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旅游景點——游遍中國
寧波的地理位置位于浙江省東部。寧波之名起源于“海定則波寧”之意。明朝初設(shè)明州府,后來改稱寧波府。新中國解放后設(shè)寧波市,屬省轄,1987年成為全國計劃單列市,簡稱“甬”。市內(nèi)有多種地貌類型,例如低山丘陵、河谷平地與沖積平原。寧波人文資源豐富,素有“文物之邦”的美譽。

天一閣在寧波城西,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的藏書樓,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樓二層,樓下正門懸“天一閣”匾額。樓下并排6間,樓上統(tǒng)為一個大間。取古人“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話,借以水制火,閣名由此而來。樓閣的第一代主人為范欽,一生酷愛藏書,去世時其閣中藏書已達7萬卷。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曾獻書638種。后乾隆皇帝珍藏《四庫全書》的藏書樓均仿天一閣而建。

天童寺位于寧波鄞縣太白山峰下,始建于晉,寺名屢加變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才定名為“天童禪寺”。寺宇規(guī)模宏大,寺內(nèi)主要有萬工池、奎煥閣、藏經(jīng)閣、天王殿、大殿等建筑,鼎盛時期達936間,占地面積44600平方米。寺周圍山勢雄偉、溪水清洌、松青柏翠,為中國佛教禪宗勝地之一。

天封塔在寧波市城南,始建于唐武則天時期,以后屢加修建。第一次毀于南宋建炎年間(1127~1130年),紹興年間重建。塔高60米,六角14層,七明七暗,結(jié)構(gòu)精巧。1956年8月,十二級臺風(fēng)過境,塔身巍然不動。

東錢湖在寧波鄞縣,距寧波15千米。開拓于唐,宋天禧元年(1017年)重修,慶歷八年(1048年)縣令王安石又訂建湖界。全湖分谷子湖、梅花湖、外湖三部分。四周皆山,有72條溪水匯入湖中。有陶公釣磯,余相書樓,百步聳翠,霞嶼鎖嵐,雙虹落彩,二靈夕照,上林曉鐘,蘆汀宿雁,殷灣漁火,白石仙枰十景。

雪竇山在寧波奉化市溪口鎮(zhèn)西北,被譽為“四明第一山”。有御書亭、千丈巖、妙高臺、三隱潭等景點。相傳宋仁宗趙禎夢游一座大山,醒后派人將天下名山繪成圖畫供他辨認,最后認定為雪竇山。宋理宗趙昀又書“應(yīng)夢名山”四字,刻石建亭,這便是所存御書亭。千丈巖瀑布聲震山谷,散若飛雪,宋真宗趙恒曾賜名“浙東瀑布”。巖上有仰止橋,立于橋上,水花撲面,仰望成虹,景色壯麗。

天臺山景區(qū)位于天臺縣境內(nèi),面積達150平方千米,自然、人文景觀遍布。清乾隆皇帝曾御批“天臺十景圖”:赤城棲霞,雙澗回瀾,螺溪釣艇,石梁飛瀑,華頂歸云,瓊臺夜月,桃源春曉,寒巖夕照,清溪落雁,南山秋色。天臺山為宗教名山,佛教天臺宗總道場國清寺,是日本、韓國天臺宗祖庭。北宋高道張伯端亦曾在此創(chuàng)道教南宗。

河姆渡遺址在寧波余姚市羅江鄉(xiāng)河姆渡村東北,已有6000多年的歷史。遺址面積達4萬平方米,出土文物7000余件,主要為石器、骨器和陶器。在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批木構(gòu)干欄式建筑遺跡和構(gòu)件,建筑中已采用卯榫連接技術(shù);農(nóng)耕已較發(fā)達,出土一批骨耜,發(fā)現(xiàn)有稻谷堆積的遺存,并有人工飼養(yǎng)的家畜遺骸,可見當(dāng)時的農(nóng)業(yè)文化已相當(dāng)進步。

普陀山位于寧波東部舟山市舟山群島的東部,總面積41.95平方千米。這里海岸線曲折綿長,多奇礁、異洞、怪石以及平坦?jié)崈舻纳碁?,以其獨特的海島風(fēng)光和悠久的宗教文化而見長。主要景點有千步沙、磐陀石、心字石、梵音洞、潮音洞等。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為觀音菩薩的道場,殿閣廊亭、牌坊碑刻遍布全山,現(xiàn)開放有普濟、法雨、慧濟三大禪寺和十幾處庵院。山上還有20米高的“南海觀音”露天大造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