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陽論道:君子之風
在孔子創(chuàng)立儒家學說時,君子被描述為介于圣人與小人之間的一種人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們在本質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實踐,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別——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擴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可以說,“內圣外王”是儒家思想體系最核心的價值理念。“內圣”和“外王”的統(tǒng)一,就是學問和事功的結合,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結合,因而被視為完美人格的體現(xiàn)?!靶摭R治平”實際上體現(xiàn)了一種從心靈秩序到社會秩序的過程。
儒家“內圣外王”的理想追求的是圣賢氣象,在現(xiàn)實世界的追求則是一種君子人格,這種君子人格剛柔并濟,內外兼通,乾坤合一。儒家君子的行為乃是“剛健有為”的行為,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堅韌與執(zhí)著。儒者將“內圣”與“外王”合一,因此歷來儒家都主張創(chuàng)造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價值,這就是“內圣外王”的追求。
“內圣外王”雖然體現(xiàn)的是儒家最高的理想人格和價值追求,但“內圣外王”的思想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常常會出現(xiàn)“內圣不外王,外王不內圣”的局面??梢姡瑑烧叩娜诤戏浅FD難。“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追求,也是內圣外王的生動寫照。
程朱理學主張“認知論”實現(xiàn)“內圣外王”,即主張通過外學和模仿榜樣的方式,最終達到目標。陸王心學則主張“體用論”實現(xiàn)“內圣外王”,即主張通過內省和回歸本心的方式,最終達到目標。
孔子說:“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泵献诱f:“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爆F(xiàn)實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個人利益,其要求、愿望、目的也各不相同,因此,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矛盾、沖突、摩擦和紛爭。在儒家看來,一般情況下,即在不違背道德原則的前提下,解決人與人之間矛盾和沖突的方法就是遵循謙讓的原則。
儒家強調“為仁由己”,把講道德視為人自身一種內在的需要和神圣的使命。孟子以仁為人之安宅,義為人之正路,倡導居仁由義。謙讓包含著對他人的理解、仁愛、寬容和尊重,也包含著對自己的嚴格要求、自我約束和自我克制。
在人們之間的利益發(fā)生矛盾和沖突時,相互之間的爭斗必然導致人際關系的緊張,如果發(fā)生沖突,對雙方都將帶來不同程度的損害和影響。如果雙方都能夠做到相互禮讓,則不但有利于緩解矛盾,平息爭斗,避免人際關系的緊張,而且有利于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睦、融洽相處,最終也有利于雙方利益的共同實現(xiàn)和共同滿足。
“恭”主要是指言行舉止端莊嚴肅,為人溫厚和善。要求人們對自己的行為要有所抑制,其言行要適度,要和善穩(wěn)重。人們在相互交往中只有做到“恭而有禮”,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才能形成友善、和諧的人際關系和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萬章問曰:‘敢問交際何心也?’孟子曰:‘恭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
儒家認為,“恭”應是發(fā)自內心的一種情感,而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形式,否則便成為虛偽。君子不必拘泥于恭敬的虛禮,而是要時刻保持恭敬的誠意?!蹲髠鳌分姓f:“敬,身之基也。”“敬,禮之輿也,不敬則禮不行?!薄熬?,德之聚也,能敬必有德?!?br>
孟子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孟子·離婁上》)仁愛別人但人家不親近你,就要反省自己的仁愛夠不夠;管理別人但管理不好,就要反省自己的才智夠不夠;待人以禮但別人不以禮答之,就要反省自己的恭敬夠不夠。在孟子看來,任何事情如果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都要回過頭來反省自己,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孔子說:“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wèi)靈公》)在與人交往或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了問題,君子會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小人則只會怨天尤人,從他人身上找原因。不能一味埋怨環(huán)境和他人,而是要首先反躬自問:我自己有什么問題?
“敬”是儒家修身的重要方法,孔子說“修己以敬”,程頤提出“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儒家所說的敬畏是一種深刻理解、高度贊同后的認同和堅守,是《大學》在講修身的時候所指出的“知止而后能定”的心理狀態(tài)。因此,孔子既講君子要有敬畏之心,同時又說“君子不憂不懼”。
慎獨是在人們精神戒備最薄弱時激發(fā)出的一種自律意識。慎獨講究個人道德水平的修養(yǎng),看重個人品行的操守,是個人風范的最高境界?!吧鳘殹闭f是劉宗周學說的宗旨。他說:慎獨是學問的第一義。又說:《大學》之道,一言以蔽之,曰慎獨而已矣。劉宗周認為“君子之學,慎獨而已矣”,“學問吃緊工夫,全在慎獨,人能慎獨,便為天地間完人。”
孔子提出“君子不器”,意思是作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長,不能只求學到一兩門或多門手藝,不能只求職業(yè)發(fā)財致富,而當“志”于“道”,要從萬象紛呈的世界里邊,去領悟冥冥天道?!豆茏印葮I(yè)》:“君子使物,不為物使?!本右軌虿槐煌馕锼笥?,不成為外物所役使,成為外物的俘虜。
蘇軾認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喻指欣賞美好的事物,通過事物來寄托自己的情趣;留意于物,則指過分看重外物,耽溺于物、不可自拔。君子不應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不能被物的形象與用途所束縛,應該去領悟而且回歸到無形的規(guī)律的道之中,思考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