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死我活,茅臺VS五糧液:中國白酒一哥的地位之爭

疫情過后,百業(yè)蕭條,我國的白酒行業(yè)也不例外。
然而在如此不景氣的情況下,茅臺和五糧液兩家卻紛紛“逆市上揚”,讓不少人又驚又喜。

其中茅臺股價從更是屢創(chuàng)歷史新高,首次站上1300元/股的高價。
因此茅臺也被業(yè)界稱為“股王”,讓不少股民心猿意馬。

五糧液這邊也沒有怠慢,它們甚至還“賣起了車”,意圖進軍汽車市場:

2016年,五糧液酒花了24億,買下了奇瑞旗下的子品牌凱翼51%股份,成為了最大的股東。
這款五糧液今年新推出的凱翼,6萬起售,頂配10萬。

乍一看,茅臺似乎和五糧液旗鼓相當:
一個股價高企,一個拓展經(jīng)營。
但事實并非如此。

2020年4月27日收盤后,五糧液披露了《2019年度報告》。
報告顯示,五糧液2019凈利潤為174億,相當于茅臺的42.2%,凈利潤率為34.7%。
詳細情況如下圖:

由圖可知,茅臺如今對五糧液無疑已形成了碾壓之勢,營收差不多是五糧液的兩倍。
對此,我只能用“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來形容。
因為20年前中國白酒市場的格局,并非如此。
貴人相助:五糧液成為白酒一哥
80年代初的白酒江湖里,各類酒的品牌至少上千個。
而那個時代大家競爭的手段也很單一,就是價格戰(zhàn)。

白酒在零售市場上賺不到錢,偏偏又恰逢銀根緊縮、糧食減產。
貸款貸不到,生產要停滯,銷量還狂跌,許多小酒廠紛紛破產。
時任茅臺廠長的鄒開良,回憶那段艱難歲月時曾感嘆:“當時幾乎是走投無路了?!?/strong>


然而就在茅臺廠急得跳腳的時候,五糧液卻遇到了命里的貴人:工商銀行。
工行一口氣借給了五糧液600萬元的貸款,徹底讓五糧液起死回生

至今他們仍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五糧液憑借著這筆救命錢,在其他白酒紛紛降價、降成本自救的時候:
五糧液說,這是中國質量最好的白酒,不能降價。
于是說著說著,就把價格漲上去了。
嗯,五糧液你是真的牛逼。


降價降成本,就意味著會損害品牌,而五糧液反其道而行之,則向全國人民宣告:
我家的酒原料沒問題,甚至比以前的更好,放心喝!

1994年,五糧液繼續(xù)漲價,把汾酒甩在了后面。
哪怕97金融風暴來襲,五糧液依然沒有停止?jié)q價的腳步。
1998年,五糧液繼續(xù)漲價,把茅臺也甩在了后面。
自此,五糧液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中國白酒老大”,長期雄踞“中國最有價值品牌”第一名。


1999那一年,五糧液被擺上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慶典的宴會桌。
這是繼1988年之后,白酒再一次上了國宴。
五糧液的聲名在那一夜達到了頂峰。

2001年8月,貴州茅臺上市。
彼時貴州茅臺首周的市值,還僅為92.53億,不及五糧液的193.64億市值的一半。

那為什么五糧液最后會落后于茅臺呢?
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概念:OEM了。
被OEM所累:五糧液江河日下
什么是OEM呢?

OEM是英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r的縮寫,也稱為定點生產,俗稱代工。
意思是:品牌生產者不直接生產產品。
而是利用自己掌握的核心技術,負責設計和開發(fā)產品,以及控制銷售渠道。

其實很多大品牌都在做代工。
蘋果、耐克、可口可樂、LV都在全球有代工廠,這并不稀奇。

比如可口可樂在我國有很多代工廠
像以上的大品牌,他們的代工質量是比較高的,但五糧液的OEM,做得很不好。
五糧液有了五糧春、五糧醇、金六福、瀏陽河等數(shù)不清的子品牌,最多的時候上千個。
依托“五糧液”的金字招牌,五糧液的多元化業(yè)務一開始順風順水。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讓五糧液站穩(wěn)江山的多品牌戰(zhàn)略,很快也成為它的負擔。
無數(shù)叫不上名字的子品牌,正嚴重稀釋五糧液主品牌的固有口碑。
從而讓五糧液逐漸丟掉高端酒市場。

與此同時,茅臺也迎來了自己的機會。
2005年,三公消費成為支撐白酒市場的主力軍,這讓此前聲譽一直較好的茅臺,受到了大量追捧。
茅臺的售價也一路走高,零售價從280元左右飆升至2000元,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就在2005年這年,茅臺的凈利潤反超五糧液;
2008年,茅臺終端零售價反超五糧液近100元,打破多年落后的局面;
雖然茅臺在利潤這塊已經(jīng)反超五糧液,但在總收入上,五糧液依然保持著領先的位置。

可以說,“中國白酒老大”的位置,還沒有確定最終歸屬。
然而就在2013年,五糧液的機會來了。

這一年,限制三公消費的“八項規(guī)定”,猶如當空炸響的原子彈,令白酒行業(yè)一片肅殺。
受此影響,茅臺市值蒸發(fā)35%,53度飛天茅臺2000元的零售價狂泄到800元。

茅臺頹勢盡顯,五糧液能抓住機會嗎?
再失良機,五糧液徹底掉隊
茅臺在“八項規(guī)定”出來后,曾試圖堅持“不降價”,以保持自己的奢侈品定位。
不料,茅臺因此收到監(jiān)管部門一張2.47億元的反壟斷大罰單。
受此影響,茅臺直接跌停,遭遇了創(chuàng)辦以來的至暗時刻”。


茅臺被迫調整戰(zhàn)略,將視線鎖定在了我國的中產階級,由原來的“官酒”變成“民酒”。
與此同時,茅臺在艱難求生的過程中,依然僅僅圍繞著主品牌“茅臺”來進行發(fā)展。
相比茅臺的專心致志,五糧液則顯得有點“花心”了。

五糧液依然幻想著自己旗下的子品牌,能帶領自己起死回生,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點:
由于八項規(guī)定,自己的“主品牌”五糧液被迫降價了。
降價的五糧液迅速擠壓了自己子品牌的市場份額,導致五糧液一直沒有緩過氣來。

那么,茅臺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恢復元氣呢?
這與其一直致力建造的“品牌形象”是密不可分的。
簡單來說就是,茅臺給人一種“高級感”,擁有它就是身份的象征。
自此,茅臺一騎絕塵,大幅度領先五糧液,直到現(xiàn)在。

貼一段我父親對茅臺的評價:

茅臺如此深入人心,它一直宣傳的“國酒”概念絕對功不可沒。
在宣傳戰(zhàn)場上,五糧液也曾經(jīng)與茅臺進行過一系列的競爭。
國酒之爭:茅臺依舊勝出
一直以來,茅臺都在不遺余力地宣傳自己的“國酒地位”。
比如CCTV的廣告:

茅臺上的文字提醒:

甚至列車上都有:

五糧液有宣傳嗎?也有,但宣傳力度顯然沒有茅臺的大。
問題是:國家從未對國酒的歸屬給過答案。
茅臺卻一直持之以恒的,嘗試為“國酒茅臺”注冊商標。
這可讓五糧液等酒廠非常惱火。

2012年7月,茅臺申請的“國酒茅臺”商標通過了商標局初步審查,引起白酒行業(yè)的一片騷動。
當時外界以為茅臺這波穩(wěn)了,沒想到茅臺卻遭到了五糧液以及其他酒廠的一致反對。

在短短3個月公示期內,國家商標部門共收到異議書95份。
最終,茅臺注冊國酒這件事,只能不了了之。

直到2019年6月12日,茅臺集團總經(jīng)理李保芳才表示,“國酒茅臺”商標將于6月30日前停用。
可已經(jīng)為時已晚,“國酒茅臺”的宣傳,為茅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影響力與收入,絕非停用可以彌補。
無論商標注冊成功與否,茅臺都是最大的受益者。
十七年的時間,足以讓“國酒茅臺”的概念深入人心。

五糧液也想復制茅臺的宣傳策略
2005年,五糧液給國家博物館送去了一個?“國寶”,那是一塊泥巴,但它不是普通的泥巴。
宜賓五糧液有16口明代古窖池,那是我國唯一現(xiàn)存最早的,地穴式曲酒發(fā)酵窖池。
這可是五糧液的“鎮(zhèn)宅之寶”,這一小塊泥巴就取自這16口古窖池。

顯然,五糧液想讓我們對這16口古窖池充滿了神秘的敬畏,從而提升品牌形象。
但是沒想到,后來出了個尹孝功事件。
尹孝功是宜賓釀酒世家的傳人,他對媒體宣稱:
這16口古窖池是尹家祖?zhèn)鞯漠a業(yè),只是租給五糧液廠使用,但現(xiàn)在他不想續(xù)約了。

尹孝功稱,1982年,宜賓市認定房屋內的16口酒窖產權屬于尹家。
但鑒于五糧液酒廠一直使用,決定由酒廠作價8萬元收買,但五糧液不買,嫌貴。
之后政府出面調解,尹家同意降價到5萬,結果五糧液還是不肯出錢。
1995年以后,發(fā)達了的五糧液買下了酒窖上面的房屋,于是認為16口酒窖也屬于自己所有。

這場官司前前后后打了8年,劇情相當狗血。
你說五糧液5萬都不出,我是不信的,但原告那邊說的跟真的一樣,我看著都覺得煩。
直到2018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才駁回了上訴。
盡管官司贏了,但這事兒怎么看都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

廣告賣不過茅臺;
營銷比不過茅臺;
五糧液的敗局,也許從它鼎盛時期,就已經(jīng)注定。

那么,你對茅臺和五糧液兩個品牌有什么看法呢?
你更喜歡喝哪一款酒呢?
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分享!




廚房人類
專注于 研究「人類行為學和美食之間關系」
致力于 把和食物有關的趣事兒煮給你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