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的其實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愛”嗎?聊小說《鄙視》

本文系「正經(jīng)人誰寫日記?」征稿活動?投稿作品。

【2021年10月8日讀書筆記】
平心而論,我自己是不知道這個「正經(jīng)人誰寫日記?」征稿活動到底是出于什么考慮設計的,以【日記】形式呈現(xiàn),那么,如果一個人的日記都不是記錄各種碎碎念,而是讀書筆記、觀影筆記,這算不算更有質量的內(nèi)容呢?
如果說平臺期待的參賽作品是【故事】,那就干脆做成故事比賽好了。而且,還設置了6個獲獎金額為【1500】元的獎項,又是人工審核,這種描述含糊的規(guī)則,實在是太有各種暗箱操作的空間了。
名不正則言不順,下面還是認真聊讀書吧!


“我渴望的其實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愛”,果真如此嗎?
先說答案:完全不是。
書名就是解釋——【鄙視】,男人對女人的鄙視,丈夫對妻子的鄙視。

【1】《鄙視》的A面
如果粗讀《鄙視》,我們大概會覺得這就是個關于婚后生活不幸的悲劇故事。
我們的男主角叫【里卡爾多】,他有一位性感美麗的妻子【埃米麗亞】。與無數(shù)夫妻一樣,他們也有關于房子、車子的苦惱,女人會抱怨男人碌碌無為,男人則會抱怨女人不懂體貼。
一直認為“懷才不遇”的里卡爾多終于有了“蛻變”的機會——他可以為電影制片人巴蒂斯塔撰寫劇本!這可是一份高薪的差事兒!
雖然里卡爾多之前不太瞧得上(姑且算是“鄙視”)這種事兒,為了錢,他認為自己是犧牲了妥協(xié)了。經(jīng)濟水平的提升讓里卡爾多可以充分滿足妻子【埃米麗亞】的物質需求,志得意滿的他還覺得與妻子的床笫之歡提升了兩人的精神默契。
然而,他卻發(fā)現(xiàn)心愛的妻子日漸疏遠自己,愛情已經(jīng)消亡!伴隨著婚姻走向崩潰的,是埃米麗亞對里卡爾多日益加深的【鄙視】。

在里卡爾多看來,妻子的鄙視源自一場誤會。【埃米麗亞】認為【里卡爾多】想把自己“送”給電影制片人【巴蒂斯塔】,通過這種“不倫關系”換取自己工作的機會。
但是,【埃米麗亞】并沒有聽【里卡爾多】的任何解釋,決定與【巴蒂斯塔】遠走高飛。這個可憐的女人最后在路上死于車禍。
之后,【里卡爾多】陷入無盡的失落與遺憾中,在他看來,如果沒有誤會以及由誤會衍生出的【鄙視】,兩人一定深愛到老。

【2】《鄙視》的B面
如果說《鄙視》只是像A面一樣講述的是一個夫妻失和最后釀成遺憾的愛情悲劇,【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這部作品根本談不上經(jīng)典?!侗梢暋烦私o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一個表世界(A面),還有個里世界(B面)——這就是本書是用“我”來講述的獨特用意。
男主角【里卡爾多】對妻子【埃米麗亞】的愛,肉體上的眷戀遠大于精神上的迷戀。丈夫骨子里其實是瞧不上妻子的出身——埃米麗亞出身貧寒,受教育程度不高,工作也比較卑微;里卡爾多不僅家境好,而且受過高等教育,工作雖然一般但比妻子更體面。
婚姻中這種“門不當戶不對”本身就是一種隱患,可能在婚姻初期,男女之間會因為生活甜蜜而暫時不會爆發(fā),但兩人間的各種【不合適】會在后續(xù)的各種磨合中逐一展現(xiàn),在《鄙視》中,就出現(xiàn)了妻子深深鄙視丈夫的一幕,對于一直在心理上認為自己高高在上的【里卡爾多】而言,妻子【埃米麗亞】是【沒有資格】鄙視自己的,這種突如其來的心理落差感讓他犯了一個蠢——他追問自己的妻子:“你為什么鄙視我?”
男人一旦想【追問】,就直接暴露了自己的【弱小】——這可憐的自尊心喲!
縱觀整個故事,無非是【埃米麗亞】無法忍受【里卡爾多】的種種,由【深愛】到【不愛】。這里的【種種】,包括【里卡爾多】對自己的鄙視、【里卡爾多】自己的偷情(與陌生女子接吻)、【里卡爾多】為了自己的劇本工作主觀上創(chuàng)造了【埃米麗亞】與【巴蒂斯塔】獨處+偷情的機會。

以第一人稱敘述故事的《鄙視》,實際上就是以【里卡爾多】的視角講述【他自己眼中的愛情】,在他看來,【埃米麗亞】“是個當好妻子的材料”,【埃米麗亞】應該對自己有一種無條件的仰慕、崇拜和感謝,【埃米麗亞】應該滿足自己的所有需求(尤其是肉欲方面)。
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埃米麗亞】——他拋棄了心愛的戲劇創(chuàng)作,為了錢給商業(yè)片導演做編??;他為妻子買房買這買那,只是為了給她一個夢寐以求的【家】。
他認為自己是個多么棒的絕世好男人好丈夫啊!
然而,讓我們跳出書本,以第三人稱視角再看【里卡爾多】,他就是一位社會上時常會出現(xiàn)的那種表里不一的男人(渣男)——身為社會規(guī)則中的被壓迫者,又自私又敏感,有點小才華卻無法突破自我,總是帶著一種略帶傷感的頹廢,把自己包裝成糟糕婚姻的受害者。
上述的這些,讀者很難在初讀《鄙視》中一眼看出,大概需要讀者深入去讀第二遍甚至第三遍才能看出一些【微妙】,這或許就是【阿爾貝托·莫拉維亞】寫作手法的厲害之處。

但是,如果這個故事?lián)Q另一種呈現(xiàn)形式,它的另一重內(nèi)涵,可能就不難【看懂】了。
這種呈現(xiàn)形式自然就是電影。
讓-呂克·戈達爾于1963年導演的電影《蔑視?Le mépris》,就是改編自《鄙視》。這部作品的女主角是性感美麗的碧姬·芭鐸 Brigitte Bardot,由于電影出現(xiàn)不少性感鏡頭,甚至又全裸出鏡,觀眾能第一時間感受到撲面而來的【肉欲】。
這種【肉欲】作為雄性對雌性的征服,也在表達一種愛情或者婚姻的不安,事實上,只需要一個眼神的特寫畫面,我們就能感受到丈夫對妻子的蔑視、妻子對婚姻的絕望以及情感分崩離析的必然結局。

同時,【阿爾貝托·莫拉維亞】還在書中留下了一個《奧德賽》的故事作為解讀《鄙視》核心的線索——這算是一位偵探留給偵探迷讀者的蛛絲馬跡,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該作品吧。
《奧德賽》這個故事源自【荷馬史詩】,本來是屬于古希臘文學。正如古希臘神話后來并入古羅馬神話一樣(吸收、消化、改造),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奧德賽》,在古羅馬時代也有一些補充修改。
主人公【奧德修斯】(Odysseus),在古羅馬傳說中即是尤利西斯(Ulysses)——可能提到這個名字,有些愛讀書的讀者會想到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創(chuàng)作的《尤利西斯》。
最初版本的奧德修斯幾乎全身都是優(yōu)點,堪稱完人,而到了“尤利西斯時代”,故事開始著力突出他的負面性格,這個偉大的英雄也有虛偽、狡詐、膽小的一面。

有了這些鋪墊,也就不難理解《鄙視》中《奧德賽》的象征義——里卡爾多認為自己是古希臘版的奧德修斯,實際上卻是古羅馬版本的尤利西斯,其實里卡爾多更劣于這個版本的尤利西斯。
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在不同的視角下呈現(xiàn)出幾乎對立的形象。
里卡爾多所理解的《奧德賽》,那個【奧德修斯】是個英雄,他一路披荊斬棘,抵御各種讓人難以抗拒的金錢、美色、權力的誘惑,歷經(jīng)10年冒險只是為了回到心愛的妻子身邊,而妻子珀涅羅珀(Penelope)則在丈夫不在的10年中堅持抵抗各路求婚者,保持著對愛情與婚姻的【絕對忠誠】,最后贏得【happy ending】。
而故事中與里卡爾多探討《奧德賽》的導演,卻給出他認為的【奧德修斯】實際上是1位婚姻失敗者,他虛偽、自戀、貪婪、不負責任,聲稱在外面冒險了10年,只是一個虛偽的借口,只是想逃避珀涅羅珀對自己的【鄙視】,借機與各個女神和女妖偷歡。

寫到這兒,《鄙視》這個故事算是拆解完畢了——但并不是很精細。
在我看來,【埃米麗亞】與【里卡爾多】的愛情悲劇是必然的。因為兩人在婚姻關系中完全不對等。這也是【鄙視】的根源?!景栘愅小つS亞】讓【埃米麗亞】最后死于車禍,更是讓讀者對【里卡爾多】的【極度自戀】嗤之以鼻——都到這地步了,男主角都不曾意識到婚姻出現(xiàn)問題的根源是他自己。
責任向外一推,就萬事大吉。呵呵,男人噢!
我想,【阿爾貝托·莫拉維亞】標題中的【鄙視】,也不單單是丈夫對妻子的鄙視,妻子對丈夫的鄙視,也有對對婚姻關系中展示出的人性劣根的【鄙視】吧!
男女在婚姻關系中本來就應該保持一種平衡感,而因為外力作用——如“貪癡嗔”,養(yǎng)出【鄙視】就必然引發(fā)失衡。不管是男方還是女方,如果不懂得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調(diào)整,婚姻悲劇在所難免。
當然,這個故事引申一點說,也是提醒大家謹慎戀愛、謹慎結婚——尤其是當代人更期待一個靈魂伴侶的前提下。

【3】一些私心的話
正如上文我們一直探討的,這本《鄙視》的確很不錯,更為準確的說,是【經(jīng)典】,值得反復體會。
但是,讀客文化在這個新版的宣傳語上,我有兩點不太認同:
第一,說【阿爾貝托·莫拉維亞】是意大利的“魯迅”。
我不太知道撰寫的編輯是說【阿爾貝托·莫拉維亞】與【魯迅】是生平相似,還是作品內(nèi)核相似,還是其他?
如果是生平,【阿爾貝托·莫拉維亞】與【魯迅】好像除了家庭條件還不錯外,成長路徑我是真沒看出有太多“重合”。
如果是作品內(nèi)核,也有點奇怪??赡苁且驗椤爵斞浮坎」视?935年的時代限制,他留下來的作品論政治性可能更偏“反帝反封建”、“痛陳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喚醒沉睡的國民為了民族的未來而奮起”,于是,毛主席才會有“魯迅是在文化戰(zhàn)線上的民族英雄”的評價,

阿爾貝托·莫拉維亞活了83歲,在長達六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里,他的作品風格多樣,想表達的東西也很多。比如早期的《冷漠的人們》《化妝舞會》有反法西斯的內(nèi)核——直接導致作品被法西斯當局查禁。
二戰(zhàn)結束后,他的作品也不好說算【嚴肅文學】,我覺得更偏【世俗小說】,更不用說后期的作品有大量的【情-色】元素。以及,中后期的不少作品被改編成電源——太嚴肅的主題其實不太好以電影形式呈現(xiàn)的。
基于此,我可能要做個比較形象但不一定契合的比方: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作品與魯迅的作品就像是【豆?jié){與油條】,單獨品嘗或者搭配品嘗都不錯,但本質上屬于兩種不同的東西。

第二,強調(diào)“我渴望的其實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愛”。
封面的這幅畫來自著名畫家【勒內(nèi)·馬格里特】的【戀人】系列中的一件。勒內(nèi)·馬格里特向來喜歡用【隱喻】的方式來讓觀眾自行體會畫中深意,這在某個角度上看與杜尚的《春》所引發(fā)的思考,參與者本身也會成為藝術的一部分有契合之處。
這幅《戀人》所強調(diào)的,是“男女之間的愛情是盲目的”——這就是男女二人深吻時卻無法真正看到對方的引申義。然而,前文我們也反復強調(diào)了,【阿爾貝托·莫拉維亞】的《鄙視》,完全沒有強調(diào)“我”(書中的第一人稱)絮絮叨叨那么多的目的是“我渴望的其實不是分手,而是重新相愛”——
第一,這男人是從骨子里【瞧不上】自己太太的??!你會考慮與“配不上自己”的人“再次相愛”嗎?
第二,這男人從頭至尾是在“訴說”自己深愛妻子、妻子卻離自己越走越遠的【苦】,“我這么愛你,你卻不愛我”的“小男子主義”
同時,就我而言,故事更無法體現(xiàn)“愛情的盲目”。

如果不用油畫,而是用一些抽象畫來做封面,或許綜合效果比目前更好吧!

如果覺得內(nèi)容比較有趣,你還可以通過這些傳送門邂逅更多誘惑喲:? ???
【1】尚書堂——關于書的品鑒報告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357273
【2】閑扯兒——陪你聊聊番劇和手游的那些事兒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97797
【3】崩壞3圣痕故事——游戲里也有歷史與文藝
https://www.bilibili.com/read/readlist/rl66580
【4】崩壞3圣痕故事(視頻版)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64330
【5】為你讀詩(視頻)——每晚一首,祝你今夜好好眠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167208
【6】各種花式閑扯兒——總有一款能討你歡心的吧~
https://space.bilibili.com/357648464/channel/detail?cid=76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