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義是種病
不知道什么時候,追求完美這種理念悄無聲息地進入了中國,在中國古代是沒有完美這種理念的,易經(jīng)的最后兩卦既濟和未濟就體現(xiàn)了中國古人的世界觀,并沒有已濟這種卦。完美意味著終結(jié),沒有進步的空間了,只有在有限的范疇內(nèi)才有可能存在完美,有限只是一種人為的假想,但我們卻把這種假想錯認為事實,這也能算是一種非凡的創(chuàng)造力吧,于是完美這種理念誕生了。
我們在無限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有限,但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xiàn),并沒有有限這種東西,所有的東西都是無限的,而我們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有限這種假象深深地迷惑住了。這要歸功于我們的教育,從小就被教育要考滿分,被各種威逼利誘,但從學習的角度來說哪里來的滿分?學習有盡頭嗎?但因為大多數(shù)人是被逼著學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而且分數(shù)一定要達標,所以我們被規(guī)訓成了考到滿分就是完美的、就是安全的,因為滿分就無可挑剔了,不會被指責或非議,還能獲得贊美,這種趨利避害的生存本能迫使我們形成了追求完美的習性,越是優(yōu)秀的人反而越是痛苦,因為差生無奈地接受了完美不了的事實,當他們接受了事實之后發(fā)現(xiàn)其實不完美也沒什么,這就是下下人有上上智,他們反而看清了事實的真相,而那些還在追求完美的人卻深陷痛苦之中,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的社會精英占有了大部分的社會資源反而得不到快樂,他們從小到大在贊揚聲中長大,在贊揚聲中迷失,用外在的贊美和物質(zhì)的褒獎填補心靈的空虛,然后這種精神上的缺失要從物質(zhì)上尋求彌補,從而尋求占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千百年來我們的社會就是這么循環(huán)往復。他們占有了大多數(shù)的社會資源在表象上成為了資本家,在古代就是地主或官僚,當社會資源填補不了他們的欲望時,社會秩序就會崩塌,而底層的人也痛恨他們,而事實上是沒有人看到事物的本質(zhì),不管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都在受苦。如果不解決心靈上的缺失,推翻再多的統(tǒng)治者、殺死再多的資本家也無濟于事,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人看不到無限的時候一定會進入這種死循環(huán),智慧就是能從有限表象之中看到無限的本質(zhì),從而擺脫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這種幻境,當你跳脫出來的時候也不得不佩服自己創(chuàng)造幻境的能力,能把自己騙得這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