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盛朝遺史:太武高帝傳》
歷史的車轍,深刻而尖銳,將亂世重又一分為二,如同楚漢之界,涇渭之別,南北遙望。? 那年寒冬已過,萬物復(fù)蘇,帶著生機(jī)的春風(fēng),緩緩吹開了盛、景兩國各自為政的序幕,史稱“南北共治”。? 同年,大盛太祖皇帝蕭昳第六子——正值年少的公子凜即位,改年號“太武”,開啟了一任帝王宏偉的篇章。 太武初年間,帝召吏部司文書,詢問朝中文武百官幾何,職位調(diào)動,后下召命卿火速赴職,是以收集民情,來日上奏朝廷。帝后至街巷,廣廈傾倒,百姓體弱,更有甚者,衣不蔽體,沿街討飯。實(shí)屬心生不忍,回宮頒旨:縮減用度,放銀賑民,修葺房屋,開倉放糧,減少稅收。再命良將領(lǐng)兵下至田間與民耕種,大興農(nóng)業(yè),另維護(hù)秩序,是以避免時局不穩(wěn),作奸犯科亡命者甚多,恐傷及無辜。文德皇后葉氏,率宮人連夜縫制衣物,送至缺衣受凍者處。 倆人終不思茶飯,寢不安席。 龐宜之自請為相,輔佐君王,盛帝欣然允之。 大盛太武三年秋,國運(yùn)漸好,重復(fù)生機(jī),盛帝感嘆,“此諸人之心,非一人之力也?!?龐師力薦開科之法,廣納賢士,得益曉良術(shù)。開通商口岸,民易物,文能交,大長見識,終矣汲人之長,避身不足。西北專設(shè)吐蕃衛(wèi),任驃騎將軍夏侯杰前往,免戎狄之患。西北地域遼闊,水草肥美,亦實(shí)為練兵強(qiáng)馬之圣地。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龐師曰。期間,盛帝詔官修史。 太武十五年,暑,逢大旱,聽聞上奏,帝憂,“今歲稔必不如舊”。 民無食糧,亦無糧上稅,或易錢補(bǔ)給。自國履上,民俞好,俞有貪臣,收資裝,中飽私囊,士民脂膏資力,失法禮,帝方憂何以整治,非其時也? 于是乎,潛人集貪吏罪,嚴(yán)懲不貸,好盡歸之以財,貪腐罪重者,誅九族,以示克尤焉。由是百官恐懼,深自睹斯鑒,正心而已矣。付以黎民,是子民之有保,則國無流徒,逃亡外存,國家大利矣。百姓無不感恩戴德。 太武三十六年冬,大雪,盛帝舊疾復(fù)發(fā),文德皇后心如刀割,曰“乃昔日景國妖魔所為,妾甚恨之!”不舍晝夜,衣不解帶,悉心照料,盛帝病情好轉(zhuǎn),后喜極涕零,帝擁入懷,“勿憂,吾與汝長相守,豈一走而了之?!?太武四十年九月中,景帝澹臺明朗駕崩,享年六十五歲,后亦隨同往。太子繼位,改號平熙,冊生母昭烈皇后為皇太后,與先帝合葬于皇陵。 盛帝聽聞喪報,哀痛,“此生苦短如朝露,而成事之少,自當(dāng)問心無愧?!比~后與帝通心意,牽衣覆手,慰之,“然苦短之日,波折幾許,妾當(dāng)相隨,不負(fù)君恩?!?帝后恩如初,互相扶持,同心同德,吾在史上未嘗多見。 數(shù)十載,盛、景二國君主勵精圖治,勤勉于政,百姓休養(yǎng)生息,安居樂業(yè),雖偶有戎狄侵?jǐn)_,幸得兩國互守安邦,太平無恙。 興泰三年四月初,春和景明,帝后微服私訪,巡視民情,目及盛況之景,了無遺憾。忽感上天召喚,二人了然于心,車中沉沉睡去。 待宮內(nèi),侍者連呼不應(yīng),遂前察看,帝后已相擁而逝,眾人悲慟,舉國服喪。 興泰三年四月,盛帝駕崩,謚號太武高帝,葬于高陵,享年七十一歲。文德皇后葉氏同高帝合葬皇陵。 ——《大盛朝遺史:太武高帝傳》 太武高帝駕崩,至明年,新帝登基,龐宜之感懷公子凜,繼任國師,輔佐新帝,終不還仙門。 龐師,仙風(fēng)道骨,頗享長壽,歷經(jīng)三朝,終于春動驚蟄時分,駕鶴西去。 盛國,日暮西垂,由此走向衰敗的道路。 ——《大盛朝遺史:國師宜之》 (重新修改,吾愿已償,純屬戲作,聊以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