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萬壽寺:參觀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
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南長河岸邊,有一座氣勢恢宏的萬壽寺,被譽為“京西小故宮”。明清時期,長河兩岸,古剎林立,萬壽寺是等級最高和保存最好的一座寺院。2006年5月25日,這里被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9月16日,在修葺一新的萬壽寺內(nèi),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對外開放,收藏各類古代藝術(shù)品近五萬件,包括書法、繪畫、碑帖、書札、織繡、瓷器、家具、錢幣、璽印、古籍圖書等。2023年4月15日中午,我來到這座博物館,參觀的游客非常多。
萬壽寺始建于明萬歷五年(1577),清朝進行過多次重修,逐漸形成現(xiàn)在的規(guī)模。走進寺院之中,古樹茂密,紅墻灰瓦,清雅幽靜。這里的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積31800平方米,分為中路、東路和西路。中路為主體建筑,東路為方丈院,西路為行宮。
在萬壽寺內(nèi),以中路建筑為主,從南向北依次為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萬壽閣、大禪堂、觀音殿、無量壽佛殿、萬佛樓等。其中,大雄寶殿是這里的主殿,懸掛著“慧日長輝”的匾額,供奉著三世佛和十八羅漢的塑像。
在大雄寶殿后方,有一座高聳的藏經(jīng)閣。清乾隆時期,為了慶?;侍笕f壽慶典,將藏經(jīng)閣改稱為“萬壽閣”。1937年4月27日,用電引起火災,萬壽閣被焚毀。2003年,在原址重建萬壽閣。
在萬壽寺中路建筑北端,有一座石頭壘砌的假山,上面矗立著觀音殿、普賢殿和文殊殿。繞過假山,視野開闊,北側(cè)是御碑亭、無量壽佛殿、萬佛樓等建筑。這里曲徑通幽,蒼松翠柏環(huán)繞,很像故宮的御花園。
明萬歷五年(1577),萬壽寺初建成的時候,假山周圍原有四座水池。山前三池,山后一池,并且配有亭臺樓閣。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重新修繕萬壽寺時,將全部的水池填埋。近年,在這里進行施工時,發(fā)現(xiàn)地下的水池遺跡。
如今,作為北京藝術(shù)博物館,萬壽寺的殿宇大多被改造為展廳。在天王殿內(nèi),舉辦以“緣岸梵剎”為主題的萬壽寺歷史沿革展;在主殿兩側(cè)的配殿內(nèi),舉辦以“妙法莊嚴”為主題的佛教造像藝術(shù)展和以“萬幾余暇”為主題的清代皇室書畫藝術(shù)展;在東路方丈院內(nèi),舉辦以“云落佳木”為主題的中國傳統(tǒng)家具展。
在大殿的屋檐下,還在舉行大修實錄展,介紹萬壽寺2018年3月至2022年6月進行的第五次大規(guī)模修繕,展示了更換和替補的部分木構(gòu)件、脊飾件、磚瓦件等。
在萬壽閣內(nèi),正在舉辦以“吉物詠壽”為主題的吉壽文物專題展。通過各種各樣與“壽”相關(guān)的文物,介紹中國傳統(tǒng)壽文化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表達中國古人對長壽的禮贊和追求。
明清時期,萬壽寺是皇家祝壽的重要場所,整個寺院內(nèi)都充滿壽文化元素,包括山門穹頂?shù)摹昂楦}R天”壁畫、建筑上的“壽”字裝飾和彩畫、清帝為皇太后祝壽題寫的石碑等。
這里展出的吉壽文物有瓷器、書法、繪畫、家具、服飾、生活用品等,表現(xiàn)樣式繁多,種類極為豐富。在清代乾隆青花貫耳尊的開光內(nèi),有五只蝙蝠和九個壽桃,五福捧壽,福壽連連;在清代沉香木如意頭上,壽星手捧靈芝,乘鶴駕云飛去;在明代錢榖南山獻壽圖中,諸路神仙趕往南山為壽星老人祝壽;在清代晚期的繡花鞋上,裝飾著團壽紋,蘊含長壽之意。