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中央決策流程為什么讓李義府反殺了權勢熏天的長孫無忌?
永徽六年(655年),“笑里藏刀”李義府在唐高宗的“廢王立武”中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鮮為人知的是,李義府本不想摻和“廢王立武”,是權勢熏天的長孫無忌想要收拾他。更有意思的是,當時還是個小人物的李義府卻通過唐朝中央決策流程反殺了長孫無忌。這是怎么回事呢?

唐太宗規(guī)定唐朝中央決策流程為:第一步由五個中書舍人寫草案并簽名;第二步交中書侍郎、中書令修正;第三步交門下省審核;第四步交尚書省執(zhí)行。五個中書舍人寫草案并簽名的步驟被稱為“五花判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zhí)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因為中書舍人是整個決策流程的啟動者,所以品級不高(正五品上)中書舍人在唐朝影響很大,被稱為“閣老”。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剛繼位的唐高宗將李義府提拔為中書舍人。然而李義府得罪了長孫無忌,導致長孫無忌在永徽六年(655年)要將李義府貶為壁州司馬。

按照唐朝中央決策流程,將李義府貶官的敕書要先由五個中書舍人起草。李義府自己就是中書舍人,當然不可能參與起草貶黜自己的敕書。不過唐朝中書舍人的定額是六個,沒有李義府也能“五花判事”。但李義府還是提前知道了長孫無忌要把自己貶官的消息,自然很驚慌。

就在這時,另一個中書舍人王德儉(許敬宗的外甥)告訴李義府:貶黜他的敕書尚未到達門下省,還有挽回的機會。李義府此時已經(jīng)覺得沒戲了,因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長官都是長孫無忌的黨羽。但王德儉提醒李義府:長孫無忌上面還有大人物,那就是當朝皇帝。

原來唐朝皇帝雖然不能改變或繞過中央決策流程,但可以暫停流程。只要李義府能在尚書省執(zhí)行敕書前讓唐高宗下令暫停,就可以保住自己的中書舍人??墒切⌒〉闹袝崛死盍x府要如何瞞過長孫無忌而直接聯(lián)系唐高宗呢?李義府和王德儉都想到了“五花判事”的應急模式。

唐朝幾乎所有政令的發(fā)布都要“五花判事”,但中書舍人也要下班回家的。于是唐朝規(guī)定六個中書舍人要輪流在中書省值班,保證在非工作時間(如夜間)也能“五花判事”。因為是應急模式,所以值班的中書舍人一個人就能“五花判事”,還可以繞過三省而直接上書皇帝本人。

本來當天晚上值班的中書舍人是王德儉,但李義府卻主動和王德儉換了班。而李義府利用值班的時間寫了一封堅決支持“廢王立武”的上書,通過緊急上書的渠道直接遞交唐高宗。唐高宗當時正苦惱于沒有官員愿意站出來支持“廢王立武”,而李義府的上書讓唐高宗眼前一亮。

于是唐高宗立刻下令暫停發(fā)布將李義府貶為壁州司馬的敕書,李義府便保住了自己的中書舍人,通過唐朝中央決策流程反殺了權勢熏天的長孫無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