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再一次為國立功,生物學領域技術大進展,或改變植物售價方式

最近,我國在生物學領域取得了技術大進展,而這次北大再一次為國家立下大功,原來北大生命科學學院瞿禮嘉教授,揭開了被子植物防止多精受精分子機制,在掌握這個秘密后,植物的受精方式可能將要被人工改變?未來或許還將改變植物的售價方式,這絕對是一個有價值的技術,被子植物是當今世界植物界中最進化、種類最多、分布最廣、適應性最強的類群。現(xiàn)知全世界被子植物共有20多萬種,占植物界總數(shù)的一半以上。中國已知的被子植物約2700多屬,3萬余種。

生殖技術是生物能夠繁衍生息的關鍵,眾所周知,動物生命的開始起源于受精卵,它需要精子與卵子相結合,才能夠形成妊娠反應,但受精卵形成的條件也十分苛刻,并不是精子與卵子相遇就能夠產(chǎn)生,需要大量的精子前赴后繼去溶解卵細胞的表面物質,幾億細胞中,只有那個恰到好處的精子細胞才能夠進入受精卵,一旦精子與卵子相結合,那么其他精子細胞就難以進入了,但如果出現(xiàn)多個精子細胞同時進入的情況,則會導致受精卵基因紊亂,直接出現(xiàn)停止發(fā)育的情況。

但植物與動物不同,盡管被子植物也需要精細胞與卵細胞相結合,但植物的構造顯然沒有動物這么復雜,而且植物的繁衍更加被動,甚至需要一定的外部手段進行干預,被子植物在開花后,比如在風、昆蟲或者其他動物的作用下,讓花粉實現(xiàn)傳播,而花粉也需要恰達好處的落入胚珠中,才能夠讓種子進行發(fā)育。
要知道一朵花上有大量的花粉,難道就不會出現(xiàn)一顆胚珠被多?;ǚ凼芫那闆r嗎?原來瞿禮嘉教授發(fā)現(xiàn),植物花粉管是胚珠發(fā)育成種子的關鍵,當花粉管爆裂時,會導致花粉管表面的肽大量減少,從而有效解除胚珠的屏障,如果第一次受精失敗,那么就會有第二根花粉管進行補償受精,一直到胚珠完成受精為止。

圖為花朵
那么這個發(fā)現(xiàn),對人類而言有著什么意義呢?對于地球而言,其實最離不開的生物就是植物,因為植物不僅能夠給動物提供食物,同時也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但因為環(huán)境改變,地球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許多瀕危植物,想要拯救它們甚至比拯救大熊貓更加困難,但掌握了這項技術后,就可以對瀕危植物進行大規(guī)模的人工種植,從而擴大瀕危植物的種群。
同時,這項技術也能夠進一步上升為基因工程,要知道許多植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價值與藥用價值,但此前因為產(chǎn)量較少,所以價格普遍比較昂貴,但通過人工干預,甚至是基因工程,就可以將這些植物的優(yōu)良性狀給保留下來,并且豐富人類的食譜。一些原本普通百姓吃不起的植物,現(xiàn)在也能夠進入尋常百姓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