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皇帝】諸神守護者/守護者-尤利安二世
有時候看書,看《拜占庭帝國史》的時候,真的是越看越生氣,尤利安二世被派到高盧,不到一年就解決了嚴重的法蘭克人蠻族入侵,把這批日耳曼人馴服得服服帖帖的,在高盧軍團中獲得極高的威望;即位后,對內實行宗教寬容政策,停止對非基督徒的迫害,同時進行財政改革,減輕平民賦稅,再加上本人生活節(jié)儉、削減皇宮開支,對外則大破近三十年來無法戰(zhàn)勝的波斯帝國,在一定程度上收復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最后英勇地戰(zhàn)死沙場。
這么一位文治武功、拓土攘夷的偉大皇帝,在位僅僅20個月就做到了如此宏偉的成就,居然被基督徒黑成“叛教者”的暴君??。。?/p>
尤利安二世從來都是一位新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倘若不是基督徒的陰謀,讓尤利安二世多活幾年,未嘗不是五賢帝、查士丁尼、巴西爾、曼努埃爾般的中興之主。總之,尤利安二世——無愧于“真正的羅馬人”的稱號,謹以此文,祭奠這位偉大的羅馬奧古斯都!

★姓名:弗拉維烏斯·克勞狄烏斯·尤利安努斯(拉丁語: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331年4月7日-363年6月26日)
注解:又稱為尤利安二世,以與193年在位的狄圖斯·尤利安努斯區(qū)分。
★身份:君士坦丁王朝羅馬皇帝(361年-363年在位)
★前任:君士坦堤烏斯二世
★繼任:約維安
★配偶:海倫娜
★父親:尤利烏斯·君士坦提烏斯
★母親:Basilina
★介紹:

「一」早年求生向哲學
尤利安于AD331年出生于君士坦丁堡,是尤利烏斯·君士坦提烏斯的兒子,祖父是西羅馬帝國的君士坦提烏斯·克羅魯斯。尤利安的父親與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是同父異母的兄弟。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西羅馬的奧古斯都,四帝共治時期的西羅馬凱撒,君士坦丁王朝始祖)→尤利烏斯·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提烏斯·加盧斯(羅馬的凱撒)、尤利安二世(羅馬第62代奧古斯都)
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西羅馬的奧古斯都,四帝共治時期的西羅馬凱撒,君士坦丁王朝始祖)→君士坦丁一世(羅馬第57代奧古斯都)→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羅馬第61代奧古斯都)、君士坦丁二世(羅馬的共治者)、君士坦斯一世(羅馬的共治者)
這是血緣世系,可以看出尤利安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的關系是堂兄弟。
君士坦丁大帝在337年死亡后,君士坦丁一世將3個兒子和2個侄子任命為凱撒,但是前腳剛去世,后腳就爆發(fā)了激烈的內戰(zhàn),兩個擁有繼承權的侄子旋即被刺殺,國家陷入接連不斷的戰(zhàn)爭與陰謀。
最后的勝利者是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之后的斗爭中,兩個弟弟君士坦丁二世、君士坦斯一世先后去世,后來又以“統(tǒng)治殘暴”的借口殺掉了尤利安的哥哥——君士坦提烏斯·加盧斯。至此,整個君士坦丁王朝的男丁,僅僅剩下其堂弟——尤利安。
尤利安早年所受的教育,在他未來的心理成長中造成相當大的影響。他在卑斯尼亞(注:博斯普魯斯海峽的東方陸地,小亞細亞的西北角地區(qū))由外祖母扶養(yǎng),并在七歲時開始接受游社博(注:基督教史之父,著名的基督教主教)的教育,游社博是尼科米底亞主教。
342年,尤利安與加盧斯被流放到卡帕多奇亞的馬塞魯(Macellum,注:安納托利亞地區(qū)中部,小亞細亞的中部地區(qū)),他在那兒遇到了基督宗教的主教喬治。
18歲時,尤利安的流放結束,短暫地生活在君士坦丁堡和尼科美底亞(注:卑斯尼亞地區(qū)的大城市)。
公元351年,尤利安回到小亞細亞學習新柏拉圖學派,后來并受教于以弗所(注:小亞細亞的西部沿海的重要城市)的馬克西穆斯(注:新柏拉圖主義的著名哲學家,在尤利安去世后,被支持基督教的皇帝瓦倫斯處死)學習楊布里科斯(注:新柏拉圖主義的著名哲學家)的哲學。
后來,在雅典,尤利安認識了后來受封為圣徒的納齊安(注:地名?未找到具體位置,格利高利是納齊安地區(qū)的主教)的格利高利(注: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捍衛(wèi)者)和凱撒里亞(注:貿易城市,位于巴勒斯坦地區(qū)的西海岸)的巴西爾(注:基督教三位一體教義的捍衛(wèi)者)。
「二」功高震主繼帝位
340年,二弟君士坦丁二世在與三弟君士坦斯的內戰(zhàn)中陣亡,三位共治者少其一。
350年,君士坦斯一世被軍人馬格嫩提烏斯所殺,馬格嫩提烏斯自立為帝。
351年,尤利安的兄長加盧斯被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任命為“凱撒”,也就是副帝,負責管理帝國的東方事務,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則能夠集中力量,用以對付西方的篡位者——馬格嫩提烏斯。
353年,君士坦提烏斯擊敗了馬格嫩提烏斯,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的奧古斯都。
354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以“統(tǒng)治殘暴”為理由處死了加盧斯(注:尤利安的兄長,羅馬的凱撒),尤利安也因此被牽連而下獄。但是,此時羅馬帝國在東方受到波斯的威脅,美索不達米亞行省被波斯奪取,君士坦提烏斯二世需要一個同血族的親人協(xié)助。
355年,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在梅狄歐拉姆(注:今天的米蘭地區(qū),位于北意大利地區(qū))封尤利安為“西方的凱撒”,并將妹妹海倫娜嫁給尤利安。自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時期后,凱撒便成了高危職位,不知道此時尤利安是什么樣的心情,畢竟剛剛才在去年目睹了僅僅當了三年凱撒的兄長加盧斯被處死。
在之后的數年里,尤利安到帝國西部,平定高盧地區(qū)的的日耳曼叛亂。
356年,尤利安收復了阿格麗匹娜殖民地(注:今天的科隆地區(qū),位于萊茵蘭地區(qū)),并在斯特拉斯堡戰(zhàn)役(注:位于阿爾薩斯-洛林地區(qū))中擊敗了強大的阿勒曼尼人。
358年,尤利安征服下萊茵河地區(qū)的撒利安法蘭克人,并將他們遷徙至托克桑德利亞(注:地名?未找到具體位置)。在高盧期間,尤利安減輕稅賦,直接管理比利時-高盧行省。在這段期間內,薩珊波斯的“萬王之王”沙普爾二世,運用外交與戰(zhàn)爭的手法,將原本被羅馬統(tǒng)治的美索不達米亞行省吞并。
360年2月,君士坦提烏斯以東方戰(zhàn)事不利為由,命令尤利安即刻率領麾下的高盧部隊前往東方戰(zhàn)場。尤利安深懼自己將重蹈兄長加盧斯的覆轍:先抽離他身邊的兵力,再將他逮捕下獄。此時,高盧部隊不愿前往陌生的東方,軍隊爆發(fā)嘩變,士兵們在巴黎擁立尤利安為皇帝,與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正式決裂。
360年6月,尤利安的部隊來到意大利,雙方的內戰(zhàn)即將展開。但此時君士坦提烏斯二世病死,遺命中,他只能承認尤利安為皇位繼承人。
「三」守護諸神卻惜敗
361年11月3日,尤利安正式登基,史稱“尤利安二世”。
登基后,尤利安立即減少宮廷的排場和各項奢華支出,減少宮內的太監(jiān)與傭人警衛(wèi),私人生活中奉行儉約的原則。
妻子海倫娜在高盧因難產過世之后,尤利安便過著單身的生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公元四世紀之前的羅馬公民皆習慣剔除胡須,但尤利安喜歡穿著希臘式長袍,打扮成古代學者的蓄胡造型,為此他還寫了一篇文章《厭胡者》(然而我沒能搜到原文,失傳?)。
尤利安統(tǒng)治期間,奉行宗教自由的國策。當時,基督宗教教派繁多,一派得勢后,帝國政府通常會宣布其它派為異端,加以迫害,手段包括并不限于罷免教職、破門、禁錮、流放、乃至于殺害。然而,尤利安受新柏拉圖主義的影響(注:新柏拉圖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普羅提諾的學生菲波利、卡爾基斯的楊布里科斯、雅典的普魯塔克、普羅克洛),上臺后就實行反大公教會政策(注:大公教會也就是基督教教派里的尼西亞派),大力支持羅馬多神教、猶太教、基督教各教派,清除基督教對于軍隊和學校的影響。
其在位期間的第二件大事是東征波斯。羅馬帝國與波斯帝國之間,為了爭奪西亞領土與亞美尼亞宗主權的戰(zhàn)爭,數百年來從未間斷。
363年春天,尤利安承續(xù)前任皇帝的事業(yè),親自率領60K精兵和強大艦隊出征,攻下了不少地方,但未能攻下波斯的國都泰西封。
為了改善國家經濟狀況,尤利安進行了財稅制度改革,并從平民階層中提拔人才,進入以地區(qū)和地方宗社為基礎的議會團體“庫里亞”(Curia,庫里亞大會在羅馬王國時期是基于血緣氏族為基礎的議會,而后被基于財富階級的森都利亞大會所取代,帝國時期的庫里亞大會依然處理著氏族內部的基本事務),為帝國的中間階層注入新血。
在司法方面,由于三世紀以后的地方司法已收歸中央負責,為了減輕行省長官與其幕僚的負擔,同時杜絕貪污、增加貧民上訴的管道,尤利安授權行省長官任命“代理法官(Iudicepedanei)”處理較小的案件。
此外,尤利安完善郵政,改進軍隊管理、提高訓練度等。
可是,尤利安二世在位不過短短的二十個月,在歷史上卻留下“叛教者”的惡名——這當然是基督教會的污蔑。(基督教的春秋筆法的傳統(tǒng),例如尼布甲尼撒二世、希律王等對國家地方做出貢獻的君主,同樣被基督教污蔑為暴君)
尤利安二世遠征波斯的結果,最后也以自己的陣亡以及繼位者約維安的“割地求和”而告終。
「四」拓土攘波戰(zhàn)沙場
363年3月,尤利安發(fā)起對薩珊波斯的遠征,意圖收復沙普爾二世攻下的美索不達米亞都市(注:指337年沙普爾二世以羅馬介入波斯的宗教事務為由而挑起的戰(zhàn)爭,348年沙普爾二世擊敗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奪取了美索不達米亞的部分地區(qū))。
受到羅馬西比拉預言書(注:西比拉預言書應該是指傳說的古希臘女預言師西比拉的神喻,wiki上說現存14本書和8本殘卷,具體內容是什么就不知道了)的鼓舞,皇帝動員了90K士兵到了羅馬帝國的東方都城安提阿(注:安提阿即赫赫有名的安條克,位于小亞美尼亞的南部),4月7日,大軍集結后便進入了波斯的國土。

尤利安的大戰(zhàn)略如下:由普羅科皮烏斯(注:日后與瓦倫斯皇帝爭奪帝位的篡位者)與埃及公爵塞巴斯蒂安(Sebastian)率領的三萬人部隊,向北朝尼昔比斯(Nisibis,今名為努賽賓,今土耳其的馬爾丁省,位于土耳其-敘利亞的邊境)前進,做為擾亂波斯情報的疑兵,并尋求亞美尼亞的增緩,再迂回南下波斯,平定米地亞(注:未找到具體地名,在今天土耳其東部的米迪亞特Midyat?)和阿底比尼(Adiabene,位于尼尼微的南方,英語作Arbela?);而皇帝本人則親自率領六萬人的主力部隊(包括羅馬兵、高盧兵、阿拉伯的撒拉森等龐大的聯合部隊)進行主要的戰(zhàn)斗,靠著一百艘船艦的運輸與補給,沿著幼發(fā)拉底河南下進入波斯的核心地區(qū)。最后,兩支部隊將在波斯南都泰西封會師,一舉消滅薩珊王朝。
尤利安首先抵達阿拉伯人居住的波斯城市安納塔(Anatha,未找到具體地名,今伊拉克的Anah?,位于幼發(fā)拉底河中游湖泊Hadithah Dam Lake的南岸),當地人見到羅馬大軍與船艦陣勢,立刻開城投降,尤利安將城內民眾全部遷移到敘利亞。
接著到了梯盧塔(Thilutha,未找到具體地名,從上下文的描述推測其應該位于安納塔城的下游)的堡壘,由于難以攻克,羅馬軍便繼續(xù)向下游推進。
十五天后,羅馬進入波斯人棄守的瑪西普拉克塔(Macepracta,未能找到具體地名)。5月,尤利安攻下了亞述行省的第二大城佩里薩波(Perisabor,或稱安巴爾Anbar,即今天伊拉克中部的安巴爾),羅馬軍隊得到十分豐厚的勝利品,并將無法帶走的物資燒毀或倒入河里。推進到毛加瑪?。∕aogamalcha,位于泰西封十一英里的郊區(qū))堡壘時,羅馬人以挖掘地道的方式攻進城內,毛加瑪恰城陷落,堡壘和防御工事遭到完全地破壞。
羅馬軍隊來到波斯帝國的南都泰西封南郊的都市柯區(qū)(Coche,柯區(qū)是區(qū)域地名還是防御工事的稱呼?意義不明,推測應該是和上文毛加瑪恰堡壘一樣的郊區(qū)地名吧?),5月29日,羅馬人在夜間渡過底格里斯河進行攻城戰(zhàn)。經過十二個小時激烈的惡斗之后,波斯首領棄城而逃,羅馬軍獲得了重大勝利(死亡數為70對2500,攻城戰(zhàn)這戰(zhàn)損比逆天了,1:35......可見尤利安二世有著優(yōu)秀的軍事能力)。大量的金塊和銀幣、精美的武器和馬飾,連純銀精制的家具,都成了羅馬士兵的戰(zhàn)利品,遠征軍只花了五十多天,便兵臨泰西封,此時此刻為這次遠征的高光時刻。此后,波斯王沙普爾二世遣使求和,但遭到尤利安的拒絕。(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曾多次被沙普爾二世擊敗,而尤利安二世即位前平定法蘭克人入侵,即位后收復美索不達米亞的失地,并君臨波斯國都泰西封,可謂555神君)。
然而,羅馬軍缺少大型的攻城器械,難以在短期內攻破泰西封,沙普爾二世的主力仍然留在城內避開決戰(zhàn);而羅馬北方分遣部隊,則由于兩個將領的爭執(zhí),以及亞美尼亞國王的陽奉陰違態(tài)度(此時的亞美尼亞王國信奉基督教里的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亞美尼亞東方教會,而尤利安二世推行宗教寬容的國策,削弱或取消了基督教的特權;而亞美尼亞王國歷來是四戰(zhàn)之地,在塞琉古、帕提亞、羅馬、波斯等各國征服亞美尼亞的時期,出于維持自身獨立的考量,自然不愿意放任周邊強國的一家獨大),遲遲無法與到達前線與尤利安會合。尤利安獨排眾議,決定離開幼發(fā)拉底和底格里斯地區(qū),向波斯的內陸行省挺進,以避免受制于敵方并期待擴大戰(zhàn)果,尋求決戰(zhàn)。
6月3日,尤利安下令放火燒毀自己的運輸船艦(有項羽破釜沉舟的那味了)。有的史學家認為這是尤利安嚴重的錯誤舉動,斷絕了自己的補給線與退路,而基督徒更是附會傳說,指稱不信基督的異教皇帝,上帝便令他看到異象而瘋狂;但另一派則認為此舉無關正確與否,因當時羅馬的進軍方略已決定深入內陸,船艦無法跟隨部隊移動,與其拋棄貴重工具而資助敵人,不如自行消毀。無論如何,這件事造成了后來遠征軍嚴重的后果。
進入內陸后,波斯采取了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作為應對。沿途的都市全都殘破,羅馬人“就食于敵”的想法破滅。大軍缺乏補給,尤利安只能帶領部隊以快速的行軍速度,前往大城蘇薩(注:位于扎格羅斯山脈山麓,今伊朗的蘇西鎮(zhèn))。此時,波斯派出一群間諜進入羅馬部隊,以苦肉計取得了尤利安的信任,他們自愿擔任向導,卻將羅馬人引入東方曠野中迷途漂蕩,導致部隊士氣低落、糧食短絀,尤利安只能無奈地帶著部隊撤回羅馬帝國邊界行省。
在羅馬撤軍的過程中,波斯精銳騎兵緊緊追擊。
363年6月26日,羅馬與追擊的波斯部隊在馬蘭加(Maranga,未找到具體地點)附近遭遇,這是一場規(guī)模廣大的會戰(zhàn)。波斯集結數個軍團埋伏在小山丘后方,以騎兵與戰(zhàn)象攻擊羅馬軍營,拂曉時開始交戰(zhàn)。由于氣候炎熱,尤利安未著護甲即上馬援助己方的后衛(wèi)部隊。從敵方投射出來的一陣擲矢與箭雨中,有根標槍劃破尤利安的手臂表皮,貫穿助骨刺入他的肝臟,翻摔落馬 ;也有另一種說法是,后來發(fā)現該標槍是來自羅馬軍自己的,推測可能是對皇帝不滿的基督徒士兵所做(基督徒的刺殺君主行為實在與明末東林黨的所為是一路貨色,唉,前者毀滅了西羅馬帝國,后者毀滅了最后一個漢族封建王朝)。羅馬軍激起勇氣,與敵人展開誓死激戰(zhàn),直到天黑才收兵。
羅馬主將安納托留斯被殺,統(tǒng)領薩魯斯特僅以身免。但波斯人的受創(chuàng)更嚴重,兩將領與五十名貴族全部戰(zhàn)死,大批士兵死亡,薩珊波斯元氣大傷,暫時無法與羅馬大軍對抗。
尤利安因失血過多而陷入昏厥,醒來之后,知道自己即將死亡,便在帳篷中召集陪伴他的哲學家、朋友、部屬,發(fā)表他最后的遺言:
朋友們!弟兄們!離別的時刻就快到了!我?guī)е鴼g愉的心情走完人生道路。哲學使我得知靈魂超越肉體,能夠脫離高貴的皮囊,并非痛苦而是快樂。宗教讓我領會到早死是信仰虔誠的報酬,迄今為止我靠著德行和堅忍支持,是神明賜我恩惠,現在接受致命一擊,爾后使我不再有玷唇名譽的危險。由于我生前沒有觸犯罪行,死時也毫無遺憾。我很高興自己的私生活能清白無邪,也很有信心肯定最高神明對我的賜福,在我手中保持純潔和干凈。
「憎惡專制政體的腐化敗壞和草菅人命,我認為政府的目的是使人民得到幸福;我的行為都能遵從審慎、公正和穩(wěn)健的規(guī)范,把一切事物都委之于天命。我的建議是要以和平為目標,長久以來和平與全民的利益息息相關,但是當國家在緊急關頭召喚我拿起武器,我就會獻身危險的戰(zhàn)爭,同時有明確的預兆,命定要在劍下亡身。現在我用崇敬的言行向不朽的神明獻上我感恩的心,沒有讓我在暴君的殘酷、陰謀的暗算或慢性的病痛中喪失生命,祂讓我在榮譽的事業(yè)和燦爛的生涯中告別這個世界。說來可笑,我還想拖追死亡的打擊,還有很多想要說的話,但是我的精力不濟,感到死亡即將臨頭。
我很小心地抑制不要說出任何話,以免影響到你們投票選出皇帝,我的抉擇可能考慮不夠明智。要是無法獲得軍隊的同意,我的推薦可能會危及他的性命。我僅以一個好市民的身份表示我的希望,祝福羅馬人能有一位賢明的君主?!?br> 大約在午夜,尤利安二世因傷去世,享年32歲,統(tǒng)治羅馬帝國的時間是一年零八個月。因為尤利安二世沒有留下子嗣,君士坦丁王朝因此絕嗣。(尤利安二世最后在收復國土的戰(zhàn)役中戰(zhàn)死沙場,可謂真正的羅馬人。而后繼任的幾代基督教皇帝就相形見絀了,在其后三十多年的陰謀內戰(zhàn)中,帝國永遠地失去了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