指其約束性,也是一個架子——指其支撐性。是一個基本概念上的結構,用于去解決或者處理復雜的問題。
限制,是指阻礙,制約。
過度的框架、限制會造成行為的束縛、禁錮。

?
束縛是纏繞捆綁。
禁錮是封建時代統(tǒng)治集團禁止異己的人做官或者不許他們參加政治活動;(書)關押、監(jiān)禁;束縛、強力限制。
思想、行為的束縛、禁錮來源于過度的框架、限制,合理的框架、限制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保證。
6.8.3自由與限制的平衡
自由與限制是需要平衡的。

自由與限制的平衡才能保證,適當?shù)淖杂珊秃侠淼南拗菩纬捎欣谌祟惻c社會發(fā)展的思想、行為,既不造成極端的自由——社會的混亂,又不造成過度的框架、限制——思想、行為的束縛、禁錮。
6.9感情的不同
感情是勝負欲的對立面。
6.9.1感情的不同
感情一般解釋為對外界刺激的比較強烈的心理反應、動作流露,同時也表示對人或事物關切、喜愛或厭惡的心情。
男女性間的性愛是情感(愛情)中的一種,性愛、友情、親情、博愛都是情感(愛情)。
性愛不同于友情、親情、博愛的是性愛包含交配欲(快感、愉悅、享受)和繁衍后代的。感情中最典型的是男女性間的性愛。
有別于男女性愛。
性少數(shù)群體在國際上也被稱為“LGBTQIA+”,是女同性戀(Lesbian)、男同性戀(Gay)、雙性戀(Bisexual)、跨性別(Transgender)、酷兒(Queer)、間性人(Intersex)、無性戀(Asexual)的英文首字母縮略字,簡稱“LGBT”。
6.9.2同性與異性,都是感情、都是愛(情)
男女性間的性愛關系和性少數(shù)群體之間的單純關系放入循環(huán)中會形成下面的感情的循環(huán)。

6.9.3愛情的性質
6.9.3.1同性與異性感情的性質
可以看出來,
性吸引歸根結底就是對于不同的吸引——異吸引。性愛歸根結底就是對于與自身不同的事物的感情——異性質感情。
同性包括同種、男男、女女、長長、幼幼。
異性包括異種、男女、長幼,容易形成強弱關系進而形成勝負欲。
6.9.3.2都是感情、都是愛(情)
同性與異性,都是感情、都是愛(情)
6.9.3.3純“愛(情)”是絕對正面的
純“愛(情)”是絕對正面的,無論性質。
6.9.4愛的對面
暴力、強奸、戀童癖這樣的負面行為都來自于負面感情,只是因為對待的是同性、異性的不同,而不同。暴力是對待同性的負面感情而產生的負面行為。強奸、戀童癖是對待異性的負面感情而產生的負面行為。強奸、戀童癖的不同在于對待對象的不同,強奸是男、女之間的行為,而戀童癖是成年人、幼年人之間的行為,都是由于強弱差異而產生的行為。
暴力、強奸、戀童癖這樣的負面行為都來自于負面感情來源于過度的勝負欲。
而家庭內暴力等問題來自于異性(男女)感情的減少,互相看作是同性形成了親情所趨向的負面感情,因為結婚成家之后更需要穩(wěn)定,不需要不同了,世界觀、利益關系的不同就會得到體現(xiàn),形成家庭內暴力等問題。
感情遇到強弱差異、勝負欲,關系就容易改變,處理好強弱差異、勝負欲對于積極感情的維持是最重要的。
6.9.5感情中隱性的負面的感情源于勝負欲
感情中與愛相對的負面的感情源于冷漠、恨、勝負欲。
?
感情變化表格:

所以,感情是特殊的,與普通的概念的最好狀態(tài)三分之一不同,感情的最好狀態(tài)九分之二,多出來九分之一偏向負面的灰色空間。
感情的特殊是因為普通的概念平衡點是最好的狀態(tài)而感情最好的狀態(tài)不是平衡點。感情中最好的狀態(tài)是其極端性質的其中之一——“愛情”,而正面感情“愛情”是極難擁有和維持的,因為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愛情”是不純的。純“愛情”是感情的極端性質,而環(huán)境致使“愛情”變得不純,形成復合感情。
感情是由于勝負欲(生存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所形成的復合感情的。正面感情“愛情”由于勝負欲(生存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形成關于正面感情“愛”的復合感情,并且大部分是偏向負面的。
所以,感情中隱性的負面的感情源于勝負欲,勝負欲是正面感情——“愛情”不純并偏向負面的根本原因。
感情中與愛相對的負面的感情源于以勝負欲為基礎的感情。負面感情是由于勝負欲的影響下而產生的復合感情。
6.9.6正面感情“愛情”的行為
正面感情“愛情”的行為——親密行為,包括擁抱、親吻和做愛等。
按照感情的兩面性,分為正面感情和負面感情,親密行為擁抱、親吻和做愛等也會分為兩種不同性質的親密行為。
擁抱有溫柔的擁和強迫性擁抱;親吻有溫柔的親吻和強迫性親吻;做愛有溫柔的做愛和強迫性做愛。
?
親密行為表格:

?
正面的親密行為包含正面感情“愛情”,負面的親密行為包含負面感情。親密行為會隨著行為程度的升高,負面行為的可能性也會升高,因為正面的親密行為源于正面感情“愛情”,正面感情“愛情”是感情活動,而負面的親密行為源于負面感情,負面感情的基礎來源于勝負欲而非感情,負面感情是復合感情。所以,親密行為的感情會由于行為幅度的增加而更容易復雜化成為負面感情。所以,容易促使感情復雜化成為負面感情的行為的排序依次為:擁抱<親吻<做愛。
而在西方古代,同性間感情的復雜程度是比異性間感情的復雜程度低的,同性間感情是單純的,而異性間的感情是受繁殖行為驅使的。同性間的行為所能承受的行為程度范圍也更大,所以柏拉圖式愛情在當時是合理的。柏拉圖式愛情,是追求心靈溝通和理性的精神上的純潔愛情的愛情哲學。
6.9.7感情要素的分解
6.9.7.1正面感情“愛情”的要素分解
傳統(tǒng)解釋中愛情是個體與個體(多數(shù)指人)之間的強烈的依戀、親近、向往,以及無私并且無所不盡其心的情感。它通常是情與欲的對照,愛情由情愛和性愛兩個部分組成,情愛是愛情的靈魂,性愛是愛情的附加屬性,并不是必要存在的,情愛才是愛情的根本與核心。
6.9.7.2感情要素
愛情與友情、親情、博愛相同,都是正面感情的一種。
正面感情友情、親情、博愛的要素分為正面感情和吸引力。而正面感情“愛情”的要素分為正面感情和感情吸引力與繁殖行為。
愛情與友情、親情、博愛的要素是相同的,都有正面感情和感情吸引力,不同的是愛情有繁殖行為。換句話說,愛情與友情、親情、博愛不同的部分只有繁殖行為。
但是,正面感情、感情吸引力與繁殖行為的性質是不同的,正面感情、感情吸引力是感情,而繁殖行為是行為。
愛情、友情、親情、博愛都是感情,所以愛情與友情、親情、博愛的要素是相同的,有正面感情和感情吸引力。

6.9.7.3負面感情與勝負欲
繁殖行為所寄托的感情是交配欲,交配欲的實質是占有欲,占有欲的實質是勝負欲。
而感情吸引力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實質是占有欲,占有欲的實質是勝負欲。
所以,愛情、友情、親情、博愛的本質是正面感情,感情吸引力、繁殖行為(交配欲)的占有欲只是影響感情純度的額外要素,是引起負面感情的勝負欲。
防止負面感情的產生就是要防止極端的勝負欲、平衡勝負欲。

需要注意的是,這份表格所分類的是純凈的感情,而不是被勝負欲污染的復合感情。
負面感情都是被勝負欲污染的復合感情。
6.9.8感情、勝負欲與思維方式
6.9.8.1復合感情=負面感情=勝負欲
愛情與勝負欲結合形成了復合感情;負面感情都是復合感情;負面感情中都有勝負欲。所以最終可以看出,復合感情=負面感情=勝負欲。
6.9.8.2勝負欲與思維方式
勝負欲對于思維方式是具有極端導向的。
無論是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還是反向思維,如果不加以控制,都會走向極端,只是表現(xiàn)不同而已。
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是直覺的思考和行為。這種思維模式通常情況下是遵循規(guī)律的,可以順利的得到結果,會導致無意識的直覺的思考和行為,所以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的極端是無意識的。
反向思維是追求效率的思維模式,通過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有規(guī)律的過程)。這種思維模式通常情況下是通過有規(guī)律的習慣而形成思考的簡化,最終形成無意識的行動,會導致無意識的習慣性思考和行為,所以反向思維的極端是習慣性的。
負面的復合思維是極端的。負面的復合思維的極端是既習慣性又無意識的。
無論是無意識,還是習慣,都是難以阻止的,因為人們難以意識到其思考所發(fā)展到的地步是否是極端的,而思維和行為都是動態(tài)的,思維的變化快于行為所形成的表現(xiàn)。所以無論是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無論是反向思維,如果不加以控制,都會走向極端。而推動思維變化的核心就是勝負欲。
所以勝負欲對于思維方式的發(fā)展起到推進作用。
而無論是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還是反向思維的發(fā)展都因為難以控制而走向極端,所以勝負欲是具有極端導向的。
6.9.8.3愛情、勝負欲與思維方式
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感情的結合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活動模式。
以勝負欲為核心所形成的心理活動模式,與自愛(對自己的愛情)相混合,會形成過分的自愛(對自己的愛情)自私,最終所形成的思維模式表現(xiàn)為以自愛(對自己的愛情)為驅動的過度的勝負欲。
以自愛(對自己的愛情)為核心所形成的心理活動模式,與勝負欲相混合,會形成過分的自愛(對自己的愛情)自私,最終所形成的思維模式表現(xiàn)為以過度勝負欲為驅動的過度自愛(對自己的愛情)自私。
不同的思維方式與感情的結合方式雖然都會形成過分的自愛(對自己的愛情)自私,但是其本質的形成方式和最終的表現(xiàn)形式是不同的。最終都會表現(xiàn)為極端的思考模式所形成的勝負欲。
6.9.9感情的性質
6.9.9.1感覺變化快
感情的變化與行動相比是快的。
在人們做出行動之前,感情是隨著思考而不斷變化,感情吧變化多于行動的變化,所以感情的變化是快的。
6.9.9.2感情變化慢、受環(huán)境影響
感情的變化是慢的。
原因在于人們的感情是受環(huán)境所影響的。人們的感情隨著人之間的交流形成一定區(qū)域間的感情趨勢,處于這個趨勢中的人是很難改變這個感情趨勢來產生不合群的感情的,所以感情的變化是慢的。
6.9.9.3來源
感情中只有正面感情“愛”是唯一的、最純的感情。
感情中隱性的負面的感情源于勝負欲,勝負欲是正面感情——“愛”不純并偏向負面的根本原因。
感情中與愛相對的負面的感情源于以勝負欲為基礎的感情。負面感情是由于勝負欲的影響下而產生的復合感情。
人類的復合感情——負面感情源于勝負欲(包括生存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
6.9.9.4生物本能不斷追求積極感情、擺脫消極感情
生物本能是不斷追求積極感情、擺脫消極感情的。
因為積極感情是令人放松的,而消極感情是具有壓力的,生物會處于本能而選擇不斷追求積極的感情、擺脫消極的感情。
但積極感情短暫、變化快的特性會導致人們追求積極感情需要持續(xù)的努力,而形成上癮性。
6.9.9.5積極感情變化快
積極感情短暫、變化快。因為積極感情和它的目的是單純的,難以承受感情變化快的特性,所以積極感情是短暫的、變化快。
積極感情變化快的原因在于積極感情相當于人們處于生命循環(huán)的第一階段,這一階段本來是趨勢弱而緩慢的。但人們因為積極感情舒適而想要竭盡全力的努力保持積極感情,相當于感情的超速釋放,本來趨勢弱而緩慢的生命循環(huán)的第一階段會提前結束而進入第二階段,所以積極感情的變化就會被加快。
所以積極感情變化快的原因是過度努力的投入過多的感情所導致的。
6.9.9.6消極感情變化慢
消極感情長久、變化慢。因為消極感情和它所形成的原因、經過是復雜的,所以消極感情是長久持續(xù)的,變化慢。
消極感情變化慢的原因在于消極感情相當于人們處于生命循環(huán)的第二階段,這一階段本來是趨勢強而迅速的。但由于恢復時間過長的原因,消極感情的變化會變慢。
從消極感情恢復到積極感情需要經歷從生命循環(huán)的第二階段經歷第三階段、第四階段,最后度過第一階段,才能從消極感情恢復到積極感情。
其中,第二階段是感情的消極階段;第三階段是感情的混亂階段;第四階段是感情的轉變階段;第一階段是積極感情的努力發(fā)展階段。
所以消極感情變化慢的原因是因為對于人們來說,消極感情需要刻意的變化并伴隨著壓力(勝負欲),而積極感情不需要刻意的變化,消極感情需要獨自走完生命循環(huán)的一個輪回,所以消極感情的變化就會顯得慢。
6.9.9.7對于積極感情的極端追求與勝負欲
這說明了人們對于積極感情的追求基于勝負欲的。
因為積極感情短暫、變化快的,所以要想持續(xù)的獲得積極感情就需要持續(xù)的努力,所以人們對于積極感情的極端追求是基于勝負欲的。
極端追求積極感情的終極形態(tài)就是處于感受兩極的毒品和賭博,分別代表極端的感受和極端的勝負欲。
人們對于積極感情的極端追求和勝負欲形成了生命循環(huán)的持續(xù)性特征。
6.9.9.8生物本能擺脫消極感情與勝負欲
生物本能的擺脫消極感情也是基于勝負欲的。
因為對于人們來說,消極感情需要刻意的變化,需要持續(xù)的努力的壓力,所以人們擺脫消極感情是基于勝負欲的。
人們擺脫消極感情的過程是基于生命循環(huán)的的一個輪回的。
6.9.9.9感情的性質
所以無論是積極感情還是消極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結合),感情是變化的。感情發(fā)展、變化的原因和動力都來源于勝負欲。
感情是愛情與勝負欲相結合的感情。愛情與勝負欲復雜的結合方式,形成了所有生物的復雜心理。不同的心理付諸于行動,最終導致不同的行為模式。
6.9.10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性質和變化形式
6.9.10.1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兩極性質
愛情雖然看起來是正面感情。愛情的特征是富于變化的,遵循感情的特征。所以愛情是主要感情,相當于感情的陽、正極方面。
勝負欲雖然看起來是負面感情。勝負欲的特征是快準狠的感情,與感情的特征完全相反。所以勝負欲是反感情的感情,相當于感情的陰、負極方面。
所以愛情與勝負欲是感情的兩極特征。
6.9.10.2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影響
不僅是勝負欲,極端的感情,無論是極端的愛情還是極端的勝負欲都會帶來極端的消極影響。極端的愛情、情感會使人失去客觀思考能力,導致極端的唯心、以自我為中心;極端的勝負欲會帶來極端、過度,導致極端的唯物、不講感情,但其基礎是極端的唯心、以自我為中心。極端的勝負欲和極端的愛情相互作用,形成極端的感情,極端的感情會造成心理活動中感情活動覆蓋現(xiàn)實的思維活動,干擾思考的發(fā)展和結果,最終導致極端的行為。
而適當?shù)膼矍楹蛣儇撚紩矸e極的影響。適當?shù)膼矍榭梢源龠M平和、穩(wěn)定;適當?shù)膭儇撚梢源龠M發(fā)展。
所以培養(yǎng)適當?shù)母星椋◥矍榕c勝負欲)有助于心理、思考、思維減少干擾。
但勝負欲的特殊性,勝負欲會帶來極端、過度的性質導致了勝負欲對于感情二元性質的根本不同。
所以,勝負欲確實是負面感情的根源,會影響愛情(感情)的極端化,推動負面感情的形成。
6.9.10.3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變化形式
人們對于感情的極端追求來源于勝負欲。
因為人對于勝負欲的追求是顯性的,所以看起來相對較強;而對于感情(愛情)的追求是隱性的,所以看起來相對較弱的。
在成長初期,人的直覺是純粹的,所以會形成極端的勝負欲和極端的感情(愛情),與人的性質相結合,就形成了人類成長初期,極端的顯性勝負欲(愛情的對立面)掩蓋極端的隱性感情(愛情)的結果。
隨著成長過程中感情的變化,會形成勝負欲下降,愛情(正面感情)上升的趨勢,在其中達到愛情與勝負欲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
?
感情極端性質關系表格:

感情的特別之處在于感情是非二元的。勝負欲包含在感情中,。在感情的提升、強化的過程中,勝負欲起到推動作用。在感情不同的階段中,勝負欲會給感情帶來不同的影響,而決定勝負欲對于感情影響的積極或消極在于勝負欲是否極端。
所以,在交流和處理問題和矛盾的過程中,勝負欲對于感情所帶來的的極端性質是需要格外注意的。
6.9.11對話、辯論與詭辯、說服
????人們所說的辯論,是指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在最后得到共同的認識和意見;辯論(賽)旨在培養(yǎng)人們的思維能力。
而詭辯、詭辯論是一種論證方法,它的根本特點是歪曲地論證,詭辯不同于武斷,也不同于謠言。武斷是根本沒有理由,人們一看就是強詞奪理;謠言是無中生有,人們一聽就是居心險惡。但詭辯在論證其道理時,總是要拿出一大堆的“根據(jù)”,所以,在表面上,總能迷惑一部分人。
但其實,辯論與詭辯都是辯論。
辯論本身就是具有勝負欲的對話方式。在人們對于辯論的定義中,從彼此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到揭露對方的矛盾是勝負欲遞進的狀況。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是雙方的溝通,而“揭露對方的矛盾”是單方面的說教,是從對話到單方面說教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內在情緒是逐漸極端化的,對應了勝負欲的逐漸上升。所以辯論是具有勝負欲的對話方式。
所以,辯論與詭辯的區(qū)別在于勝負欲。詭辯是辯論在勝負欲過度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對話方式。
而說服也是具有攻擊性的溝通方式,是極端的溝通方式,所以具有勝負欲。

?
在人們所說的詭辯中,“歪曲論證”、“ 強詞奪理”、“ 謠言” 、“無中生有”等說明了詭辯所陳述的理論是超越事實的。與不能超越事實的辯論相比,詭辯是具有極端特性的。所以,詭辯是辯論在勝負欲過度的情況下所形成的對話方式。
6.9.12感情(愛情與勝負欲)所形成的問題
對話、辯論、詭辯只是勝負欲程度的區(qū)別,是逐漸遞進的,但最終所帶來的影響是完全不同性質的。
????所以,感情(愛情與勝負欲)的混合所形成的問題是復雜而難以解決的,是需要格外注意的基本問題。
6.10階級的內涵
6.10.1階級的根本
6.10.1.1階級的本質
人們所認為的階級(class)是社會生產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即生產有所發(fā)展而又發(fā)展不足的產物。階級產生的兩個基本前提:一是剩余產品的出現(xiàn);二是私有制的形成。
階級的本質在于它是與特定的生產關系相聯(lián)系的、在經濟上處于不同地位的社會集團或人群共同體。階級的劃分是由人們在特定的社會經濟結構中所處的不同地位和結成的不同關系決定的。
6.10.1.2階級的性質
其實,階級是一種特殊的不同,是一種定向的不同,由物質、權力的不同來決定的從心里出發(fā)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來源于感情,是優(yōu)越感、是對勝利的渴望,產生這種階級的特殊的不同的原因在于勝負欲。
所以,階級的根本就是如何處理勝負欲。
從生存欲,對于生存物質的占有;到勝負欲對于物質更多的占有;最后,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對于生存物質占有的維持,不同階級對于資源爭奪的不同階段。
6.10.1.3階級的意義與階段
階級這一詞匯本身具有對于不同分類的性質,但因為“級”具有級別的原因,其本身具有勝負欲的屬性。如果要去除勝負欲的性質就需要去除其中具有勝負欲的部分。
所以階級需要改為階段,才能去除其中具有勝負欲的部分,恢復其本身對于不同分類的意義。
6.10.2榮譽、聲望與成就
榮譽是指由于成就和地位而得到廣為流傳的名譽和尊榮。聲望指為眾人所仰慕的名聲,在其他人眼中受到了尊重。成就的意思是取得的成績;成功成材;成器;作出的成績、業(yè)績。
榮譽與成就都是感情上的優(yōu)越感。
榮譽、聲望是人類精神上的比較。
成就是人類所作出的結果、數(shù)字上的比較。
6.10.3標簽與階級
階級(class)是標簽。
現(xiàn)在的標簽是用來標志的產品目標和分類或內容,像是人給他人的目標確定的關鍵字詞,便于自己和他人查找和定位自己目標的工具。
身份、職位、軍銜、咖位都是標簽,這些是榮譽,榮譽是人類精神上的比較。
標簽是加強勝負欲,且不可停止的原因。
從生存欲,對于生存物質的占有;到勝負欲對于物質更多的占有;最后,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對于生存物質占有的維持,這些都是爭奪的原因。
所以,如何控制、平衡追求勝負欲的趨勢是維持穩(wěn)定的重要問題。
6.10.4地位:權威者與受控者
6.10.4.1地位
地位是人或團體在社會關系和社會格局中所處的位置。
在社會學中,地位包涵人的社會聲望和經濟狀況等因素,并非指絕對的生活水平,而是個人、集體或階級在該社會中相對的位置,首先是權限大小,其次是獨立性程度,第三是作用大小。地位有輕重、高低之分。
人的地位是指一個人在社會中的職務、職位以及由此顯示出的?個人對于社會及相關人群的重要程度。
6.10.4.2權威者與受控者
權威者(支配者)與受控者(受支配者)處于階級的不同階段,所以,勝負欲所帶來的階級問題是在穩(wěn)定時期是極端化趨勢無法避免的。
階級問題極端化趨勢到達沖破紅線,使受控者(受支配者)無法忍受的時候,穩(wěn)定就會被無可避免的被打破。
如果想要處理好階級問題,就需要對于權威者(支配者)與受控者(受支配者)進行深入的了解。
人們所認為的權威是指權力,威勢;使人信從的力量和威望;統(tǒng)治,威懾;在某種范圍里最有地位的人或事物;對權力的一種自愿的服從和支持。
其實,權威者(支配者)是對于物質、精神的某一方面有權威、主動的人。
而,受控者(受支配者)是在物質、精神的某一方面被支配、被動的人。
所以,權威者(支配者)不只是在政治上有權威的人。還有,在思想上有權威的人思想家、宗教人士。
對于金錢的支配也是一種權威,因為金錢中的貨幣是交易媒介,是用來換取物質、精神的交易媒介。
政治上有權威的人——政治家,因為權威,所以對于受控者(受支配者)所認為的有信用的范圍內的物質、精神能有支配的權力。
與政治上有權威的人——政治家相比,金錢的支配者——資本家所能夠擁有的權力是完全相同的,都能夠支配物質、精神,只是金錢的支配者——資本家對于物質、精神的支配是有一個轉折的。
權威者(支配者)與受控者(受支配者)都處于從生存欲,對于生存物質的占有;到勝負欲對于物質更多的占有;最后,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對于生存物質占有的維持,對于資源爭奪的不同階段。
而只有處于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對于生存物質占有的維持階段的權威者(支配者)才有機會在充滿勝負欲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選擇不去競爭,這是古代中國思想所提倡的。
6.10.5金錢與數(shù)字,極端與趨勢
而金錢的支配者——資本家比政治上有權威的人——政治家更難擺脫充滿勝負欲的社會環(huán)境中選擇不去競爭,原因就在于金錢本身。
如果把金錢的內涵進行分析,金錢是價值的抽象化體現(xiàn),會被簡化為價值的數(shù)量,也就是數(shù)字。
而數(shù)字是沒有盡頭的,所以資本家對于資本的追求是沒有盡頭的,追求數(shù)字不斷升高的趨勢,就像游戲、賭博一樣,形成追求上癮的極端趨勢。
這是遵循先天性直覺二元判斷思維(正向思維)直到盡頭的表現(xiàn)。
6.10.6具有必然、趨勢、容易過度的勝負欲
不斷追求數(shù)字的升高是具有必然性的,所有生物都喜歡積極的事務而排斥消極的事物。
在同一個項目中追求利益的人越多,越難改變追求利益的趨勢,會面臨不得不被迫追求利益而進行擴張、掠奪的地步。
追求利益的人越多,越容易形成追求利益的趨勢,難以退出,不得不被迫繼續(xù)追求利益,這樣的趨勢不容易打破,容易形成過度的勝負欲。
6.10.7生存欲到勝負欲的濫用
生存欲、勝負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的濫用形成負面感情,人類由于負面感情做出負面行為,在群體間形成動亂。
所以,人類必須思考如何對待生存欲、勝負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的濫用。
6.10.8價值
6.10.8.1價值
金錢是價值的抽象化體現(xiàn)。
人們所說的價值是指客體能夠滿足主體需要的效益關系,是表示客體的屬性和功能與主體需要間的一種效用、效益或效應關系的哲學范疇。
價值的設定是人為的,無論價值的多少都是人為判斷的結果,人認為價值高就是價值高的,人認為價值低就是價值低的。
人們?yōu)榱吮WC自己的勞動成果持續(xù)、不被受損,對勞動成果進行規(guī)定價值。價值是人們勞力的體現(xiàn),是保證勝負欲穩(wěn)定的社會中的情感概念。
6.10.8.2價值的變動
人的思考、情感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在成為行為之前的變化是極為迅速的,所以同樣的勞動成果的價值是不斷變動的。
價值的變動來源于人類情感的變化。
6.10.8.3價值的崩塌
每一個勞動成果都是辛勤勞動的成果,勞動者自然會看重自己勞動的成果,但是,當財富不斷累積的情況下,這些勞動成果的價值就會顯得相對很少,不曾經歷過這樣勞動的人就會對于這些辛勤勞動的情感沒有感覺。
對于價值,人類傾向于好的、盈利的趨勢。但是,當財富累積過多的時候,就會輕視低價值的勞動,在人群中形成趨勢后,就形成了價值的崩塌。
有價值的東西本身是有價值的,但是金錢本身是沒有價值的。所以金錢需要流通,才能保持金錢本身所代表的價值不被遺忘。
6.10.9價值與感覺
人對于辛苦的情感是有極限的,同等價值做著高價值勞動的情感,省略低價值勞動所需要的情感,而輕視低價值勞動,但其實人對于勞動所付出的辛苦的情感是相同的。
既然人對于勞動所付出的辛苦的情感是相同的,那么價值其實是不需要的概念。
人對于勞動所付出的辛苦的情感是相同的,不同階級對于價值的感覺是不同的,資本社會階級問題、矛盾的根本就源于此。
價值由維持社會運行的概念,變成了增加了階級問題、矛盾的根源。
價值來源于勝負欲,平衡人們的勝負欲是解決階級問題、矛盾的根源。
6.10.10權威與人口
權威雖然能是上層人士管理下層人士。
但是,隨著人口的增長,不同性格的人們形成了不同思想和行為的人,那么人們思想和行為的多樣性就會增加。
人口越多越能稀釋社會之中的矛盾與問題,特別是特殊的矛盾與問題。但也會增加和加重矛盾與問題的爆發(fā)與不可控性。
所以早期發(fā)現(xiàn)、直面和解決人民之中的少量特殊的矛盾與問題是維持社會長期穩(wěn)定的關鍵,而不是去忽視、粗暴執(zhí)行、從中獲利而放任矛盾與問題的發(fā)展趨勢,造成矛盾與問題的集中爆發(fā)。
6.10.11真正的價值
隨著機器人、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機器人、人工智能對于社會環(huán)境所帶來的變化會引發(fā)社會對于人類勞動價值方面問題和矛盾。
對于價值的的理解會導致價值的忽略、降低,對于社會的發(fā)展具有負面影響。
現(xiàn)階段,人們認為價值上人類有利益的勞動成果。
但其實,現(xiàn)階段對于人類勞動價值的解釋是不準確的,因為追求“有利益”是追求效率(勝負欲)的體現(xiàn),沒有去除多余的勝負欲,所以現(xiàn)階段對于人們勞動價值的解釋是不準確的。
準確的人類價值其實是部分有利益與否,只要是人類花費身體方面的體力、技巧還是心理方面的心力、精力都是價值。
價值的核心是人類花費身體方面的體力、技巧和心理方面的心力、精力,也就是行動的憑證。
6.10.12價值、資產與流動
????人類、價值、資產的意義都是移動(行動),所以人類、價值、資產的意義是相互關聯(lián)的。
????人類身體方面的體力、技巧和心理方面的心力、精力的憑證是價值,價值是資產的原型,所以人類身體方面的體力、技巧和心理方面的心力、精力的憑證就是有價值的資產。
????人類、價值、資產之間的轉化,流動是生命循環(huán)的根本。人類、價值、資產之間的平衡是社會穩(wěn)定循環(huán)的基礎。
6.11有用與無用
6.11.1有用
指有功用;有用處。人們常常把對自己物質上、精神上有幫助或者能帶來實際利益的物體、人、事件、行為等等稱為有用。
但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所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Renaissance)之后,物質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對于在物質上對自己能帶來實際利益的事物(身體、食物、資源、經濟、金錢等)的追求,普遍認為是有用的,而心理、精神層面的上升被忽略了,而心理、精神層面正是處于過程的部分。
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的過程被省略了。
6.11.2無用
無用是指不起作用、沒有用處、沒有作用的事物;不需要,不用;?猶無能,沒有才干;猶無法;無功利之用。
在,歐洲新興資產階級所要求的歐洲思想文化運動——文藝復興(Renaissance)之后,物質飛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對于心理、精神層面的上升被普遍認為是無用的,被省略了。
從之前對于人工智能和人類深層思維(深度邏輯思維)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人類等高等生物的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的過程是可以被細分的。
6.11.3存在即合理
所以,現(xiàn)代被認為是無用的人類的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的過程是有用的,被普遍認為是無用的部分其實是有用的。
人類等高等生物是在有意識、無意識的復雜的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之后,通過行為影響外部環(huán)境的。人類的一個決定(行為)之中都含有多重的復雜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每一段心理(感情、思考、思維)活動都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決定(思維),所發(fā)出影響外部環(huán)境的決定(行為)都有可能是不同的。

心理、精神層面的上升是同樣重要的,存在即合理。
即使現(xiàn)在看起來無用的事物,在未來也許就會有用。
現(xiàn)在看起來無用的事物在未來也許就會有用的征兆來源于缺少現(xiàn)在看起來無用的事物而導致的問題。
6.12關系、矛盾、問題的綜合性
6.12.1關系、矛盾、問題的綜合性
從基礎關系、矛盾可以看出,關系、矛盾、問題是有綜合性的,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去認識和解決關系、矛盾、問題,而解決關系、矛盾、問題的方法大多數(shù)都需要進行平衡,只有少部分是需要硬性突破的。
問題的綜合性導致問題的多樣性。
6.12.2以勝負欲為主的生存欲、勝負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
生物先天的生存欲、保護欲,形成勝負欲。
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來源于生存欲和保護欲(主要為勝負欲、生存欲,保護欲較少)而形成的,渴望穩(wěn)定的欲望。
以勝負欲為主的生存欲、勝負欲、爭先自衛(wèi)維穩(wěn)欲是關系、矛盾、問題的核心。
6.12.3思想與行為
人的思考、情感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在成為行為之前的變化是極為迅速的。生物的思想活動遠比行為快得多。
行為的結果和影響決定思想的絕對結果和影響。
6.12.4生物的適應性、完成與未完成、放棄與不放棄
6.12.4.1生物的適應性
生物的適應性是由于習慣而產生的能力。
人類行為效率化的規(guī)律,思考、省略、遺忘變成習慣的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人類(生物)的行為就是有規(guī)律的過程是形成生物適應能力。
人們在社會中,在一套完整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下生活,隨著事件的發(fā)展,生物的適應性漸漸極端化,變成投機取巧的能力,在到達這種地步的時候,這套完整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就在這一時期過時了。
但是,一套完整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是很難被改變的。
6.12.4.2完成與未完成
人類歷史中,一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就很難打破。這源于人們對于穩(wěn)定的追求。
人們對于完美的追求是人們對于完整度極端的體現(xiàn),源于勝負欲。完整的事物難以被打破,源于完美。一套理論、一套規(guī)則如果形成就很難打破。
原因在于這些是人們完美主義的表現(xiàn)。
完美主義者的最大特點是追求完美,而這種欲望是建立在認為事事都不滿意、不完美的基礎之上的,因而他們就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人們認識的完美主義與人們所說的強迫癥近似,是一種建立在處處不滿意、不完美之上的,極度追求完美、毫無瑕疵的想法,是由于處于極端的環(huán)境缺乏溝通缺乏安全而形成的。
一套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如果形成就很難打破,新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很難出現(xiàn),只有形成一套新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變得極其完善、人們愿意接受、符合現(xiàn)有思想在適合的時候(一般在生命循環(huán)歸零、戰(zhàn)后)的時候才能被認可,形成新的、很難打破的新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形成發(fā)展的循環(huán)。
但是,社會的進步來源于打破陳舊、不符合時代的錯誤思想,所以按照實際情況實時變化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才能形成比現(xiàn)在更完善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幫助社會的發(fā)展。
所以,在一套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需要做到未完成,才能更容易的打破過時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的能力。
所以,完成與未完成是相對的,只有在適合的地方,采取適合的方式,形成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改變。
6.12.4.3放棄與不放棄
能夠舍棄,拋棄,丟棄其中不適合時代的東西才能解決問題和矛盾最重要的行為。
但是,一旦形成了完整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就很難打破,這時候是放棄的做法。
放棄是不付出實踐的行為、不做。
人們在判斷放棄與不放棄的時候會考慮到做得到還是做不到。做得到就不放棄、堅持行動,做不到就放棄、不行動。
考慮做得到還是做不到也是勝負欲的思考。做得到是預測性的勝利預判,做不到是預測性的失敗預判。
人們“做得到就堅持,做不到就放棄”的行為看似構筑了一個平衡發(fā)展的形式,永遠有可以改變的地方,但其實每個階段改變的都是淺顯、表面化的、容易改變的方面,而決定關系、問題、矛盾趨勢、大方向的是那些難以改變的、蘊含在深層的關系、問題、矛盾,最終留下的還是不變的發(fā)展趨勢,照樣會走向極端。
所以,能夠實時舍棄,拋棄,丟棄其中不適合時代的核心部分才能解決問題和矛盾最重要的行為。
6.12.4.4適合和不適合
適合的是適應現(xiàn)階段時代環(huán)境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等,一般在時代初期到繁盛時期之前,逐漸走向平衡發(fā)展的時期。
不適合的是不適合現(xiàn)階段時代環(huán)境的思想、制度、理論、規(guī)則(道德)等,一般在繁盛時期到混亂時期結束,平衡逐漸走向被破壞的時期。
適合和不適合的判斷源于事物的發(fā)展是否趨向平衡。
6.12.6關系、矛盾的平衡
關系、矛盾、問題的綜合性的根本在于關系、矛盾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