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佛系”

不久前看到了一篇文章《第一批90后已經(jīng)出家了》,開頭第一句就是——手里的保溫杯水溫未涼,辦公室的90后已經(jīng)找到人生新方向:他們宣布成佛了。
何其雷人。
“佛系追星”、“佛系戀愛”這些詞廣為流傳,大有上世紀30年代美國大蕭條時期的“胡佛汽車”、“胡佛垃圾桶”的意味。
“佛系”這個前綴之義的大概是:有也行,沒有也行,不爭不搶,不求輸贏。
“佛系追星”——追星可以,不追也罷。
“佛系戀愛”——可以談,也可以不談。
“佛系生娃”——可以生,也可以不生。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如佛祖般無欲無求的人生。
稍微極端的情況下,臉越來越油膩,發(fā)際線升高,身材越來越走樣,然后每天聽聽佛經(jīng),念幾句“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然后無欲無求。
往身邊一看,真的如此。
“吃什么?”——“不知道,隨便吧?!?/span>
“不交女朋友嗎?”——“不存在的,還是吃**。”
“不上課嗎?”——“再睡一會沒關系?!?/span>
“師傅,你在哪?”“哦,你車別開進來了,我走過去好了?!?/span>
看,“佛系”貫穿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在上帝視角看來,這就是喪。
但在當事人自己看來,誒,不是大家都是這樣嗎?
揪其原因,無非兩個。
一個是和平時代的溫床培育著新生代的霉菌。
時代進步,經(jīng)濟騰飛,物質條件好了,充實的覓食生活結束了,“無憂無慮”的生活開始了,人的惰性自然被誘導出來。要是放在抗戰(zhàn)時期,大家時刻準備著端槍上戰(zhàn)場和敵人血拼,保護自己的家人的頭不被對方砍下來,你說還有“佛系”這鬼東西嗎?就算是做漢奸每天也在絞盡腦汁地出謀劃策、或是擔驚受怕地準備后路。中國在進入小康,給百姓帶來了和平發(fā)展的環(huán)境,人心松弛,“佛系”生。
一言以蔽之,“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span>
另一個是復雜的社會生活給人帶來的壓力所致。
中高考、就業(yè)競爭、買房、朋友家人.......一大堆東西都在給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壓力什么時候都有,在這個時期膨脹明顯,17年中國的抑郁癥患者有一億多人,其中100萬人選擇自殺,大部分是年輕人,近年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占比巨大。
你說這是為什么?抗戰(zhàn)已經(jīng)快100年過去了,國家發(fā)展的這么好,為什么還要抑郁呢?為什么還要自殺呢?身體很健康啊沒問題啊,那這是為什么呢?
答案是精神壓力過大。
西方古代哲人在和平年代數(shù)星星,有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可以隨心所欲的思考,可以改變世界。現(xiàn)在我們有空思考了,想的比古代的人還多,但是既有的條條框框束縛了我們,能夠改變世界的很少。
只能隨波逐流,按著他們制定的規(guī)則來行動,按他們制定的標準來判斷優(yōu)劣,這是一種痛苦的自由。
所以,可能是痛苦不堪,可能是麻木無感,可能是一蹶不振,可能是自我排解,聽聽佛經(jīng),寬慰自己的內心,“佛系”也不過如此罷了。
誰都不能批評誰,你可以樂觀向上、努力拼搏,但不能批評他們的選擇。
我自身是看不起弱者的。
但是,不會去說,反而提示自己要去理解,這大概也是一種“佛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