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哆咪寶媽一定要了解的寶寶積食相關知識
積食,常發(fā)生在嬰幼兒時期。在家長的護理中,積食是很常見的一種癥狀。積食會導致寶寶吃不下,不消化,肚子不舒服。應對積食,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初哆咪育兒師來告訴你。首先,先了解積食。

積食【主要表現(xiàn)】包括:食欲不振或者食欲紊亂、易饑易飽、口臭或有酸腐氣或伴有口瘡、脘腹脹滿、惡心、嘔吐酸溲、大便稀或有酸臭味或夾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便秘,或伴有發(fā)熱、睡眠不安、夜間哭鬧等癥狀。

由于小兒消化系統(tǒng)發(fā)育尚未成熟,胃酸和酶的分泌不足,加上嬰幼兒時期乳食不能自節(jié),家長們還擔心寶寶吃不好,在喂養(yǎng)上稍有粗心,很容易讓寶寶積食。
初哆咪提醒,嬰幼兒食積若遷延時間較長,不予處理,會影響脾胃健運,脾胃功能受損,乳食中的營養(yǎng)無法被有效吸收,致營養(yǎng)失調,臟腑氣血供應不足,逐漸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良的現(xiàn)象,發(fā)為疳積。
這樣的孩子體重減輕、生長發(fā)育遲緩、注意力不集中,嚴重時還可出現(xiàn),反應遲鈍、貧血,佝僂病等。
那么下面問題來了,寶寶積食了,怎么辦呢?初哆咪來幫你解答。
小兒積食初哆咪來拆招:
1.飲食調養(yǎng)
寶媽們可以給飲食積滯的寶寶吃些含山楂制品的食物。個人推薦山楂神曲粥,配方:粳米、焦山楂、神曲、陳皮,健脾又養(yǎng)胃哦。
2.手法調養(yǎng)
小兒推拿為首選,初哆咪寶媽們可以自己動手給寶寶做手法,也可以找專業(yè)的小兒推拿師幫助治療。參照手法如下:
①捏脊:清晨讓寶寶俯臥在床上,從大椎穴(低頭,頸部最高點)延著脊椎骨捏到長強穴(尾椎),10次左右,因捏脊手法是提捏皮膚,有些疼,部分寶寶可能對捏脊手法較為抗拒,建議寶媽捏完后輕輕撫摩背部。
②摩腹:延順時方向摩腹300次。
③揉板門:板門穴在手掌大魚際平面,按揉200次左右。
④推四橫紋:四橫紋穴在手掌,掌面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近側指間關節(jié)橫紋處,操作時讓寶寶四指并攏,從食指橫紋處推向小指橫紋處,推100次左右。
⑤按揉足三里: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嵴約一橫指處,按揉2分鐘左右。

初哆咪育兒:小兒積食預防與護理
天氣好的時候適當帶寶寶去戶外活動,有助于寶寶的消化與吸收。家長們要每天關注寶寶的排便情況,保持寶寶大便通暢。
有的新手媽媽對小兒積食的認識不夠,容易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等。寶媽應充分了解小兒積食的相關情況,給發(fā)生飲食積滯的寶寶適當?shù)母深A。要預防和治療小兒積食,合理膳食是關鍵。
嬰兒期的寶寶(<6個月)提倡純母乳喂養(yǎng),乳食宜定時定量,不宜過饑過飽;隨著寶寶月齡的增長,逐漸添加輔食,如蔬菜、豆腐、米粥等清淡可口易消化,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事物。
合理喂養(yǎng),不讓寶寶吃零食或者少吃,糾正偏食,更不要亂給寶寶服用一些滋補品。
初哆咪提醒各位家長,小兒積食不容輕視,如發(fā)現(xiàn)寶寶有傷食的情況應盡早干預,必要的時候,帶寶寶去醫(yī)院做相應的檢查,明確病因,提供個性化的診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