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kely Lad——立于暴風之眼



? ? 從高考前書剛到貨我就開始讀,一直斷斷續(xù)續(xù)磨洋工了整一個月時間,終于把Peter Doherty的“自傳”讀完了。雖然說是由他人據采訪內容代筆撰寫的,在此過程中也的確非常遺憾地抹消了,Peter作為一名天賦異稟的詩人所寫文字的魅力,但是在所發(fā)生事情都屬實的前提下,我相信這本書還是在最大程度上據實反映了Peter的人生經歷與思想。
???????
? ? ? ? 除了高考前后事情繁多、時間碎片化,我覺得書本身的特質也是閱讀過程如此艱難的重要原因。而閱讀過程的艱難也更讓我堅定寫下來我所思所想的決心,也算是對得起我的精神內耗。
?????? The Likely Lad應該是我所接觸的書中,閱讀過程最消耗精神與感情的。這是我第一次主動找人物自傳來讀。與虛構小說引人潸然淚下的經典悲劇不同,自傳的體裁為它賦予了杜撰故事所不具備的真實性、社會現實性、倫理道德性。你在閱讀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反思:這些真實發(fā)生過的事情對當今社會意味著什么?他所經歷的情感與苦難是否也可以遷移到我和身邊的人之上?
???????你無法放任感情肆流——你可以喜歡蝙蝠俠里殺人放火的小丑,憎恨瘋狂動物城里陰險自私的綿羊秘書,他們是虛構的——但是對于一個此時此刻與你共呼吸,共生存于這個地球上、這個社會中的人類,你必須時刻將倫理道德與法律備在腦中。
???????你與書中人物共情,贊同或憎惡他們的同時,你也不可避免地在用社會的眼光,批判自己的行為與思想。
???????
???????此外,我個人對the libertines樂隊,對主唱Peter和Carl 的原有印象與感情,也與書中偏差的形象行為產生了強烈的碰撞,對我造成不小沖擊?!懊餍恰边@個互聯網與現代商業(yè)體系聯合制造的產物,最大的魅力就是只讓你看見你所想見的。電子熒幕和采訪綜藝中所展現的人像早已不是明星本身,而是經有意無意的包裝、偽裝之后呈現的,另一種意義上的虛擬小說人物。
???????網絡上流露出的,明星生活的點點滴滴再加上你主觀的意愿與想象,“嘭!”
一個完美的虛擬人物就這樣產生了。
???????我理解明星產業(yè)的巨大吸引力,但個人十分反感以真實之名去營銷空洞內核——這種商業(yè)化產物,所以平日已經盡力讓自己不陷入這種陷阱。不過看來這是不可避免的——在糾結與自我懷疑的過程中我也的的確確更真實、全面地認識了這些我自認為“熟悉”的人物。
??????
??????
???????更重要的是貫穿整個自傳的那種悲劇、絕望、無力感。這不是什么闔家歡樂的輕松小故事,不是通過反思人生錯誤來給你灌輸雞湯大道理的童話寓言,更不是什么理性客觀的學術文章。死去的人確確實實是死去了,逝去的青春真真切切是逝去了,一個人性格中那些可憎的缺陷也竟在折磨與掙扎之中根深蒂固地留下了。Peter只是懷著一絲懷念與感慨將自己四十多年的人生有所增減地復述了一遍。經歷了眾叛親離、顛沛流離、心碎絕望與毒品的折磨,他還是照舊那么活著,似乎并沒有改變多少。這件事本身沒有對錯,但真的很令人感到崩潰與沮喪不是嗎?讀了那么多主人公悔過自新的故事,你總會指望故事的主角會在結局有巨大的成長。
???????我想這本書對我最大的價值,除了使我進一步分析研究了“Peter”“Carl”這兩個人物,就是讓我仔細地去思考,我,應該怎么活。
今年是2023年,Peter 44歲而Carl 45歲,他們的青春已經差不多結束了,但我的人生才剛剛踏上新的征程。我有機會,有時間,有熱情——我應該怎樣使用我的青春?
???????王爾德在監(jiān)獄中給情人波西寫了著名的一封信——De Profundis(來自深處),其中除了對監(jiān)獄艱苦生活的描述,更多闡發(fā)了自己在痛苦與折磨之中對前半生極盡享樂生活方式的反思。
Art is a symbol, because man is a symbol.?
It is, if I can fully attain to it, the ultimate realisation of the artistic life. For the artistic life is simply self-development. Humility in the artist is his frank acceptance of all experiences, just as love in the artist is simply the sense of beauty that reveals to the world its body and its soul.
?????????????????????????????????——De Profundis
藝術是符號,因為人即為一種符號。
這可以說是,如果我能完全實現的話,藝術家人生的終極意義。因為藝術家的一生其實就是簡單的自我發(fā)展。一位藝術家心中的恥辱是他對一切經歷的坦然接納,就像愛意對于他們而言,僅僅是“美”的認知向全世界悄然展露自己的軀體與靈魂。
??????
?????? No suffering, no inspiration.?只有痛苦才能激發(fā)巨大的創(chuàng)造潛力。這并不是贊美苦痛或要求你努力奮發(fā),將成功的胡蘿卜吊在你眼前,許下空洞的諾言。但我認為,人應該去大膽擁抱新的體驗,這尤其包括那些令你折磨痛苦的感受。就像是公園里天天被人喂養(yǎng)的麻雀會變肥變懶,人也需要不時的精神刺激來保持活力。我希望自己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不斷給這個世界帶來新的創(chuàng)造。
????????
?????????書中還有一處十分觸動我:

??????…感覺我似乎可以成為上帝的使徒,而不是將自己立于神壇之上,等待被人崇拜……
????????我是團體和意志的堅定信仰者—它們對我有莫大的吸引力。我經常琢磨這樣一個想法——奉獻你的一生為他人服務。它們從未真正實現過,但我十分樂意繼續(xù)追求這一理想——即使是現在我仍覺得自己能夠做到。(不管Peter所說的“service”是“服役”還是“服務”,我想這段話傳達的主旨思想是不變的)
?????“奉獻”“服務”現在似乎已被抹上了一層“pua”的底色,讓人們在聽聞之時不自覺皺起眉頭,生理性抗拒。但是成為一名給予者難道不比成為一名索取者,聽起來更具吸引力嗎?在神壇之下,草野之間往往能享受更大的自由。
???????
我衷心希望Peter能在剩下的人生中成功兌現自己理想,也希望自己能做個給予者。
??
???????
以下是就書中一些問題的思考討論,非常主觀
Peter的詩意人生:

—— A Likely Lad
我從不在意相較于近20年內的同代人,我的人生如何??缭?00年的距離,我將我的人生與蘭波相比擬,并從那里開始、一直向后。

—— A Likely Lad
現在,我正竭盡所能讓自己越邋遢越好。你問我為什么?因為我想成為一名詩人,并致力于變?yōu)橄戎?。我知道,以上我所說的你一丁點也無法明白,對于向你解釋清楚這件事我也幾乎無能為力。這一想法的宗旨是通過突破攪亂一切常理來達到未知的境界。它要求你經歷巨大的痛苦折磨,不過一個人必須足夠堅強、并天生即為詩人。這一切真不是我能決定的。
Peter的自傳從頭到尾皆彌漫著一股浪漫的氣息,就像是他的人生一樣——充滿詩意與理想主義的不切實際。他一直強調,自己要追求音樂最純粹、最狂野、最真實的形態(tài),聲明自己為了創(chuàng)作而活且勵志于活成當代蘭波。他為了能自由創(chuàng)作、盡興表演而離開了摯友Carl和樂隊The Libertines;他為了學習蘭波等詩人從墮落之中獲取靈感而成為臭名昭著的癮君子;他雖經常流露出獨屬于詩人的溫柔敏感,卻也毫不避諱自己道德的無底線與對法律習以為常的冒犯逾越。
???????我曾看過一篇不知名小報,對方將Peter種種極端行為歸為他為博取關注而進行的、對前輩詩人作家的拙劣模仿,嘲笑Peter并不具備一個文人藝術家必須的浪漫才華。我對此持反對觀點。Peter對出人頭地的癡迷與對文人偶像的崇拜模仿是毋庸置疑的,但這并不代表他本人沒有詩人的那種爛漫與才華。隨便找一首他的歌看看,你很難不被他文字無形的張力吸引——這是只有真正的詩人才能寫出的歌詞。

??????而Peter能20年如一日,義無反顧地投身音樂創(chuàng)作,同時安然過著糜爛潦倒生活,我想就是他詩意人生最有力的證據。
Peter與Carl的愛恨情仇:
Carl與Peter之間驚天動地的這段友誼是我閱讀這本自傳的最初動因——我期望在Peter的敘述中看到對他們倆友誼的證實與贊頌,我以為我會看到很多和Carl有關的內容——但是我錯了,除了一些我早已知道的小故事,Peter其實并沒有很多的提及Carl。但是在失望之余,我又開始思考:這真的證明Peter不那么在乎Carl——他的“靈魂伴侶”嗎?
???????我想不是的。就僅僅從這本書的只言片語中,我們仍然能勾勒出他們倆友誼的潦草框架。
??????對于Peter來說,Carl是作曲伙伴、是競爭對手、是知音密友、更是繆斯女神。?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當她(Amy Jo, Peter的姐姐)上完大學的第一個學期回家,在1996年的12月,她幾乎是立即告訴我她遇到了一個叫Carl,梳著馬尾辮六塊腹肌的家伙,并且還會彈吉他。我當時就想,沒錯,就是他了,他將會成為我的吉他手。
我們一直將住過的那些小公寓叫做?“阿爾比恩房間”——那是Carl想出來的,在他看了一個劇之后。劇中年輕的Oscar Wilde正在談論他在牛津大學的“那些小房間”。我們還暢想自己是乘坐傳說之船阿爾比恩的海盜們,一起駛向幻想烏托邦阿卡狄亞,這一詩人的天堂——這就是我的阿卡狄亞之夢。
不難看出,就像Peter腦中很多事情一樣,他與Carl的關系從一開始就被他附上了一層詩意浪漫的濾鏡。Carl是小Peter在成年之際遇到的第一個擁有共同愛好,真正理解他的人。他們共享著對文學詩歌的喜愛,都熱衷于自己創(chuàng)作歌曲,他們都想組建一個樂隊然后揚名世界。那是兩個少年,熱情、青澀,野心勃勃同時又因自己有些另類而自我懷疑。就像是將磁鐵的兩極放到一定范圍內,他們迅速猛烈地碰撞上對方,助燃著夢想的火焰,許下“我們要么登上世界之巔,要么爛死在運河之底”的激情誓言。
???????像是Peter在采訪中曾說的,正是因為兩人從一開始就擁有這一共同的夢想,并且最終這個夢想的確實現了——他們的樂隊The Libertines確實成功大火——才讓他們的關系如此的與眾不同與刻骨銘心。
???????兩人在這些年的相互糾纏,之所以如此難以割舍,我想也是因為這其中包含著太多他們對詩意浪漫的追求,對那些少年輕狂肆意寄托的夢想熱情的懷念與不舍。
??????? Arthur Rimbaud在14-19歲寫盡了他一生所有的詩歌。后人惋惜他之寫了如此之短的時間,但如果不是在年輕無畏的這些短暫年華里寫下的文字,還會這樣的觸動人心、名傳千古嗎?我們無從得知。但可以確定,在18歲左右這段時間人們看待世界的眼光是獨特熱烈而無法復刻的。我相信,年輕時候兩人在追夢旅途上顛沛流離的艱苦生活與相互依伴的親密友誼,對兩人這輩子都會有不可磨滅的重要意義。
????????
此外,盡管Peter更像是心思敏感,溫柔脆弱的那一個,但我認為實際上在這段關系中Peter才是更加強勢,占主導地位的一方。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讓Carl親口唱出我寫的歌詞令我感到無比興奮。時間一到,我就會像這樣把歌詞展示給Carl:嘿,我們要把這些曲子唱給對方。他會更改幾句歌詞,然后我們共享作曲權。
在我們早年的演唱會,Carl在下臺之后曾經會陷入一種奇怪的、十分糟糕的精神狀態(tài)。他會在后臺蜷縮成一團,幾乎像是初生的嬰兒一般,而我們得在半小時、四十分鐘之后才能一起加入慶祝狂歡的隊伍。在這些時刻,我總是對他有強烈的保護欲。我可以看到他其實是多么的脆弱——上臺表演真的將他的腦子攪得一團糟。他一生癡迷于成為演員和表演者,同時我們倆都為出名而著迷,但當一切看起來似乎真真切切要實現的時候,這卻讓他不知所措。我真的可以感受到他所經歷的痛苦。
我們在2002年參加的,最早的Reading或是Leeds音樂節(jié)上,我給他后邊輕輕來了一腳,而事態(tài)很快失控,變得混亂惡毒起來。每當事情發(fā)展到那個地步,我總會想,哦草別吧,他又失控了。
Carl對于我在斯卡布羅發(fā)生或沒發(fā)生那些事模糊的記憶一點都不開心,他完完全全發(fā)狂了,說我們永遠也無法再待在一個樂隊中。在一場激烈的爭吵之后,他陷入了一種恍惚,無意識的狀態(tài)。我取了一桶水澆到他頭上,將他一個人留在浴室,自己回了臥室。記憶中的下一件事就是一聲巨響。我僅當做他是從浴缸中出來后滑倒撞到了什么東西。但事實不是。他在嘗試殺死自己,這就是那次奇異的自殺未遂。
次日早晨,McGee將我叫醒,不斷質問我,這是你干的?我當時正在其中一個房間的小銅床上。這是你干的?我的反應就像,發(fā)生他媽什么了?他拽著Carl的胳膊,而Carl的頭上裹著他自己的克龍比夾克衫,整張臉鮮血淋漓。那就是一坨腥血和鮮肉。這是你干的?那場面真的恐怖極了。血正順著Carl稀爛的臉滴滴答答地落在地板上。他就像戴了一副萬圣節(jié)面具。McGee一直堅持說他不得不將Carl的眼睛——連著視覺神經,正搭拉在外邊——塞回到眼窩之中。我驚坐于床上,對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一概不知。昨晚大半夜我的確聽到了一聲巨響,但我可他媽不知道他將自己傷得那么嚴重。昨晚確實有一聲巨響,但我隨即就又陷入睡眠之中了。發(fā)生的事情,就是他割傷了自己——在起初的撞擊之下產生了一些傷口,但緊接著他便開始抓起大把玻璃碎渣捅向自己的臉,沖著鏡中的自己瘋狂尖叫……標準的,驚悚的自殘行為。
Carl一直是沒有安全而又不自信的那個。早年他的精神狀況糟糕到了什么地步?他會想拉著Peter一起跳樓*,

1997年我記得和他坐在鐘樓頂上,卡爾眼神里有一種癲狂,狠狠拽住我,尖叫著說,我們應該把對方扔下去。我迫不得已把他撲倒并用蠻力把他拽下來
“這世界上沒有什么剩給我們的東西了”他如此說到,“讓我們給對方腦子里來一發(fā)子彈吧。讓我們把身邊這一團糟一起給斃了,在永恒里溺死吧”
不,卡爾,我們的音樂會成功的,咱們只要堅持下去就好了
我愛你我愛你我真的非常非常愛你
我們繼續(xù)吧
“好吧皮特讓我們繼續(xù)吧,永遠繼續(xù)下去,直到最后”
對,直到永恒
(以上這段文字由Peter自己發(fā)表在曾經的立不挺論壇上)
???????
???????或像這本書中所寫的那樣,明知自己不會游泳卻又一次次跳進倫敦的運河水中,僅僅為了證明Peter會跳進來撈自己,為了證明對方在乎自己。在暴力與男子氣概的保護殼之下,Carl是十分脆弱敏感的,甚至更甚于Peter,而他這種精神的不穩(wěn)定性也使Peter不得不成為兩人中更堅強的那一個。在惡毒的爭吵與爭搶漂亮女孩的攀比之外,Peter經常需要安撫Carl的情緒,一次次勸消對方自殺的念頭,并試圖讓Carl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重振他的自信心。
???????盡管Peter對Carl精神疾病一定程度上的浪漫化,以及早年他對這個戲劇院學生的癡迷崇拜讓Peter看起來像是這段關系中被動的一方。但兩人的友誼是堅實存在的,只要跳脫他個人的視角,我們不難看到實際上Carl早年精神上才更依賴對方。
??????這種相處方式也繼續(xù)體現在兩人針對毒品問題的爭吵和決裂上。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我那時就預感事情要向糟糕的方向發(fā)展。Carl一直對海洛因不感冒。他就是不喜歡它們。曾經有過一兩次,Carl感到自己不得不注射海洛因,那真的是一種絕望的嘗試,為了和我處于同一頻道,為了能在我們的友誼中與我正常交流。因為我正不斷慫恿他這是安全的,一切都會沒問題的。這么聽起來我似乎很不道德,但這是我們的一貫作風,不管是在毒品還是酒精的問題上。
我仍在Rhythm Factory舉辦自己的表演,由于那里存在許多幫派,這其實是一件十分混亂的事務——我旗下杰出的阿卡狄亞幫團和一堆其他無人簽約的新興樂隊——來自赫爾的The Paddingtons, Martin組建了Selfish Cunt, Dominic Masters有他的The Others,Johnny的Razorlight,?而Steve有The IVs。我們時不時就會相互交集。The Unstrung樂隊的Ben Bailey曾多次幫我脫離險境。我想我當時覺得,自己幾乎讓古老的阿卡狄亞卡巴萊歌舞表演重獲新生了。那正是我所追求的,反之Carl卻更想在我們既有的成功上繼續(xù)努力。實際上在此之前,我們并未真正擁有這種混亂方式外的其他選擇,因為如果沒我在這些奇怪卻迷人的地方預訂表演,我們他媽根本不會有任何表演的機會。然而現在,人們卻蜂擁而至地來預訂我們的演出。
?????? Carl雖然自己也有酗酒的惡習,但是從始至終卻很反感毒品,尤其是海洛因。當Peter開始陷入毒癮的深淵,Carl從一開始通過吸食毒品嘗試與漸行漸遠的Peter建立聯系,到后來堅決反對對方吸海洛因,我相信這個過程對于Carl來說是十分絕望的。在Peter的口中,兩人的爭吵與決裂似乎是由于音樂理念不和,在經紀人公司的外界壓力之下逐漸擴大化的產物。他追求像蘭波那樣浪漫肆意的文藝生涯,而Carl則需要一些更堅實、穩(wěn)定的東西。不可否認音樂理念的分歧是所有搖滾樂隊解散的重要原因,但僅僅是從Peter自己對那段生活的描述中,我們也能看到被毒品侵染的他是多么的失控。缺席排練和專輯錄制、入室偷竊、審訊拘留和時常的昏迷暈?!谒目谥校磺卸际菫榱俗非笞约豪寺囊魳防砟睿m然不可否認在這種瘋狂墮落的生活狀態(tài)下,Peter的確不斷堅持創(chuàng)作出了出色的作品,也奇跡般地活到了現在,但是在他親友的眼中,這一切又該是多么令人崩潰。
???????我想尤其是對于Carl,來之不易的密友與精神支柱現在自己竟也瀕臨失控,許下的珍貴諾言變成了隨意丟棄的謊言,目視著Peter一步一步走入萬劫不復之路,失望透頂而心灰意冷,因愛生恨。再加上Carl自己混亂的精神狀態(tài)與暴力傾向,兩人的決裂才會是如此撕心裂肺。
???????兩人許多年后的復合是奇跡,但何嘗又不是一種必然?在書中Peter也多次表示出“Carl與眾不同”“我與Carl的關系不可替代”的意思,盡管沒有展開說明這些年來面對兩人關系的心境,但是不可否認兩人情感精神上的聯結一直是存在的。步入中年后,一方面Carl接受了心理治療,治愈了早年的精神疾病,另一方面Peter對于音樂藝術的追求也沒有那么偏執(zhí)了,為兩人和好奠定了基礎。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Peter與毒品
Peter后期的音樂生涯與毒品成癮糾纏不清,但他似乎并非依賴于藥物帶來的幻覺和感官刺激來獲取轉瞬即逝的靈感。立不挺時期Peter與Carl共創(chuàng)的佳作,和近幾年他戒毒以來發(fā)布的新曲,都表明了他并不需要額外的化學刺激來寫詞作曲。與此有些矛盾的是他在自傳中總在強調的,他是多么不愿放棄伴隨著海洛因的放縱生活。我想,除了毒品戒斷本身的痛苦,他直到近年來,那對藥物猶如救命稻草一般的緊抓不放,是因為毒品帶來的墮落顛沛生活讓他時刻處在一定程度的痛苦與折磨之下,同時這給予他一種不顧一切、無所牽掛的自由感,也正是這種不同尋常的精神狀態(tài)為他多年的創(chuàng)作添薪供燃。
???????也許Peter是對的,只有毒品作用下的混亂生活才能讓他到達理想中的音樂夢想彼岸,但是不要忽略了,為此他幾乎放棄了所有其他東西。在毒品成癮下他的行為逐漸失控,成為了樂隊解散以及和Carl決裂的主要原因;他的親人因無法直視他變成癮君子而疏遠于他,他的父親甚至在一段時間內拒絕承認這個兒子;間接導致前女友Kate事業(yè)危機,也使兩人漸行漸遠最終分手;更不要提為了獲得藥物這些年他經歷的大大小小的暴力時間,死里逃生……
???????不管怎么說,身邊癮君子朋友相繼去世,而Peter卻頑強堅挺到了今日,不失為一個奇跡。我想,支撐Peter在音樂事業(yè)上大成功的那種自信與信念力,也正是使他在吸毒之路上一意孤行,但同時也是讓他克制自己、挺過混亂年歲的獨特品質。
???????
音樂產業(yè)的商業(yè)化
???????在Peter自己的回憶敘述之中,樂隊的商業(yè)化、盈利化一直是最令他沮喪憤懣的問題。離開The Libertines,?擺脫Rough Trade并試圖組建一個具有七八十年代嬉皮士小團體特征的獨立樂隊——與音樂行業(yè)日趨的商業(yè)化抗爭成為了貫穿Peter音樂生涯的中心任務。
???????盡管Peter個人的一些思想理念可能過度偏激,但是不可否認,音樂乃至整個藝術文化產業(yè)正在逐步走向互聯網加工營銷的產業(yè)化大工廠。唱片公司精準對接社會熱點與目標人群的喜好,將指定好的生產計劃下放給經紀人,再由經紀人團體根據指令把藝人包裝成滿意的樣子,以最大可能獲得流量。
???????在這一過程中,社會對藝人的輿論監(jiān)督增強,同時規(guī)?;漠a銷也使文化產品在客觀上可以更及時抓住社會潮流,在社會發(fā)展建設中起到了更系統、持久的推動作用。
???????但一去不復返的是幾十年來流淌搖滾樂血液當中,抨擊反抗一切,追求自我解放與精神獨立的自由特質。商業(yè)化的音樂生產注定了你名下的文化產品應以需求為重,不能暢意闡發(fā)自己的感思,注定了音樂生產過程由公司主導,而你對成品的貢獻話語權實在有限。當音樂創(chuàng)造從青年的熱血吶喊和藝術家的自由闡發(fā)變成了冷漠冰冷的工業(yè)加工,這的確是讓人心碎的。
???????不過隨著互聯網的蓬勃發(fā)展,音樂產業(yè)的商業(yè)化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怎樣利用這種體系來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同時盡可能尊重創(chuàng)作個體的闡發(fā)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搖滾樂的消亡
???????????
搖滾樂是萌發(fā)于一定文化土壤的文化有機體,僅僅將其定義為一種音樂門類是狹隘的。二戰(zhàn)后搖搖欲墜的各種舊體系和極欲勃發(fā)的新事物相碰撞,在此之上產生了最初的搖滾樂。從貓王到披頭士,再到70s在歐美國家經濟停滯大背景下產生的朋克,搖滾樂在上世紀歐美國家社會轉型中,扮演了先鋒引領的作用。新生代青年與老一代、底層人民與精英階層的割裂孕育了“搖滾”這一充滿自由叛逆韻味的青年文化。繼承了19世紀歐洲浪漫主義詩人遺產,和二戰(zhàn)后美國“垮掉的一代”那頹廢瘋癲的精神底蘊,搖滾樂在瘋狂之中追求浪漫,在浪漫的極致抵達瘋狂。
???????
?整個社會為了變革,急需一種強有力的、幾乎極端的思想力量去沖破舊體系,反抗舊權威,同時看看能不能在這個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些什么新事物來——搖滾應運而生。但隨著21世紀的到來,世界范圍內新秩序框架的穩(wěn)定與互聯網科技等的蓬勃發(fā)展在客觀上拉近了社會各組分的距離,各種和平與發(fā)展組織的陸續(xù)建立也使全球變革踏上了一條更加平緩的道路。同時客觀上社會治安的增強與全球衛(wèi)生安全意識的提升也使曾為搖滾樂賦予靈魂的,那種墮落沉淪、瘋狂不羈的生活方式畫上了永遠的休止符。
?????
??在不同的文化土壤上,大眾音樂也在更新換代,取代風靡上世紀下半葉搖滾樂的,是相較更加溫和、積極向上、強調迎合主流審美的rap , pop music等……大膽點說,今日那些所謂的搖滾樂,不是舊時代的余暉就是披著搖滾外皮的流行樂。
????????
一個時代落下帷幕,而新的時代——剛剛開始。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

—— A Likely L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