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想殺掉你,到思考如何愛你

? ?我討厭這世界,但我喜歡你(第一季
我喜歡你,我要保護你,用我的方式(第二季
? ? ? ? 兩個厭世的“小怪物”,相識、相知、相愛,完成了各自的自我救贖,順便也解救下和他們相似的人。這難道就是《去他媽的世界》所要講述的故事嗎?初看確實如此,但再次細想呢?這兩部電視劇如電影一般,且又如此獨特,只為告訴我們“小怪物”也可以被救贖嗎?不,我們從中看到,為什么他們會變成小怪物?為什么成人世界有那么多丑陋?為什么有人能做到視生命如草芥?為什么這世界是“去他媽的”?

? ? ? ? 這是一部被喪喪氣息包裹但卻給人希望的電視劇。The End of the F***ing World,去他媽的世界,不管是原劇還是譯名都十分巧妙地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我想這也是它成功的原因之一。其次,還有它的整體拍攝,“喪曲”配上喪喪的畫面,再加上男女主略反人類的行為,讓人不禁感到一絲恐懼。男女主人對一切的看法,就預(yù)示著他們與普通人的不同,他們發(fā)出疑問:為什么我是一個人,為什么我不做一個動物,還有他們對手機的看法,他們都認為手機沒有用,都討厭手機,在這個時代討厭手機的年輕人應(yīng)該不多吧。再加上特有的英式黑色幽默,都使這部劇看起來像一部喪喪的喜劇。喪與喜劇似乎并不矛盾吧,喜劇的本質(zhì)也就是戲劇化的人生,而喪只不過使那戲劇化帶上了一些苦澀與難堪。在看完這部劇之后,看到人們討論最多的就是男女主的喪甜互動,在玻璃渣中自己找糖吃,但并不代表這部劇的核心在喪甜戀愛中。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不只是愛情,還有同類人之間的相憐相惜,因為一開始男主是想盡辦法要殺掉女主的,但到后來,男主逐漸被女主所吸引,他的情感并沒有消失,在與女主相處的過程中,他逐漸擺脫獸性,找回了人性。其實在整部劇中,男主的變化大于女主,他是徹底脫胎換骨,從只會說“我要殺人”到學(xué)會訴說愛意,這是人性的逐漸顯露;從膽小怕事到用勇于闖蕩……我想這一切都來自于女主對他的影響,但女主并不是我們所認為的瑪麗蘇“圣母”,她也是一個另類,一個缺少關(guān)愛的“問題少女”,正是這兩個相似的異類,把對方都給治愈、感動了。

? ? ? ? 那他們的問題又來自何處呢?為什么會變得像現(xiàn)在這樣異于常人呢?這與家庭有很大的關(guān)系,他們都生活在一個不完整的家庭。男主小時候,媽媽在自己面前開車沖入湖中,這是多大的童年陰影啊,我們在小時候看到家長殺雞,可能都會留下很大的陰影,男主竟然是看著自己的媽媽自殺在自己的面前。而他的爸爸雖然善良可愛但卻沒有發(fā)現(xiàn)男主在母親去世后發(fā)生的變化,他善良卻不夠心細。這致使男主缺乏情感,也不會表達情感。而女主父親在她9歲時就離開了自己和母親,而母親再嫁的一個男人,組合成了一個看似幸福的家庭,但其實繼父道貌岸然,對女主騷擾不斷,只為逼她離開這個家,母親看到了,卻也只是裝作看不見,不敢反抗,懦弱無能。女主也因此變得放蕩不羈,滿嘴臟話,毫無遮攔,因為她不想像她的母親一樣膽小懦弱。
? ? ? ? 兩個孩子一個沒娘疼,一個沒爹愛,性格自然與旁人不同,這也是兩個人相互吸引的原因。再加上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看法,導(dǎo)致它們變成與眾不同的“小怪物”。就像太宰治筆下的阿葉,在嚴肅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在童年時有受到仆人不斷地欺辱與侵犯,也變成一個敏感、膽小的異類?;氐诫娨晞”旧?,為什么會叫《去他媽的世界》,這是兩個小孩對虛偽大人世界的吶喊,尤其是第一季時,節(jié)奏快速,給人以激動、震撼之感,兩個小孩的離家、逃跑之旅,自由無羈之感撲面而來。相對而言,第二季節(jié)奏略顯緩慢,仿佛是這兩個小孩成年后回到了那個虛偽的世界,他們確實是被治愈救贖了,他們不再去干與人性相悖的事,行為也越來越合法,但在這之中的合法性對他們來說是個籠子,他們與《人間失格》中的阿葉一樣,追求的是絕對自由,是沖破牢籠之外的世界。就像書中所說“這種非法給我?guī)順啡?,就像在一個沒有窗戶的冰冷房間里,縱然已經(jīng)知道外面是非法之地的海洋,我也要縱身跳下去,就算游得筋疲力盡,最后死去,我也心甘情愿”。在這一點上,我認為他們?nèi)齻€人十分相似,只不過那兩個小孩,他們身上的無畏與沖動與阿葉身上的那股成熟憂郁氣質(zhì)有所不同,我想這也是他們的結(jié)局大不相同的原因了。沖動總是比陰郁更容易治愈,所以男女主回到了現(xiàn)實,而阿葉卻被送到了精神病院。其實阿葉所在的世界比男女主的還要可怕,因為沒有人愿意拉他一把,沒有人把他當正常人看,即使有也被他自己的膽小懦弱給毀了。男女主應(yīng)該慶幸在警察和家人的保護與關(guān)心中回到了這個正常的世界,可以說這樣的結(jié)局非常符合普世價值觀,但卻不一定是最好的。
? ? ? ? 這又仿佛《局外人》中的“我”,與世界也是格格不入,“我”是整個世界的局外人,“我”的存在與這個世界無關(guān)。他總是在強調(diào)“母親之死不是我的錯”,這句話單看,架空于這個社會,應(yīng)該沒什么問題,但卻不符合這個社會應(yīng)有的表現(xiàn),不符合人之常情,所以別人聽到會驚訝甚至害怕。但于“我”而言,這并沒有什么問題,“我”仿佛不是這件事的參與者,不像這件事的主人公,或者說演的不像。馬克思曾說“人的本質(zhì)在于他們的社會性”,人總是按照多數(shù)社會成員已經(jīng)接受的,或者一致贊成的觀念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這部劇以及這本書中的人物,仿佛都是缺乏社會性的,是所謂與社會格格不入的人,看似有些瘋狂,可能在別人眼中是問題少年或者不正常的人。所以,是他們太過異類了嗎?還是這世界和人類太虛偽了?他們只不過看得太清,認識到自己內(nèi)心隱藏的動物本性,他們或許知道“一有機會,他們就會借著怒火,將這種可怕的動物本性暴露出來”,不只是他們,而是所有人類,只不過那群人不知道或不愿意接受而已。其實每一個人都是一座孤島,若不與外界相連,他們就只能是一座荒島,所以這樣看來,《去他媽的世界》結(jié)局是正確的,不管是對男女主,還是對世界。他們的經(jīng)歷使自己變得更具有社會性,但同時也不得不失去那股無畏之勁,這個變化不能單純地用好或者是壞來區(qū)別,表面上確實圓滿,但內(nèi)在隱藏的卻是說不出的那種缺憾。為什么我會覺得第二部沒有第一部精彩了,因為在第二部,男女主逐漸進入了正常的世界,他們逐漸與我們這些正常人變得一樣了,再沒有那種激情與狂放。
? ? ??? 如果說吸引我們的只是那一股激情,那么這部劇的評分也不會那么高,除了那份少年少女的的激情,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之外,還有我們對他們經(jīng)歷的同情,以及對他們?nèi)绱擞赂业姆纯剐袨榈囊环N崇拜與渴望。我們對那些獨特的人總是有著一種莫名的崇敬之感,就像這部劇中的男女主,他們的那種特立獨行給我們以激情,所以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看一部喪劇時會感到快樂,在喪中找甜。往往越是絕望的世界更能讓人看到希望,匈牙利作家拉斯洛的小說《撒旦探戈》整本書都充斥著絕望的氣息,但在看完之后,我并沒有感覺到多大的絕望,反而看到了希望。越是在絕望的世界,我們也越是期待看到希望,我們會在絕望中造夢,正如在黑夜下的光亮更為耀眼。

? ? ? ?在這個世界,我們有時候就會是一個異類,肯定會與別人不同,如果都是一樣的,那便沒有什么存在的價值,而這個世界往往也是一個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我們不是沒有想過反抗,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會屈服于各種壓力之下,或是缺少那一份難得可貴的勇氣。電視劇和電影往往是我們實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中一切難以實現(xiàn),或不敢實現(xiàn)之事的地方,這也是我對這部小喪劇滿含激情的原因之一。
? ? ? ?在這去他媽的世界中,好好活著,那牢籠之外的絕對自由之地也只存在于影視劇之中,從絕望到希望再到失望,或許也只需要一部劇的時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均來自網(wǎng)絡(lu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