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阿拉伯文獻參經行記、諸蕃志、坤輿圖看埃及黑人原住民問題/上
首發(fā) VX 2023-6-2
最近古埃及偽史又跳得很歡啊。一是從埃及又“挖掘”出所謂印度“佛像”,又證明了“古埃及和古印度早有大量交流和貿易”云云;二是網飛拍了個黑人埃及艷后,引得埃及人抗議,B站有個埃及UP主 @埃及南希 還專門做過視頻吐槽。埃及南希吐槽得對不對另說(后面會分析),但至少人家還知道維護自己的國家民族,比國內那些跟屁蟲二鬼子強了不止一萬倍。
最近每每登錄B站,都在給我推一些偽古埃及的玩意,還有諸如《木乃伊》之類的電影,即便已經幾次三番的選了“不喜歡”,下次也還是頑固的給我推送,看來背后是有金主砸錢了?
所謂“古埃及佛像”,前面陳大漓寫過一篇比較精彩的,<繼英國發(fā)現(xiàn)“吉姆在這里”之后,西方又一偽造被抓現(xiàn)行>,尤其印象深刻的是對于肉髻的分析,即這個偽造的佛像肉髻都是凹下去的坑,容易藏污納垢,也與佛教追求“圓滿”的理念完全不符。
而照我來看吧,這玩意又是經典的缺鼻子,看那材質也不像是真貨,雕像皺著眉頭,既不是佛像那種慈眉善目的平和,也沒有怒目金剛的氣勢。雖然我認為西亞北非極有可能在歷史上曾深受佛教的影響,但我卻不會認同這種一眼假的玩意。西方人搞這一出(美國波蘭的聯(lián)合考古隊),顯然也不是為了承認佛教西傳這件事,無非還是“溫水煮青蛙”的老把戲:先弄個假佛像,這就敲定了“古埃及”及其和“古印度”的“管飯”聯(lián)系,又順便把印度乃至中國都拉來做了一把背書;然后以此為基礎:這次是公元2世紀,再過個幾年,哇哦,又挖出了公元前2世紀,再過個幾年,哇哦,又挖出了公元前12世紀...... 最后,哇哦,證明印度佛教是從古埃及、古希臘傳過去的哦!這種步步為營、層層累進的蠶食策略,這些年西方偽史不是一直在用么?什么“阿奇美得你王朝影響秦國變法和郡縣制”、“希臘化藝術造就秦國兵馬俑”之類的玩意。
再說網飛的“埃及艷后”吧,雖說是想玩兒“政治正確”的私貨、也再次生動的展現(xiàn)了“西方無史”的真實面貌,但網飛卻也算是歪打正著誤打誤撞的還原了部分歷史真相——即埃及古代的原住民是黑人,正兒八經的黑非洲黑人。
一、前文回顧
二、阿拉伯文獻中“大摩鄰地”的證據(jù)
三、阿拉伯文獻中的“撥拔力”解析
四、與西方偽史的沖突
一、前文回顧
關于這個埃及黑人原住民的問題,我在之前有兩篇文章曾經涉及。其一是<尼羅河(七)用里距法再析《經行記》之摩鄰>,我們利用GIS和里距法,反推和正推都嘗試過后,可以確定《經行記》中的“摩鄰”地所在的坐標就是今天的埃及地界,所謂“度大磧行二千里”大體上就是從巴格達(亞俱羅)出發(fā),穿越伊拉克和敘利亞境內的沙漠(以一些綠洲為跳板如下圖所示),插入耶路撒冷西南方向的西奈半島,從而進入埃及河口地界,這個荒漠的距離大體上就是唐代的二千里。
進而我們分析了這個“大摩鄰”的區(qū)域,即“大馬格里布”,即整個北非都可以被稱為“馬格里布”,包括埃及——這個問題在今天的文章中會進一步證明。而埃及的本稱 Misr,即《諸蕃志》中的“勿斯里”、《明史》中的“米昔兒”,跟“摩鄰”的發(fā)音也高度一致,甚至比“馬格里布”還要更近一些。
而在該文中我們還查看了不少19世紀歐洲旅行者所拍攝的老照片,可以看到當?shù)鼐用窕旧隙际欠浅<兇獾暮谏朔N,這也與《經行記》中對摩鄰地“其人黑其俗獷”的描述是完全一致的,這些照片所展現(xiàn)出來的當時埃及的土地狀態(tài)、當?shù)厝说霓r業(yè)技術水平,也與“少米麥,無草木,馬食乾魚,人餐鶻(hú)莽.... 瘴癘特甚”的特征具有內在一致性。
而其后第二,在<《諸蕃志》揭示阿拉伯和東非真實文明化進程>一文中,我們又比較了《酉陽雜俎》中的“撥拔力”、《諸蕃志》中的“弼琶啰”,可以確定這就是當時的東非地區(qū)。這個發(fā)音即“巴巴里(barbari,野蠻人)”的意思,《酉陽雜俎》中“不識(食)五穀,食肉而已。常鍼牛畜脈,取血和乳生飲。無衣服,惟腰下用羊皮蔽之”的茹毛飲血的社會形態(tài)完全吻合,也與前面《經行記》中所描述的社會形態(tài)一致。而到《諸蕃志》時,則開始吃燒餅,反映了其文明化的一個進程。
雖然這兩則文獻中沒有明確說明當?shù)厝耸呛谌?,但其又專門強調“婦人潔白”,結合歷史上存在過的“白奴貿易”,與阿拉伯文獻參照,也可以確定當?shù)卦∶袷呛谌?。而這些阿拉伯文獻,也是今天這篇要重點分析的內容。通過這些文獻,我們可以進一步確定“摩鄰地”是包括埃及的,杜環(huán)所到的“摩鄰”就是埃及,而埃及的原住民就是黑色人種,且與歷史上的“撥拔力”、“弼琶啰”、“巴巴里”、“柏柏爾”以及“僧祇”人有關。乃至 barbari 也基本上可以認為就是所謂“巴比倫”的本稱或說詞源——是不是夠諷刺?
二、阿拉伯文獻中“大摩鄰地”的證據(jù)
(一)《經行記》中至“X薩羅”
對于《經行記》中“X薩羅”究竟是“秧薩羅”、“秋薩羅”還是“?薩羅”,雖然不能確定,但其中“秧薩羅”可以對標“耶路撒冷”,“?薩羅”可以對標“巴士拉”,而“秋薩羅”其實也可以對標“耶路撒冷”,因為在一些阿語的習慣中,耶路撒冷可以被稱為 al-Kuds 或 al-Quds[參1],??????,即“圣城”之意(另外也被稱為拜特·穆蓋代斯(Bayt al-Maqdis,意為“圣殿”[參2])。在伊德里斯(Idrisi)的《諸國風土記》地圖集[參3]中也有此名:
根據(jù)其詞源的說法,其本意為“沙萊姆神的基石”[參1,4],Shalim 或 Shalem 與我們之前說的“哈剌姆(Halamu)”即“金子塔”的發(fā)音又有什么關系?也就是我在<大食波斯突厥文獻中的篡改痕跡示例及西域外文資料的使用準則(下)>這篇中分析過,金字塔的阿語本稱為“哈剌姆”,是怎么被西方人傳成“屁拉米(Pyramid)”的?而“哈剌姆”這個詞,與耶路撒冷的“禁寺”的發(fā)音又非常接近,也與“禁地”、“閨房”的發(fā)音也很接近。
包括埃及本稱 Misr,怎么西方人要說是 Egypte?你西方人連這么大一個地名、這么重要的地標建筑的名字都拎不清,在那鬼扯什么尚不良隨隨便便就翻譯了羅塞塔石碑,還要點臉不?
而且如果按沙利姆(Shalim)是所謂“迦南宗教的神”[參1,4],那么這是屬于“多神教”吧?這應該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教都是反對的吧?那么為什么還會一直沿用這個地名?
這些都且不論。我們可以直接從阿拉伯文獻中的摩鄰/馬格里布的關鍵詞,直接看看它指代的是哪些區(qū)域。
(二)大摩鄰地
先來看看時間比較早的《道里邦國志》,大概在杜環(huán)《經行記》之后百來年:
米昔兒諸區(qū)
......
摩鄰(Maghrib)人、科卜特人曾隸屬于羅馬國。米昔兒的長是從萊凡合(Rafah)與阿里什之間的兩棵無花果樹算起,直至阿斯旺為止;它的寬是從白爾蓋(Barqah)算起,直至艾義拉(Aylah)為止。米昔兒的距離①是40夜行程乘以40夜行程。
......
從富斯塔特②到摩鄰③的路程
從富斯塔特至扎特薩黑勒(Dhat al-Sahil)為24密勒,再至臺爾努特為30密勒,再至考姆舍利克(Kawm Sharik)為22密勒,再至尼羅(AI-Nil)河上的拉菲嘎(Raqah)為22密勒,再至蓋爾塔薩(Qartasa)為30密勒,再至欽爾遙(Kiryawn)為24 密勒,再至亞歷山大港為24密勒,再至布密奈赫(Biminah)為20密勒,再至扎特侯瑪姆(Dhat al-Humam)...... 再至奈達瑪(Nadamah)為25密勒,再至白爾蓋(Barqah)為6密勒,白爾蓋是個座落在紅色沙漠中的城市,苑如一朵美麗的石蓮花。白爾蓋城四周環(huán)山,它與其周圍的群山相距6密勒......
從白爾蓋到摩鄰的路程
從白爾蓋至麥立梯亞(Malitiyah)為15密勒...... 再至曼帥夫(Al-Mansaf)為40密勒,再至苔窩爾安(Tawargha)為24密勒,再至窩爾達薩(Wardasa)為18密勒。有詩為證∶
柏柏人遇到沙薩(Shasa)那天,沙薩將他們驅趕到窩爾達薩。再至穆赫臺那(Al-Muhtana)為22密勒,再至瓦迪萊穆勒(Wadi al-Raml)為20密勒,再至德拉布盧斯(Tarabulus)④為24密勒,再至塞布拉(Sabrah)為24密勒,再至畢厄爾·杰瑪林(Bi’r al-Jamalin)為20密勒,再至“代萊格”宮(Qasr al-Daraq)為30密勒,再至艾巴爾德赫特(Abardakhat)為24密勒,再至凡瓦拉(Al-Fawwarah)為30密勒,再至嘎比斯(Qabis)為30密勒,嘎比斯是外族非洲人的都城。再至“宰義圖納”井(Bi’r al-Zaytunah)為13密勒,再至凱塔納(Katanah)為24密勒,再至耶斯爾(Al-Yasr)為30密勒,再至麥哈里 (Al-Mukhali)人的都城凱魯萬(Qayrawn)⑤為24密勒。凱魯萬是阿非利加(Ifriqiyyah)的首都,是摩鄰(Maghrib)的中央,它在伊本·艾厄萊布(Ibn al-Aghlab)⑥的治理之下。
其治下諸地有∶嘎比斯、杰盧拉(Jalila),蘇白義推拉(Subaytilah),它是久爾吉爾·麥立克(Jurifr al-Malik)的都城,蘇白義推拉曾是羅馬人的城市,它與凱魯旺城相距70密勒。還有宰魯?shù)拢╖arud),鶴達米斯(Ghadamis),蓋爾薩納(Qarsanah),蓋夫撒(Qafsah),蓋斯推利亞(Qastiliyah),“扎布”城(Madinatu al-Zab),臺忽扎(Tahudhah), 塞勒塞曼(Salsaman),窩丹(Waddan),推福爾吉勒 (Tifl Jil),宰賀旺(Zaghwan),突努斯 (Tunus)⑦。阿非利加與突努斯之間⑧,騾馬要走兩個驛站口。突努斯都城又叫迦太基(Qartajanah),座落于海岸,它被21,000腕尺長的城墻環(huán)圍著。在突努斯與安達盧斯(Andulus)⑨大陸之間橫亙著大海,兩地相距6法爾薩赫⑩。再行至古爾突巴(科爾多瓦,Qurtubah),即安達盧斯的都城須用5天。
[參5]
① 距離,可解為面積。其意為:米昔兒的面積是從南到北走40夜路程,從東到西也走40夜路程。也體現(xiàn)出該地多炎熱,人畜習慣夜行。(原書注)
② 位于今埃及的開羅市。(原書注)
③ 摩鄰,又譯作馬格里布,意思是"西方"。此專指米昔兒(埃及)以西的地方。摩鄰一詞首見干(唐)杜環(huán)的《經行記》?!缎绿茣の饔騻鳌穼懽髂ム彙#ㄔ瓡ⅲ?/p>
④ 即北非的的黎波里。(原書注)
⑤ 即今開旺。(原書注)
⑥ 全名為易卜拉欣·本·艾厄萊布(Ibrahim bn al-Aghlab)。其父艾厄萊布是黑衣大食第二王阿蒲恭拂(Ab al-Ja'far)于765—766年委派到阿非利加的總督,767年中箭身亡。伊本·艾厄萊布(即易卜拉欣)于回歷181年(公元797年)被大食王訶倫(Harun)任命為阿非利加(即摩鄰)的總督,812年去世。其子阿卜杜拉、亞達圖拉相繼繼位,形成了獨立的世襲君主制,史稱艾厄萊布王朝。
⑦ 即突尼斯。(原書注)
⑧ 《道里邦國志》及《稅冊》中“阿非利加”的概念基本上就限于今天突尼斯的范圍之內。(老周加注)
⑨ 即安達盧西亞,西班牙南部。(原書注)
⑩ 此數(shù)字似有誤。今突尼斯與最靠近它的歐洲陸地西西里島尚相距于200公里以上,即 30法爾薩赫以外。與安達盧西亞的距離則更大。(原書注)
魯密亞的特征①及其中的奇聞逸事
從摩鄰的突努斯地區(qū)來此處的艾卜·伯克爾·本·歐末爾·古萊氏(Abu Bakr bn'Umar al-Qurashiyyu)和阿卜杜拉·本·艾比·塔里卜·古萊氏('Abdu Alah bn Abi Talib al-Qurashiyyu)曾對我講∶亞歷山大的大燈塔有366間圓形屋室......
[參14]
① 魯密亞,意思是“羅馬的”。從下文看,應指羅馬城。然從所言東、南、西三方臨海,北方通大陸的情形看,似又指亞平寧半島,故魯密亞又指羅馬帝國之本土意大利。顯然,作者是將羅馬城與今意大利的亞平寧半島的地形地貌混淆在一起了。(原書注)
白爾蓋即今天利比亞的巴爾切(Barca)[參13],又名邁爾季(Marj)[參13],在《坤輿萬國全圖》上標為“巴爾加”。從衛(wèi)星地圖上看其土壤確實也是紅色的,與記載吻合。凱魯萬則是今突尼斯的開旺。
那么按照這個描述,這個“摩鄰”的疆域范圍是非常大的,基本上囊括了除去埃及的整個北非地區(qū),甚至于比“阿非利加”概念涵蓋的范圍還要大得多,與我們之前分析的“大摩鄰”的范圍是基本一致的。
那么,為什么現(xiàn)在主流有關“摩鄰”的解讀,全都只說是“摩洛哥”[參6-12,30]?即便按這里“凱魯萬是摩鄰的中央”,那至少也要對標到突尼斯呀?為什么對于“大馬格里布”的可能性就絕口不提呢?
而且這還是杜環(huán)西行百年之后了,后面我們也會有證據(jù)證明這個摩鄰、巴巴里的概念隨著時間推移而西移并縮小。
不過我們可以先來看看其他阿拉伯文獻。比如與《道里邦國志》基本同一時期的《稅冊》:
第三章 關于文明大地所臨諸海之位置
……這個海有個海灣,此海灣起自老勃薩(Al-H?abshah)地面①,延伸到柏柏爾方面(Nahiyah al-Barbari)②,故稱之有柏柏爾海灣(Khalij al-Barbari),海灣長為500密勒。此海灣起自大海的根部的寬為100密勒。另一個海灣經過一個叫艾義拉(Aylah)的城市,從海灣的起點到這城市,全長為1,400密勒。海灣的終點位于摩鄰(Maghrib),它同綠海(Bahr al-Akhdar)相接軸的部分長200密勒。此綠海又以地中海(al-Muhit)之名為人所知,希臘語奧基亞努斯(Awqiynus)。人們不知道這綠海的事,只知道它與老勃薩地面的西部邊陲相接。北方乃是摩鄰省的諸群島。在綠海的西部海中有一名叫“哈和達特”(Khalidiat)③的群島、另一島叫“鶴迪拉”(Ghadirah),此島與海灣處的安達盧斯地面相對。此海灣寬7密勒,它起自綠海,在安達盧斯與坦佳④兩地之間經過,通向羅馬海。坦佳也叫塞布塔(Sabta)。在羅馬海的北方也有12個島嶼。它們組成的群島叫“比拉塔尼亞”群島(Jaza'ir Birataniyah)⑤。在地中海的后面,沒有船舶行駛,也無人知曉此海的情形。
至于羅馬海和米昔兒......⑥此海中有一海灣,它流向靠近羅馬的北方,這段海灣長500密勒,被稱作伊德里斯(Idris)⑦。其中的另一海灣起自眾所周知的“奈爾布納”(Narbunah)⑧地面,長為200密勒。在羅馬海中有172個島嶼。這些島嶼皆有人煙。當穆斯林襲擊它們時,其中大多數(shù)島嶼變成了廢墟,最大的五個島是古布路斯(Qubrus)⑨島,......艾格里推什(Aqritish)⑩島,……西西里島,…...塞爾達尼亞(Surtaniyah)?島,……安達盧斯對岸的亞必斯(Yabis)?島……
……羅馬海在君士坦丁堡有一海灣。海灣起自君士坦丁堡城,終至于此,全長為260密勒,船舶在此水中航行。海灣的寬度各處不同,在君士坦丁堡寬3密勒,另一處寬6密勒,再一處寬1密勒左右,其入??谔帉拑H一箭之地。此入海口有巨巖,巨巖上有人們修筑的碉堡,碉堡負責檢查羅馬國面前的海船。
[參15]① 宋峴譯為“老勃薩”是錯的,應為“阿比西尼亞”,即今埃塞俄比亞地區(qū)。(老周加注)
② (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撥拔力(Barbari)國。(原書注)
③ 即加那利群鳥,位于大西洋東部,非洲西北,今屬西班牙。(原書注)
④ 即丹吉爾,今摩洛哥境內。(原書注)
⑤ 不列顛群島,今英倫三島。(原書注)
⑥ 原文缺字,此段下同。
⑦ 應指近亞得利亞海。(原書注)
⑧ 即今法國馬賽所臨的利翁海灣,中世紀因納爾榜(Narbonne)而得名。納爾榜今為法國地名,納爾榜瀕臨利翁灣。(原書注)
⑨ 即今塞浦路斯島。(原書注)
⑩ 即今克里特島。(原書注)
? 即撒丁島。(原書注)
? 當是今巴利阿里群島。(原書注)
我們講畢東方的諸關隘時,再講南方地區(qū),那里有布加(Bujah)①、努巴(Nubah)②關隘,這是些按協(xié)議繳納貢賦的人民,這貢賦叫白格特(Baqt)。他們同穆斯林之間沒有過戰(zhàn)爭。決于他們定約的詳情,我將在第七篇。即接這一章的下章里述及。只要安拉愿意,他是強有力的。此后,我再講西方的諸關隘。我講過它的第一個關隘是阿非利加。自從麥爾旺人執(zhí)政后,伊拉克王有計劃地征服它起,直至摩鄰(馬格里布)的首領占據(jù)、統(tǒng)治并擴大占領到白爾蓋為止。阿非利加的名字一直叫凱魯萬。阿非利加之后是塔海爾特國,阿非利加至塔海爾特要走30天路程。......
[參16]
① 非洲的貝賈。(原書注)
② 非洲的努比亞。(原書注)
至于從富斯塔特至白爾蓋(Barqah)、阿非利加及西方所有地區(qū),則從富斯塔特至扎特·塞拉西勒(Dhat al-Salasil)為24密勒....
......
我再提一下麥黑勒(Makhil),我曾講其左側有通向阿非利加的道路。從麥黑勒至久布吉拉瓦(Jubb Jirawah),再至臺姆立斯(Tamlis)為20密勒。從臺姆立斯至瓦迪麥蘇斯(Wadi Masus)為35密勒,從瓦迪麥蘇斯至……①從杰力拉布魯瓦(Jarirabuluwa)至艾杰達比雅為24密勒,路至此分成兩條,一條通向阿非利加,另一條通向德拉布盧斯(Taràbulus)②......
[參19]
① 原文此處缺字句。(原書注)
② 今利比亞的的黎波里市。(原書注)
H?abshah 是“阿比西尼亞”,而非宋峴譯注的“老勃薩”,這個問題以前分析就說過,比如《黃金草原》譯本就有此譯名[參18],在 Idrisi 地圖集中也可以看到這個拼寫,大致在蘇丹地區(qū)(ard al H?abas?a min al Su?da?n)。
所以,《稅冊》這里說的“柏柏爾海灣”,即指阿拉伯半島于非洲索馬里角之間的亞丁灣。
而這又明確的說明,“柏柏爾”這個概念,并不僅僅是現(xiàn)在西方歷史主流所認為的“北非”地區(qū)[參20],而是囊括了東非大片區(qū)域,宋峴的譯注也明確說是《酉陽雜俎》中的“撥拔力國”。柏柏爾/巴巴里的問題后面專門再起一段專門分析,本段先把摩鄰說清楚——而可以確定的是,巴巴里至少包括了整個非洲北半部,遠比今天主流理解的要大得多;類似摩鄰/馬格里布也遠比今天要大。
而上邊《稅冊》的引文也說明了這一點,即“另一個海灣”這一段,這“另一個海灣”就是指紅海,文中說到的艾義拉(Aylah)即今天西奈半島的“亞喀巴”的古稱[參21],前文《道里邦國志》中討論埃及時也提到了其東界為艾義拉,而在 Idrisi 地圖集中也能看到這個地名標記(aila,參圖2):
若以亞丁為起點,沿海岸線航行至此艾義拉,距離大概應該在2400公里左右,與文中所說1400密勒基本接近(按注本給出的換算,1法爾薩赫6.24公里,1密勒為1/3法爾薩赫[參22]),而所謂“大海根部的寬為100密勒”,大抵指亞丁灣最西側最窄的區(qū)域,也基本是相符合的。
而這里一方面說“從海灣的起點到艾義拉這個城市”,同時又說“海灣的終點位于摩鄰(Maghrib)”,并且與地中海(綠海)接軸的部分長200密勒,這不就是說西奈半島屬于“摩鄰”的一部分么?200密勒差不多400公里左右,與西奈半島的南北長度也相差無幾。
這至少說明,在《稅冊》的作者看來,摩鄰的范圍比《道里邦國志》所描述的更大,西奈半島都在摩鄰范疇之內,埃及反倒不在了?
當然宋峴老師這里的翻譯也有歧義,因為 al-Muh?i?t? 這個詞我們以前就分析過(比如<大食波斯突厥文獻中的篡改痕跡示例及西域外文資料的使用準則>幾篇的分析),這個詞所謂“陸地包圍的?!辈⒉荒苤弊g為“地中?!保黔h(huán)繞大地又被更大的大地環(huán)繞的那個“環(huán)形?!?,或“環(huán)地?!?,所以其實應該是指外海,即大西洋、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在一些阿拉伯文獻中,“綠?!币脖恢复笪餮蠛陀《妊蟆V荒苷f,今天的地中海與大西洋(綠海)相通,也被認為是綠海的一部分。
但是如果以這個綠海(al-Muh?i?t?)是大西洋為準來分析,則前面說的“海灣”則只能是現(xiàn)在的地中海,似乎能與摩洛哥之摩鄰對上,但這又與后面的“羅馬?!泵?,這個羅馬海分出了“伊德里斯(亞得里亞)海灣”、“利翁海灣”、以及君士坦丁堡所在的愛琴海,所以這顯然是指今天的地中海,但是前面又說羅馬海北方有“不列顛群島”,這顯然又矛盾了。而且阿比西尼亞(al-Habshah)也并不與大西洋之“綠?!庇惺裁搓P聯(lián)。再說如果前面說的海灣就是羅馬海,為什么又不直接說明?又要“這個海灣”“那個海灣”的在那掰扯?
而且,若按《黃金草原》中的定義,柏柏爾灣就是亞丁灣[參26],這是有明確定義的。柏柏爾的問題放到(下)詳論。
只能說,作者,或者說因為這些文本本來就是四處抄襲拼湊的,這一段文本的作者,地理概念比較混亂,并沒有完全搞清楚這些不同的地理名詞之間的關系。
(三)指代“西部”蠻荒之地的“馬格里布”
那如果說這一段的證據(jù)尚顯薄弱,我們還能繼續(xù)挖掘更多證據(jù)。比如說,maghrib(????)這個詞并非單純的專有名詞,而是帶有“西方、西部”和“日落之地”的意思,至少涉及阿拉伯語、波斯語、土耳其語等:
所以說,馬格里布(maghrib)的概念本來就是隨著波斯人或阿拉伯人的地理認知水平的變化而變化的,隨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不斷向西擴展,馬格里布的指代范圍也不斷西移。甚至在波斯至大食早期,西亞的大片地區(qū)也是隸屬于馬格里布的。
當我們歷數(shù)各個時期的阿拉伯文獻時,也可以看到這種變化。就包括《道里邦國志》:
西方的情形
西方①是帝國的四分之一。它的伊素比赫勃茲(Isbihbadh)② 在波斯帝國時期叫作胡爾拜蘭·伊素比赫勃茲(Khurbaran Isbihbadh)。
從和平城到西方的路程
從巴格達至賽義賴欣(Al-Saylahin)為4法爾薩赫,再至安巴爾為8法爾薩赫。再至萊布(Al-Rabb)為7法爾薩赫,再至希特(Hit)③ 為12法爾薩赫......
[參17]
① 從下文看,此西方,指西亞地區(qū)的一部分,確切言,實指波斯薩珊帝國的西部地區(qū),不是指包括非洲的西方(Maghrib)。(原書注)
② 伊素比赫勃茲為阿塞拜疆、泰伯里斯坦一帶地方的長官的徽號。在波斯薩珊王朝,在庫思老一世時期,帝國的疆土由4位伊素比赫勃茲分別掌管。(原書注)
③ 是波斯薩珊朝的最西邊的城市,位于幼發(fā)拉底河畔。(原書注)
米昔兒諸區(qū)
有曼夫一窩西姆(Manf wa Wasim)區(qū)...... “西”西巴巴(Sibabah al-Maghrib)區(qū)、"努比亞"門(Babal-Nubah) 區(qū)、亞歷山大(Iskandariyah)區(qū)、古勒祖姆—圖爾(Al-Tur)— 艾義拉 (Aylah)、麥綏勒(Masi) —麥利德斯(Al-Malidas)區(qū)......
[參17]
也門諸省......
還有塞格爾(Saghr)省、胡納什(Khunash)省、密勒杭(Milhan)、合凱木(Hakam)省、賈贊(Jazan)、“舍爾佳”港(Marsa al-Sharjah)、哈舊爾 (Hajur)省、馬格里布(al-Maghrib)、固代姆(Qudam)省,固代姆省與麥赫杰拉(Mahjarah)鎮(zhèn)相對,有合雅(Hayyah?。?、庫贊(Kudhan)、麥斯合(Mash)省、飲達(Kindah)省、塞空(Sakun),塞地富(al-Sadif)省。
[參17]
我講完東方諸地區(qū)后,再講西方諸地區(qū)。從富拉特河的邊緣說起,有臺克利特(Takrit),推爾汗(Tirhan),信努(Sinnu),白瓦錐吉(Bawazj)諸地,此諸地的年收入共為700,000,000迪爾汗。接著是毛綏勒及共四野......接著是毛綏勒地區(qū)北方的蓋爾達(Qarda)、白宰布達(Bazabda)......
繼此兩地之后的是迪亞爾萊碧阿(Diyar Rabi'ah)。內有白賴德,白阿爾巴亞(Ba'arbaya)、奈綏賓、達拉(Dara)、瑪里?。∕aridin)、開凡爾圖撒(Kafartutha)、“信伽爾”(Sinjar)山丘、萊厄斯阿音、哈布爾諸區(qū)。....
與迪亞爾萊碧阿北面相接的是艾爾贊(Arzan)和麥亞法里金 (Mayafariqin) 兩區(qū),此兩區(qū)的年平均收入共為4,100,000迪爾汗。與此兩地相接的是亞美尼亞地區(qū)的泰?。═arun)鎮(zhèn)及其所在的地域,年收入共為100,000迪爾汗。
此后的北方是亞美尼亞國。其內有久爾贊(Jurzan)區(qū)....
接著是西部的迪亞爾穆達爾地區(qū)。內有魯哈(Ruha)、哈朗、塞魯吉、穆代義比爾(Mudaybir)、白利赫 (Balikh)、特勒·毛贊(Tall Mawzan)、拉比亞·白尼·泰密姆(Rabiyah Bani Tamim),富拉特河畔的“富拉特”兩村莊,瑪茲赫·歐麥爾(Mazh'Umar)諸地。富拉特河西南方有海納(Hana),麥里(Mari)兩地。迪亞爾穆達爾的年平均收入為6,000,009迪爾汗。
西部(Maghrib)地區(qū)諸地不是從北向下排列,而是特意從西向下排列,起于希特(Hit),繼之是阿納('Anah)、萊合巴(Rahbah)、垓爾基西亞(Qarqisiya),以及同迪亞爾穆達爾地區(qū)相連的地方。此諸地被統(tǒng)稱為“富拉特道路”地區(qū),此地區(qū)的收入為2,900,000迪爾汗。
迪亞爾穆達爾以后是其西面的軍德·肯奈斯林(Jund Qinnasrin)①地區(qū)和苫國的阿瓦綏姆。
[參23]
① 軍德,意思是“軍隊、部隊”。實為大食國在敘利亞(苫國)沿海地區(qū)的五個軍鎮(zhèn)。(唐)杜環(huán)所撰 《經行記》 記有此事,稱之為“五都護”。(原書注)
庫思老受到的限制庫思老在五個方面受到阻攔。往苫國去只走到希特(Hit);往漢志去只走到歐宰布;往法爾斯去不能越過塞利非(Sarifin);往突厥國去只能走到侯勒旺;往可薩突厥和亮恩(Lan)去,不能越過巴布—艾布瓦布。其情形是:那些地方的人是抗拒他的命令的。
[參24]
這幾段引文中的很多地名屬于老熟人了,比如三個“迪亞爾”,臺克利特(Takrit)即今天的提克里特,瑪里?。∕aridin)即馬爾丁,毛綏勒即摩蘇爾,富拉特河即幼發(fā)拉底河,苫國即敘利亞。
而希特這個地名很關鍵,多次出現(xiàn),是界定“西部”的一個分界點。在伊德里斯(Idrisi)的地圖集[參3]中也可以找到,連同它附近的垓爾基西亞(Qarqisiya / Kirkisia)。顯然,即便到了大食時期,這些地區(qū)也只是作為“西部”的一部分,而在更早的波斯時期,按《道里邦國志》這里的說法,希特(Hit)往西都不完全受波斯人的控制,最多算是羈縻地區(qū),波斯人將其視為野蠻人(barbari)的西部(maghrib)地區(qū),倒也算是合情合理。


要注意,希特這個地方距離巴格達已經很近了,如果希特算是邊界,那所謂在巴格達附近的“泰西封”豈不成了邊陲之地?
我們也不難看到,在米昔兒(埃及)和也門諸省中,都有 Maghrib 之名,也進一步說明馬格里布并非專指,而是一個隨著波斯人和阿拉伯人地理概念而變化的名詞。所以要理解杜環(huán)概念中的“摩鄰”,就勢必要順著阿拉伯人的地理概念往回溯。
至于這里“軍德”(Jund)和“軍隊”的發(fā)音和意思如此一致,而且杜環(huán)還說是“五都護”,是不是又是一個西亞受到中國影響的例證?我們且提出來,大家可以思考。
那么照此意思,西亞地區(qū),比如敘利亞,也屬于馬格里布(maghrib)的“大摩鄰地”范疇了。
所以,我就想問問主流官科的專家們,你們是怎么確定杜環(huán)所聽到的“摩鄰”是哪個摩鄰?怎么就不是指“西部”的這個“摩鄰”呢?
第25章 希臘國七,他們的歷史和他們起源問題的論點
§664 大家對希臘人起源的看法不相吻合。有人將之與羅馬人聯(lián)系起來,認為他們是以撒的后裔,其他人則認為他們的先組伊翁(尤南)是雅弗的兒了、雅弗又是諾亞的兒了。還有一些人認為他們是艾拉什的后裔。艾拉什是亞旺的兒子,亞旺是雅弗的兒子,雅弗是諾亞的兒子。據(jù)某些人認為,這老最早時代的諸部族之一。過去曾誤認為希臘人要與羅馬人追溯到同拌的起源,為后者的先祖亞伯拉罕的后裔....
§665 一些非常熟悉古代史的學者們說尤南是蓋赫坦的兄弟,出自赫伯爾的后裔,赫伯爾是薩勒(阿貝爾·本·薩萊赫)的兒子。圍繞著他們兄弟出身的統(tǒng)一性中所有的不確切處均出自于他們兄將的分裂。尤南在其后裔、其家族和所有希望追隨他的人陪同下走出也門。當?shù)竭_馬格里布最為遙遠的邊界地區(qū)時,他便在那里定居,其家族繁衍起來。在那里,他的語言喪失了純潔性而追隨居住在這些地區(qū)的法蘭克人①和羅馬人所使用的蒙昧人的方片。所以,其親屬關系的所有蹤跡都已消失,所有的聯(lián)系都中斷,大家對其名字的記憶也變得模糊起來了,那里的譜系學家們都不知道他。尤南具有特大的力氣和高大的身材。他除了身體的優(yōu)美之外,述具有賢明的智慧、準確的判斷、高超的本領和高貴的人格。......
§667 當其兒子們長大和繁衍增多時,尤南便開始跑遍大地,尋找一個地方作為安定其后裔們的住所。這樣一來他就到達了馬格里布的某一地方,在雅典城停留了下來。該城在古代西方又以“賢哲城”而著名。他本人以及其后裔中追隨他的人都在那里安身。其種族在那里繁衍,他負責在那里修造龐大的建筑,一直到死亡突然襲擊他的時刻。......
[參25]
① 我們將會看到(§1107),馬蘇第認為法蘭克人是馬格里布的古老居民。(原書注)
§1106 正如我們已經講過的那樣①,柏柏爾種族的故鄉(xiāng)是巴勒斯坦,即屬于敘利亞的一個省。他們的國王叫作歌利亞,這是其整個王朝的共同尊號,一直到被先知大衛(wèi)殺死的最后一位歌利亞。從這一時代起,柏柏爾人就不再由同一位國王統(tǒng)治。他們于是便向馬格里布的一個叫利比亞或麥拉基葉的一側遷移并在那里分散開。宰納泰、邁吉萊和代里賽部把他們的居住地確定在該地區(qū)的山區(qū),占領勒其山谷和棲身于昔蘭尼加(巴爾卡)。赫瓦賴人居住在阿亞什(奧伊亞)地區(qū),此地又叫馬格里布的黎波里②,意為“三城”。
§1107 法蘭克人③和羅馬人原來是該地區(qū)的占領者,他們面對柏柏爾人的遷移而離去并在地中海的島嶼中尋求避身之地。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定居在西西里。柏柏爾人分散在易弗里基葉,一直到達馬格里布的邊緣,散居在2000古里的土地上。他們居住地的邊界在這一側蓋布賽,那里距凱魯宛④有2000多古里之遠。羅馬人和法蘭克人于是便返回了他們的城市和他們原來務農的居住地,這是根據(jù)柏柏爾人給予他們的豁免權和休戰(zhàn)而行動的。這些人選擇了山區(qū)、山谷、沙漠、荒僻處和沙漠邊緣的黃沙平原為自己的居住地....
[參25]
① 參看上文 §93。這一段文字借鑒自伊本·霍爾達別霍的書(同上),但卻以其某些導致錯誤的文筆點綴修飾。(原書注)
② Atrabulus。(原書注)
③ 馬蘇第把 Afariq/Afariqa 讀作 Ifrandja。他堅持把法蘭克人作為柏柏爾人之前的馬格里布的居民(參閱 §665、912、1385)。他似乎仍沿用了伊本·霍爾達別赫之說,但這一段文字也很像是阿卜德·哈凱姆(加托的文本和譯本31、73)。(原書注)
④ 即凱魯萬(開旺)。(老周加注)
“尤南”就是“希臘”的本稱,照第一段引文所述,希臘人的先祖“尤南”跑到了馬格里布建了雅典城,那若按照現(xiàn)在的“馬格里布”的定義——怎的?雅典城原來是在北非摩洛哥的?第二段更是把法蘭克和羅馬人都算到馬格里布去了。
只有當“馬格里布”是指“西方”的含義時,這里才能解釋得通。至于把法蘭克搞到北非的馬格里布,顯然就是沒有搞清楚詞源,把指“西方”的馬格里布和后來的“北非”馬格里布搞混了。
只有當“馬格里布”是指“西方”的含義時,這里才能解釋得通。至于把法蘭克搞到北非的馬格里布,顯然就是沒有搞清楚詞源,把指“西方”的馬格里布和后來的“北非”馬格里布搞混了。
第3頁。阿卜達拉赫·本·阿穆爾·阿斯·本·瓦伊爾·薩哈米(Abdallah bin ’Amr al-A?s? bin Wa?i?l as-Saha-mī)說:大地狀似一只鳥,分為頭、兩翅、胸、尾等五部分。其頭部乃中國,中國之后是瓦克瓦克部落,再往后便是一些只有上帝方知其具體數(shù)字之部落;其右翅乃印度,印度之后是大海,再往后便沒有人類;其左翅乃(黑海的)可薩突厥人(Khazar),之后有兩個民族:曼薩克人(Mansak)和馬薩克人(Masak),再往后便是戈族人(Gog)和麥戈族人(Magog)①,而對于這些民族,除上帝之外,任何人都是一無所知的;其胸部是麥加(Mekke)、漢志(Hidjāz)、敘利亞、伊拉克和埃及;其尾乃從扎特—胡馬姆(Dz?t al-H?umām)①到馬格里布的整個地區(qū),該地區(qū)是鳥體最次要的部分。
第7頁。世界上沒有比大洋更大的海了,此海始自馬格里布,經蘇伊士到中國的瓦克瓦克群島。中國的瓦克瓦克與南方的瓦克瓦克之間的不同之處,是南方的瓦克瓦克產質量較次的金子。而該海從庫爾朱姆(Kulzum,紅海)開始,經由瓦迪爾一庫拉(wadi'l-Kura)到伯貝拉(Berbera)和阿曼,并繼續(xù)向臺布爾,木爾坦(Multān)直至占婆山甚至到(更遙遠的)中國。
第8頁。最后一行。如果想從亞丁或(第9頁)石劯前往中國,可取道馬格里布沿海,經由雅馬馬(Yamāma)②和阿曼;如果去信德,取道波斯和錫拉夫海岸。
第10頁。(哈爾干海的錫蘭島)之后,是拉姆尼(Rāmini)島,方圓八百平方波斯里,位于石劯和哈爾干海交界處......
——伊本·法基赫(Iben Al-Fakih,902年)[參27]
① 馬克里奇(Makria)指出,這里指的是埃及的邊界地區(qū)(見《埃及歷史與地形》第76 頁)??ɡさ隆の郑–arma de Vaux)。(原書注)
② 又作 at-Tihāma,今北也門靠近紅海一帶?!g者。(原書注)這里譯者說的也是錯的,見下面分析。(老周加注)
注意這里說的是“馬格里布的整個地區(qū)”,拿伊德里斯那個“環(huán)形世界”的總圖看一下,就知道他這里“馬格里布整個地區(qū)”的范圍有多大。
下面一段說“此海始自馬格里布”,又說“該海從庫爾朱姆(Kulzum,紅海)開始”,庫爾朱姆在前面伊德里斯(Idrisi)的地圖集示例中也有標記(見艾義拉/Aylah 部分),就是指紅海,那這不就是說紅海在馬格里布地區(qū)嗎?而伯貝拉(Berbera)就是柏柏爾。
再下來說“經過亞丁和石劯前往中國,取道馬格里布沿海,經由雅馬馬(Yamāma)和阿曼”,這里關于“雅馬馬”的說法,譯者的注解也是錯的。雅馬馬并非紅海沿岸的貼哈麥,按維基百科說法是在阿拉伯半島內志地區(qū),即今沙特首都利雅得及其周圍區(qū)域[參28],在《道里邦國志》中譯為“葉麻麥”[參29]。伊德里斯地圖集中也有標記[參3]。

而且據(jù)費瑯的書引穆喀達西所說,法基赫是哈馬丹人,他把雅馬馬和阿曼放在一起,又取道亞丁,不就是說沿著波斯灣西岸前進么?——相對的,上面說波斯和錫拉夫就是波斯灣東岸,錫拉夫即 Siraf,大致在今天布什爾一帶,這里有一道很明顯的沖積“溝”,在古代顯然還是海域,與伊德里斯地圖上深深凹進去的那個小海灣區(qū)域高度吻合。
看看上面伊德里斯的圖里面 Oman 在哪里?那這里所說“馬格里布沿?!?,豈不就是說阿拉伯半島東岸線么?那這個馬格里布就把阿拉伯半島也囊括進去了。這與我們前面分析的“西方”的“馬格里布”概念就是一致的了。即便我們退一步說這個雅馬馬是翻譯或拼寫問題,應該指貼哈麥,那也還是至少包括了紅海的。
即便按主流的說法,對于馬格里布的東界,其實也是有爭議的,并且明顯也是隨著時間推移逐步西移的:
Terminology[edit]
The toponym maghrib is a geographical term that the Muslim Arabs gave to the region extending from Alexandria in the east to the Atlantic Ocean in the west. Etymologically it means both the western place/land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sun sets. It is composed of the prefix ma?, which makes a noun out of the verb root, and ??? (gharaba, to set, as in setting sun) (from gh-r-b root (?-?-?)).[citation needed]
Muslim historians and geographers divided the region into three areas: al-Maghrib al-Adna (the near Maghrib), which included the lands extending from Alexandria to Tarabulus (modern-day Tripoli) in the west; al-Maghrib al-Awsat (the middle Maghrib), which extended from Tripoli to Bijaya (Béja?a); and al-Maghrib al-Aqsa (the far Maghrib), which extended from Tahart (Tiaret) to the Atlantic Ocean.[9] They disagreed, however, over the definition of the eastern boundary. Some authors place it at the sea of Kulzum (the Red Sea) and thus include Egypt and the country of Barca in the Maghrib. Ibn Khaldun does not accept this definition because, he says, the inhabitants of the Maghreb do not consider Egypt and Barca as forming part of Maghrib. The latter commences only at the province of Tripoli and includes the districts of which the country of the Berbers was composed in former times. Later Maghribi writers repeated the definition of Ibn Khaldun, with a few variations in details.[10]
The term Maghrib is used in opposition to Mashriq in a sense near to that which it had in medieval times, but it also denotes simply Morocco when the full al-Maghrib al-Aqsa is abbreviated. Certain politicians seek a political union of the North African countries, which they call al-Maghrib al-Kabir (the grand Maghrib) or al-Maghrib al-Arabi (the Arab Maghrib).[10][11]
(譯文機翻)
術語[編輯]
地名 Maghrib 是穆斯林阿拉伯人對東起亞歷山大港、西至大西洋的地區(qū)所使用的地名。從詞源上講,它既指西方的地方/土地,也指太陽落山的地方。它由前綴 ?ma? 和 gharab(gharaba,設置,如落日)(來自 gh-r-b 詞根)組成。[需要引證]
穆斯林歷史學家和地理學家將該地區(qū)劃分為三個區(qū)域:al-Maghrib al-Adna(近馬格里布),包括從亞歷山大港延伸到西部的 Tarabulus(現(xiàn)代的黎波里)的土地;al-Maghrib al-Awsat(中馬格里布),從的黎波里延伸到比賈亞(Béja?a);和 al-Maghrib al-Aqsa(遠馬格里布),從塔哈特(提亞雷特)延伸到大西洋。[9] 然而,他們不同意東部邊界的定義。一些作者將它放在 Kulzum 海(紅海),因此將埃及和巴爾切國家包括在馬格里布。伊本·赫勒敦不接受這個定義,因為他說,馬格里布的居民不認為埃及和巴薩是馬格里布的一部分。后者僅從的黎波里省開始,包括以前組成柏柏爾人國家的地區(qū)。后來的 Maghribi 作家重復了 Ibn Khaldun 的定義,但在細節(jié)上有一些變化。[10]
Maghrib 一詞在某種意義上與 Mashriq 相對,其含義接近中世紀時期,但當完整的 al-Maghrib al-Aqsa 被縮寫時,它也僅表示摩洛哥。某些政客尋求北非國家的政治聯(lián)盟,他們稱之為 al-Maghrib al-Kabir(大馬格里布)或 al-Maghrib al-Arabi(阿拉伯馬格里布)。[10][11]
[參30,32]
Barca 前面已經解析過。哈勒敦(如果真實存在)已經是元明之交時候的人,按他的說法,則一是可以進一步確證“馬格里布的東界存在爭議”的事實,另一方面也說明這個東界的界定是非常人為主觀的、是受不同族群的自我認定所影響的,也就是我開頭說的隨著阿拉伯人的地理認知的拓展而變化。
而且這里還提到另一個關鍵詞 Mashriq/Mashrek(??????????),在阿語中就是“東方、東部、日出之地”的意思[參31],與 Maghrib 鏡像相對。
The Mashriq (Arabic: ??????????), sometimes spelled Mashreq or Mashrek, is a term used by Arabs to refer to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Arab world, located in Western Asia and eastern North Africa.[5] Poetically the "Place of Sunrise", the name is derived from the verb sharaqa (Arabic: ??? "to shine, illuminate, radiate" and "to rise"), from sh-r-q root (?-?-?), referring to the east, where the sun rises.[6][7]
The region includes the Arab-majority states of Bahrain, Egypt, Iraq, Jordan, Kuwait, Lebanon, Oman, Qatar, Saudi Arabia, Sudan, the State of Palestine, Syria, the United Arab Emirates, and Yemen.[8][9]
Geography[edit]
As the word Mashriq refers to Arab countries located between the Mediterranean Sea and Iran, it is the companion term to Maghreb (Arabic: ??????????), the western part of North Africa. Libya may be regarded as straddling the two regions, receiving influences from both the Maghreb and the Mashriq, with its eastern part (Cyrenaica) being linked more to Egypt and the Mashriq, while western parts (Fezzan and Tripolitania) are tied to the Maghreb.[10]
These geographical terms date from the early Islamic expansion. The Mashriq corresponds to the Bilad al-Sham and Mesopotamian regions combined.[11] As of 2014, the Mashriq is home to 1.7% of the global population.[12][13][14][15][16][17]
Mashriq(阿拉伯語:??????????),有時拼寫為 Mashreq 或 Mashrek,是阿拉伯人用來指代位于西亞和北非東部的阿拉伯世界東部的一個術語。[5] 詩意的“日出之地”,這個名字來源于動詞 sharaqa(阿拉伯語:???“閃耀、照亮、輻射”和“升起”),源自 sh-r-q 詞根 (?-?-),指的是 東方,太陽升起的地方。[6][7]
該地區(qū)包括巴林、埃及、伊拉克、約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爾、沙特阿拉伯、蘇丹、巴勒斯坦國、敘利亞、阿拉伯聯(lián)合酋長國和也門等阿拉伯國家。[8][9 ]
地理[編輯]
由于馬什里克一詞指的是位于地中海和伊朗之間的阿拉伯國家,因此它與北非西部的馬格里布(阿拉伯語:??????????)是同義詞。利比亞可被視為橫跨這兩個地區(qū),同時受到馬格里布和馬什里克的影響,其東部(昔蘭尼加)與埃及和馬什里克的聯(lián)系更多,而西部(費贊和的黎波里塔尼亞)則與馬格里布有關。[10]
這些地名可以追溯到早期伊斯蘭擴張時期。Mashriq 相當于 Bilad al-Sham 和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的總和。 [11] 截至 2014 年,Mashriq 居住著全球 1.7% 的人口。[12][13][14][15][16][17]
[參31]
細究起來,這個 Mashrek 比起 Maghreb 來說還更接近“摩鄰”的發(fā)音,也與埃及的本稱 Misr(勿斯里,“勿”古音 mi 或 miu)非常接近,或許有某種詞源關系?
再結合《史記》《漢書》中所記錄的條支以及當時的“西極觀”,所謂“自條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云”,這與 Maghrib 的“西方日落”的概念也是完全一致的(maghrib 倒是與“沒日”的發(fā)音很接近哦?)。而《漢書》中條支已經是極西,再往西只有“乘水西行”,說明當時的安息人、條支人對再往西的地區(qū)并沒有深入探索,畢竟都是大片大片的荒漠,在生產力水平太低的時期,也很難展開這種探險活動;而至甘英西行至條支,從阿拉伯半島和敘利亞沿海轉了一大圈,也完全沒有提及任何從埃及過來的訊息,這些都說明當時的埃及地界就是一片蠻荒之地,與后來《經行記》所載記、與阿拉伯文獻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西方”和“barbari”的觀念,也是完全一致、一脈相承的;也與我們之前研究尼羅河沖積地質所得出的結論的邏輯是完全統(tǒng)一的。
跟“大秦”的 Dasina 問題類似,這其實都是明面上的信息,我搞不懂為什么官科研究了幾十年,一個“摩鄰”的問題會拎不清,只會天天鸚鵡學舌的在那說“摩洛哥”?
這說明埃及真正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就是杜環(huán)《經行記》所說的摩鄰,當時還是比較原始、條件比較艱苦的狀態(tài),到南宋《諸蕃志》時,才開始有一些農業(yè)文明的形態(tài),體現(xiàn)了阿拉伯人對這一地區(qū)的拓展和開發(fā)。
那我就很好奇了,你唏啰哆嘚《嗨事脫?!防镞呎f的埃及的“阿拉伯山脈”[參33]是怎么一回事?9~10世紀的阿拉伯人都沒稱呼埃及為“阿拉伯”,只有野蠻人(柏柏爾人),你古希臘人怎么在那里變出個“阿拉伯”來的?這個問題等(下)篇咱們實錘完柏柏爾問題后再來戳一棍子。
......(未完待續(xù))......
參考資料:
[1] Wikipedia: Jerusalem
[2] [大食]伊本·胡爾達茲比赫(Ibn Khurdādbih, 825~912年).道里邦國志[O].宋峴(譯注).北京:華文出版社,2017.8,p071
[3] Mu?ammad ibn Mu?ammad al-Idrīsī[1100–1166].Kitab Rujar(古地圖集).[德]Konrad Miller(重繪)
[4] Wikipedia, Shalim
[5] 參2,p075
[6] 許永璋.“摩鄰國”是馬里嗎?——唐代杜環(huán)《經行記》摩鄰國再考[J].非洲研究,2017,10(01):3-18.
[7] 丁克家.《經行記》考論[J].回族研究,1991(01):44-51.
[8] 艾周昌.杜環(huán)非洲之行考辨[J].西亞非洲,1995(03):57-60+47.
[9] 吳毅.杜環(huán)《經行記》及其重要價值[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8(06):1029-1033.
[10] 張星烺.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二冊第二編,古代中國與非洲之交通[M].華文出版社.2018-8,p436
[11] 宋峴.杜環(huán)游歷大食國之路線考[A]. 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國家的文化交流——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復旦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1997:19.
[12] 沈福偉.唐代杜環(huán)的摩鄰之行[J].世界歷史,1980(06):46-52.
[13] Wikipedia, Barca && Marj
[14] 參2, p103
[15] [大食]艾布·法爾吉·古達瑪·本·賈法爾(Abu al-Farj Qudamah bn Ja'far al-Katib al-Baghdadi).稅冊[O].宋峴(譯注).參2,p208
[16] 參15,p242
[17] 參2,p065,p074,p131
[18] [古阿拉伯]馬蘇第(?-956年).黃金草原.耿昇(譯自法文版).中國藏學出版社,2013-11-1,p91-94【偽】
[19] 參15,p199,p201-202
[20] Wikipedia, Berbers
[21] Wikipedia, Aqaba
[22] 參2,p001,p027
[23] 參15,p223
[24] 參2,p159
[25] 參18,p299-301,p507
[26] 參18,p115,p389
[27] [法]費瑯.阿拉伯波斯突厥人遠東文獻輯注.耿昇,穆根來(譯).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18.3,p51-53
[28] Wikipedia, Yamama
[29] 參2,p134,p137-139
[30] Wikipedia, Maghreb
[31] Wikipedia, Mashriq
[32] [突尼斯]伊本·赫勒敦.歷史緒論.李振中(譯).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14.12,p77-78
[33] [偽古希臘]偽希羅多德.嗨事脫睿.王以鑄(譯).商務印書館,1959-6,p112
版權聲明:老周來了,原創(chuàng)系列,歡迎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公眾號ID:老周來了(laozhoulaila),知乎ID:老周,嗶哩嗶哩:滄浪一壺周楚山。謝謝關注和支持!
=> [#偽絕書 系列完整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